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和实务(初级经济师)第一章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和实务(初级经济师)第⼀章 个体⼼理与⾏为思维导图,有人格及其理论、智力与能力、情绪、态度与行为、价值观的知识。
编辑于2023-08-28 10:26:12 山西人力
第⼀部分 组织⾏为学基础
第⼀章 个体⼼理与⾏为
第⼀节⼈格及其理论
⼈格对职业选择、⼯作满意度、领导⻛格、⼯作绩效等诸多⽅⾯都有影响。
⼈格的影响因素
( ⼀) 遗传
遗传并不直接决定人格,而是以间接的方式潜在地影响人格的形成,是人格赖以生成的物质基础。
( ⼆) 环境
教养方式、教育背景、生活环境、社会经济基础、人际关系及个人体验等。 文化的作用尤其重要,
( 三) 情境
⼈格、情境与⾏为之间的关系
⼈格是⼀种结构化的内在系统,它的形成受到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它对个体的⾏为⽅式和体验特点进行调控
人格理论
精神分析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人格的三个部分( 即本我、⾃我和超我) 之间的和谐是健康⼈格的前提。
人本主义
核心是强调自我实现的驱动力
马斯洛需求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
“四种体液”学说
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枢纽特质
也叫基本特质
核心特质
是人格的建筑构件
次要特质
各种特质不是零散的,而是有组织的
卡特尔的特质理论
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把众多人格特质合并为 35个特质群,并称为表面特质
又进一步分析了16 种根源特质,根源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要素
支配性:指个体的好强与固执的特质,高分代表好强,低分代表顺从。
艾森克的特质理论
子主题
“大五”人格理论
认为人格维度具有跨文化的一致 性
“大七”人格理论
认为人格具有文化特异性
人格特质在组织管理中的价值
斯道格迪尔
有责任感、持之以恒、勇于冒险、有创新精神、勇于实践、自信、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并能忍受挫折等
巴斯
魅力型领导者
魅力
激发动机
智力激发
个人化的考虑
领导能给下属提供学习的机会
第⼆节 智⼒与能⼒
能力
从事各种活动、适应生存所必需的且影响活动效果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智力
言语能力、数学能力、推理能力、演绎能力、关系类比能力、记忆力、空间认知能力和知 觉能力等。
智力结构的基本理论
斯皮尔曼
二因素
分一般智力因素(G 因素)和特殊智力因素(S 因素)。完成 工作需要两种智力因素共同作用
瑟斯顿
七因素
七种原始能力:词的理解、词的流畅性、计数、空间知觉、 记忆、知觉速度、推理
吉尔福特
三维论
确定了智力的三维度:智力操作的方式、内容、产品,三者 构成智力的三维立体结构模型
加德纳
多元论
智力是多元的,归纳出八种智力:逻辑—数学、语言、自然 主义、音乐、空间、身体运动、社交、自知
躯体能力
精力、体力、肢体灵活性、躯体平衡性等
能力与工作的匹配
能力是晋升的依据之一
能力与知识和技能的区别
知识 概括化的经验系统
技能 概括化的行为模式
可以不断积累
能力 概括化的心理特征
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定型
战略远⻅的组织和企业都᯿视员⼯素质的培养,把员⼯素质的提⾼看成发展的根本前提之一
领导的胜任特征
麦克利兰
成就动机
服务意识
管理才能
认知能力
个人效能
除此之外,领导者还需要职业献身精神,有远见,有准确的自我评价,有较高的社会亲 和力,注意细节,有较强的沟通能力。
威尔逊
预测变化 有远见、有想象力、有创新精神、勇于冒险、坚韧不拔、富有耐心
寻求支持 组织意识强、鼓励参与、有团队精神、与他人同甘共苦
驱力水平 为自己定高目标、有活力且能承受压力和挫折
现在有些⼼理学家把与⼈的能⼒有关的特征分为核⼼特质、⾃我特质和表⾯特质。
第三节情绪
七种基本的情绪分类:高兴、惊奇、生气、厌恶、害怕、悲伤和轻蔑。
情绪和情感
区别
①情绪是与有机体的生理需要能否被满足相联系的体验,情感则是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复杂而高级的体验; ②从产生顺序来看,情绪反应在前,情感体验发生在后; ③从引起原因上讲,情绪往往由事物的表面现象引起,带有冲动性和爆发性,并伴有生理变化,而情感则与人对事物的深刻体验和认识联系在一起。
联系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离开情绪情感无从表达 情绪变化受情感制约,有时情绪会受情感的影响而改变原始形式
情绪的两极性
1.情绪对人的意义来划分:
(1)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
(2)肯定的情绪和否定的情绪
(3)增力的情绪和减力的情绪
2.情绪的两极性还可以从快感度、紧张度、激动度、强度来区分:
(1)快感度:愉快和不愉快
(2)紧张度:轻松和紧张
(3)激动度:平静和激动
(4)强度:一般愤怒、大怒、暴怒 随着强度的增加,情绪对自我的支配作用越大。
表情
表情是情绪主观体验的外部表现形式
面部表情:是最重要的表情,最直接反应一个人情绪状态。 身体表情:如点头表示满意、摇头表示反对。 言语表情:除了说话内容以外,说话的语调、速度、节奏等所包含的情绪信息。
情绪状态
心境也叫心情,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而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心境不针对具体的事物,而是在特定时间内使人的心理活动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的体验状态,如忧郁、得意等。
激情是一种强烈、短暂、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如狂喜、绝望等。
应激:指由于意外事情发生而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此时,人的免疫系统会发生剧烈变化
情绪的基本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 强调外周生理活动的情绪理论 詹姆斯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活动在大脑引起的感觉 兰格则强调是血液系统的作用(生理)
汤姆金斯理论 情绪就是动机,他否定了把动机归结为内驱力的看法,认为内驱力 需要情绪来激发有机体的行动
拉扎勒斯理论 情绪的体验不能简单理解成在个人大脑中发生了什么,而要考虑评估环境的交互作用。他还强调评价通常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发生的,这是一种认知评价理论。
第四节 态度与⾏为
弗里德曼
态度的组成
认知成分
是其他 两部分的基础
情感成分
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
行为倾向成分
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具有准备性质。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可以按他人的态度来预测行为。但是,态度与行为之间并非一对一的关系,态度只是一种行为倾向,它并不等于行为。 通过态度预测行为的时候应该注意:
态度的特殊性水平 确定态度指向的是一般群体还是特殊个体 态度的特殊性越高,预测越准确
时间因素 态度测量与行为发生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不可知事件改变态度与行为 的可能性越大 如在总统选举中,一周前的民意调查结果比一个月前的民意调查结果更 为准确
自我意识 内在自我意识高的人的态度预测其行为效度较高 公众自我意识高的人关注外在的行为标准,难以用他们的态度对其行为 进行预测
态度强度 与弱的态度相比,强烈的态度对行为的决定作用更大 增强态度的途径包括:要求更多的信息、让人们参与某些事情,反过来 也用人们的参与来预测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
态度的可接近性 指态度被意识到的程度,越容易意识到的态度,它的可接近性越大 来自直接经验的态度对行为的影响大,因为这类态度可接近性大
态度改变的理论
海德的平衡理论
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如何减少认知失调
说服与态度改变
说服是改变他人态度最有效的方法
说服效果的影响因素
偏见
偏见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形成的对他人或者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和影响
消除偏见的方法
(1)对抗刻板印象;
(2)平等接触;
(3)创造消除偏见的环境。
第五节 价值观
价值观具有超越情境的特点;
价值观的分类
工作价值观也称职业价值观
萨普尔
内在工作价值 与工作本身有关的因素:利他主义、独立性、审美、创造性、智 慧激发、成就感、管理权力
外在工作价值 与工作本身无关的因素:工作环境、与上司的关系、与同事的关 系、变化性
外在报酬 包括生活方式、声望、经济报酬、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