导图社区 “清凉之夏”经典共读(1)
“清凉之夏”经典共读,共读第五天,天理与私欲只在精微之处区分,名、利、色皆有条理, 一旦过了就成了好名、好色、好利,便是私欲。知识不长进,为学不明,都是因为方向不明确,方向是本源。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清凉之夏”8月11日共读
回顾
主持人王小龙:天理与私欲只在精微之处区分,名、利、色皆有条理, 一旦过了就成了好名、好色、好利,便是私欲。知识不长进,为学不明, 都是因为方向不明确,方向是本源。
天下无心外之物。“你为看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与寂,你来看花时, 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在外。”郝老师解读: 事物的意义在于人的赋予,意义在于物与人彼此的关系。比如《传 习录》搁置无意——心中无物,只有阅读阐释它,它才会明亮起来,事 物意义的显现取决于人的赋予。人赋予事物意义时,人的价值意义 也得以显现教育成就了苏霍姆利斯基、成就了杜威……新教育成就 了朱永新。教师使书的意义显现,学生因老师的显现引领而显现书 的意义。
上午前半段
《薛侃录》 十七
王阳明:“学”的意思是学习怎样存养天 理、摒除私欲,效法先觉,考证先贤的 训教,在问辨、思考、存养、反省、克 制上下很多功夫。“学而时习之”“悦”是 天理使我心高兴之“悦”。
《薛侃录》二一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教师专业 发展需在根上下功夫,在根上着力弄清教育的 本质——促进人的发展。做这件事呢要“勿助勿 忘”——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弃之不问。
《薛侃录》二二
专涵养者日见其不足;专识见者,日见其有余。 日不足者日有余矣,日有余者日不足矣。 解析:专涵养者突出了觉察自省,知不足则更多地 学习精进,是一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空杯心态。 专识见者则是学而不思,不省察,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局限性:知道自己不知道是建立在广博学识的基础上的。
《薛侃录》三一
“未发之中”是如何?——哑巴吃苦瓜没法说,只有自己品 尝苦瓜之后才能知其苦味。
上午后半段
《答顾东桥书》十四
王阳明提出的问题:”私欲泛滥天下不昌明
这个问题形成的原因:环境发生了变化,见闻 多,知识多社会负责,人心复杂私欲泛滥—— 数不胜数的诗词文章,各种各样的追名逐利流 行于世。人是环境的制造者也被环境所制约。
王阳明开出的药方:正本清源,恢复人心本体所 共有的天理。老子有一观点就是去智化,避免尔 虞我诈。孔子时代求学和生活是一体的,当教书 职业化之后带来了“知”“行”的分体,言行不一。
《答顾东桥书》十五
追求功名利禄的流毒侵蚀人们的灵魂,积习成性已 有数千年,但天理自在人心,终究不可泯灭,愿英 才豪杰不治而治正本清源。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诵等》
“蒙以养正”——教育应当培养儿童纯正无邪 的品质,必须顺着他们的天性,不断鼓励, 使他们心中愉快,他们就不断进步,就好比 春风细雨滋养花木,花木没有不萌发生长的。 人的成长既有适应现实世界的能力还要有超 越现实的方法,“宗教”“哲学”和“艺术”都是 方法。新教育的“晨诵”——诗歌开启黎明, 是用音乐和诗歌开悟学生;“午读”是广泛地 阅读增长见识积累知识;“暮省”便是省察自 知——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