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教育学第四章教师与学生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0-04-28 15:21:22教师与学生
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教师的概念
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教师职业概述
教师职业的性质
1994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职业的性质
夸美纽斯: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教师的作用
加里宁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
非职业化阶段
职业化阶段
标志:私学的出现
专门化阶段
标志;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现
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诞生于法国
我国最早的示范教育产生于清末
南洋公学,师范院,中国最早的示范教育机构
专业化阶段
《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认了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身份
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角色)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示范者角色(榜样)
“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四种教师管理类型
强硬专断型:严加监视,很少表扬学生
仁慈专断型:让学生又爱又恨
放任自流型:什么都不管,学生无合作
民主管理型:理想型教师
“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
“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
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是由工作性质、任务及过程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也是决定性因素)
表现
教师劳动性质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任务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手段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的
表现
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教师劳动的连续性:时间的连续性
教师劳动的广延性:空间的广延性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示范性: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教育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
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热爱教育事业具体体现在热爱学生上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也是师德灵魂、核心。
热爱学生的要求包括
把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把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全面关怀学生
关爱全体学生
理解和宽容学生
解放学生
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
高度自觉,自我监控
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的知识素养
政治理论修养
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
这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科教材教法
丰富的实践知识
教师的能力素养
语言表达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职业心理建康
高尚的师德
愉悦的情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
健康的人格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学科专业素养
教育专业素质
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新的教育观。叶澜,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
新的学生观
新的教育活动观
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教师的人格特征
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育个体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主体自立性
阶段性,准备-适应-发展-创造
终身性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
“非关注”阶段
“虚拟关注”阶段
“生存关注”阶段
“任务关注”阶段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专业理想的建立
专业自我的形成
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
专业能力的提高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
教师的专业人格
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师范教育
入职培训
在职培训
自我教育
教师的自我教育就是专业化的自我建构,它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最直接、最普通的途径。
学生
学生的特点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
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向师性(教师:示范性)
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表现
自觉性(主动性)
独立性(自主性)
创造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
学生具有发展的需要
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现代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允许学生犯错误)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因材施教)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责权主体
学生的地位
学生的社会地位
1989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
无歧视原则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学生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概述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社会关系
工作关系(教育关系)-最基本关系
人际关系
组织关系
心理关系
非正式关系
两种对立观点
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
儿童中心论(学生中心论):卢梭(法)、杜威(美)
师生关系的内容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专制型师生关系
放任型师生关系
民主型师生关系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教师(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
学生
环境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教师方面
了解和研究学生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发扬教育民主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流
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学生方面
正确认识自己
正确认识老师
环境方面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学风教育
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理想师生关系)的特点
人际关系:尊师爱生
社会关系:民主平等
教育关系:教学相长
心理关系:心理相容
理想师生关系
尊师爱生
民主平等
教学相长
心理相容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