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023注规-相关:02-道路交通
2023注规-相关:02-道路交通,介绍了轨道交通的分类、技术特征、轨道线网、车站布局、站点衔接内容,可用于备考复习。
编辑于2023-08-16 16:51:51 广东道路规划设计
概述
道路设计——路线设计;交叉口设计;道路附属设施设计;路面设计;交通管理设施设计(点、线、面、附属、管理)
城市道路等级
干线道路
快速路
Ⅰ级快速路
Ⅱ级快速路
主干路
Ⅰ级主干路
Ⅱ级主干路
Ⅲ级主干路
集散道路
次干路
次干路
支线道路
支路
Ⅰ级支路
Ⅱ级支路
348
净空与限界
净空:人、车辆、通行断面
净高
净宽
道路涵洞限界
行人
2.2
0.75-1.0
自行车
2.2
1
2.5
小汽车
1.6
2
公共汽车
3
2.6
大货车
4
3
公共汽车3.5m,超过4.5m禁止通行
限界:净空+安全距离
内燃机车:5.5m
电力机车(<160km/h):6.55m (160-200km/h):7.50m
高速列车:7.25m
双层集装箱:7.96m
行车视距
行车视距与机动车制动效率、行车速度、驾驶人员所采取的措施有关
1.停车视距:驾驶人员反应时间内车辆行驶的距离、车辆制动距离、车辆在障碍物前面停止的安全距离组成
2.会车视距:两车对驶,安全的最短视距,驾驶员视点高1.2m;会车视距=停车视距×2
3.错车视距
4.超车视距
视距界限
平面弯道视距限界:决定弯道内侧道路红线位置,限界内清除高于1.2m障碍物
纵向视距限界:约等两车停车视距之和,以竖曲线半径表示,为凸曲线最小半径
交叉口视距限界(视距三角形):最右直行道+相交道路最靠中间直行道
道路及道路两旁提供一定的视距空间
横断面
组成:车行道、人行道、分隔带、绿地
机动车道
车道宽度:小型车3.5m;大型车或混合车道3.75m;支路3m
小汽车通行能力:1800/h,较靠近中线得车道通行能力较大(折减系数0.8)
非机动车道:1条宽度1.5m,2条2.5,类推;1条自行车带得通行能力800-1000/h
新规:最小宽度≥2.5m
人行道:最小宽度2m,且与车行道之间设置物理隔离,大型公建及公共站点800m内不低于4m
绿化:人行道与绿化结合布置时,绿化总宽度一般占道路总宽度的15%-30%
横断面形式选择与组合基本原则:1.符合规划要求;2.畅通和安全;3.绿化布置;4.工程管线;5.沿路建筑和公用设施;6.道路改建应工程措施与交通组织管理措施相结合;7.节省建设投资,节约城市用地
平面
平曲线:最小半径取决于设计车速(抗侧滑确定平曲线半径);考虑因素:行驶的稳定性、乘客的舒适程度、车辆燃料消耗、轮胎磨损
超高:无法达到平曲线最小半径时设置的道路外侧抬高
加宽:平曲线半径≤250m时,在平曲线内侧加宽
超高缓和段长度≥15-20m 加宽缓和段长度≥10m 同时设置,内侧加宽,外侧增高,长度相等
纵断面
取决于自然地形、道路两旁地物、道路构筑物净空界限要求、车辆性能、道路等级
纵坡
最大纵坡:机动车5%以下,非机动车2.5%以下(取决于设计车速)
最小纵坡:≥0.3%,若<0.3%,应设置锯齿形边沟或采取其他排水设施(取决于排水和管线)
竖曲线
凸形:满足视线视距要求
凹形:满足车辆行驶平稳(离心力)的要求
可不设竖曲线:当城市干路相邻坡度差<0.5%或外距<5cm时
平曲线与竖曲线分开设置,确需重合时,要求竖曲线再平曲线内,不应交叉(平包竖)
凸形竖曲线为平曲线半径10-20倍,避免小半径的竖曲线设在长的直线段上
交叉口
交通组织方式
无交通管制:交通量很小
渠化交通:交通量较小的次要交叉口、交叉组织复杂的异形交叉口和城市边缘地区交叉口、交通量大的交叉口,配合信号灯组织渠化交通
交通指挥:平面十字交叉口
立体交叉:快速、连续、交通量大
平面交叉口
形式:十字、X型、丁字、Y形、多路、环形
环形交叉口车辆绕中心岛逆时针行驶
适用范围
适用:多条道路交汇、左转交通量大、畸形交叉口、相交路不宜过多、交角大致相同
不适用:快速路和主干路、大量非机动车和行人
宽度:18m-3条机动车和1条非机动车(机非混或分道),弯道加宽值
构成
转角半径:主干—15-25;次干—8-10;支路—5-8
人行横道:最小4m,机动车车道≥6或人行道>30m,设安全岛(最小宽度1m)
停止线:在人行横道外侧1-2m处
拓宽
左转车辆>3-4,加左转专用道,右转>4,加右转专用道(车道可窄0.25-0.5m)
改善
渠化、拓宽路口、组织环形交叉、立体交叉
错口交叉改善为十字交叉
斜角交叉改善为正交交叉
多路交叉改善为十字交叉
合并次要道路,再与主要道路相交
立体交叉口
设置原则:
速度>80km/h的快速道路与其他道路相交
高峰小时流量超过6000辆当量小汽车
城市干路与铁路干线交叉
其他特殊要求的交叉口和桥头
用地和高差条件
分离式:相交而不相通(铁路干线与城市干线、城市快速路与一般道路)
互通式:立交上互相转换
间距:≥主干道间距,1-1.5km,郊区可加大
位置:等级高、速度快在下;根据地形原高则高
安全、最小阻力、适应各道路的交通量、配合管线绿化照明
自行车交通组织
设置自行车右转专用道
设置左转候车区
停车线提前法
两次绿灯法
抢跑
设置自行车横道
管理设施
目的:安全、高效、减少延误、提高通行能力、低运营成本(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交通信号灯:单控、线控、面控
道路标志:警告(等边三角形,黄底黑边)、禁止(圆形)、指示(圆形和矩形、蓝底白图案)、指路、旅游区、道路施工安全、辅助标志
道路交通标线:指示、警告、禁止,3类27种
交通控制
交通信号灯
多路停车法:所有引道入口的右侧设立停车标志
二路停车法:次要道路进入交叉口的引道设立停车标志
让路标志
不设管制
注意交通组织和交通控制的区别
快速路辅路
快速路辅路、公共交通专用线
枢纽与广场
交通枢纽
客运枢纽
对外客运枢纽:对外客运交通、轨道线、公交干线、小汽车、自行车和步行
中心客运枢纽:轨道线、公交干线、小汽车、自行车和步行
组团级客运枢纽
其他地段或公交设施的换乘枢纽
公交干线、小汽车、自行车和步行
货运枢纽(物流中心)
衔接、信息、管理功能
1.根据城市布局,选址及功能定位 2.客流预测(货运) 3.内外平面布置和空间设计 4.内部流线设计 5.外部交通组织
城市广场
公共活动广场
集散广场
站前广场:机场、码头、铁路车站、长途汽车站
交通、防灾、景观、商业
动态、静态、景观:公交优先、人车分流
公交站点应离站房最近,其次是出租车停车场,最后是社会停车场 大、中城市的站前广场因其庞大的公交线网,需把公交站点布置在广场内部
门前广场:大型体育场馆、展览馆、博物馆、公园、影剧院
交通广场
桥头广场
环形交通广场
纪念性广场
商业广场
停车设施
机动车停车设施
设计原则
路边停车带:短时停车、主干路不设
路外停车场
停车面积规划指标按当量小汽车估算
露天地面停车场:25-30㎡/位
多层、地下停车库(坡道式30-40㎡/位、机械提升式15-25㎡/位)
直坡道:用地不够经济,单位占用面积较多,路线明确
螺旋坡道:造价高、用地稍比直坡节省,路线明确
错层式:用地较节省,单位停车面积较少,交通路线有干扰
斜楼板式:用地最节省,单位停车面积最少,路线干扰,可专设螺旋式坡道出口
用地面积:直坡>螺旋>错层>斜楼板 单位停车面积:直坡>错层>斜楼板
自行车停车设施
以中、小型分散就近设置
基本车位:拥有者,无出行,长时间停放相对固定车位空间 出行车位:使用者,有出行,临时停放需求空间
轨道交通
分类
运营范围:市区、市域
运输能力
高运量:单向运输能力4.5-7万人次/小时(地铁)
大运量系统:单向运输能力2.5-5万人次/小时(地铁)
中运量系统:单向运输能力1-3万人次/小时(中低速磁悬浮、单轨、轻轨)
低运量系统:单向运输能力小于1万人次/小时
新规:高、大、中、普通客流走廊
路权
全封闭:独立路权——地铁
不封闭:交叉口遵循交通信号或享有一定的优先权——有轨电车
部分封闭:线路区间隔离,交叉口处与其他交通方式混行——轻轨
敷设方式:地下、地面、高架
支撑和导向方式:钢轮钢轨、胶轮导轨、磁悬浮
牵引方式:旋转电机牵引系统、直线电机牵引系统
技术特征
地铁:高/大运量,封闭,钢轨两电机
轻轨:中运量,全封闭和部分封闭,钢钢两电机
单轨:中运量,封闭,胶轮两电机
有轨电车:低运量,混合车道、局部隔离、优先路权
磁悬浮:中低磁悬浮特征——1.曲线和道岔性能与单轨等新交通系统相近;2.噪声小,轨道的维护费用少;3.车辆载荷平均分布、车身较轻,桥梁等构造建筑的费用相应减少;4.车辆费用较高;5.属于中运量系统
自动导向轨道系统(AGT):轨道中央引导、侧向引导、混合式——小型化、轻、无人驾驶、载客量小,初期成本高,适合大坡度,噪声低
轨道线网
分类
按运量:大运量、中运量(中运量分为全封闭和部分封闭)
按旅行速度:快线A(>65)和B(45-60)
编制方法:枢纽锚固(站-线)、走廊锚固(线-站)
基本形态
网格式
优点—换乘方便,连通性好
缺点—走向单一,对角线不便,平行换乘麻烦
用地平坦、人口平均
无环放射式
优点—极大方便“向心”交通,有利于中心区客流集聚,保持中心区活力
缺点—中心区交通拥挤、增大居民平均出行距离、中心区环境恶化、郊区之间联系不畅
单中心、规模中等、郊区间客流不大
有环放射式
优点—郊区间联系、引导城市形态的发展、维持强大的市中心
缺点—不宜城市中心区交汇一点
有强大城市中心的特大城市
线路选择
1.沿主客流方向,并通过大客流集散点
2.考虑全日客流效益、通勤客流规模,宜有大型客流点的支撑
3.线路起终点不要设在市区内大客流断面位置
4.超长线路以最长交路运行1h为目标,旅行速度达到最高运行速度45%-50%为宜
5.对设置支线的运行线路,支线长度不宜过长,宜选在客流断面较小的地段
6.当采用全封闭时,在城市中心区宜采用地下线,注意地下资源和文物的保护;在中心区外围,道路宽阔时宜选择高架线,有条件地段可采用地面线
7.在线路长、大陡坡地段,不宜与平面小半径小半径曲线重叠
8.充分考虑停车场和车辆基地的位置和联络线
车站布局
车站应布设在主要客流集散点和各种交通枢纽点上,其位置应有利乘客疏散,并与其他交通换乘方便(位置)
高架车站应控制造型和体量,中运量轨道交通的车站长度不宜超过100m,站厅落地的高架车站宜设置站前广场,有利于周边环境和交通衔接相协调(体量)
车站间距应根据线路功能、沿线用地规划确定。在全封闭线路上,市中心的车站间距不宜小于1km,市区外围的车站间距宜为2km左右。在超长线路上,应适当加大车站间距(间距)
当线路经过铁路客运车站时,应设站换乘(位置)
站点衔接
城市轨道交通应优先与集约型公共交通及步行、自行车衔接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800m半径范围内应布设高可达、高服务水平的步行交通网络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非机动车停车场选址宜在站点出入口50m内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与公交首末站衔接时,站点出入口与首末站的换乘距离不大于100m;与公交停靠站衔接,换乘距离不宜大于50m
城市轨道交通外围末端型车站可根据周边用地条件设置小客车换乘停车场,并应立体布设
主变电站是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系统供电的集中电源,选址应尽可能在换乘站附近,以利于不同线路间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