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GB50292-2015《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如地基基础(桩基础)调查检测: 场地类别与地基土层 地基稳定性 地基变形及其在上部结构中反映 地基承载力近位测试及室内力学性能试验 其他因素:地下水位、地基浸水、水质土质影响
编辑于2023-08-12 17:12:26 湖北省GB50292-2015
术语符号
结构作用尺寸
R-结构构件抗力
S-结构构件作用效应
H-柱、框架或墙鉴定程序及其工作内容的总高
Hi—多层或高层房屋第i层层间高度
ω—受弯构件的挠度
△—柱、框架或墙的顶点水平位移值
δ—构件侧弯矢高
鉴定评级
a、b、c、d—构件可靠性等级
A、B、C、D—子单元可靠性等级
Ⅰ、Ⅱ、Ⅲ、Ⅳ—鉴定单元可靠性等级
基本规定
一般要求
可靠性鉴定要求
可靠性
建筑物大修前
建筑物改造或增容、改建或扩建前
建筑物改变用途或使用环境前
建筑物达到设计使用年限拟继续使用时
遭受灾害或事故时
存在较严重的质量缺陷或出现较严重的腐蚀、损伤、变形
安全性(only)
应急鉴定
法规规定的房屋安全性统一检查
临时性房屋需延长使用期限
使用性鉴定中发现安全问题
使用性(only)
建筑物使用维护的常规检查
建筑物有较高舒适度要求
专项检定
结构维修改造有专门要求
结构存在耐久性损伤影响其耐久年限时
结构存在明显振动影响
结构需进行长期监测
鉴定程序
初步调查
图纸资料
岩土工程勘测报告
施工图、设计书,变更记录
竣工图质检及验收文件和记录
观测、维修、加固改造图纸等
查询建筑历史
原始施工、改造修缮加固改变受灾等秦光
考察现场
实际使用、内外环境、发现的问题,有关方意见
初步调查表
附录A
制定检测计划,交代委托方工作
详细调查
结构体系基本情况
结构布置和形式
抗侧力系统布置
圈梁、构造柱、拉结件、支撑。。。
结构支撑或支座构造,构件及其连接构造
结构细部尺寸及其他有关几何参数
结构使用条件
结构上作用(载荷)
建筑物内外环境
使用史:载荷、灾害
地基基础(桩基础)调查检测
场地类别与地基土层
地基稳定性
地基变形及其在上部结构中反映
地基承载力近位测试及室内力学性能试验
其他因素:地下水位、地基浸水、水质土质影响
材料性能检测分析
结构构件、连接、其他
承重结构检查
构件(连接件)几何参数
构件(连接)工作情况
结构支承或支座的工作情况
建筑物裂缝及其他损伤
结构整体牢固性
建筑物侧向位移:上部结构倾斜、基础转动、局部变形
结构的动力特性
围护系统的安全状况和实用功能调查
易受结构位移、变形影响的管道系统调查
评级标准
安全性
A足够,符合,不必采取措施
B略低于A,无显著影响,可不必采取措施(或极少数采取措施)
C不符合A,显著影响,应采取措施(极少数立即)
D不符合A,严重影响必须立刻采取措施
使用性
A符合A,不必采取措施
B略低于A,可不必采取措施(或极少数)
C不符合A,显著影响,应采取措施
可靠性
A足够,符合,不必采取措施
B略低于A,无显著影响,可不必采取措施(或极少数采取措施)
C不符合A,显著影响,应采取措施(极少数立即)
D不符合A,严重影响必须立刻采取措施
适修性
A易修,修后功能达标,费用远低于新建造价,应予修复
B稍难修,能恢复或接近恢复,总费用不到新建70%,宜予修复
C难修,恢复后功能限制,总费用70%新建以上,保留价值取决于重要性和使用要求
D严重残损,修后功能差无利用价值,总费用接近或超过新建,除文化纪念性外宜拆除重建
ps
施工验收资料缺失(附录F)
补充基础及上部结构实体质量检验评定,若难执行→结构安全性鉴定
抗震设防区→抗震鉴定
实体质量检测和安全与抗震鉴定按附录F
抗灾、灾后鉴定(附录G)
抗震、抗灾设防区→结合结构可靠性鉴定
加油加气、易燃易爆源及附近建筑物→结构整体牢固性
防范人为破坏→结构构件抗爆能力
地下工程施工影响建筑鉴定(安全性附录H)
地下工程支护结构变形位移及其对邻近建筑安全影响
地下水控制状况及其失效对邻近建筑安全影响
建筑物变形、损伤及其对结构安全性影响
调查与检测
一般规定
结构整体牢固性现状
工作深度到满足结构可靠性鉴定
图纸不全需现场检测
使用条件和环境的调查与检测
结构上作用
永久作用
结构构件、建筑配件、楼、地面装修等自重
土压力、水压力、地基变形、预应力等作用
可变作用
楼(屋)面活荷载
屋面积灰、冰、雪、风荷载
温度、动力作用
灾害作用
地震、洪水等灾害
建筑物使用环境调查4.2.5
气象环境
地质环境
建筑结构工作环境
灾害环境
使用历史调查
建筑物设计与施工、用途使用年限
历次检测维修加固变更扩改建使用荷载与动荷载作用
遭受灾害和事故情况
建筑物现状调查检测
地基基础(岩土工程勘测报告勘测报告、有关图纸)
实际使用荷载、沉降量、沉降稳定情况、沉降差
上部结构倾斜、扭曲、裂缝
地下室和管线情况
地基资料不足
根据上部结构是否存在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反应来评定
地基近位勘察或沉降观测
上部结构
结构体系及整体牢固性调查
结构平面布置、水平竖向承重构件布置
结构抗侧力作用体系、抗侧力构件平面布置对称性、竖向抗侧力构件连续性
房屋有无错层、结构件的连系构造
对砌体结构包括圈梁和构造柱体系
结构构件及其连接
结构构件材料强度、几何参数、稳定性、抗裂性、延性刚度
材料性能
完善齐全→校验性检测,符合→原设计资料
资料缺少、怀疑→现场详细检测
几何尺寸
图纸完整→抽样复核
缺少资料,怀疑→现场详细检测GB/T50344《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
预埋件、紧固件与构件连接,结构间连系等
混凝土结构+短柱深梁承载性能
砌体结构+局部承压,局部尺寸
钢结构+构件长细比等
结构缺陷、损伤腐蚀
材料和施工缺陷、偏差
构件及其连接、节点的裂缝
其他损伤和腐蚀
结构位移和变形的调查
结构顶点和层间位移
受弯构件的挠度、侧弯
墙、柱侧倾等
结构承载能力、结构动力特性测试
现场测试,GB/T 50344《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
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
区分重点和一般部位
主要检测项目
结构整体倾斜、局部外闪
构件酥裂老化、构件连接损伤
构件的材质与强度
ps:回弹法测老龄混凝土强度,结果需修正,附录K
钢结构、木结构
主要检测项目
材料性能
构件、节点、连接的变形、裂缝、损伤、缺陷
重点检查部位腐蚀或虫蛀情况
地下构件近地面部位
易积水、水蒸气侵袭部位
干湿交替作用部位
易积灰潮湿部位
组合截面空隙小于20mm的难喷刷涂层部位
钢索节点、锚塞部位
围护结构
查阅资料、普查
重点部件及其余主体结构连接的检测
必要时按设计及施工标准取样检测
振动对结构影响的检测(非必要)
振源类型、频率范围、振动工程情况
建筑物与震源位置,相对距离、场地地质
测量规划的根据→振动数据
震源特性、频率范围、幅值、动态范围、持续时间等
待测参数→现行标准
位移、速度、加速度、应力
测量系统定期校准与检定,覆盖所测振动范围
交通运输、打桩、爆破引起的结构振动监测点设置在基础上或建筑物底层平面主要承重外墙或柱底部
可能存在共振现象应进行结构动力特性检测
震源影响结构时,对上部结构构件损伤跟踪检测
鉴定单元安全性及使用性评级
鉴定单位安全性评级
评级:当鉴定单元的安全性等级按上款评为 Au级或Bu级但围护系统承重部分的等级为 Cu 级或Du级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将鉴定单元所评等级降低一级或二级,但最后所定的等级不得低于Csu级
地基基础
上部承重结构
围护系统承重部分
直接评Dsu
建筑物处于有危房的建筑群中,且直接受到威胁
一方向倾斜,速度开始加快
当新测定的建筑物动力特性,与原先记录或理论分析的计算值相比,有下列变化时,可判其承重结构可能有异常,但应经进一步检查、鉴定后再评定该建筑物的安全性等级
建筑物基本周期显著变长或基本频率显著下降
建筑物振型有明显改变或振幅分布无规律
鉴定单位使用性等级
三个子单元中最低的等级确定
Ass或Bss的建筑物,宜降为Css级的情况
内外装修大部分老化或破损
房屋管道、设备已需全部更新
民用建筑可靠性评级
需要可靠性等级
当该层次安全性等级低于bu,级、Bu级或 Bsu级时,应按安全性等级确定
除上款情形外,可按安全性等级和正常使用性等级中较低的一个等级确定
当考虑鉴定对象的重要性或特殊性时,可对本条第 2 款的评定结果作不大于一级的调整
不需要可靠性等级
直接列出安全性等级和使用性等级即可
民用建筑适修性评估
前提:1、Csu或Dsu;2、委托方要求处理建议
Ar、Br的鉴定单位和子单元,修缮或修复使用
Cr鉴定单位和子单元,分别作修复和拆换两方案,经技术经济评估选择
Csu-Dr、Dsu-Dr和Cu-Dr的鉴定单元和子单元,宜考虑拆换或重建
对有文物、历史、艺术价值或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不应进行适修性评估,而应予以修复或保存
鉴定报告编写要求
内容
建筑物概况
鉴定目的范围和内容
检查分析鉴定的结果
结论和建议
附件
建议的说明
鉴定报告中,应对cu级、du级及Cu级、Du级检查项目的数量、所处位置及其处理建议,逐一作出详细说明。当房屋的构造复杂或问题很多时,尚应绘制cu级du级件及Cu级Du级检查项目分布图
安全性鉴定问题的处理措施
减少结构上荷载
加固或更换构件
临时支顶
停止使用
拆除部分结构或全部结构
使用性鉴定问题的措施
考虑经济因素接受现状
考虑耐久要求修补、封护或化学药剂处理
改变使用条件或改变用途
全面或局部修缮、更新
现代化改造
可靠性鉴定问题的说明
对建筑物或其组成部分所评的等级,应仅作为技术管理或制定维修计划的依据
即使所评等级较高,也应及时对其中所含的cu.级、du级构件及 Cu级、Du级检查项目采取加固或拆换措施
子单元安全性鉴定评级
一般规定
不要求评定围栏系统可靠性时不列入子单元,其安全性鉴定并入上部承重结构
仅要求对某子单元安全性鉴定时,与相邻子单元交叉部位应检查在报告中提出处理意见
地基基础
地基变形或地基承载力评定结果
地基桩基
地基桩基沉降观测资料
不均匀沉降在上部结构中反应的检查结果
承载力鉴定评级(岩土工程勘察档案或有关监测资料)
边坡场地稳定性评定结果(建在斜坡场地)
按地基变形观测资料或其上部结构反应检查结果(不均匀沉降)
Au不均匀沉降<GB50007允许沉降差,无沉降裂缝、变形、位移
Bu≤GB50007允许沉降差,连续两个月地基沉降量<2mm/月,上部结构轻微裂缝无发展迹象或无
Cu>GB50007允许沉降差或连续两个月沉降量>2mm/月或上部结构砌体部分出现宽度>5mm沉降裂缝,预制构建连接部位可能出现宽度>1mm沉降裂缝且短期内无终止趋势
Du>GB50007允许沉降差,连续两个月沉降量>2mm/月,或上部结构沉降裂缝发展显著或砌体裂缝宽度>10mm,或预制构建连接部位裂缝宽度>3mm,先浇结构个别部分也已开始出现沉降裂缝
按其承载力评定
符合GB50007,按完好程度评Au或Bu;不符合评Cu或Du
按边坡场地稳定性项目评级
Au:地基稳定无滑动及滑动史
Bu:局部滑动史,且不会再滑动
Cu:滑动史,诱因可能滑动
Du:滑动式,滑动中或滑动迹象
地下水位水质、土压水压显著变化可能产生不利影响时对不利影响进行评价,并提出处理建议
上部承重结构
评级
结构承载功能等级、结构整体性等级、结构侧向位移等级
承载功能评级
可视为由平面结构组成的体系,且无系统性因素影响
代表层构件:标准层、底层、顶层、转换层和避难层(高层建筑),楼板及其下的梁柱墙等
将代表曾(或区)中承重构件划分为若干主要构件集和一般构建集(按结构分析或构件校核所采用计算模型及本标准关于构建集的规定)
7.3.5主要构建集评定
7.3.6一般构建集评定
7.3.7每种构建集评级结果→代表层(区)安全性等级
主要构建集最低等级为主
一般构件集最低等级为辅(一般↓2或3时,安全性等级↓1或2级)
7.3.8代表层(区)安全等级→上部承重结构安全等级
7.3.9结构整体牢固性等级
均不低于Bu,按占多数等级确定
仅一个低于Bu,根据实际情况Bu或Cu
Au或Bu完好程度;Cu或Du实际严重程度
7.3.10上部承重结构不适于承载的侧向位移
超出表中界限,有部分构件裂缝、变形或其他局部损坏,Cu或Du
超出界限,无上述情况,计入该位移影响的结构内力计算分析,按第5章规定验算各构件承载能力,验算结果≥bu,该结构定为Bu,,构件低于bu时,结构定为Cu
上部承重结构安全等级调整
上部结构和结构侧向位移或倾斜的评级结果取最低一级作为安全性等级
上部承重评Bu,包含部分cu构件应降Bu为Cu
cu级构件交汇的节点连接
两个以上cu级存在于密集场所或破坏后果严重部位
Bu降Cu,主要构建集存在以下情况降至Du
多层或高层房屋,底层柱集为Cu
多高层房屋的底层或某一空旷层或框支剪力墙结构框架层柱集为Du级
人群密集或破坏后果严重部位两个及以上du级构件
50%以上cu构件
上部承重结构Au或Bu,结构整体性Cu或Du,则上部承重结构安全性降为Cu
上部结构Au或Bu,有Cu或Du的一般构件集被设计成参与支撑系统或其他抗侧力系统工作或已在抗震加固中,加强了齐参与主要构件集的锚固时应将上部承重结构安全性降为Cu
可能存在整体稳定性问题的大跨度结构应根据实际检测结果建立计算模型,采用可行的结构分析方法进行整体稳定性验算
建筑物受到震动作用引起使用者对结构安全担心或振动引起的结构构件损伤一已可通过目测判定,应按附录M进行检测评定,评定结果对结构安全性有影响则,上部承重结构安全性鉴定所评等级降低一级,且不高于C级
围护系统的承重部分·
构件集评级→7.3.5~6
计算单元或代表层安全性评级→7.3.7
结构承载功能安全性评级→7.3.8
承重部分结构整体性→7.3.9
承重部分安全性等级
仅有Au和Bu,按占多数级别确定
含有Cu或Du
属于结构承载功能问题,按最低等级确定
属于结构整体性问题,定Cu
承重部分评定的安全性等级不应高于上部承重结构等级
子单元使用性鉴定评级
一般规定
地基基础、上部承重结构、围护系统
相邻子单元交叉部位也应进行检查
当需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要求对被鉴定结构进行验算时,所用分析方法和基本数要符合6.1.4
地基基础
上部承重结构或围栏的工作状态
使用性检查未发现问题或问题与地基基础无关,As或Bs
问题与地基基础有关,根据上部承重结构和围护系统评级,取较低以及作为地基基础使用性等级
上部承重结构
各种构件集使用性等级
单层房屋
以计算单元中每种构件集为评定对象
多层高层房屋随机抽取若干层为代表层进行评定
鉴定单元层数m,代表层层数(取整)
代表层必须包含包括底层、顶层和转换层
结构侧向位移等级
检测
每一测点评级
结构顶点和层间位移等级
结构顶点,按各测点占多数的等级确定
层间按各测点最低等级确定
以上两项取较低等级作为上部承重结构侧向位移使用性等级
计算方法
不超过8.3.6Bs限值,评As或Bs,超出评Cs
构件集的使用性等级评定
As,构件集内不含cs构件,可含最多35%bs构件
Bs,cs构件不超过25%
Cs,cs构件多余Ba级规定
每种构件集评级,确定各级百分比含量限值时,对主要构件集取下限,一般构件级取偏上限或上限,限值在检测前确定
上部结构使用功能评级
1、As不含Cs计算单元或代表层,Bs不超30%
2、Bs,可含Cs计算单元或代表层,≤20%
3、Cs,Cs含量多于Bs规定
振动的影响,按附录M进行振动对上部结构影响的使用性鉴定
不合格,按8.3.3和8.3.5修正
影响仅涉及一种构件集,只将该构件集评Cs
涉及两种及以上构件集或结构整体,将上部承重结构以及所涉及的各种构件集均降为Cs
以下情况上部结构直接Cs
精密仪器不能正常工作,或人体不适
高层建筑顶层风振效应使用户不安
目测到振动引起的非结构构件或装饰层开裂或其他损坏
围护系统
系统使用功能
2个及以上次要项目Cs级,围护系统所评等级降为Cs级
承重部分使用性等级
对围护系统使用功能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除应按本标准鉴定评级外,尚应按国家现行标准进行评定。当评定结果合格时,可维持按本标准所评等级不变,当不合格时,应将按本标准所评的等级降为Cs级
构件使用性鉴定评级
一般规定
计算验算被鉴定的结构构件,合格时,按完好程度评as或bs级;不合格时cs级
直接评(同时满足)as或bs级别
无明显损伤(缺陷腐蚀)
状态良好,满足下一目标正常使用年限
下一目标使用年限使用环境和作用不发生显著变化
混凝土结构
碳化深度不参与评级,构建主筋处于碳化区内则应在报告指出
按挠度
检测值评级区间:as<计算值≤bs<国家规范限值≤cs
按柱顶水平位移或倾斜检测结果评定
与整个结构有关——取与上部承重结构相同的级别作为该柱水平位移等级
孤立事件:按检测结果评级或按层间位移限值*1.1
按裂缝宽度
有计算值
检测值评级区间:as<计算值≤bs<国家规范限值≤cs
无计算
按缺陷和损伤
钢结构
钢桁架及其他受弯构件,按挠度检测结果
检测值评级区间:as<计算值≤bs<国家规范限值≤cs
钢柱按柱顶水平位移(或倾斜)检测结果
与整个结构有关——取与上部承重结构相同的级别作为该柱水平位移等级
孤立事件:直接评级表8.3.3层间位移限值
按缺陷或损伤检测结果
ps:钢索构件,索外包防护层损伤性缺陷,按影响正常使用的程度评bs或cs
收拉构件按长细比检测结果
按防火涂层检测结果
砌体结构
砌体墙、柱点点水平位移或倾斜检测结果
与整个结构有关:与上部承重结构相同的级别
孤立事件:检测结果直接评级:层间位移限值*1.1
组合砌体墙柱按混凝土墙柱评定
按非受力裂缝检测结果
按腐蚀(风化、粉化)结果评定
木结构
按挠度检测
按干缩裂缝检测结果
无特殊要求可不参与评级,但应在鉴定报告中提出嵌缝处理的建议
湿度正常、通风良好室内环境中腐朽迹象
无腐朽迹象as或bs,腐朽停止bs,腐朽迹象cs
构件安全性鉴定评级
一般规定
结构上作用按附录J取值
结构构件作用效应确定
作用组合、分项系数及组合值系数按GB5000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结构受温度、变形作用产生的附加内力
材料强度
原设计文件有效
现场检测,附录L
结构、构件的几何参数
采用实测值
计入锈蚀腐蚀腐朽等损伤和施工偏差影响
构件评级
荷载试验评估结构构件安全性
同时符合下列条件可不参与鉴定
该构件未受结构性改变、修复、修理或用途、使用条件改变的影响
该构件未遭明显损坏
正常工作,不怀疑可靠性不足
下一目标使用年限内,承受作用和环境无明显变化
混凝土结构构件
承载能力、构造、不适于承载的位移或变形、裂缝或其他损伤四个检查项目,分别评级,取最低一级作为安全性级别,较大范围损伤直接评cu或du
按承载能力
按构造
按不适于承载的位移或变形
桁架
挠度实测值>1/400计算跨度则按5.2.2验算承载能力
不低于bu,可评bu
低于bu根据严重程度评cu或du
桁架外其他混凝土受弯构件不适于承载的变形
柱顶的水平位移或倾斜超出7.3.10
与整个结构有关,根据7.3.10评定结果取与上部承重结构相同的级别作为水平位移等级
孤立位移,在柱的承载能力验算考虑附加位移影响,按5.2.2评级
位移正在发展中,直接定du级
按不适于承载的裂缝宽度
受力裂缝
非受力但视为不适于承载的裂缝
因主筋锈蚀或腐蚀致混凝土沿主筋方向开裂、保护层脱落或掉角
因温度、收缩等作用产生裂缝,宽度超出5.2.5规定值50%,且显著影响结构受力
同时存在非受力和受力裂缝,分别评,取较低一级
钢结构构件
承载能力(构件、节点连接域)
构造(构件、节点连接域)
不适于承载的位移或变形(构件)
桁架
桁架、屋架或托架挠度实测值>1/400计算跨度则按5.3.2验算承载能力
不低于bu,可评bu
低于bu根据严重程度评cu或du
桁架顶点侧向位移,实测值>桁架高度1/200,且有可能发展,定cu或du
有整体弯曲变形但无明显局部缺陷的双角钢受压腹杆
整体弯曲变形≯5.3.4-2限值,按完好程度评au或bu
整体弯曲变形>限值,按实际严重程度评cu或du
其他受弯构件
柱顶的水平位移或倾斜超出7.3.10
与整个结构有关,根据7.3.10评定结果取与上部承重结构相同的级别作为水平位移等级
孤立位移,在柱的承载能力验算考虑附加位移影响,按5.3.2评级
位移正在发展中,直接定du级
偏差超限或其他使用原因引起的柱、桁架受压弦杆弯曲,弯曲矢高实测大于柱的自由长度1/660时,应在承载能力的验算中考虑其所引起的附加弯矩影响,并按5.3.2评级
按不适于承载的锈蚀(构件)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轻钢结构、钢桩
有腐蚀性介质的工业区
高湿、临海地区钢结构
钢索构件+
断丝,cu-5%-du
松弛,cu或du
直接定du
索节点锚具裂纹
索节点滑移
索节点锚塞有渗水裂缝
钢网架结构焊接空心球节点和螺栓球节点+
空心球壳可见变形cu裂纹du
螺栓球节点筒松动cu
螺栓未按设计要求长度拧入du
螺栓球裂纹du
螺栓脱丝du
摩擦型高强度螺栓连接+
摩擦面翘曲未闭合,cu
大跨度钢结构支座节点+
铰支座不能实现设计要求转动或滑移,cu
支座焊缝裂纹、锚栓变形断裂,du
橡胶支座+
橡胶板与螺栓或锚栓挤压变形,cu
支座板相对支承柱或梁顶面滑移,cu
支座板严重老化,du
砌体结构构件
按承载能力
按构造
按不适于承载的位移
墙、柱的水平位移或倾斜超出7.3.10
与整个结构有关,根据7.3.10评定结果取与上部承重结构相同的级别作为水平位移等级
孤立位移,在柱的承载能力验算考虑附加位移影响
验算结果不低于bu,可定bu
低于bu,按cu或du
位移正在发展中,直接定du级
偏差或使用原因造成的除带壁柱墙外其他柱的弯曲,当其矢高实测值>1/300柱自由长度,应在其承载能力验算中计入附加弯矩影响,评级按孤立事件
拱或壳体结构构件,按严重程度评cu或du
拱脚或壳边梁水平位移
拱轴线或筒拱、扁壳的曲面变形
裂缝及其他损伤
受力裂缝,评cu或du
架、主梁支座下的墙、柱的端部或中部,出现沿块材断裂或贯通的竖向裂缝或斜裂缝
空旷房屋承重外墙的变截面处,出现水平裂缝或沿块材断裂的斜向裂缝
砖砌过梁的跨中或支座出现裂缝;或虽未出现肉眼可见的裂缝,但发现其跨度范围内有集中荷载。
筒拱、双曲筒拱、扁壳等的拱面、壳面,出现沿拱顶母线或对角线的裂缝
拱、壳支座附近或支承的墙体上出现沿块材断裂的斜裂缝
其他明显的受压、受弯或受剪裂缝
非受力裂缝视为不适于承载裂缝,评cu或du的情况
纵横墙连接处出现通长的竖向裂缝
承重墙体墙身裂缝严重,且最大裂缝宽度已大于5mm
独立柱已出现宽度大于 15mm 的裂缝,或有断裂、错位迹象
其他显著影响结构整体性的裂缝
可能影响结构安全的损伤,直接评cu或du
木结构
承载能力
构造
不适于承载的位移或变形
裂缝
斜率ρ
对受拉构件及拉弯构件,>10%
受弯构件及偏压构件,>15%
受压构件,>20%
危险性腐朽、虫蛀
封入墙、保护层内的木构件或已受潮时,即便木材未腐朽,也可直接定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