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心理基础~学习心理
很详细哟,教育心理基础~学习心理
编辑于2020-03-23 23:26:18教育心理学基础
学生心理
认知
要素: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认知方式类型
是否受环境影响:场独立和场依存
认知速度和精确性:冲动型和沉思型
加工深度: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
吉尔福特:复合型和发散性
荣格:外倾和内倾
影响因素(皮亚杰):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起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感觉运算(0-2)
客体永恒性
获得动作经验
认知主要靠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前运算(2-7)
万物有灵,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单向思维,思维布不可逆性
没有守恒概念
具体运算(7-11)
具有守恒,去自我中心
思维具有可逆性,能进行简单思维
形式运算(11-成人)
具有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灵活性
能理解符号、隐喻和直喻
维果茨基的文化发展理论
两种发展心理机能
低级:简单的感觉、无意注意
高级:抽象逻辑思维
情感
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区别
需要
情绪:原始、低级、生理
情感:后继、高级、社会需求
发生
情绪:直接、情境性、易变性
情感:稳定性、持久性
表现形式
情绪:冲动、体验强度大、外在
情感:内在、深沉
联系
情绪(外在)-基础(依赖)-情感(本质)
功能:适应(呼救)、组织(思维活动)、动机(激励)、信号(传递信息、沟通)、健康、感染(共鸣、移情)
分类(内容):
道德感:同情、反感、眷念、尊敬、感激……
理智感:求知欲、兴趣、好奇心、喜悦感、幸福感……
美感: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
人格(个性)
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社会性
结构: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系统(自我认识、体验、控制)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基本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5)
自主感对怀疑感与羞耻感(2-3)
主动感对内疚感(4-5)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繁殖期对停滞期(成年中期)
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柯尔伯格的道德阶段理论发展
前习俗9
惩罚服从取向
相对功利
习俗(9-16)
寻求认可
遵守法规
后习俗16/20
社会契约
普遍伦理
影响因素:生物遗传、社会文化、家庭、学校教育、个人主观
发展差异:气质和性格
气质与气质差异
气质:强度、速度、灵活性、指向性
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性格与性格差异
结构:态度(核心)、意志(顽强拼搏、当机立断)、情绪、理智
分类
理智型、情绪性、意志型
内向、外向
心理健康
概念:生理、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健康
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焦虑、恐怖、强迫、抑郁、人格障碍(人格缺陷、品格缺陷、社会偏差行为)
影响因素
生物:遗传、孕期卫生、生理疾病、脑外伤、毒品等、内分泌异常
环境:家庭、学校、社会
个体心理:基本需要的满足程度、心里矛盾与冲突、压力与应激、心理挫折
心理防治措施
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
预防与发展相结合
尊重与理解
发挥学生主体性
个别化对待学生
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目标:学会调适与寻求发展
与教学相结合
积极情绪
体验成功
合理负担
民主自治
教师心理
教师职业倦怠
情绪耗竭、去个性化、成就感低落
职业角色
形成:认知、认同、信念(信奉)
形成因素:个人、社会
职业活动构成
内容: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际交往
形式:设计(教育、教学、科研)、组织、活动效能
教师专业成长
专业成长阶段理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成熟标志)
构成因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
成长途径:师范教育、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教育
教师心理素质(核心)
一般心理素质结构:认知素质、个性品质(人格特征 核心)、适应能力
职业心理素质结构:教师职业意识、教师职业能力
特征及其培训
特征:稳定性、综合性、基础性、发展性
途径:教育的一体化、教育的素质化
模式:校本、专业发展学校(PDS)、入职
教师的人格品质
概念:行为模式、思想模式、情绪反应特征
影响因素:年龄、教龄、职称和学历
教师角色认同
影响因素
社会心理:工作满意度、社会支持度、社会尊重
个体心理:归因方式、职业态度、人际关系、自尊心
教师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及其结构与类型
意识活动的特点:主观和客观( 物质、社会、精神客我)
意识活动形式:生理、社会、心理
意识活动中的自我观念:现实、投射、理想
情绪表达的层次:自我表达、向他人表达、向环境表达、升化表达
教师的人际关系
结构:人际认知(前提和基础)、人际情感(核心)、人际行为(表现形式)
类型:师生关系、教师间、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家长
教师的职业适应原因
角色转换迟滞
从业能力不足
缺乏协调的职业关系
职业价值观与职业信念的缺失
学习心理
学习的基本概念
实质
是一种适应性活动
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普遍现象
是获得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学习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所引起的是相对持久的变化
分类
加涅
学习水平分类(由复杂到简单)
信号、刺激-反应、连锁、言语联结、辨别、概念、规则或原理、解决问题
学习结果
认知类
智慧技能、认知技能、言语信息
动作
动作技能
情感
态度
奥苏泊尔
形式与性质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其他分类
学习主体
人类、动物、机械
学习时的意识水平(阿瑟.雷伯)
内隐和外显
学习内容
知识、技能、行为规范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
基本规律
效果律、准备律、联系律
基本情况
1903年《教育心理学》,标志教育心理学的独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俄)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条件刺激种类
第一信号系统(物理性)
第二信号系统(语言中介)
条件作用论的规律
获得、消退、恢复、泛化、分化、恐惧、高级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人和动物行为分类
应答性和操作性
基本规律
强化、惩罚、消退、逃避、回避
程序性教学
创始人:普莱西——贡献者:斯金纳
原则
呈明显反应
小步子
及时反馈
自定步调
低错误率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过程
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强化分类
直接、替代、自我
认知学习理论
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
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又称格式塔心理学
苛勒、考夫卡、魏特海默
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
学习的实质是主体内部结构完型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认知-目的说
布鲁纳认知发现说
学习观
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获得、转化、评价
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基本教学原则
动机、结构、程序、强化
发现学习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学习分类
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
机械学习
有意义学习
学习进行方式
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
有意义学习
实质
将符号所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分类
表征、概念、命题
条件
客观、主观
认知同化理论
上位学习(总括)
下位学习(类属)
并列学习
组织学习的原则和策略
逐渐分化
整合协调
组织学习策略
先行组织学习概念
作用
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
生成性学习理论
实质
学生生成过程模式
认知灵活性理论
学习观
结构良好(初级)
结构不良(高级)
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绪性
教学观
抛锚式教学、认知学徒式、随机通达、支架式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维果斯基)
文化与活动理论
内化
人的任何高级机能都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
活动理论
中介和桥梁
支架式教学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强调
日常认知、真实性任务、情境性学徒训练
情境学习与教学
真实任务情境
情境化过程
真正的互动合作
情境化评价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有意义学习
无意义学习
学生中心教学观
真实或真诚、尊重、关注和接纳、移情性理解
多元智力理论
语言、数理逻辑、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能力
学习的动机含义、理论、激发与培养
学习动机构成要素
学习需要(主导)和学习期待
分类
诱因来源
内部、外部
作用时间长短
近景直接、远景间接
学业成就动机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作用
定向、维持、激发、调节
学动对学效的影响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易(高)、难(低) 倒U型
动机理论
强化动机理论(S-R)
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成长型)
认知
审美和创造
成就动机理论
阿特金森(动机强度=需要+期望+诱因)
成败归因理论
三维度六因素
(班杜拉)自我效能感
内容
自我、替代、直接强化
影响因素
学习成功或失败经验
情绪唤醒
替代性经验
言语劝说
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
激发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设置合适的目标
控制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表达明确期待
提供明确的经常性的反馈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有效地运用表扬
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培养
了解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习动机产生
重视立志教育,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培养学生正确的归因观
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
学习策略的概念和结构
概念
结构
基本(丹瑟略)
领会和保持
辅助性(麦基奇)
计划和时间安排
注意管理
监控和诊断
种类
认知策略
复述(划线)时间和量上
精加工(做笔记、生成性学习)
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
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策略
计划策略
监控策略
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
时间、环境、努力管理、学业求助
特点
主动性、有效性、过程性、灵活性
知识学习
含义
人类知识和个体知识
知识类型
深度不同
感性知识
理性知识
概括水平不同
具体的
抽象的
不同的表现形式
陈述性(同化)和程序性(产生式)
知识学习的类型
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
符号又称表征学习学习(词汇)
概念学习
命题学习
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系
上位、下位、并列
知识理解
性质
转变
丰富、修订
知识的整合和运用
整合
交融、贯通
运用
审题、联想、课题类化
知识的迁移
含义
种类
性质不同
正负
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
水平和垂直
内容不同
一般和具体
内在心理机制
同化、顺应、重组
影响因素
相似性
原有认知结构
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教师的指导
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学习策略水平
迁移的媒体
早期学习迁移理论
官能心理学:形式训练说(沃尔夫)
桑代克、伍德沃斯(相同要素说)
贾德 概括化(经验类化说)
苛勒 (关系转化说)
技能学习
含义
类型
操作技能(动作、运动)
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特点
操作定向、模仿、整合、熟练:形成阶段
心智技能(智力和认知)
观念性、內潜性、简缩性:特点
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形成阶段
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含义
目标指向性、操作序列性、认知操作性
问题解决基本特征
理解表征阶段
寻求解答阶段
尝试解答阶段
评价反思阶段
主要因素
有关知识经验
个体的智能与动机
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原型启发和原型酝酿
问题解决培养
创造性学习
特征
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
基本结构
创造性认知品质
想象
思维(核心)
认知
创造性人格品质
动力
情意
人格特征
创造性适应品质
创造的行为习惯
创造策略
创造技法
创造性培养p253
知识链接
概念形成
概念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