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公共关系学-公众心理与行为
《公共关系学》 第四章 公众心理与行为
编辑于2020-05-04 18:43:18公众心理与行为
第一节 知觉与公众行为
知觉概念
是大脑对于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应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 知觉就是各种感觉的复合
知觉的选择性
客观因素
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3,对象的组合
知觉的被动选择性
主观因素
1,需要和动机
需要是对人客观现实需求的主观反映
动机是为了满足需要而激励主体采取行动的内隐性意向
2,兴趣
兴趣是发展动机的发展
3,性格
性格是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4,气质
多血质
灵活迅速敏捷,数量最多
胆汁质
比多血质差稍差一点
粘液质
缓慢感知对象,数量较少
抑郁质
对事物敏感,易于感知,速度快但不灵活,数量不如多血质者
5,知识经验
指个体过去的认知积累与当前知觉有关的知识经验。储存于大脑,行程信息系统。
影响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偏见
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强烈影响,一旦行成,难以消除
近因效应
最近或最后印象的强烈影响,最后印象也深刻,难以消除。
晕轮效应
一种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片面知觉,例如:名人广告,名流公共关系
定性作用
也称刻板印象,即固定僵化印象
心理定势具体表现
概念:是人的认知和思维的惯性、倾向性、按照固定的倾向去认识,判断事物,思考问题,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的趋向性和专注性。
第二节 需要与公众行为
一,需要理论的要点
概念:需要是人对特定目标的渴求与欲望,是推动行为的直接动力。 需要反映了有机体对其生存和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缺乏。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人类动机理论》首次提出需要层次论。 1954年,在其著作《动机与人格》进一步阐述。
二,需要的五个层级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社交需要 4,尊重需要 5,自我实现需要
由低级到高级排列
三,优势需要决定行为
马斯洛认为,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存在多种需要。其中有一种占优势地址的需要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多种需要中最为迫切的,起主要作用的就是“优势需要”。
第三节 态度与公众行为
一,态度极其结构
概念:态度是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倾向。包括人对事物和社会的认知,情感和意图倾向。 态度反映的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态度三因素
认知
是对主体态度对象的认知,是态度行成的基础
情感
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在态度中具有调节作用
意图
是主体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准备状态,由认知和情感因素决定,这是态度的外显因素。
态度≠行为
行为以态度作为内在动力
态度是行为的准备状态
行为是态度的表现状态
态度变化直接影响行为变化
行为变化导致态度各个因素相互关系变化
二,态度的特性
态度的社会性 态度的针对性 态度的协调性 态度的稳定性 态度的两极性 态度的间接性
共6点
三,影响和改变态度的因素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的同一发展过程不同的两个方面 态度的形成强调某一态度的发生变展 改变则强调由旧态度改变为新态度 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衔接
主客观制约因素
社会因素 团队因素 宣传因素 个性因素 态度系统特性因素
客观是外因,以社会因素为主 主观是内因,以思维和个性倾向因素为止
四,霍夫兰的说服模式
认为人的态度改变取决于:说服者的条件,信息本身的说服力和问题的排列技巧。
第四节 流行、流言及舆论
一,流行
社会上具有影响的特定人物表现出来的新奇行为,就会被竞相仿效,从而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流行
概念:流行是群众性的社会心理现象,许多人都去追求的某种生活方式,使得这种生活方式在短的时期内到处可见。导致发生连锁感染,即所谓“一窝蜂“现象。
特点:新奇性、时效性、周期性、两极性
追求流行的心理原因
1,从众与模仿 2,求新欲望 3,自我防御与自我展示 4,追随流行有个别差异
二,流言
概念,流言是提不出任何信得过的确切根据,而在人们中相互传播的一种特定的虚假信息
类型
1,愿望流言 2,恐怖流言 3,攻击流言
流言变化特点
一般化、强调、同化
流言的制止
1,建立流言研究机构
纳普对付流言的6种方法
1,提高新闻媒介可信度,借助于新围媒介获取完全正确的情报
2,使人们对领袖人物具有信任感
3,为消灭模糊真空状态,尽可能多而快地传达可信情报
4,马上掌握可信的情报做出权威解释,迅速而简便的否定流言。
5,防止人们生活过于寂寞和单调,这种情景下最容易产生流言和传播流言
6,慎重开展宣传活动,以便揭露流言的有害影响及制造、传播流言的人的不良动机
2,及时制止各类流言
三,舆论
舆论是大众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个人和群体有一定的影响,可以约束或者鼓励个人和群体的行为
舆论的特征
1,作为公众意见,是为了大多数人支持,反之,如果某种意见,即使有人大力宣传和提倡,但是不能取得公众的赞成和支持,这种意见也不能称之为舆论。
2,舆论总是涉及社会的安宁与幸福的问题
3,舆论本身具有合理性
4,舆论是有效的
5,舆论一般不是政府意见,若是政府意见,会以政府的公告,宣言,政策等形式出现。
舆论的结构
1,舆论对象
社会事件、 社会问题、 社会冲突、 社会运动
2,舆论主体
有共同话题、 参与议论过程、自发性与松散性、有一定的层序性
3,意见
见解、偏好、意向
舆论的作用
1,制约与监督作用
2,鼓动作用
3,指导作用
第五节 公众心理的其他方面
一,价值观与公众行为
定义,价值观是人们对于是非善恶好坏的评价标准,对自由、幸福、荣辱、平等这些观念的理解和轻重主次之分,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
影响因素
个人的成就感、事业心
过去的成功或者失败经历
周围环境、生活条件的影响
对目标的接近程度
价值观类型
实惠型和功名型
传统型和现实型
自私型和奉献型
享乐型和事业型
二,团体压力与从众心理
组织强调的是一定的职权分工和合作,而团体强调心理上的联系和作用
从众行为的主观原因是不愿意被孤立。客观原因是外来的影响和压力。
团队成员是否从众的因素
团体方面 个人方面 问题本身
三,逆反心理与公众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布林在《心理感应抗拒理论》首次提到
影响心理抗拒的因素
对自由的渴望
对自由剥夺的威胁
自由的重要性程度
是否会影响到其他自由
心理抗拒组织态度的转变
产生抗拒心理后,将会影响态度的转变,表现在认知,行为和情感意图方面。
逆反心理形成也可能是由于好奇心与好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