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发展心理学第四章详细
发展心理学第四章林崇德第三版本详细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0-04-15 21:33:17第四章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一节婴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婴儿大脑结构的发展
1.脑重和脑围迅速增大,胎儿六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就已具备
2.大脑皮层的发展: 2岁时,脑及各部分的相对大小和比例基本类似于成人
3.大脑的髓鞘化程度是婴儿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婴儿大脑机能的发展
1.神经细胞形态的变化。 体积增大,树状突的数和神经纤维长度有很大发展,这使大脑皮层的表面积扩大,沟回加多加深,脑增加,这是出生后脑重增加最快的时期。
2.脑电图 同步节律波a波的出现是婴儿脑成熟的标志; 5个月时是婴儿脑电活动发展的重阶段; 12-36个月,脑电活动逐渐成熟[枕叶 颞叶 顶叶 额叶]
3.皮质中枢:大脑按照其基因结构顺序发展,遵循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是脑干和中脑(生命中枢)
4.大脑功能单侧化:还没有形成质的差异,随单侧化的逐渐发展,最终导致两半球在功能上出现质的更大差异(利手的作用)
5.婴儿脑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良好的修复性(5岁前语言中枢具有很好的修复性)。
第二节婴儿动作的发展
(一)动作发展的规律
头尾原则
近远原则
大小原则
(二)动作发展的顺序
抬头—翻身—坐—爬—站立—行走
(三)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成熟
预先成熟论(强调遗传密码控制;“助长”)
可能成熟论(强调生理成熟;“诱导”)
格赛尔完成“双生子爬梯实验”表明成熟对动作发展有重要影响
2.学习与训练
长期的训练也能加速动作发展
3.环境
出生季节、教养方式、文化背景
4.营养与健康
第三节婴儿言语的发展
(一)婴儿言语发展的理论
1.习得论(经验论or后天论)
认为婴儿的言语是习得的;强调家庭和社会环境对言语发展的重要作用
(1)强化说认为,语言的习得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实现的,强化是学习语言的必要条件,强化程序是渐进的(斯金纳为代表) .
(2)模仿说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学习语言的(班杜拉为代表)
2.先天论
(1)先天语言能力说(乔姆斯基)
语言是普遍语法能力(知识)的表现:语言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换的过程,这个转换是通过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
儿童获得的是一套支配语言行为的特定的规则系统,因而能产生和理解无限多的新句子,表现出很大的创造性。
评价:乔姆斯基过于强调天赋和先天性,忽视了环境和后天教育的作用,忽略了语言的社会性。
(2)自然成熟说
生物遗传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性因素;语言获得是大脑机能成熟的产物
3.相互作用论
该理论认为,言语发展是生理成熟、认知发展与不断变化的语言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1)认知相互作用论 认知结构是言语发展的基础,言语结构随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皮亚杰为代表)
(2)社会相互作用论 强调儿童与同伴或成人的交往的作用(维果斯基为代表)
(二)词汇的获得
1.语音发生过程
简单发音阶段(0—2个月)
发音游戏期(2—3、4个月)
语音修正期(5—8、9个月)
学话萌芽期(9—12个月)
2.言语的发展阶段
3.词汇获得的特点
(1)继续掌握一些场合限制性较强的词
(2)已掌握的词开始摆脱场合限制性(婴儿真正掌握词汇、获得概念的重要途径),获得初步的概括意义
(3)开始直接掌握一些具有概括性和指代性功能的词汇
(三)语法的获得
20—30个月是掌握语法的关键期
3岁时基本掌握了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在这一过程中,存在“过度规则化”或“规则扩大化”现象,这与婴儿思维的“自我中心性”有关
第四节婴儿心理过程的发展
(一)感觉的发展
触觉发生最早、最重要
视觉发生于胎儿中晚期,出生后2—4个月已发展出颜色知觉
听觉发生于胎儿中晚期,5、6个月的胎儿已经开始建立听觉系统
嗅觉发生于胎儿期7、8个月
(二)知觉的发展
1.物体知觉
(1)形状知觉:婴儿在3个月时具有了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并表现出人脸偏爱的现象,8-9个月以前获得形状恒常性
(2)大小知觉:4个月以前的婴儿就具有了大小知觉的恒常性,6个月以前能分辨大小
(3)颜色知觉: 2-4个月婴儿的颜色知觉已经发展得很好,四个月时已经表现出颜色偏爱
2.空间知觉
(1)方位知觉:婴儿对外界事物的方位知觉是以自我中心来进行定位的
(2)深度知觉
吉布森和沃克的“视崖实验”表明,6个月能清楚地知觉到深度,并对高度产生惧怕
坎普斯等人发现,婴儿2个月已经具有深度知觉,但没有对视崖的恐惧感
3.联合知觉
指个体结合来自一个以上通道或感觉系统的刺激
联合知觉展示了婴儿主动建立有序有可预知世界的能力
新生儿在循声转头时伸出手来;
3-4个月的婴儿会将嘴唇的运动与声音气质是各不相联系起来;
7个月的婴儿可以将愉快或愤怒的声音与对应的言语联系起来。
4.婴儿感知觉的研究方法
(1)视觉偏爱法
(2)“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法”范式 习惯化:给婴儿反复呈现同一刺激,若干次后,婴儿就会不再注意该刺激,或者其注视时间明显变短,乃至消失。 去习惯化:如果给予一个新的刺激,婴儿的注意时间又恢复或变长的现象 通过对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现象的观察可了解婴儿对某些事物的知觉能力、记忆能力。
(3)经典条件反射法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法
(4)生理心理学方法
通过收集婴儿脑电的变化,或是吮吸奶嘴的频率,来研究婴儿的感知觉能力和记忆能力。
第五节婴儿气质的发展
(一)婴儿气质类型学说
1.托马斯和切斯三类型说
容易型
他们心境愉快,生活有规律,容易接受新事物,活动水平中等。这类婴儿令其父母有成就感、更多给孩子以积极的反馈
困难型
他们心境常常烦躁不安,生活很没有规律,非常害怕和排斥新事物,反应常常是过度的。困难型婴儿令他们的父母感到疲劳、沮丧和不自信,并更多地回避自己的孩子
迟缓型
他们的心境倾向于烦躁,对新事物首先是退缩或抗拒反应,但慢慢能适应新事物,活动水平较低。慢热型婴儿引起父母的反应,是比较混合的
剩下的婴儿属于混合型,在一些主要的方面符合某种气质类型,同时又具有其他气质类型的一些特点
2.布雷泽尔顿的学说
活泼型、安静型、一般型
3.巴斯的活动特性说
活动性、冲动性、情绪性、社交性
4.卡根的抑制型、非抑制型学说
卡根认为,在婴儿期气质中只有"抑制—非抑制”这一项内容可以保持到青春期以后而不变。婴儿不同的行为反应主并集中地体现在他们对“不确定性”的反应中
抑制型婴儿的主特征是拘束克制、谨慎小心和温和谦让
非抑制型婴儿则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精力旺盛、自发冲动
5.传统体液说
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6.巴浦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强
平衡
灵活
活泼型、多血质
不灵活
安静型、粘液质
不平衡
冲动型、胆汁质
弱
抑郁型、抑郁质
(二)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先天和后天的相互作用导致婴儿的气质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并进而表现为气质发展的连续性和不连续性
第六节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一)情绪的发展
1.最初情绪反应
伊扎德认为人的原始情绪有5种:惊奇、伤心、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
2.婴儿情绪的社会化
微笑的发展
内源性微笑(0—5周)
无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5周—3.5个月)
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3.5—4个月)
陌生人焦虑
6—8个月
分离焦虑
婴儿6-7个月时产生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当婴儿处于陌生、不确定情景中时,他们往往从成人的面孔上搜索表情信息,然后决定自己的行动
水平1:无面部知觉
水平2:不具备情绪理解的面部知觉
水平3:对表情意义的情绪理解
水平4:在因果关系参照中运用表情符号
(二)婴儿依恋的发展
1.依恋的概念
指个体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2.依恋的阶段
鲍尔比、艾斯沃斯
鲍尔比认为,经过这四个阶段,婴儿会与照料者建立起一种持久情感联系,并把这种联系当作父母不在时的“安全基地”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 个月):这个时期婴儿对人反应的最大特点即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这时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人的反应有所选择,对母亲更为偏爱,对母亲和他所熟悉的人及陌生人的反应是不同的
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婴儿出现了明显的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与此同时,婴儿对陌生人的态度变化很大,见到陌生人,大多不再微笑,而是紧张、恐惧甚至哭泣、大喊大叫
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婴儿把母亲作为一个交往的伙伴,并认识到她有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交往时双方都应考虑对方的需要,并适当调整自己的目标
3.依恋的类型
陌生情境法
测验对象:2岁以内的婴儿
测验的方法和步骤
让母亲与婴儿一起进入一间有玩具的房间,之后母亲鼓励孩子玩玩具和探索环境,当孩子玩的时候,母亲陪伴在身边
进来一个陌生人,先是保持沉默,再与母亲交谈,然后接近婴儿
分离:母亲离开,婴儿产生分离焦虑,陌生人努力安慰和引导婴儿继续玩。
团聚:母亲回来,观察婴儿对母亲的接受程度和方式
艾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法的分类
安全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
反抗型依恋
后来,研究者提出来混乱型依恋,这是最不安全的依恋方式
4.影响依恋的因素
哈洛的恒河猴实验(1958)说明,身体接触的舒适比食物对依恋的形成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影响婴儿依恋的建立与质量的主要因素
抚养质量
即主要抚养者的敏感性和反应性
婴儿的特点,外貌、健康状况和气质等
文化因素
(三)早期同伴交往
1.婴儿早期同伴交往的发展过程
“以客体为中心”阶段:6-8个月的婴儿通常还互不理睬,只有极短暂的接触
”简单交往“时期:婴儿的行为有了应答的性质
”互补性交往“时期:婴儿之间相互影响的持续时间更长,其内容和形式也更为复杂
2.心理学家缪勒和范德从社会技能发展的角度,把婴儿早期同伴交往划分为四个阶段
简单社交行为
社会性相互影响
同伴游戏
早期友谊
(四)婴儿自我的发展
哈特将婴儿自我认知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主体我
5~8个月,无“客体我”
婴儿显示对镜像的兴趣,但他们对自己的镜像与对其他婴儿形象的反应没有区别,说明他们并未认识到镜像是自己的像、自己与他人的差别,以及自己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因而,婴儿还没有萌生自我认知
9~12个月,出现“主体我
婴儿表现出了对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识,表现为他们以自己的动作引起镜像中的动作。他们主动地引起自身动作与镜像动作相匹配,表明婴儿对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的认识。这阶段产生了初步的主体我
12~15个月,婴儿已能区分由自己作出的活动与他人所作出的活动的区别,对自己镜像与自己活动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有了清楚的觉知,说明婴儿已会把自己与他人分开。主体我得到明确的发展
客体我
15~18个月,出现“客体我”
婴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表现在对客体特征(如红鼻头)与主体特征的联系上,认识到客体特征来自主体特征,对主体某些特征有了稳定的认识。这反映了在客体我水平上的自我认知的发展
18~24个月,用言语标示自我。
婴儿在此年龄已经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特特征,能从客体中认识自己,用语言标示自己,表明婴儿已具有明确的客体我
综上,婴儿期自我意识产生的标志有
①客体我产生和发展(能够识别镜像我,物-我知觉分化)
②主体我产生和发展(人-我知觉分化)
③用言语标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