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
现代人大多数都有心理问题,如果不自查那么这个东西就会变成你的潜意识,内容有对荣誉的追求、神经症的要求、应该的暴政、神经症的自负、恨与自我蔑视、与自我的疏离。
编辑于2023-09-02 10:20:19 四川省神经症与人的成长
第一章 对荣誉的追求
充足的安全感
亲近、反抗、远离的合一
自我
自信
发展努力奋斗的驱动力:固有的成长的强烈欲望
不安全感、焦虑
亲近、反抗、远离的分裂
追求安全感
疏离自我
缺乏自信
需要认同感
想象理想化的自己(强迫性)
理想化基本冲突
放弃真实的自我
从自我实现转变为实现理想化自我
对于完美的需要
对神经症雄心的需要
对报复性胜利的需要
两个普遍特征
强迫性本质
特点
忽略自我和自己的利益
不加选择性
不知足
充满想象力特点
正常人的想象力
带我们接近真实的自我
富有成效的
使我们的实际经验更加丰富
神经症的想象力
作用
没有成效的
使我们的实际经验更贫乏
带我们远离真实的自我
影响
持续不断地通过白日梦扭曲现实
改变神经症患者的信念
驱动力进入无限可能的领域
驱动力来自于获得荣誉
对循序渐进的学习、做事、收获的过程不感兴趣,蔑视过程,只想登上山顶
努力逃避、否认现实
放弃了自我来获得荣誉
类似于魔鬼的契约
第二章 神经症的要求
现实总以两种方式打破幻想
人类的局限性
自身条件与想象的不符
于是向外部世界提出要求
这些要求的性质
不合理的
不同与正常的需求
过分的
苛刻的
表现的对象
对人际关系
对社会制度
对自然现象
当受挫以后采取的两种方式
在大脑中否认能够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变得过于谨慎
目的是为了不让自己暴露在另一个徒劳的现实中
认为“我不应该是我”的要求
后果
造成长期积压的嫉妒和不满
认为不用付出现实就应该被改变——惰性
特点
不现实
没有考虑要求的可能性
自我中心化
区别于小孩子的自我中心化
小孩子
不知道被别人也有需要
神经症
特殊的理想自我解决方案
特点
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帮助自己
忽略其他人以及他人的情感
不需要付出足够多的努力,事情就可以顺利发生
自己寂寞,不用主动,别人应该打电话给他
想减肥,不用运动少吃,就可以瘦
只要愿意,自己处于一种能拒绝一切或获取一切的地位
内心拒绝为自己承担责任
本质是把报复性的
意识到要求
何时能意识到要求
公然地要求
意识程度
只意识到要求,难以意识到其要求是无根据或者非理性的
很容易被忽略的情况
基于文化而被认为是合理的
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因为我是一个男人
因为我是你父母
因为我是你子女
因为我是老板等等
要求的出现基于个体的优越感
基础
其基础是它的公正
因为……所以
这个世界根据量子力学是一个概率的世界
表现
其个人的积极价值在他头脑中的比例被放大
把价值放在天平上衡量是不合适的
认为不公正的前提下,遇见挫折会产生敌意
敌意有三种不同的走向
被压抑
出现心身症状
疲劳
偏头痛
胃部不适
被充分的感受,自由地表达
陷入痛苦和自怜
个体感到极其受伤害、受虐待,变得沮丧
渗透性的要求对生活和人格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总是聚焦确实了什么
总是聚焦困难是什么
忽略掉自己所拥有的部分
生活的悲观者
使生活更加困难
如果我们认为事情是不公的,那么苦难程度将会放大
对他人嫉妒和麻木
对权力的不确定感
因为受挫而对自己的权力过度怀疑
根源:正视那些非理性的要求
第三章 应该的暴政
自我理想化聚焦在个体自身的内在指令
特点
对可行性的忽略
对实现条件的完全忽略
忽视了人自身的心理状况
缺乏真实理想目标的道德严肃性
共同点
根源
来自对荣誉的追求
功能
成为理想化的自我
目的
不是真正的改变,而是立刻达到绝对的完美
充其量实现行为主义上的完美
解决方法
通过想象将问题解决
通过意志力将问题解决
例如对视恐惧症
这种靠意志力的解决办法触及不到真正的病因
强制性
区别于我们的理想
理想
是自我想要做的
我们会尽全力去做
我们和自我一致
这种努力给予我们自由和力量
应该暴政
理想化的我应该做的
内心在顺从和反抗这种暴政的两极之间
扩张类型
潜意识认同他的内在指令,并且引以为傲
试图在行为上一致
越是沉浸在想象中,越是不需要付出实际的行动
自谦类型
大部分时候不能履行内在指令
自我批评、负罪感
放弃类型
最接近防抗内在暴政
认为自己应该做的每一件事都变成了一种强制
引起潜意识的怒和无精打采
大量的过程被外化了
即内心的矛盾被体验为发生在自己和他人之间
把对理想化自我的标准强加给他人
否则会感到蔑视对方或者愤怒
自己对自己的应该暴政外化为他人对他的应该暴政
例如,对别人提出的要求过度反应
引发人际关系上的困扰
对批评的高度敏感
应该暴政进一步使情感、愿望、想法和信念的自发性受到损害
虚假情感
击碎自发性愿望
等等
不用付出努力事物就应该自然而成
我们感到焦虑
多个应该之间可能是相互矛盾的
第四章 神经症的自负
自信和自负的不同发展途径
自信
成长在安全、有爱信任的环境中
发展出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信心
这种自信的程度与客观环境和条件一起变化
区别于自负的盲目
自负
父母的完美主义引发他的自卑感
环境的不安全感、不被爱和没有价值感
削弱个体的核心存在,个体开始疏离自我
理想化自我,将自己抬高至他人之上
自负
自负与自信都是为了发展个体的自尊
两种自尊基于完全不同的因素
自信
基于实质的特性
自负
基于理想化的自我
对声望价值自负
对于加入有声望团体的需要
正常人
感受自己是群体的一部分
神经症
对团体没有归属感
只是为了提高个人的声望
基于想象中自己拥有的特性自负
不为实际的自己拥有的优点骄傲
基于他认为自己有权得到的才能特权上
自负不仅依附想象力,还依附于思维能力、理智和 意志力
神经症对心智力量着迷并且引以为傲
一个人越疏离自我,他的思想就越会变成至高无上的现实
这些自负不稳固,因为需要伪装
承载一套强迫性标准
每一个自负的背后都有一个为自己感到骄傲的需要
颠倒事实
神经症自负容易使他受伤
与自负程度成正比
内部伤害
羞愧
自己所思所感所做违背了自己的自负
自谦型神经症
外部伤害
侮辱
他人伤害我们的自负或者是为做到我们的标准
进攻型神经症
也可能直接转化成其他情绪
失望
不安
尴尬
负罪感
愤怒
恐惧
预测被羞辱的反应
怯场
可能会伤害到个人自负的事
羞辱以及发生的反应
意图报复
为了修复个体的自负
如若报复不成功会受到双重伤害
原本的侮辱
报复的失败
这些情绪可能是对他人,也可能是对自己
使个体极其的脆弱
使他对伤害其自负的所有情形和人丧失兴趣
不喜欢本专业
换专业后又是重复的循环
对异性丧失兴趣
自负是爱的敌人
远离朋友
带来极大的能量浪费
共同之处是拒绝对自己承担责任,保全面子和 自负
特点
限制个人的生活来获得安全感
比尝试后失败更安全的是不尝试
自我憎恨与自我蔑视
理想化自我
自负系统
自负
理想化的自我
自我憎恨和自我蔑视
实际的自我
自我憎恨
和自己作战
形成了两种冲突
自负系统本身
扩张型驱力和自谦型驱力
自负系统与真实自我
核心的内在冲突
特点
顽固性
不仅是自我美化的结果,也起自我美化的作用
导致的原因是与真实自我疏理
意识到的结果
只能瞬间意识,对其持续性和破坏性意识不到
与神经症类型有关
自谦型
虽然意识得到,但是意识不到自我憎恨的严重性及其毁灭性本质
扩张型(自以为是)
难以意识
自我憎恨的结果
感到内疚、自卑、受限制、受折磨
本质上是个潜意识过程,可能会被外化
主动外化
将憎恨指向外部,包括生活、命运、制度或人类
被动外化
指向自己
转化成人际关系上的冲突得到释放
自我憎恨的六种运作模式
无休止的自我要求
“应该”没有被满足会通过“想象”
即通过潜意识岁自我进行欺骗
方法
降低自我觉知的水平
他们体验自己只是一个反应体
任何遭受专制的人都会采取措施避免专制
表里不一地自我欺骗
目的
防止自我憎恨的爆发
造成对真实感弥漫性的破坏
造成自我疏离
方法
迫使他篡改自发的情感和信念
通过他产生潜意识弥漫的不诚实
自负系统的自主权
无情的自我指责
如果个体没达到绝对的道德
自负会做出有罪的判决
然而个体思考困境时脱离了情景
自尊被贬低,使其下一次不敢尝试
如
当众演讲,忽视了个体本来就有适应阶段和会害羞的这一本能
认为自己虚张声势是个骗子,自己在人前表演,别人早晚会觉得自己很无能
抨击自己做某件事的动机
外化成自己做的事都被别人看作是别有心机
自我蔑视
破坏个体的自信
方式
自我轻视
自己对自己不认真,如果别人对他认真,他会很惊讶
自我贬低
自我怀疑
自我诋毁
自我嘲讽
后果
把自己与每一个与他们接触的人做比较,并且使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
因为神经症患者的自负要求让自己从没方面都优于别人
人际关系的脆弱性
对于批评和拒绝感度敏感
这样,就在人际关系中,自负的脆弱性和人际关系的脆弱性交织在了一起
发展出可不动摇的信念——别人看不起他
处于自我蔑视中的人可能会遭受他人过多的虐待
通过他人的关注、尊敬、欣赏、钦佩或者爱来缓解或平衡自我轻蔑的需要
哪些方面让神经症看不起自我
个人的局限性
身体、外表和功能
对自我外表的蔑视
用过度的努力来对抗暴力的自我斥责
导致一种“不在乎”的态度
思维能力、推理、记忆、批判性思维、计划性、特殊的技能或者天赋
任何活动,从简单的私人活动到公开的表现
自我挫败
区别于健的自律
自律
一个有条理的人会放弃某些活动或者满足感
因为其他目标对他更重要
明白精力、时间、金钱是有限的
自我挫败
不承认时间、金钱、精力的局限性
愿望都是强迫性的,所以没有能够 让他放弃的
阻碍他实现既定的潜能
后果
在追求乐趣时打击自己
认为自己不配享有好的东西
对任何抱负的禁忌
外化自我挫败
自我折磨
自我憎恨的目的
举例
拖延
最自己幸灾乐祸
原因
患者认为自己应该拥有绝对的健康、镇定、无畏,任何相反的迹象都会让他们折磨自己
外化
折磨他人的强迫性欲望或幻想
聚焦在孩子或无助的人身上
存在受虐的性行为和性幻想
自我毁灭
最终目标
在躯体上、心理上以及精神上毁灭自己
发展特点
可能是急性的或慢性的
可能是公然剧变的或者暗中滋生缓慢消磨的
可能是有意识或者潜意识的
可能是付诸行动的或者只在想象里中呈现的
生活中的表现
针对身体
咬指甲
抓自己
挑破疹子
扯头发
没有 对死亡终结的概念
针对健康
熬夜
酗酒
滥用咖啡
对人际关系
大题小作
使周围的人容忍不了他
第六章 与自我的疏离
真实的自我
特点
充满活力
与众不同
我们的个人中心
唯一想要成长的部分
作用
提供了“跳动的内心生活”
导致了情感的自发性,不论它们是快乐、向往、爱、生气、害怕还是绝望
是自发地兴趣和能量的根源
是发出意志力命令的努力和注意力的根源
是表达愿望和意志力的才能
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这部分想要发展、成长和实现它自己
它能带来真正的整合以及健康的整体感和统一感
不仅是身体和心智,行为、思想或情感的和谐一致,而且它们的运行中没有严重的内在冲突
真正的整合对比于人为自我结合的手段,极少或完全不存在紧张感
与自我的疏离
特点
对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感觉模糊
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在哪、自己做了什么或者一直在做什么
与外界的一切体验无法进入他们的情感
他们的内在经验无法进入他们的觉知
对身体没有觉知
生命的连续感变得模糊不清
造成自我疏离的原因
神经症中所有强迫性的部分
与他人相关
顺从
报复
分离
与自我相关
自我理想化
不可避免地剥夺了个体全部的自主性和自发性
进一步引发主动远离真实自我的行动
追求荣誉来理想化自我
神经症意味着放弃储存自发性的能量,而用“应该”来替代
自负使他更加远离自我
因为自己实际的样子而感到羞愧
自我憎恨是他主动远离自我
潜意识的倾向,不要对自己有清楚的知觉
他和自己的关系,和生活的关系变得没有个人色彩
这是一个人格解体的过程,因此是一个失去生命力的过程
具体表现
眼神呆滞
人格化的预兆
机器人般的行为
自我疏离造成的具体影响
对情感
自负系统统治着情感,因人而异
不允许自己感受自负
掩盖自己享乐的情感
等等
自负担任着积分审查官的角色,鼓励或者禁止情感进入意识
只有自负系统被大幅的削弱,他才开始感受到真实的痛苦
对遭受痛苦的自我感到同情
自负造成神经症患者普遍存在情感生活的贫瘠,表现为真诚度、自发性和情感深度都被削弱了
像变色龙一样根据环境的要求而改变个性
对强烈刺激和兴奋的追求表明了内在的空虚
只有来自不寻常的锋利刺激才能引起这种人迟钝的情感反应
虽然能够感受到情感,但是情感似乎被“降了音调”
这是“应该”在起作用,这种情感不是发自内心的,不是真诚的
对能量
神经症的能量的有效性有不同水平的差异
方向
神经症将用于发展真实自我的既定潜能的能量转移去发展理想自我的虚构潜能
自负系统系统吸收的的能量越多,可用于自我实现的建设性驱力就越少
神经症不承认他的能量是他自己的
感觉自己不是自己生活的推动者,而是被自负系统所推动
对他的人生定向的能力
正常人
知道生活取决于我们作用范围之外的因素,但是我们依然拥有目标感
我们知道我们想要从生活中得到什么
我们能够有理想,为了接近理想而奋斗努力,并且基于理想的基础做道德的决定
神经症患者
定向能力与自我疏离能力的程度成正比
不存在计划或目的,仁凭幻想把他们带去任何地方
徒劳的白日梦代替了有目的的活动
不足的目标感可能隐藏在顺从的态度背后
他们可能去做别人期待他们做的事
他们可能成为别人渴望他们成为的人
聚焦人际关系中讨好的需要和避免敌意
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被迫把自己生活的方向交给了别人,而没有把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完全的机会主义代替了踏实奋斗的努力
优柔寡断达到了禁止任何有目的性的活动的程度
拖延可能掩盖了优柔寡断
只有在不得不做决定时才意识到他们的优柔寡断
避免做计划和做决定
愤世嫉俗扼杀了理想
对自己承担责任
责任的作用
公正的认识自己,不贬低也不夸大
愿意为他的行为和决定等后果承担责任,而不是试图“侥幸通过”或者把罪责归咎于他人
认识到要由自己为他的困难做些什么,而不是坚持由别人、命运或者时间来替他解决
并不排斥帮助,相反,会尽可能接受所有的帮助
神经症的表现
漠视一切的法则和必然性,忽略自己只能在某些方向上有所发展
潜意识的信念——他自己不受普通的因果关系
在自负受伤害时,拒绝任何罪责,并把过去或现在的一切困难归咎给他人
对他的整合能力的影响
原因
真实的自我被关在门外
一个健康的整合是做自己的结果,而且只能在此基础上实现
如果我们足够的成为我们自己,拥有自发地情感,做自己的决定以及为它们负责,那么我们会在坚实的基础上拥有统一感
采取的措施
人为的方式让自我结合在一起
自负系统的功能就是避免我们混乱
创建和保持了一些表面上的秩序
区分实际的自我、理想化的自我与真实的自我
实际的自我
人在特定时间的所有:身体和心灵,健康部分和神经症部分
理想化的自我
自负指令要求我们应该成为的样子
不可能达到的自我
真实的自我
朝向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原始”力量
可能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