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肾综合征出血热✓
传染病学肾综合征出血热内容,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属的各型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编辑于2023-08-21 10:15:03 浙江省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属的各型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主要病理变化: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
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肾损害为主要表现。
病原学
负性单链RNA病毒。
双层包膜,外膜有纤突。
RNA分L、M、S三种基因。 S基因编码核衣壳蛋白。 M基因编码膜蛋白,分为G1和G2。 L基因编码聚合酶。
核衣壳蛋白含有较强免疫原性和稳定,是抗原决定簇。
抗原结构不同,血清型>20种。
我国流行I和II型。
对乙醚、氯仿、去氧胆酸盐敏感,对紫外线、乙醇和碘酒等消毒剂敏感。 不耐热、酸,高于37℃及pH5.0一下易被灭活,56℃30min或100℃1min可灭活。
流行病学
传染源:宿主动物为啮齿类,黑线姬鼠、褐家鼠、大林姬鼠多见。
传播途径:动物传播(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垂直传播、虫媒传播。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大多发病并获得稳定的免疫力,男性青壮年为主。
流行特征: ①地区性(亚洲多见,我国最严重) ②季节性和周期性(四季均发病,有明显高峰,姬鼠11-1月高峰而5-7月小高峰,家鼠3-5月高峰,林区姬鼠夏季) ③人群分布(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发病多)
发病机制和病理
发病机制
病毒进入人体并随血液达全身,通过位于血小板、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表面的β3整合素介导进入 血管内皮细胞以及骨髓、肝、脾、肺、肾、淋巴结等组织,进一步增殖再释放入血导致病毒血症。
病毒直接作用
免疫损伤作用
免疫复合物引起的损伤(III型变态反应)
其他免疫反应:变态反应、洗吧免疫反应、各种细胞因子和介质的作用(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释放)。
病理生理
休克
原发性休克:病毒及免疫反应广泛损伤全身小血管与毛细血管,加上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导致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使血容量下降。此外,由于血浆外渗使血液浓缩,血液粘稠度身高,促DIC发生,导致血液循环淤滞,血流受阻,因而使有效循环血量进一步降低。
继发性休克:大出血,继发感染和多尿期水和电解质补充不足,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
出血
全身小血管损伤(血管壁的损伤)
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
凝血机制障碍(肝素类物质增加、DIC导致的凝血机制异常等)
急性肾衰竭
病理解剖: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损害。
临床表现
潜伏期2周多见(7-14天)。
典型病程包括5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但是轻症可出现越期现象,重症可出现不同期之间的互相重叠 。
发热期
发热:起病急、畏寒、弛张热型(体温39℃以上,24小时波动>2℃)多见,稽留热(体温39-40℃以上,24小时波动<1℃)和不规则热少见。
全身中毒症状: ①全身酸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表现为头痛、腰痛、眼眶痛。 ②多见胃肠中毒症状。 ③部分部分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嗜睡、烦躁、谵妄、抽搐等)。
毛细血管损害征: ①充血:皮肤充血颜面、颈、胸部多见,醉酒貌。黏膜充血多见于眼结膜、软腭、咽部。 ②出血:皮肤出血多见于腋下、胸背部,呈搔抓样、条索点状瘀点。黏膜充血多见于软腭。 ③渗出水肿征:球结膜水肿。 “三红”表现为眼红、脸红、上胸红。 “三出血”表现为眼结膜、软腭、腋胸。
肾损害:蛋白尿,镜检可见管型,重症可见尿中膜状物等。
低血压休克期
发生于第4-6天。
发热末期(退热前1-2天)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 轻症不出现低血压和休克。
末梢循环障碍、少尿无尿、意识障碍。
少尿期
少尿:尿量<400ml/d 无尿:尿量<50ml/d
少数出现无少尿型肾功能不全,即无明显少尿但出现氮质血症,这是由于肾小球受损而肾小管受损不严重所致。
少尿期发生于第5-8天。
表现为尿毒症、酸中毒(表现为库氏深大呼吸)、水电解质紊乱 (高血钾、低血钠、低血钙),严重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
高血容量综合征:体表静脉充盈,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而使脉搏洪大,脸部胀满和心率增快。
多尿期
发生病程第9-14天。
由于新生肾小管吸收功能尚未完善,以及尿素氮等潴留物质引起高渗性利尿作用→尿量明显增加。
根据尿量和氮质血症情况分类
移行期:每日尿量400-2000ml(尿量增加),血尿素氮(BUN)和肌酐↑,症状加重,肾损害加重。
多尿早期:每日尿量>2000ml,氮质血症未改善,症状加重。
多尿后期:每日尿量>3000ml,氮质血症减轻,若水电解质补充不足 或继发感染,出现感染性休克、低血钠、低血钾等。
恢复期
尿量恢复<2000ml,精神食欲恢复,1-3个月恢复体力。
少数出现后遗症:高血压、肾功能障碍、心肌劳损、垂体功能减退等症状。
临床分型 (根据发热高低、中毒症状轻重和出血、休克、肾功能损害严重程度等)
轻型
中型
重型
危重型:在重型基础上出现以下情况之一。 ①难治性休克 ②有重要脏器出血 ③少尿超过5天或无尿2天以上,BUN>42.84mmol/L(120mg/dl) ④出现心力衰竭、肺水肿 ⑤出现脑水肿、脑出血或脑疝等中枢神经合并症 ⑥严重继发感染
非典型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早期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后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
血液浓缩(血浆外渗)。
血红蛋白、红细胞数↑
血小板↓,可见异型血小板。
尿常规
第2天出现尿蛋白。
尿中可出现膜状物,是大量尿蛋白与红细胞的脱落上皮细胞相混合的凝聚物。
镜检可见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巨大的融合细胞(可检出汉坦病毒)。
血液生化检查
BUN和肌酐先↑后↓(多尿后期开始降低)。
血气分析: ①发热期:呼吸性碱中毒; ②休克期和少尿期:代谢性酸中毒; ③Na、Cl、Ca↓; ④Mg、P↑;
肝功能可见转氨酶↑、胆红素↑。
凝血功能检查
血小板↓,血小板黏附、凝聚和释放功能↓。
免疫学检查
特异性抗体检测: ①第2天IgM阳性(1:20); ②IgG抗体阳性(1:40),且一周后滴度上升4倍及以上;
细胞免疫: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比值下降或倒置。
体液免疫:血清IgM、IgG、IgE、IgA均↑,总补体和分补体C3和C4↓,可检出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
分子生物学方法
巢式RT-PCR检出汉坦病毒RNA
病毒分离
其他检查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和心肌受损等表现,高血钾T波高尖、低血钾U波出现)
眼压增高,脑水肿者出现视盘水肿,肺水肿、胸腔积液、胸膜反应等。
并发症
腔道出血
呕血、便血最常见,咯血、腹腔出血、鼻出血、阴道出血也常见。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脑炎、脑膜炎、脑水肿、高血压脑病、颅内出血等
肺水肿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间质水肿(肺毛细血管损伤,大量渗液)导致低氧血症, 表现为呼吸急促,X线毛玻璃样,可闻及正好ii管呼吸音和干湿啰音。
心源性肺水肿:肺毛细血管损伤致肺泡内大量渗液/高血容量或心肌受损所致。
其他:继发性感染、自发性肾破裂、心肌损害、肝损害等。
诊断
临床特征性症状或体征+实验室检查+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季节,接触史。
临床特征:早期3中主要表现(发热、出血、肾损害)+病程 5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实验室检查: 血液浓缩、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升高、白细胞计数增加,血小板减少。 尿蛋白,尿中膜状物。 抗原抗体检测等。
鉴别诊断
发热期鉴别
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
有受凉或流感接触史,或正值流感流行期。 上呼吸道症状突出,全身疾病随热退而好转。 除咽红,少有阳性体征。
流行性脑脊髓炎
冬春季节、儿童多见。 脑膜炎特有症状和体征(头痛、喷射性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 以下身为主的皮肤瘀点。 血象呈细菌感染相。 脑脊液呈化脓性脑膜炎改变。
流行性斑疹伤寒
卫生差、夏秋多见。 发热伴头痛最突出,有一过性低血压 ,无渗出体征。 出现皮疹、肾损伤(一过性蛋白尿)、外斐反应。
伤寒
发热期长,无低血压,出血及尿量变化少见。 中毒症状以面色苍白、表情淡漠、相对缓脉为主。 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最显著。 肥达反应、血或骨髓培养。
钩端螺旋体病
夏秋、疫水接触史。 高热、乏力显著,伴腓肠肌压痛和全身淋巴结肿大,异型淋巴细胞少见。 血液镜检或培养。
败血症
原发病灶,寒战高热,全身中毒症状重,无渗出体征。 血象呈细菌感染相,异型淋巴细胞少见。 血培养。
低血压休克期鉴别
急性中毒性菌痢
夏秋、儿童、不洁饮食。 起病急,以高热、畏寒、精神萎靡或惊厥为主,迅速初心中毒性休克、呼吸衰竭或昏迷。 肛拭或真毒阿宁灌肠采集粪便标本检测。
肾综合性出血热病程缓慢,24小时休克罕见,且出血倾向和肾损害更显著。
休克型肺炎
受凉。 病初有咳嗽、咳痰、胸痛、气急等呼吸道症状,多于2-3天发生低血压休克。 无明显渗出体征,无异型淋巴细胞增高 、血小板减少和严重蛋白尿。 X线可帮助确诊。
预后
病死率和临床类型、治疗迟早及措施是否正确相关。
治疗
以综合疗法为主,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中晚期针对病理生理进行对症治疗。
“3早1就”:早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就近治疗。
注意预防休克、肾衰竭、出血。
分期治疗
发热期
治疗原则:抗病毒、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预防DIC。
抗病毒:利巴韦林(病毒唑)或α干扰素。早期进行 。
减轻外渗:早期卧床休息,给予予路丁、维生素C等降低血管通透性,输注平衡盐溶液或葡萄糖盐水。
改善中毒症状:物理降温为主(高热),防止大汗而进一步丧失血容量。 中毒症状严重失用地塞米松。呕吐频繁失用甲氧氯普安(灭吐灵)。
预防DIC: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或丹参注射液(降低血液粘滞性),定期查凝血时间,高凝状态失用小剂量肝素抗凝。
一般治疗:休息、营养、饮食、补液、生命体征等。
低血压休克期
治疗原则:积极补充血容量、注意纠正酸中毒、改善微循环。
补充血容量:早期、快速、适量,争取4消失内稳定血压。晶胶结合,以平衡盐溶液为主。
纠正酸中毒:5%NaHCO3溶液(纠酸+扩容)。
血管活性药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应用:针对补液、纠酸等治疗后血红蛋白恢复但血压不稳定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使用山莨菪碱(扩张微血管,解除血管痉挛),使用地塞米松。
少尿期
治疗原则:稳(稳定机体内环境)、促(促进利尿)、导(导泻)、透(透析治疗)。
稳定内环境:补高渗葡萄糖液,每天补液量为前一天尿量和呕吐量加上500-700ml。 根据CO2CP结果使用5%碳酸氢钠溶液纠正酸中毒。
促进利尿:少尿初期20%甘露醇(减轻肾间质水肿)。 常用利尿药(速尿的呋塞米)。 可用血管扩张剂(酚妥拉明或山莨菪碱)
透析疗法:适应症: ①明显氮质血症(血BUN>28.56mmol/L),有严重尿毒症表现; ②高分解状态,每天BUN升高>7.14mmol/L; ③血钾>6mmol/L,EKG表现高耸T波(高钾表现 ); ④高血容量综合征经保守治疗无效,伴肺水肿、脑水肿及肠道大出血,可与药物治疗同时进行。
导泻:预防高血容量综合征和高血钾。使用甘露醇、硫酸镁、大黄等。
多尿期
治疗原则:移行期和多尿早期治疗同少尿期,多尿后期主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半流质和含钾食物,口服补充水分。
防治继发感染:及时诊断治疗,禁用肾毒性药物或抗生素。
恢复期
治疗原则:补充营养,逐步恢复工作,出院后休息1-2个月,定期复查肾功能、血压和垂体功能,若有异常及时治疗。
并发症治疗
消化道出血:病因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抽搐使用地西泮或戊巴比妥,脑水肿或颅内出血致颅内高压使用甘露醇。
ARDS: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限制摄入水,进行高频通气或用呼吸机进行人工终末正压呼吸。
心力衰竭、肺水肿:控制或停止输液,用强心药毛花苷丙、镇静药 地西泮及扩张血管药和利尿药物,可进行导泻或透析治疗。
自发性肾破裂:手术缝合。
预防
疫情监测
防鼠灭鼠
作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疫苗注射
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属的各型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主要病理变化: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
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肾损害为主要表现。
病原学
负性单链RNA病毒。
双层包膜,外膜有纤突。
RNA分L、M、S三种基因。 S基因编码核衣壳蛋白。 M基因编码膜蛋白,分为G1和G2。 L基因编码聚合酶。
核衣壳蛋白含有较强免疫原性和稳定,是抗原决定簇。
抗原结构不同,血清型>20种。
我国流行I和II型。
对乙醚、氯仿、去氧胆酸盐敏感,对紫外线、乙醇和碘酒等消毒剂敏感。 不耐热、酸,高于37℃及pH5.0一下易被灭活,56℃30min或100℃1min可灭活。
流行病学
传染源:宿主动物为啮齿类,黑线姬鼠、褐家鼠、大林姬鼠多见。
传播途径:动物传播(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垂直传播、虫媒传播。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大多发病并获得稳定的免疫力,男性青壮年为主。
流行特征: ①地区性(亚洲多见,我国最严重) ②季节性和周期性(四季均发病,有明显高峰,姬鼠11-1月高峰而5-7月小高峰,家鼠3-5月高峰,林区姬鼠夏季) ③人群分布(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发病多)
发病机制和病理
发病机制
病毒进入人体并随血液达全身,通过位于血小板、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表面的β3整合素介导进入 血管内皮细胞以及骨髓、肝、脾、肺、肾、淋巴结等组织,进一步增殖再释放入血导致病毒血症。
病毒直接作用
免疫损伤作用
免疫复合物引起的损伤(III型变态反应)
其他免疫反应:变态反应、洗吧免疫反应、各种细胞因子和介质的作用(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释放)。
病理生理
休克
原发性休克:病毒及免疫反应广泛损伤全身小血管与毛细血管,加上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导致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使血容量下降。此外,由于血浆外渗使血液浓缩,血液粘稠度身高,促DIC发生,导致血液循环淤滞,血流受阻,因而使有效循环血量进一步降低。
继发性休克:大出血,继发感染和多尿期水和电解质补充不足,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
出血
全身小血管损伤(血管壁的损伤)
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
凝血机制障碍(肝素类物质增加、DIC导致的凝血机制异常等)
急性肾衰竭
病理解剖: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损害。
临床表现
潜伏期2周多见(7-14天)。
典型病程包括5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但是轻症可出现越期现象,重症可出现不同期之间的互相重叠 。
发热期
发热:起病急、畏寒、弛张热型(体温39℃以上,24小时波动>2℃)多见,稽留热(体温39-40℃以上,24小时波动<1℃)和不规则热少见。
全身中毒症状: ①全身酸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表现为头痛、腰痛、眼眶痛。 ②多见胃肠中毒症状。 ③部分部分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嗜睡、烦躁、谵妄、抽搐等)。
毛细血管损害征: ①充血:皮肤充血颜面、颈、胸部多见,醉酒貌。黏膜充血多见于眼结膜、软腭、咽部。 ②出血:皮肤出血多见于腋下、胸背部,呈搔抓样、条索点状瘀点。黏膜充血多见于软腭。 ③渗出水肿征:球结膜水肿。 “三红”表现为眼红、脸红、上胸红。 “三出血”表现为眼结膜、软腭、腋胸。
肾损害:蛋白尿,镜检可见管型,重症可见尿中膜状物等。
低血压休克期
发生于第4-6天。
发热末期(退热前1-2天)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 轻症不出现低血压和休克。
末梢循环障碍、少尿无尿、意识障碍。
少尿期
少尿:尿量<400ml/d 无尿:尿量<50ml/d
少数出现无少尿型肾功能不全,即无明显少尿但出现氮质血症,这是由于肾小球受损而肾小管受损不严重所致。
少尿期发生于第5-8天。
表现为尿毒症、酸中毒(表现为库氏深大呼吸)、水电解质紊乱 (高血钾、低血钠、低血钙),严重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
高血容量综合征:体表静脉充盈,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而使脉搏洪大,脸部胀满和心率增快。
多尿期
发生病程第9-14天。
由于新生肾小管吸收功能尚未完善,以及尿素氮等潴留物质引起高渗性利尿作用→尿量明显增加。
根据尿量和氮质血症情况分类
移行期:每日尿量400-2000ml(尿量增加),血尿素氮(BUN)和肌酐↑,症状加重,肾损害加重。
多尿早期:每日尿量>2000ml,氮质血症未改善,症状加重。
多尿后期:每日尿量>3000ml,氮质血症减轻,若水电解质补充不足 或继发感染,出现感染性休克、低血钠、低血钾等。
恢复期
尿量恢复<2000ml,精神食欲恢复,1-3个月恢复体力。
少数出现后遗症:高血压、肾功能障碍、心肌劳损、垂体功能减退等症状。
临床分型 (根据发热高低、中毒症状轻重和出血、休克、肾功能损害严重程度等)
轻型
中型
重型
危重型:在重型基础上出现以下情况之一。 ①难治性休克 ②有重要脏器出血 ③少尿超过5天或无尿2天以上,BUN>42.84mmol/L(120mg/dl) ④出现心力衰竭、肺水肿 ⑤出现脑水肿、脑出血或脑疝等中枢神经合并症 ⑥严重继发感染
非典型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早期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后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
血液浓缩(血浆外渗)。
血红蛋白、红细胞数↑
血小板↓,可见异型血小板。
尿常规
第2天出现尿蛋白。
尿中可出现膜状物,是大量尿蛋白与红细胞的脱落上皮细胞相混合的凝聚物。
镜检可见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巨大的融合细胞(可检出汉坦病毒)。
血液生化检查
BUN和肌酐先↑后↓(多尿后期开始降低)。
血气分析: ①发热期:呼吸性碱中毒; ②休克期和少尿期:代谢性酸中毒; ③Na、Cl、Ca↓; ④Mg、P↑;
肝功能可见转氨酶↑、胆红素↑。
凝血功能检查
血小板↓,血小板黏附、凝聚和释放功能↓。
免疫学检查
特异性抗体检测: ①第2天IgM阳性(1:20); ②IgG抗体阳性(1:40),且一周后滴度上升4倍及以上;
细胞免疫: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比值下降或倒置。
体液免疫:血清IgM、IgG、IgE、IgA均↑,总补体和分补体C3和C4↓,可检出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
分子生物学方法
巢式RT-PCR检出汉坦病毒RNA
病毒分离
其他检查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和心肌受损等表现,高血钾T波高尖、低血钾U波出现)
眼压增高,脑水肿者出现视盘水肿,肺水肿、胸腔积液、胸膜反应等。
并发症
腔道出血
呕血、便血最常见,咯血、腹腔出血、鼻出血、阴道出血也常见。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脑炎、脑膜炎、脑水肿、高血压脑病、颅内出血等
肺水肿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间质水肿(肺毛细血管损伤,大量渗液)导致低氧血症, 表现为呼吸急促,X线毛玻璃样,可闻及正好ii管呼吸音和干湿啰音。
心源性肺水肿:肺毛细血管损伤致肺泡内大量渗液/高血容量或心肌受损所致。
其他:继发性感染、自发性肾破裂、心肌损害、肝损害等。
诊断
临床特征性症状或体征+实验室检查+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季节,接触史。
临床特征:早期3中主要表现(发热、出血、肾损害)+病程 5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实验室检查: 血液浓缩、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升高、白细胞计数增加,血小板减少。 尿蛋白,尿中膜状物。 抗原抗体检测等。
鉴别诊断
发热期鉴别
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
有受凉或流感接触史,或正值流感流行期。 上呼吸道症状突出,全身疾病随热退而好转。 除咽红,少有阳性体征。
流行性脑脊髓炎
冬春季节、儿童多见。 脑膜炎特有症状和体征(头痛、喷射性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 以下身为主的皮肤瘀点。 血象呈细菌感染相。 脑脊液呈化脓性脑膜炎改变。
流行性斑疹伤寒
卫生差、夏秋多见。 发热伴头痛最突出,有一过性低血压 ,无渗出体征。 出现皮疹、肾损伤(一过性蛋白尿)、外斐反应。
伤寒
发热期长,无低血压,出血及尿量变化少见。 中毒症状以面色苍白、表情淡漠、相对缓脉为主。 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最显著。 肥达反应、血或骨髓培养。
钩端螺旋体病
夏秋、疫水接触史。 高热、乏力显著,伴腓肠肌压痛和全身淋巴结肿大,异型淋巴细胞少见。 血液镜检或培养。
败血症
原发病灶,寒战高热,全身中毒症状重,无渗出体征。 血象呈细菌感染相,异型淋巴细胞少见。 血培养。
低血压休克期鉴别
急性中毒性菌痢
夏秋、儿童、不洁饮食。 起病急,以高热、畏寒、精神萎靡或惊厥为主,迅速初心中毒性休克、呼吸衰竭或昏迷。 肛拭或真毒阿宁灌肠采集粪便标本检测。
肾综合性出血热病程缓慢,24小时休克罕见,且出血倾向和肾损害更显著。
休克型肺炎
受凉。 病初有咳嗽、咳痰、胸痛、气急等呼吸道症状,多于2-3天发生低血压休克。 无明显渗出体征,无异型淋巴细胞增高 、血小板减少和严重蛋白尿。 X线可帮助确诊。
预后
病死率和临床类型、治疗迟早及措施是否正确相关。
治疗
以综合疗法为主,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中晚期针对病理生理进行对症治疗。
“3早1就”:早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就近治疗。
注意预防休克、肾衰竭、出血。
分期治疗
发热期
治疗原则:抗病毒、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预防DIC。
抗病毒:利巴韦林(病毒唑)或α干扰素。早期进行 。
减轻外渗:早期卧床休息,给予予路丁、维生素C等降低血管通透性,输注平衡盐溶液或葡萄糖盐水。
改善中毒症状:物理降温为主(高热),防止大汗而进一步丧失血容量。 中毒症状严重失用地塞米松。呕吐频繁失用甲氧氯普安(灭吐灵)。
预防DIC: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或丹参注射液(降低血液粘滞性),定期查凝血时间,高凝状态失用小剂量肝素抗凝。
一般治疗:休息、营养、饮食、补液、生命体征等。
低血压休克期
治疗原则:积极补充血容量、注意纠正酸中毒、改善微循环。
补充血容量:早期、快速、适量,争取4消失内稳定血压。晶胶结合,以平衡盐溶液为主。
纠正酸中毒:5%NaHCO3溶液(纠酸+扩容)。
血管活性药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应用:针对补液、纠酸等治疗后血红蛋白恢复但血压不稳定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使用山莨菪碱(扩张微血管,解除血管痉挛),使用地塞米松。
少尿期
治疗原则:稳(稳定机体内环境)、促(促进利尿)、导(导泻)、透(透析治疗)。
稳定内环境:补高渗葡萄糖液,每天补液量为前一天尿量和呕吐量加上500-700ml。 根据CO2CP结果使用5%碳酸氢钠溶液纠正酸中毒。
促进利尿:少尿初期20%甘露醇(减轻肾间质水肿)。 常用利尿药(速尿的呋塞米)。 可用血管扩张剂(酚妥拉明或山莨菪碱)
透析疗法:适应症: ①明显氮质血症(血BUN>28.56mmol/L),有严重尿毒症表现; ②高分解状态,每天BUN升高>7.14mmol/L; ③血钾>6mmol/L,EKG表现高耸T波(高钾表现 ); ④高血容量综合征经保守治疗无效,伴肺水肿、脑水肿及肠道大出血,可与药物治疗同时进行。
导泻:预防高血容量综合征和高血钾。使用甘露醇、硫酸镁、大黄等。
多尿期
治疗原则:移行期和多尿早期治疗同少尿期,多尿后期主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半流质和含钾食物,口服补充水分。
防治继发感染:及时诊断治疗,禁用肾毒性药物或抗生素。
恢复期
治疗原则:补充营养,逐步恢复工作,出院后休息1-2个月,定期复查肾功能、血压和垂体功能,若有异常及时治疗。
并发症治疗
消化道出血:病因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抽搐使用地西泮或戊巴比妥,脑水肿或颅内出血致颅内高压使用甘露醇。
ARDS: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限制摄入水,进行高频通气或用呼吸机进行人工终末正压呼吸。
心力衰竭、肺水肿:控制或停止输液,用强心药毛花苷丙、镇静药 地西泮及扩张血管药和利尿药物,可进行导泻或透析治疗。
自发性肾破裂:手术缝合。
预防
疫情监测
防鼠灭鼠
作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疫苗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