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课程与课程理论
课程是教和学相互作用的中介和纽带。一方面连接着并受制约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础;另一方面连接并制约着教学的形式、方法,有怎样的课程及其内容就决定着要采用相应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本思维导图主要对其实践内容进行了梳理讲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第四组基本动作练习思维导图
面对孩子的特性需要把握的两个原则
幼儿园主题活动:甜蜜蜜的糖果
课程与课程理论
课程概述
内涵与类型
内涵
1:最早出现在唐朝的孔颖达。为《诗经》作疏,“ 以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
2:西方,最早出现,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跑道,进程。
广义
学校为了培养目标而确定教育内容和进程的总和。
侠义
一门学科
我国课程的具体表现(课程内容的层次)
课程标准,课程计划,教科书
类型
1:属性划分
活动课程
经验课程
卢梭提出,杜威完善。
打破了学科之间的逻辑组织
1:内容:开发性。2:形式:多样性。3:过程:实践性。
学科课程
分科课程
六艺,七技
2:组织方式划分
综合课程
相关,广域,融合
3 :实施的要求
必修课程
本质:强制性
选修课程
限定~任意选修
4:课程开发主体分类
国家
一级课程,主体是中央。
开发模式:研制~开发~推广(研发推)中央到外围。
地方
省,自治区,直辖市。~县没有权利
学校
选修课和特色课
课程开发:新编~改编~选择~单项活动设计
5:按课程的显 xiam现方式
显性(正规,显在的)
计划性(课程表中有体现的)
隐性(潜在,无形,隐蔽)
自发,个性化的。计划外的。情感方面的。
影响因素
外部
1:儿童因素。2:知识因素。3:社会因素。
内部
1:课程传统。2:课程自身的辩证发展规律。3:课程理念。
课程目标与内容
目标
概念
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是培养目标的分解)
整体性,连续性,层次性,积累性。
分类
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基本要求
1:层次性,2:具体性。3:系统性。
结构
三级管理模式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模式。
结构的内容
1:高中以分科为主。
2: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课程作为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包括:
劳动与技术教育
社会实践
研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
3:整体设置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综合和分科相结合
4:农村课程要为当地经济发展而服务。
内容
含义
根据价值观和目标而选择的组织的内容体系
层次
课程计划
第一个层次
1:培养目标。2:原则。3:学科设置。4:学科的顺序。5:学年计划。4:学周安排。
课程标准
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是国家的基本纲领性文件
1:前言。2:目标(学段目标)3:内容标准。4:实施建议
教科书
第三层次,教科书 + 讲义~是教材的主要组成部分。
教材包括 〉教科书。
选择的取向
课程内容 lg即学科知识,即教材
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泰勒。(体验和感受)学习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
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拨bg鼻特。学生做些什么,强调主动性。
课程组织
取向
1:学习者取向
心理逻辑
2:混合取向
3:社会取向
4:学科取向
学科逻辑
方式
1:纵向和横向组织
纵向:学科。(垂直,序列组织)泰勒,连续性和顺序
横向:(水平组织)整合性~心理
2 :逻辑和心理顺序
逻辑:学科固有的逻辑
心理:儿童
3:直线与螺旋(圆周式)
直线:直线推进,环环相扣,不需重复。
螺旋:重复出现,螺旋上身,逐步扩展。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定义
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狭义
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影响因素。
辨析
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只有那些进入了课程,并且与教学活动发生联系,产生影响的才算课程资源。
1:管理层级
国家,地方,学校
2:资源的属性
社会~自然
3:存在的方式
显性,隐性。
4:物理特征和呈现方式
文字,实物,活动,信息化。
5:功能特点
素材性,条件性。
6:空间来源
校内,校外。
途径
教师
最重要的
学生
即是消费者,又是开发者。
社会
课程的实施
付诸实现的过程,是达到目标的基本途径。
三种取向 ……富兰
相互调适
我国支持的取向。是可以调适的。
忠实取向
一成不变的实施教材
创生取向
不是实施前就确定的,实施过程也是制定课程的一部分,是教师和学生决定的。
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性质
跨学科的课程
开放性课程
特点
1:开放性。2:实践性。3:连续性。4:整合性。5:自主性。
1:职业体验
军训,学工,学农
2:社会服务
公益活动,勤工俭学,志愿服务
3:设计制作
动漫,编程,陶艺制作
4:考察探究
研学旅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
课程改革
概况
第八次,是规模最大,影响最广。
课程功能
让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九年制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实施
倡导学生 主动参与 的探究性学习
关注学生学习和经验,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
评价
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发展功能
管理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价值追求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纲要》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第八次课改的灵魂。
1:关爱自然。2:教育公平。3:个性发展。4:回归生活。5:国际理解。
目标重建
课程目标是价值观的具体化,新的价值观的转变必然导致课程目标的重建。《纲要》明确指出,新的培养目标必须体现时代的要求。
1:新课程确定新的知识观。
走出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取向。
2:新的学习观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
3:新的教师huam观
从而使教师的角色得到根本性的转变。
1:与学生的关系
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学校与社区的关系
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型教师
3:教学与研究的关系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教学与课程
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新的教学观
1:教育者为中心~学习者为中心
2: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重结果轻过程~重结果同时也重过程
4:关注学科~关注人
5:新的评价观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1:功能的转化:重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
2:方法多样性:强调质性评价,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3:指标的多元化: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人差异。
4:主体多元化:自我和他人评价相结合。
5:重心转移:强调过程,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新进展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2001年颁布《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07年实施。
新课标具有的特点
1: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加强道德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从儿童的身心的特点和兴趣出发,合理得安排课程的内容和进度。
3:进一步加强双lg基,强调知识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2017年颁布
1:明确定位,优化结构。
2: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强化制度~有利于实施)
3:标志着我国的课程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
创造信息时代的课程体系(素养本位)
当代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
1:在课程政策上
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
2:内容
高科技知识~学习者个人的知识~有机构成
3:结构
提倡多样化
4:实施
重视课程实施研究和教师进修……
5:机构
为了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水平,设计课程改革的专家咨询机构
1:对形成的课程改革方案进行比较研究和实证实验研究
2:开展课程评价
3:研究并把握国际课程改革的发展动向。
4:研究并把握本国课程改革的历史经验和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