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 教师与学生
设计版式层次清晰,知识详细,加油学习!
编辑于2020-03-30 21:21:48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概念
1.概念: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2.教师的作用
①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发展和人类延续中起纽带作用。
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青一代的品格中起关键作用。 加里宁称教师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③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有促进作用。
④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二.教师职业概述
1.教师职业的性质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夸美纽斯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
①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1994年实施的《中国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第一次从法律的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②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2.教师职业的地位
①政治地位
②经济地位(是教师社会地位最直接体现)
③法律地位
④专业地位
正经绿砖
3.教师职业的形象
①道德形象:教师最基本形象
②文化形象:教师形象的核心(“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是教师典型文化特征)
③人格形象:学生亲近或疏远教师的首要因素。
4.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
①非职业化阶段
我国:官吏兼任,官师一体。
西方:僧侣兼任
②职业化阶段
伴随私学的出现而产生
③专门化阶段 (近代,量)
标志: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出现
1681年,世界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出现在法国。
1897年,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是清末上海 盛怀宣--南洋公学
师范教育的产生,是教师的培养走上专门化的道路。
④专业化阶段(现代,质量)
从对 "量" 需到 "质" 需.
1993颁布/1994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5.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角色)
①传道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育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授业解惑者(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教书
③示范者(榜样):为人师表;其身正不令而行...
④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
强硬专断型
仁慈专断型
放任自流型(最差的)
民主管理型
⑤家长代理人、父母、朋友、知己:前两个是低年级的,后两个是高年级的
⑥研究者、学习者、学者:教师需要终身学习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和创造性
复杂性
①劳动性质:脑力和体力
②劳动对象:千差万别的学生
③劳动任务:德智体美
④劳动过程:通过各种活动才能形成学生良好品德
⑤劳动手段
对手过任性
创造性
①因材施教
②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③教师需要教育机智:意外发生时,及时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连续性和广延性
连续性:强调时间
广延性:强调空间---校内外
3.长期性和间接性
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间接性:间接通过学生为社会创造价值
4.主体性和师范性
主体性:教师本身就是具有影响力的榜样。
示范性: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由学生的向师性,可塑性,模仿心理决定)
5.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拓展的)
四.教师的职业素养
1.职业道德素养
①对待事业: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
②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热爱教育事业体现在热爱学生身上。
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热爱学生的要求:两爱两全两解一情绪。
③对待集体:团结协作--独学而无友。
④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要做到①高度自觉,自我监控②身教重于言教
是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标志。
2.知识素养
①政治理论素养
②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和教师的必备基础。
③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一般性知识):教师知识不仅要"专",还要"博"。
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
⑤丰富的实践知识
3.能力素养
①语言表达能力:要求--科学逻辑,口头启发。
②组织管理能力
③组织教育和教学能力
④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4.职业心理健康 “人人清高”
①高尚的师德
②愉悦的情感
③良好的人际关系
④健康的人格
知识链接: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教师的人格特征
4.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五.教师专业发展
1.概念: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成长
①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化的条件和保障, 也最终代表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②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和最终体现。
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①专业理想的建立
②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
③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
④专业能力的提高
⑤教师的专业人格
⑥专业自我的形成
“能人太自立,为知识”
3.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 废墟生五子 ”
①“非关注”阶段:高考前,没关注教师
②“虚拟关注”阶段:职前师范教师教育阶段(包括实习期)
③“生存关注”阶段
关键阶段,突出特点是“骤变与适应”
入职初期,新教师;关注人际关系和他人眼光。
④“任务关注”阶段:关注备课和教学成绩;从心理上接受教师,决心做出贡献。
⑤“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关心关注学生
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看他能否自觉关注学生。
教师专业发展的取向
理智取向:通过正规培训,向专家学习先进知识和技能。
实践—反思取向:主张教师通过实践反思。
文化生态取向:依赖"教学文化"或"教师文化"。
4.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①师范教育: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起始和奠基阶段。
②入职培训
③在职培训:"永动机";以业余为主,自学为主,短期为主。
④自我教育:是教师个体专业化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
(此外跨校合作,专家指导,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5.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化?
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
①加强教师教育
②制定法律法规
③提供经济保障
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
①善于学习 ②恒于研究
③勤于反思 ④勇于实践
第二节学生
一.学生的特点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
①学生具有可塑性(听话)
②学生具有依赖性(还未成年)
③学生具有向师性(老师说的全都对)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①自觉性/主动性:最基本表现
②独立性/自主性
③创造性:最高表现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①学生具有和承认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②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
③学生具有发展的需要。
④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二.现代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性)
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可能性)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认。(可塑性)
④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全面性)
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题。
③学生是责权主体。
三.学生的社会地位
具有社会属性的人
1.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的原则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无歧视原则
2.学生享有的权利
①生存的权利
②受教育的权利
③受尊重的权利
④安全的权利
第三节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概述
1.地位: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2.表现形式
①社会关系(以年青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
②教育关系(是师生关系的基本关系,其他师生关系皆服务于此关系)
③心理关系
④伦理关系(是师生关系中最高层次的关系)
两种对立的师生关系观点
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专制型师生关系
儿童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杜威, 卢梭)
二.师生关系内容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专制型:师道尊严
放任型
民主型:最理想的师生关系
四.师生关系的功能
教育功能
激励功能:亲其师,信其道
社会功能
五.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1.教师方面
①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②教师的领导方式
③教师的智慧
④教师的人格因素
“师太领人质”
2.学生方面: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3.环境方面
①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 ②课堂的组织环境
我国课桌摆放“秧田式”
六.良好师生关系 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1.教师方面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
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③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④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⑤发扬教育民主。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
⑥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⑦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⑧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⑨加强师德建议,纯化师生关系。
2.学生方面
①正确认识自己。
②正确认识教师。
3.环境方面
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②加强学风教育,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下健康地学习。
七.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理想师生关系)的特点
1.人际关系:尊师爱生
2.社会关系:民主平等
3.教育关系:教学相长
4.心理关系:心理相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