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线形虫
结合985大学课程制作而成,希望对你有帮助。
编辑于2020-03-21 16:57:55线形虫
概要
特点
形状
线形或圆柱形,体表光滑不分节,外被角皮层
性别
雌雄异体
大小
1cm~1m+,因种而异
有原体腔
又名假体腔,没有上皮细胞包绕,使组织围绕到一块形成的一个自然腔隙。
消化道完整
口~咽管~肠~直肠~肛门 (消化道不完整:有口没有肛门)
生殖系统
雌虫
两套
雄虫
一套单管形
管状
常见种类
蛔虫
钩虫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桡虫
丝虫
鞭虫
旋毛虫
粪类圆线虫
概要
自由生活
大多数8000+
寄生生活
少数寄生人体已经报道30多种
生活史
虫卵~幼虫~成虫
幼虫到成虫经历4次蜕皮
土源性线虫
不需要中间宿主,肠道线虫多属于此类
生物源性线虫
需要中间宿主的介入(需要生物的介入,去完成生活史的某一个阶段) 组织线虫多属于此类 例如:丝虫,旋毛虫
蛔虫(似蚓蛔线虫)
特点
最常见的肠道大型寄生虫
寄生于人体小肠内引起蛔虫病
形态
成虫
成虫可以排出体外,随着粪便外排
受精蛔虫
特征(椭圆形)
外有凹凸不平的蛋白质膜
内有厚卵壳
双层线性
中部有大圆形的卵细胞
未受精蛔虫卵
特征(长椭圆形)
蛔虫头顶部
有三个品字形排列的唇瓣,唇瓣外缘有乳突
雄虫尾部
雄虫尾部向腹面卷曲,可见两根伸出来的交合刺
概要
外有凹凸不平的蛋白质膜
内:没有卵细胞
大小不一的屈光物质
生活史
受精卵
适宜的条件:温暖、潮湿的土壤2W
含一期幼卵
1W蜕皮
人体外
感染性卵(进入人体)含二期幼卵
于小肠孵出幼虫
幼虫
小肠孵出,移行至肠壁血管~门V~肝~右心~肺~支气管~回到肠道(经历了低4次蜕皮)
成虫
人体内
概要
参与感染阶段:食入感染虫卵
移行阶段与途径:
幼虫的移行:肠壁血管~肺~气管~咽~小肠
定居阶段与方式
成虫,游离肠腔,逆肠蠕动 习性:钻孔,扭结成团性。
生活习性:钻孔性,扭结成团性
异位寄生:常见
寿命:一年
离体阶段:虫卵或者成虫
产卵量:一条雌虫一昼夜排出虫卵24万个
蛔虫的致病性
幼虫
引起组织损伤(移行),肺部病变明显
表现为:
发热
咳嗽,痰中带血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成虫寄生
表现:夺取营养
损伤肠粘膜
消化道吸收障碍:从而引发营养不良,发育障碍
过敏反应
致病性
并发症
胆道蛔虫
发展: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胆管穿孔、坏死、弥漫性腹膜炎、肝炎、肝肿脓
肠梗阻
肠穿孔
腹膜炎
严重
蛔虫的流行
分布
全球性,13亿人感染
传染源
蛔虫的感染者
传播途径
生活史简单
不需要中间宿主
产卵量大
虫卵对外界抵抗力强
易感人群
人人易感
蛔虫的防治
治疗病人和带虫者
管水管粪
无害化,防止污染环境和水源
预防感染:注意饮食卫生
钩虫
特点
发达的口囊
成虫疾病
贫血以及与贫血相关的疾病
是危害最严重的线形虫
形态
成虫
形状
S形(美洲钩虫)
C形(十二指肠钩虫)
大小
虫体细长,约1CM
颜色
活体半透明,肉红色,死后灰白色
结构特点
成虫顶端有一发达的口囊
十二指肠钩虫
口腹侧缘有钩齿2对
美洲钩虫
口腹侧缘有板齿一对
雄虫末端形成交合伞
形成交合伞,内有肌性副肋,其背副肋的分支特点是虫种鉴别的重要依据
幼虫
别名
钩蚴
杆状蚴
丝状蚴
虫卵
形状
椭圆形
大小
中等大小
壳薄
无色透明
其他
随粪便排出时卵内细胞多为四个,卵壳与细胞间有明显间隙
生活史
成虫
虫卵
随粪便排出到外界
人
杆状蚴
蜕皮2次
丝状蚴
蜕皮2次
土壤
人
人
概要
在人体内的发育
感染
阶段
丝状蚴
方式
经皮肤主动钻入
经口食入
经胎盘输入
幼虫移行
过程
丝状蚴~皮下组织~小静脉~右心~肺~肺泡~小支气管、支气管~咽~食管~胃~小肠
寄居
阶段
成虫
部位
小肠上段
方式
以口囊咬附于肠粘膜
食性
以血液、组织液、肠粘膜为食
习性
经常更换咬附部位
产卵量
十二指肠钩虫1~3万每日
美洲钩虫5千到1万个每天
寿命
十二指肠钩虫7年左右
美洲钩虫13~15年
离体
阶段
虫卵
方式
随粪便排出
在外界的发育
过程
虫卵~杆状蚴(蜕皮)~丝状蚴
适宜条件
温暖
25~30摄氏度
潮湿
相对湿度百分之60~80
荫蔽有氧的疏松土壤
丝状蚴的特点
向上性
向湿性
向温性
钩虫的致病性
幼虫的致病作用
钩蚴性皮炎
临床表现
局部皮肤灼烧、针刺及奇痒感充血斑点或丘疹,1~2天内转为水疱
钩蚴性肺炎
临床表型
咽痒、咳嗽、咳痰、声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哮喘、畏寒、发烧一般几天到十几天后自愈
成虫的致病作用
消化系统症状
俗称“懒黄病”
临床表现
上腹隐痛、腹胀、阵发性上腹疼痛、恶心、呕吐、腹泻、上消化道大出血
贫血(主要)
钩虫吸食血液,且咬合部位经常变化
临床表现
眩晕、乏力、心悸、气促、皮肤蜡黄、浮肿、眼睑苍白、心脏扩大、舌眼、反甲、心脏扩充性增大
贫血
眩晕、乏力、心悸、气促、皮肤蜡黄、浮肿、眼睑苍白、心脏扩大、舌眼、反甲、心脏扩充性增大
患者长期慢性失血,导致缺铁性贫血,血象呈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
原因—钩虫素(抗凝素)的作用
子主题
虫体吸血,边吸边排
咬附点渗血
移位伤口渗血
肠段大出血
异嗜症
精神异常,可能与缺铁有关
婴儿钩虫病
婴儿年龄大多在一岁以内,婴儿血量少,处于生理性贫血期,且肠粘膜柔细,被钩虫咬附后容易出血,故长呈严重性贫血
病原性诊断
病原学诊断
粪检:简便,但是易漏诊 饱和盐水浮聚法:为首选方法 钩蚴培养法:可鉴别虫种
查痰
痰液查钩蚴(感染后的两到3天)
免疫学诊断
抗血血清
流行
热带亚热带感染率越高
防治
查治病人和带虫者
控制传染源
驱虫
咪唑类药物
个人防护
不要赤脚下地
桡虫(蠕形住肠线虫)
形态
成虫
雄虫
“6”形
雌虫
一线形,尾端尖细
大小
虫体细小
雄虫约2~5MM
雌虫8~13MM
颜色
乳白色
结构特点
虫体前端角皮膨大形成头翼。咽管末端膨大形成咽管球
虫卵
无色透明。呈不对称的椭圆形,形似肺核,一侧扁平,另一侧隆起。卵壳后,卵内含有一蝌蚪形的幼虫
生活史
成虫
蝌蚪形卵(人误食进入体内)
6H蜕皮
感染期的卵
幼虫
成虫
特点
不需要中间宿主
也不需要 血肺移行
生活史
感染
阶段
感染期虫卵
方式
异体感染
经口
吸入
自体感染
经口(最常见)
肛门~手~口
逆行感染
寄居
阶段
成虫
部位
盲肠、回肠、升结肠末端
食性
以血液、组织液、肠腔内容物为食
习性
雌虫爬出肛门产卵
寿命
2~4周,一般不超过2个月
致病
致病
皮肤瘙痒、继发感染
雌虫在肛周产卵所致损伤最为常见
局部炎症和消化功能紊乱
虫体附着在肠粘膜所致,一般表现不明显。
泌尿生殖器官感染
异位感染
呼吸道感染
桡虫性阑尾炎
实验诊断
病原学诊断
流行
分布
儿童聚集地为主
传染源
病人和带虫者
感染方式
防治
注意公共卫生
普查普治
旋毛虫
形态
成虫
形状
线状
大小
细小,雄虫1.5mm
颜色
乳白色
幼虫(囊包蚴)
极小,寄生于宿主肌肉中,卷曲于梭形的囊包中
发育
宿主误食了含有活幼虫的囊包
进入消化道,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孵出幼虫
幼虫
钻入到肠粘膜,24小时内返回到蜕皮4次后,经48小时发育
成虫
雌雄交配后,雄虫死亡
受精卵3~5天的发育后
钻入肠壁
新生蚴
随血流到横纹肌
囊包
生活史
感染
阶段
幼虫囊包
方式
经口食入含旋毛虫的肉类
寄居
成虫
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
幼虫
横纹肌(咬肌、胸肌、腓肠肌、膈肌)
寿命
雌虫1~2月,肌肉囊包内幼虫约为数年,但最长可达30年
特点
成虫和幼虫可以生活在统一宿主
完成生活史必须要有宿主更换
为卵胎生寄生虫
无自由生活阶段和离体阶段
唯一寄生于细胞内的线虫
致病
致病阶段
成虫
幼虫(主要)
致病过程
虫体倾入期
引起消化道炎症和溃疡,导致恶心,呕吐,腹泻等
幼虫移行期和肌肉受累期
肌肉损害和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导致过敏症状和全身肌肉疼痛,严重可累及心脏,导致心衰死亡。
实验诊断
病原学诊断
肌肉活检查囊包
免疫学诊断
ELSA
流行
地理分布
世界性分布,欧美较高
传染源
主要是猪,其次各种野生动物
流行原因
食用不熟的猪肉或者野生动物肉
防治
预防感染
宣传教育,不食用不熟肉
治疗患者
丙硫咪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