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非暴力沟通》
当我们学会运用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以及倾听,你会发现沟通是件极为简单的事情。
编辑于2020-03-04 04:36:43非暴力沟通
概念
提醒我们借助已有的知识,让爱融入生活
目的
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建立联系
要素
观察
什么是我的观察?
感受
我的感受如何
需要
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请求
为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我们通过体会他人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与他建立 联系,聆听他们祈求,发现做什么可以帮助她们
是什蒙蔽了愛?
道德评判
用道德标准评判人,若他人行为不符我们 的价值观,会被看做是不道德或邪恶的
暴力根源: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 和需要,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对他人的评价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比较
回避责任
主要用语
不得不:淡化个人责任
你让我:忽视感情的内在根源
回避责任理由
受不清楚力量驱使
我们个人情况、成长历程、自我形象等
其他人的行为
上级的命令
同伴的压力
机构规章制度及政策
性别角色、社会角色或年龄角色
无法控制的冲动
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所以,我们可以用责任语言来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
强人所难
大多数人使用的语言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
异化的沟通方式源自于等级社会或专职社会
人们越习惯评定是非,越倾向追随 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
观察
区分观察和评论
要求
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评论, 主张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形式
表达方式
体现的语言没有体现出评论 的人对其评论负有责任
把对他人的思想、情感或愿望 的推测当做唯一的可能
把预测当事实
缺乏依据
评论他人能力时,那评论当事实
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时,把评论当事实
注意
“每次”“曾等词语表达的是观察结果”
“总是”“从不”等词语表达的是评论
“经常”“很少”等词语可能混淆观察和评论
语言表达过度,他人会产生 逆反心理,不愿做出友善回应
感受
体会和表达感受
表达感受
表达内心感受,不仅促进 亲情还可以改善工作
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区分感受和想法
包括:对…判断、对…评价
表达感受需要丰富的词汇
感受的根源
对不愿听的话的选择
责备自己:导致内疚、愧疚,甚至厌恶自己
指责对方
利用他人内疚,采取方法: 把自己不愉快感受归咎于对方
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把愿望说的越清楚,他人越会做出积极回应
用心体会他人感受和需要
忽视感受和自身 关系的表达方式
只提及相关的事
只提及他人行为
指责他人
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 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和自身关系
在多种感受存在下,一个人回述说还没得到倾听的感受。因此,倾听人无需一开始对各种感受同时做出反馈,可以自然从一种感受过渡到另一种感受
需要
基本需要
自由选择
选择梦想/目标/方向,并制定计划来实现
庆祝
庆祝生命的创造力及梦想实现 纪念人生的失落
言行一致
真诚、意义、创造、自我肯定
滋养身体
生理需求及免收自然界的伤害
玩耍
乐趣,欢笑
情意相通
美、和谐、激励、秩序、平静
相互依存
尊重,愛,欣赏
批评暗含着期待
通过批评提出主张,人们反映多为申辩或反击
对他人指责,批评,评论及分析 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社会不鼓励我们揭示 个人需要,尤其是妇女
不看重自己需要,别人也不会。直接 说出需要,获得积极回应几率会增加
长期以来,妇女形象与自我牺牲联系在一起
把照顾他人当做最高职责, 倾向于忽视个人需要
个人成长三阶段
情感奴隶
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为他人负责
面目可憎
拒绝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生活的主人
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责任,无法为他人负责。并意识到,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需要
需要—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不是具体行为。 一种要素是否当做需要,看它能否促进生命健康成长。
请求
提出具体请求
清楚告诉对方,希望他们做什么
请求他人采取具体行动揭示我们的动机
提醒自己避免什么,同时 要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
避免使用抽象用语
抽象语言会使人无法深入了解自己
抽象语言无助与深化自我意识
抽象语言会妨碍自我认识和与人交流
感到沮丧和灰心,因为不清楚 自己对他人有着什么样的期待
明确谈话目的
有时并不需直接提出请求
若只表达自己的感受,别人不会清楚我们想要什么
若只提出明确请求,不提提及感受和需要,也会导致交流困难
对自己认识越深刻,表达越清楚,就越会得到称心回应
请求反馈
确保对方准确把握我们的意思
让对方给予反馈时,表达感谢
若不愿给予反馈,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
了解他人反映 (确认对方明白后)
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
了解她们的感受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
对方正在想什么
说清楚想了解哪方面的想法,有助于获得所需的回应
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
了解对方反映时,意识到我们想 了解哪方面内容,并提出明确请求
在集体讨论时提出请求
说清楚我们想要得到怎样的反馈
不清楚发言者是否得到满意答复,讨论 无法结束从而无法满足任何人需要
在他人没理解我们表达的意思时,需要反馈
请求与命令
如何区分请求和命令
认为不答应而受到责罚请求当作—命令
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命令;
利用对方内疚达到目的—命令
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对我们的排斥,表达愿望可能看作—命令
不勉强人,有助于人们相信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而非命令
人们相信我们看重彼此的感情,并能兼顾双方的需 要她们会相信我们表达的是愿望是请求而非命令
人们无法满足愿望时,是否尊重她们的感受 和需要能体现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还是命令
表达感激
是为了庆祝他人行为提升了我们的 生活质量,不是想得到任何回报
表达感激的方式
对方做什么事对我们有益
我们有哪些得到了满足
得到满足后,我们是什么心情
排序不重要
接受感激错误方式
自我膨胀,相信我们比别人优越
假谦虚,否定别人欣赏(如:这没什么)
意识到能力是生命赐予的, 会避免自我膨胀和假谦虚
对感激的渴望
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感激
如何重获生活的热情?
倾听内心的声音
解决内心的冲突
专注我们想要的,不追究错在哪
体会自己/他人感受和需要
可以释放压力
用非暴力沟通代替诊断 (不分析自己/他人的毛病)
个人成长是通过与他人坦诚交流实现的, 交流中,彼此能自由的表达内心的软弱
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使用目的
出于防卫而不是惩罚
强制力分类
防卫性强制力
为保护自己和他人,不是 为了惩罚,羞辱或谴责他人
惩罚性强制力
使用时希望对对 方产生的影响
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感到懊悔
改变行为
加强了对方敌意和抵触心理,双方关系疏远
一个人做的事情会伤害自己, 或他人,因为他不成熟
不成熟的表现
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后果
认识不到,并不需要通过惩罚 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相信我们“有权利”去惩罚或 伤害别人,因为他们罪有应得
产生了幻觉,如:指使你做不好的事
惩罚
类型
体罚
孩子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孩子难以体会父母的爱
指责或否定他人
代价:关系疏远
局限性
帮助认识局限性的问题
不喜欢他现在的行为, 希望他怎么做?
希望他基于怎样的原因 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
充分表达愤怒
生气的原因
外在刺激和内在原因
我们的想法
对他人的评判和指责
希望他人因为内疚发生改变, 就是将刺激和原因混为一谈
如何充分的表达愤怒?
愤怒的核心
我们的思维方式—尚未满足的需要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需要, 愤怒就转变为服务需要的情感
意识到他人感受和需要,会发现彼此相同人性
将“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代替“我生气是因为他们…”
表达愤怒的步骤
停下来,深呼吸,什么都别做
想清楚是什么让我们生气了
体会自己的需要
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2、4步骤前先学会倾听他人,越是学会倾听,越 有可能被倾听产生暴力想法,不去评判它们
做卡片联系
可以把指责转化为尚未满足的需求
重要应用
爱护自己
如何培养对自己的爱?
转变自我的评价方式
评价要有助于学习
专注尚未满足的需要,不再依赖羞愧、内疚、恼怒 或沮丧来寻求改变,让爱主导我们学习和成长
评价不助于学习:自我憎恨
羞愧是自我憎恨的一种形式, 羞愧/内疚词语“应该”—别无选择
避免自责
为什么会自责?
尚未满足自我需要的表达对他人的 指责,是他人行为不符我们需要
对需要和价值观保持清 醒认知,可使我们转变
符合我们的心意
行为动机出于自己的尊重和爱护, 不是出于自我憎恨、内疚或羞愧
反映我们是否爱惜自己
不完美表现
非暴力沟通的忧伤
行为无法满足自身需要,体会 着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
自我宽恕
试图理解过去行为所要满足的需要
包容对过去某种行为感到后悔的“我”
包容采取那种行为的“我”
1.为个人学习和成长创造力条件 2.可以激发我们对生命的爱
不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
如何改善自我憎恶?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列清单:哪些不愿做,但不得不做的事
在清单项目前加上“我选择做”
承认某一行为是选择,填写声明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我选择做___是因为我想要___”
无论选择做什么先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
深入了解我们的行为动机 (清单上的项目出于以下动机)
为了钱
钱是社会回报人的形式,并不被认为是 一种“需要”。是满足需要的策略之一
为了得到赞同
为了避免惩罚
不想感到羞愧
为了避免内疚
为了履行职责
最危险的行为是“因为别人要求”不得不做
倾听
如何倾听他人
做法
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体会对方 (为他人充分表达痛苦创造了条件)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避免做出以下做法,否则 会妨碍我们体会他人处境
建议
我想你…应该
比较
你这不算什么,我的…
说教
如果你…做,你会…
安慰
这不是你的原因…
回忆
这让我想起…
否定
不要…
同情
你太可怜了…
询问
你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你为什么要…
辩解
我想给你…但因为…
纠正
不是这样的…是…
试图分析问题妨碍了我们与他人的联系
只关心他人说了什么,并考虑他的情况符合 哪些理论,是在诊断人—没有做到倾听
给他人反馈
领会他人意识后
反馈会帮助她们意识到这一点
理解不到位
他人有机会纠正我们
通过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
提问前先提及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主动,尤其是情绪激烈时)
何时需要给予反馈?
在对自己理解没把握时
发现他人期待我们的反馈时
一个人说话带有明显情绪时
注意事项
反馈时,语气很重要
肯定语气,仿佛在宣布她们内心世界—不好反映
听他人谈及自己感受和需要时,会留意语言中是否暗示批评或嘲讽
意识到在体会,不是下结论—不会反感
给他人反馈是在节约而非浪费时间
保持关注
为他人创造充分的表达条件—倾听
过早提及他人请求,无法传达 我们的关心;会被当成应付
持续保持关注,知道充分表达相关的感受
谈话最开始,人们表达的感受仅一角, 还有许多相关感受(更激烈的情感)
得到充分倾听后 (感受充分表达)
体会到谈话氛围变轻松
他会停止谈话
无法倾听时
原因
我们也需要关心
怎样改善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大声提出请求
换一个环境(蛋当对方处于激烈情绪, 无法估计我们的感受和需要时)
倾听的力量
勇于面对自己的弱点
通过倾听,意识到他人的人性及 彼此的共通之处—自我表达容易
不愿示弱时是因为担心失去 控制,想显得强硬的时候
预防潜在暴力
他人生气时,要倾听,不该说“但是”“可是”“不过”等词语
倾听亲人也许极为困难
使谈话生动有趣
如何使谈话生动有趣?
尽快提醒说话的人留意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请求他人体会自身的状态
直接表达我们的愿望
听的人很烦,说的人也会觉得无聊
有赖于我们体会他人的能力
批评和指责倾向于自我 保护并变得更具攻击性
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话对 他人有益,不想被当做负担
倾听提现了与理解和同情之间的区别
当处于强势方,处于弱 势方会将请求当做命令
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 倾向于听到批评而反驳我们
认为“某些人应当受到惩罚”使我们难以体会心中的愛
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我们的期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