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乡土中国》——费孝通
《乡土本色》作为全书的开篇,亦是全书的基础,为我们引出了三个关键词:“基层”“社会”“乡土”。作者从“土”字入手,直指中国传统社会小农经济的内核,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
编辑于2023-08-17 11:13:27 河北省这是一篇关于《天涯张情三系列三》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为什么我不交朋友了》,《神魔皆以血饲》,《底层的竞争,没有赢家,只有厮杀》,《赚钱的本质是收钱》,《废物最喜欢权衡利弊了》,《为什么不看新闻的人收入会更高?》,《蠢人最喜欢辨是非争高下了》,《抱歉、勤劳真的不能致富》,《穷人家的孩子都很孝顺》,《逆天改命的思路》,《自由的代价》。
这是一篇关于《天涯张情三系列一》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如何写出犀利透彻的爽文?》,《普通人,如何一步一步成为老板?》,《如何实现财务自由?你要牢记,这三大黄金法则》,《微信群折叠的两个极端:顶级富人和超级穷人》,《知乎小白前期如何涨粉?》,《想做自媒体,必须牢记这三条黄金法则》,《底层人,看不到真相》,《如何避免被别人拿捏?》,《向别人求爱能得到爱吗》。
这是一篇关于《战胜焦虑心法》——九哥的思维导图,《战胜焦虑心法》的核心逻辑建立在“焦虑是人类基因自带的生存机制”这一认知上。作者指出,焦虑如同衰老一样无法彻底消除,但可以通过调整认知将其转化为前进工具。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天涯张情三系列三》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为什么我不交朋友了》,《神魔皆以血饲》,《底层的竞争,没有赢家,只有厮杀》,《赚钱的本质是收钱》,《废物最喜欢权衡利弊了》,《为什么不看新闻的人收入会更高?》,《蠢人最喜欢辨是非争高下了》,《抱歉、勤劳真的不能致富》,《穷人家的孩子都很孝顺》,《逆天改命的思路》,《自由的代价》。
这是一篇关于《天涯张情三系列一》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如何写出犀利透彻的爽文?》,《普通人,如何一步一步成为老板?》,《如何实现财务自由?你要牢记,这三大黄金法则》,《微信群折叠的两个极端:顶级富人和超级穷人》,《知乎小白前期如何涨粉?》,《想做自媒体,必须牢记这三条黄金法则》,《底层人,看不到真相》,《如何避免被别人拿捏?》,《向别人求爱能得到爱吗》。
这是一篇关于《战胜焦虑心法》——九哥的思维导图,《战胜焦虑心法》的核心逻辑建立在“焦虑是人类基因自带的生存机制”这一认知上。作者指出,焦虑如同衰老一样无法彻底消除,但可以通过调整认知将其转化为前进工具。
《乡土中国》——费孝通
重刊序言
乡土本色
导读:《乡土本色》作为全书的开篇,亦是全书的基础,为我们引出了三个关键词:“基层”“社会”“乡土”。作者从“土”字入手,直指中国传统社会小农经济的内核,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这“乡土性”包含三方面特点:一是“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二是靠农业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三是聚村而居,终老是乡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来说,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
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
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好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男的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罢了。既然耕种活动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
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文字下乡
导读:乡土社会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人际往来皆是直接接触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们的孩子,和教授们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蚱蜢捉不过乡下孩子,在意义上是相同的
我在上一篇里说明了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用另一句话来说,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面对面的社群)
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
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没有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
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情意公式化)
再论文字下乡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所谓时间上的阻隔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代之隔
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他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
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炼,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
一个小白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和人的学习不相同的是它们并不靠一套象征体系
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时间的选择累积)
我曾说人的学习是向一套已有的方式的学习。唯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这套方式并不是每个人。个别的创制,而是社会的遗业
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
“说”是“有”的开始
词却不一定要文。文是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符号,就是字。词不一定是刻出来或写出来的符号,也可以是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语言。一切文化中不能没有“词”,可是不一定有“文字”
我们只看见我们所注意的,我们的视线有焦点,焦点依着我们的注意而移动。注意的对象由我们选择,选择的根据是我们生活的需要。与我们生活无关的,我们不关心,熟视无睹。我们的记忆也是如此
“记”带有在当前为了将来有用而加以认取的意思,“忆”是为了当前有关而回想到过去经验
中国如果是乡土社会,怎么会有文字的呢?我的回答是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
差序格局
导读:“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学观点,即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有差等的次序关系。在中国的乡土社会,独特的“私”,造就了独特的具有伸缩能力的“差序格局”,中国人可以为自己牺牲家,为家可以牺牲族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食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释名”于伦字下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
伦重在分别,伦是有差等的次序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已”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杀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孔子的道德系统里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因之,他不能像耶稣一样普爱天下,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是差序层次,孔子是决不放松的
孔子并不像杨朱一般以小己来应付一切情境,他把这道德范围依着需要而推广或缩小。他不像耶稣或中国的墨翟(即墨子,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家学派以兼爱为核心),一放不能收
我们一旦明白这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范围就可以明白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问题了
为自己可以牺牲家,为家可以牺牲族......这是一个事实上的公式。在这种公式里,你如果说他私,他是不能承认的
界限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所以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也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每个人可以在土地上自食其力地生活时,只在偶然的和临时的非常状态中才感觉到伙伴的需要。在他们,和别人发生关系是后起和次要的,而且他们在不同的场合下需要着不同程度的结合,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因之他们的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
道德观念是依着该社会的格局而决定的
耶稣称神是父亲,是个和每一个人共同的父亲,他甚至当着众人的面否认了生育他的父母。为了要贯彻这“平等”,基督教的神话中,耶稣是童贞女所生的。亲子间个别的和私人的联系在这里被否定了。其实这并不是“无稽之谈”,而是有力的象征,象征着“公有”的团体,团体的代表——神,必须是无私的
团体分子和团体的关系是相等的。团体不能为任何个人所私有
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上,但是忠字的意义,在《论语》中并不如此(对人之诚)
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要贪污得来的钱,同时骂别人贪污。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干”两字来自解。这在差序社会里可以不觉得是矛盾;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家族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
家庭这概念在人类学上有明确的界说:这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亲子指它的结构,生育指它的功能
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务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
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
妇人家如果不下田,留在家里带孩子。工做完了,男子们也不常留在家里,男子汉如果守着老婆,没出息。有事在外,没事也在外。茶馆,烟铺,甚至街头巷口,是男子们找感情上安慰的消遣场所。在那些地方,大家有说有笑,热热闹闹的。回到家,夫妇间合作顺利各人好好地按着应做的事各做各的。做得好,没事,也没话;合作得不对劲,闹一场,动手动脚,说不上亲热
男女有别
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在上篇我说家族在中国的乡土社会里是一个事业社群,凡是做事业的社群,纪律是必须维持的,纪律排斥了私情
感情常发生在新反应的尝试和旧反应的受阻情形中
从社会关系上说感情是具有破坏和创造作用的。感情的激动改变了原有的关系。这也就是说,如果要维持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其实,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所以我在上篇曾说纪律是排斥私情的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应
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却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
宗教家对性的抹杀,不论自觉或不自觉,决不是偶然的。完全的道义必须有充分的了解,无所隔,这就不能求之于生理上早已划下了鸿沟的男女之间
最后的统一是永远不会完成的,这不过是一个求同的过程
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正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
因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它是阿波罗式的。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
家族代替了家庭,家族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中国乡土社会里,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为重要的表示
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向同性方面去发展
礼治秩序
作者认为,人们的社会关系并不依靠法律来调节,而是靠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礼”来规范,乡土社会即礼治社会
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让我先说明,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如果我们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
礼治社会是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无讼
但是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有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
讼师改称“律师”,更加“大”字在上;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正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也就是礼治社会变为法治社会
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
“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
有个人因妻子偷了汉子打伤了奸夫。在乡间这是理直气壮的,但是和奸没有罪,何况又没有证据,殴伤却有罪。那位县长间我:他怎么判好呢?他更明白,如果是善良的乡下人,自己知道做了坏事决不会到衙门里来的。这些凭借一点法律知识的败类,却会在乡间为非作恶起来,法律还要去保护他。我也承认这是很可能发生的事实。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
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
无为政治
权力之所以引诱人,最主要的应当是经济利益。在同意权力下,握有权力者并不是为了要保障自身特殊的利益,所以社会上必须用荣誉和高薪来延揽。至于横暴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了。统治者要用暴力来维持他们的地位不能是没有目的的,而所具的目的也很难想象不是经济的
权力是维持这关系所必需的手段,它是压迫性质的,是上下之别。从这种观点看去,政府,甚至国家组织,凡是握有这种权力的,都是统治者的工具。跟下去还可以说,政府,甚至国家组织,只存在于阶级斗争的过程中。如果有一天“阶级斗争”的问题解决了,社会上不分阶级了,政府,甚至国家组织,都会像秋风里的梧桐叶一般自己凋谢落地。--这种权力我们不妨称之为横暴权力
社会分工愈复杂,这权力也愈扩大。如果不愿意受这种权力的限制,只有回到“不求人”的境界里去做鲁滨孙,那时才真的顶天立地。不然,也得“小国真民”以减少权力。再说得清楚些,得独弃经济利益,不讲享受,像人猿泰山一般回到原始生活尽准上去。不然的话,这种权力也总解脱不了。--这种权力我们不妨称之为同意权力
人们喜欢的是从权力得到的利益。如果握在手上的权力并不能得到利益,或是利益可以不必握有权力也能得到的话,权力引诱也就不会太强烈
农业民族受游牧民族的侵略是历史上不断地记录
这种有为的皇权不能不同时加强它对内的压力,费用更大,陈胜吴广之流,揭竿而起,天下大乱了。人民死亡遍地,人口减少了,于是乱久必合,又形成一个没有比休息更能引诱人的局面,皇权力求无为,所谓养民。养到一个时候,皇权逐渐累积了一些力量,这力量又刺激皇帝的雄图大略,这种循环也因而复始
长老统治
作者认为除横暴权力、同意权力之外,还有一种在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教化权力,这也是最重要的权力,是“礼”得以发挥功能的基础。教化权力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为明显,但并不限于此,凡是文化性的,不是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这种权力
文化和政治的区别就在这里: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 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政治
社会中的规律有些是社会冲突的结果,也有些是社会合作的结果
人如果像蚂蚁或是蜜蜂,情形也就简单了。群体生活的规律有着生理的保障,不学而能。人的规律类皆人为。用筷子夹豆腐,穿了高跟鞋跳舞不践别人的脚,真是难为人的规律;不学,不习,固然不成,学习时还得不怕困,不惮烦。不怕困,不惮烦,又非天性;于是不能不加以一些强制。强制发生了权力
民主政治的形式就是综合个人意志和社会强制的结果。在教化过程中并不发生这个问题,被教化者并没有选择的机会
所谓意志并不像生理上的器官一样是慢慢长成的,这不是心理现象,而是社会的承认
我曾说:“孩子碰着的不是一个为他方便而设下的世界,而是一个为成人们方便所布置下的园地。他闯入进来,并没有带着创立新秩序的力量,可是又没有个服从旧秩序的心愿。”从并不征求也不考虑他们同意与否而设下他们必须适应的社会生活方式的一方面说,教化他们的人可以说是不民主的,但若说是横暴却又不然
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
尊卑不在年龄上,长幼成为没有意义的比较
回到我们的乡土社会来,在它的权力结构中,虽则有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着民主的同意权力,但是在这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权力,后者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是另有一工的。所以用民主和不民主的尺度来衡量中国社会,都是也都不是,都有些像,但都不确当。一定要给它一个名词的话,我一时想不出比长老统治更好的说法了
血缘和地缘
作者从乡土社会的实际出发,指出亲密的血缘关系决定着职业、身份、财富,是维系中国传统社会存在的基础。地缘则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是契约社会的基础。传统社会是血缘社会,现代社会是地缘社会,从传统到现代,关键在于从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的转变
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
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份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
生育没有社会化之前,血缘作用的强弱似乎是以社会变迁的速率来决定
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
社会用这个无法竞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如果有理由的话,那是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办法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
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
空间本身是浑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
事实是,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个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另外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这些寄居于社区边缘上的人物并不能说已插入了这村落社群中,因为他们常常得不到一个普通公民的权利,他们不被视作自己人,不被人所信托
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是冲突和竞争
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依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的拖欠着未了的人情。在我们社会里看得最清楚,朋友之间抢着回账,意思是要对方欠自己一笔人情,像是投一笔资。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
社会关系中权利和义务必须有相当的平衡,这平衡可以在时间上拉得很长,但是如果是一面倒,社会关系也就要吃不消,除非加上强制的力量,不然就会折断的。防止折断的方法之一是减轻社会关系上的担负
钱上往来最好不要牵涉亲戚
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实质上馈赠和贸易都是有无相通,只在清算方式上有差别
我常看见隔壁邻舍大家老远的走上十多里在街集上交换清楚之后,又老远地背回来。他们何必到街集上去跑这一趟呢,在门前不是就可以交换的么?这一趟是有作用的,因为在门前是邻舍,到了街集上才是“陌生”人。当场算清是陌生人间的行为,不能牵涉其他社会的关系
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名实的分离
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
我在上面讨论权力的性质时已提出三种方式:一是在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现在我又想提出第四种权力,这种权力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中。社会继替是指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这两种过程并不是冲突的,而是同时存在的,任何社会决不会有一天突然变出一个和旧有结构完全不同的样式,所谓社会变迁,不论怎样快,也是逐步的
我并不愿意接受他们的看法,因为我认为社会结构,像文化的其他部分一般,是人造出来的,是用来从环境里取得满足生活需要的工具。社会结构的变动是人要它变的,要它变的原因是在它已不能答复人的需要
旧的生活方法有习惯的惰性。但是如果它已不能答复人们的需要,它终必会失去人们对它的信仰,守住一个没有效力的工具是没有意义的,会引起生活上的不便,甚至蒙受损失
在新旧交替之际,不免有一个惶惑、无所适从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心理上充满着紧张、犹豫和不安。这里发生了“文化英雄”,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权力。这种权力和横暴权力并不相同,因为它并不是建立在剥削关系之上的;和同意权力又不同,因为它并不是由社会所授权的;和长老权力更不同,因为它并不根据传统的。它是时势所造成的,无以名之,名之曰时势权力
儒家所注重的“孝”道,其实是维持社会安定的手段,孝的解释是“无违”,那就是承认长老权力
从整个社会看,一个领导的阶层如果能追得上社会变迁的速率,这社会也可以避免因社会变迁而发生的混乱
容忍,甚至奖励、反对在同意权力中才发生,因为同意权力建立在契约上,执行这权力的人是否遵行契约是一个须随时加以监督的问题
在横暴权力之下,没有反对,只有反抗,因为反对早就包含在横暴权力的关系中。因之横暴权力必须压制反抗,不能容忍反对
在时势权力中,反对是发生于对同一问题不同的答案上,但是有时,一个社会不能同时试验多种不同的方案,于是在不同方案之间发生了争斗,也可以称作“冷仗”,宣传战,争取人民的跟从。为了求功,每一个自信可以解决问题的人,都会感觉到别种方案会分散群众对自己的方案的注意和拥护,因之产生了不能容忍反对的“思想统制”。在思想争斗中,主要的是阵线,反对变成了对垒
虚伪在这种情境中不但是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对不能反对而又不切实用的教条或命令只有加以歪曲,只留一个面子。面子就是表面的无违
从欲望到需要
在乡土社会中,人的行为基本上是以“欲望”为指导的,欲望并不 是生物本能,而是文化事实
在乡土社会里是没有这想法的。在乡土社会中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但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作为人们行为的指导,于是产生“需要”,因之有了“计划”。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
说人类行为是有动机的包含着两个意思:一是人类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可以控制的。要这样做就这样做,不要这样做就不这样做,也就是所谓意志。一是人类在取舍之间有所根据,这根据就是欲望。欲望规定了人类行为的方向
在英文里欲望和要都是want,同时want也作缺乏解。缺乏不只是一种状态的描写,而是含有动的意思,这里有股劲,由不舒服而引起的劲,它推动了人类机体有所动作,这个劲也被称作“紧张状态”,表示这状态是不能持久,必须发泄的,发泄而成行为,获得满足。欲望——紧张——动作——满足——愉快,那是人类行为的过程
人类如果和其他动植物有些不同的地方,最重要的,在我看来,就在人在生存之外找到了若干价值标准,所谓真善美之类
淘汰作用的力量并不限于文化之内,也有在文化之外的,是自然的力量。这力量并不关心于价值问题;美丑,善恶,真伪,对它是无关的,它只列下若干条件,不合则去,合则留
人类先有行为,后有思想。决定行为的是从试验与错误的公式中累积出来的经验,思想只有保留这些经验的作用,自觉的欲望是文化的命令
后记
附录:个人·群体·社会: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