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结构化思维
下面的这一份思维导图教你通过结构化方式搭建表达的思维框架!下图详细地讲解了认识结构化、结构化在表达中的应用以及用故事性包装表达三个章节的内容,值得一看!
编辑于2020-03-03 14:05:48结构化思维
第一章 认是结构化
1.1结构化的特征
大脑的思维习惯
喜欢归纳主题
喜欢归类
喜欢数字3以及短时记忆不能承载太多信息
喜欢有规律的信息
结构化思维的特征
主题先行
归类分组
逻辑递进
1.2表达式主题先行
做到主题先行的两个步骤
区分主题和议题
主题:对于要讨论的内容,我持什么观点
议题:将要讨论什么内容
概况主题
主题要适度
主题不宜过长
主题要符合预期
主题要跟后面表述的内容高度相关,符合对方预期
两种错误
前后不一致
缺乏背景
主题要有思想
在要点中提炼出共性
如何让主题吸引注意
SCQA模型打造”开场白“
Situation,代表背景
Complication,代表冲突,事情的复杂性
Question,问题
Answer,答案
SCQA模型四种变式
标准式(SCA):背景-冲突-答案
开门见山式(ASC):答案-背景-冲突
突出忧虑式(CSA):冲突-背景-答案
突出信心式(QSCA):问题-背景-冲突-答案
1.3将信息归类分组
归类信息的步骤
信息归类:列出需要的所有信息项,将类似信息进行连线分组
归纳共性:查看每组的各条信息,把它们的共性提炼出来,用一个词来概括整个组的信息。
结构提炼:看上一步得到的分组,是否每组的信息属于同一范畴,是否需要补充或调整组
结构提炼的原则
MECE原则
ME(相互独立):分类的时候,每个层次的组别之间的信息没有重叠
CE(完全穷尽):没有遗漏掉其他重要信息,整个结构是完整的
1.4确保逻辑递进
逻辑递进概念
整个结构里各层各组的信息都是逻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
逻辑递进两种形式
纵向逻辑
以上统下:从结构的主题开始,每一层的信息要对下一层整个组的信息进行高度概况,而下一层的内容是对上一层次的支撑,以此类推,直到结构的底部
演绎推理
从一般规律推论到具体事实
演绎推理只是一种线性推理方式,它不管”前提“是否正确
归纳推理
从大量已知的个例事实来总结一个现象或定律
横向递进
陈述信息的顺序,要符合大多数人的思维习惯,比如先早后晚、先主要后次要、范围先大后小等等
时间顺序
按照前后因果的顺序来陈述
空间顺序
按照地理概念来划分
程度顺序
按照重要性来排列
案例:拆解文章的结构
文章:如何做到独立思考
区分基本概念
描述性论题与规定性论题
描述性论题
结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讨论的是”世界是什么“
往往更关注最后的结论
规定性论题
跟个人的主观看法有关,讨论的是”世界应该是什么“
关注整个论证过程
事实与观点
事实
针对描述性论题正确的结论
例:多吃蔬菜就是有利于健康
观点
规定性议题的结论,不同人观点不同
例:蔬菜就是没有荤菜好吃
问问题
论述问题要素
论题
理由
结论
逻辑
从给出的理由是否能够推导出结论
假设
证据/事实
论述中易犯的错误
这个理由是否能够推出结论?是否存在逻辑漏洞?
常见的逻辑漏洞类型
人身攻击
虚假的两难选择(明明还可以有第三种)
相关当因果:先后发生或者存在相关关系的两件事,被强行解释为因果关系
诉诸感情:使用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注意力,让人忽视论证过程
乱扣帽子:创造出一个简单名词,来概括和简化复杂的事情,然而并没有真正发现原因
是否隐藏了自己的某种价值观假设
认为一种价值观凌驾于另一种价值观之上
证据/事实是否有效支撑理由?
通常所采用的证据
个人经历
典型案例
当事人证词
专家意见
研究报告
数据
。。。
是否存在故意隐藏或模糊不利证据/事实?
辨别信息的6W方法
WHO:谁说的?对方是否可信?
WHAT:这是一个描述性论断还是规定性论断?是否有足够理由?是否还有所保留?
WHERE:在哪里说的?公开?私下?
WHEN:什么时候说的?怎样的场景下说的?
WHY;为什么这么说?是否有意美化或丑化?
HOW:是怎么说的?是什么样的情绪下说的?
独立思考中要注意什么
多审视自己的第一反应
避免先入为主
不要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就全盘吸收,因为观点不是批判性思维的产物,论证才是
多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筛选需要批判性思考的问题
“这个问题关我屁事”
跟独立思考的人相处
独立思考的人特征
自主性
满怀好奇心
谦恭有礼
以理服人
少看鸡汤
观点是廉价的,事实和论证才有价值
第二章 结构化在表达中的应用
2.1临场发言运用结构化
结构化表达方式
自上而下
先思考主题,然后找结构,最后填充信息
场景:临场发言
自下而上
先收集零散的信息和观点,然后归纳出结构,最后概况一个主题
场景:写作
结构化表达三个步骤
定主题:说话之前,先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表达什么观点,也就是主题是什么
搭架子:在论证主题的时候,需要分为几个小点,小点之间最好有逻辑关系
平时要多掌握一些通用架子
填素材:根据架子里每一个小点,填充一些事例和数据,从而推进论据向观点靠近
临场发言注意要点
不要着急回答问题
多思考问题背后的本质,提出问题的出发点
逼迫自己选择一个视角
抛出观点过多反而显得逻辑混乱
不断回答听众头脑中的疑问
发言要吸引人,你不断给出的信息,正好回答了听众脑中不断蹦出的问题
2.2搭架子组织结构
常用三种架子
时间架(先后顺序或因果关系)
时间点
去年、今年、明年
年龄
星期、日期。。。
周期
客户生命周期:获取、成长、成熟、衰退、离开
经济周期: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产品生命周期:导入、成长、成熟、衰退
流程/步骤
会前、会中、会后
计划、执行、反馈、改进
空间架
地点
一个整体的组成部分
抽象的要素概念上
常见的模型,3C战略模型、PEST模型、波特的五力
二维矩阵
例:重要紧急矩阵
注意:要严格符合不重不漏原则
程度架
重要性程度
紧急性程度
临场发言的训练方法
输入(累架子)
拆文章
存模型
学习和思考一些常用理论和模型,转化为自己可用模型
要多思考和练习理论、模型的应用
建素材库
按照时间架、空间架、程度架进行分类整理,形成自己的架子库并备注使用场景
输出
写文章
有意识的应用结构化方式写文章、邮件、通知等
例:5W1H
对象who
事件what
地点where
日期when
目的why
完成方式how
讲议题
请把这支笔卖给我
如何有效与客户沟通
3C模型
Capability能力:你有足够的能力来服务客户,或者你的产品足够好
Compatibility匹配:你的产品或服务,能够匹配客户的需求
Confidence信心:你的言谈、举止或者你的产品宣传,给客户信心,让对方相信,买了你的产品/服务,就可以解决问题
如何找到客户的需求
提问
常用万金油问题
1:你的目标是什么?完成该目标的挑战在哪里?
所谓痛点,就是现实和期望之间有了差距,而这个问题,就是在澄清这种差距。
2:具体想了解哪方面呢?/为什么想了解呢?
对方让你介绍一下公司/产品/你自己,不要急于回答,而要问对方,想要重点了解哪个方面,这样不仅能够有针对性地介绍,还能够知道对方的关注点在什么方面。
3:你认为怎么才能改变这种情况?/你认为我怎么做才能更好?
很多时候,你的客户/朋友/家人喋喋不休地反复陈述问题,甚至生气抱怨,你不知该如何处理,道歉也无济于事。而问出这个问题,则可以让对方回到问题本身来。只要对方提出了要求,那就进入思考和谈判模式,而非之前的情绪和抱怨模式了,那么一切就好办了。
4:所有需求/问题里面,从优先级来看的话,哪三个最重要呢?
让对方对自己的需求进行筛选,从而找到最根本的需求
圈外文章:这6个问题,可以帮你省80%的无用功
不是所有问题都是真正的问题
不是所有真正的问题都值得被解决
看到问题的时候,不要马上解决,先过一遍清单
如何做出客户需求分析
kano模型
基本需求
期望需求
兴奋需求
冰山模型
第一类要素
知识
技能
第二类要素
通用能力
能力是可学习、又可迁移的高性价比因素
学习能力
沟通能力
创新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
时间管理能力
。。。。
第三类要素
价值观
判断事物的标准
性格特质
个人的行为偏好
动机
例:麦克利兰的理论
成就动机
权力动机
亲和动机
行为分析模型
什么是行为分析模型
解释系统-角色认知(知):是否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以及相应要求?
价值观
是否与自己的个性/风格匹配
比如,你性格十分内向,多半不愿意做那些整天跟人打交道的事情。
认知
是否有足够的认知能力来达成理解、形成能力
比如,你转行做运营,但认知能力不足,所以很难抓住运营工作的重点,也不容易习得岗位所需要的能力。
压力
动力系统-行为意愿(愿):了解要做什么之后,是否有意愿去做?
个性/风格
价值观
情感与态度
是否与自己的态度/动机相匹配
比如,你是一个追求归属感的人,多半不愿意做竞争性很强的事情。
压力
能力系统-行为能力(能):具备了意愿,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来完成?
认知
社会舆论、家庭压力、同龄人影响如何
比如周围的同龄人都结婚了,那你对于找另一半的重视度和意愿会更高。
为什么要学行为分析模型
如何应用行为分析模型
1.分析成员行为,最大化团队产出
解释系统
管理者和员工的视角是不同的,需要确保团队成员对自己的工作职责、工作重点有清晰的认识,他们才不会跑偏
动机系统
每个人的动力来源是不同的需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激励他们
能力系统
最后还需要给团队赋能,要清楚岗位能力需求及成员能力缺失之处,然后提供相应的培训或者辅导。
2.内向自我剖析,成为王牌员工
解释系统
是否清楚自己职位的工作重点
动机系统
你是否对工作有足够的热情
能力系统
工作需要的能力你是否具备?哪些能力应该重点提升?
3.分析亲密关系,不再疑神疑鬼
。。。。
商业模式画布
1、如何填写画布
要素1. 核心资源:我是谁,我有什么
我是谁,主要包括性格、价值观
我有什么,主要包括兴趣、知识、技能、能力
兴趣盘点
多尝试
多总结(举一反三,深层次的提问自己)
做测评
享受不是兴趣!愿意付出才是兴趣!只接触皮毛不要谈兴趣!兴趣跟擅长有关!实在找不到兴趣点,就先做好眼前的事,不要陷在纠结的无底洞里。
能力(主要是通用能力)
多尝试
能力需要通过行为来发现
多总结
他人反馈。。
做测试
这些要素必须能够描述你这个人,能够把你与他人区分开来
要素2. 关键业务:我要做什么
目标/现在
如果你写的是目标,建议目标不要离你太远
业务罗列不要太细,两三个重要提炼就可以
无论目标还是现状,都要与画布的其它要素保持统一
要素3. 客户群体:我能帮助谁
企业内部
企业外部
要素4. 价值服务:你为客户群体提供的价值是什么
价值服务与前面的关键业务是不同的
价值服务更多的是结果和影响,而不是具体的任务
要素5. 渠道通路:怎样宣传自己、交付服务
要素6. 客户关系:怎样和对方打交道
要素7. 重要合作:谁可以帮我
要素8. 收入来源:你在这份职业中获得的收获
收入是广义的概念,包括物质回报和非物质回报
要素9. 成本结构:你为这份职业需要付出什么
付出包括时间、精力、金钱,甚至你的压力
2、如何分析画布(三大用途)
用途1. 职业诊断
核心是:发现九个要素中互相不匹配的情况
例:情形1关键业务跟核心资源不匹配
例:情形2价值服务跟客户群体不匹配
例:情形3渠道通路与客户群体不匹配
用途2. 职业选择
第一,对比两个选择的成本和收入
第二,对比两个选择,哪个更能利用你的核心资源,让你扬长避短
用途3. 职业规划
调整有问题的要素、形成新的画布
反推:把目标的画布做出来后,也很容易发现自己哪些要素上还有欠缺、知道自己应该朝什么方向努力
调整画布的情况
1.外界环境变化
2.工作出现调整,包括升职、跳槽、转行等
3.核心资源发生变化,比如能力、技能等有明显提升
第三章 用故事性包装表达
3.1如何让表达既清晰又动人
表达能力的三个层次
条理清晰
有说服力
有影响力
讲故事的三个基本要素
冲突:故事的灵魂
冲突=渴望+阻隔
行动:解决冲突的方法
结局:行动带来的结果
结构化思维与故事相融合
主题先行时,用冲突包装主题
SCQA形式就是在讲故事
分点论述市,用冲突+行动+结局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