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道德经:第一章
道德经:第一章的思维导图,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编辑于2023-09-02 13:03:35 江苏省这是一篇关于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情绪感觉词汇 ,解锁更细腻的「情绪感知力」,喜悦,愤怒,悲伤,恐惧,惊讶,厌恶,生气,焦虑,抑郁,自豪,羞愧,嫉妒,羡慕,平静,烦躁,紧张,放松,期待,失望,绝望,满足,失落,渴望,孤独,疲惫,兴奋,激动,麻木,好奇,困惑,迷茫,犹豫,感激,怨恨,暴躁,冷静,忧郁,乐观,悲观,热情,冷漠,同情,怜悯。
这是一篇关于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职场成长地图,一、自我认知,二、职业目标,三、能力地图,四、行动路径,五、阶段复盘(建议每季度一次)。
道德经:第一章的思维导图,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情绪感觉词汇 ,解锁更细腻的「情绪感知力」,喜悦,愤怒,悲伤,恐惧,惊讶,厌恶,生气,焦虑,抑郁,自豪,羞愧,嫉妒,羡慕,平静,烦躁,紧张,放松,期待,失望,绝望,满足,失落,渴望,孤独,疲惫,兴奋,激动,麻木,好奇,困惑,迷茫,犹豫,感激,怨恨,暴躁,冷静,忧郁,乐观,悲观,热情,冷漠,同情,怜悯。
这是一篇关于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职场成长地图,一、自我认知,二、职业目标,三、能力地图,四、行动路径,五、阶段复盘(建议每季度一次)。
道德经:第一章的思维导图,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 第一章:用心觉察,感悟当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 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 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 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 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道是什么?
道虽然说不清楚,像空气一样,无形却无处不在。
道还可以有两层含义
①天道: 指本源、规律,这个是哲学层面的。
②人道: 人在社会上运行
第一个问题是方向和目标
第二个问题是规则和境界
第三个就是边界和底线。
️德是什么? 先有道还是先有德?
德,就是按照道去做, 按照道去做就是有德, 不按照道去做就是失德。
道在前德在后。
天,自强不息;
地,厚德载物;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上善若水。
️如何学“道”呢?
道在自然中, 道在心中, 道在一切中, 学道要用“悟”的方法。
️学经典塑品格
道在一切处,在所有的时间、所有的空间中出现,我们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因此,道需要我们用心去觉察和体悟。
当我们用心去觉察和体悟,就会发现人人是老师,事事是案例,处处是学校,也就会愿意向每个人请教,从每件事情中反思,在每个场景中学习!
有这样的意识和行动,我们才会不断地实现自我进步。
《道德经》 第二章:敬畏自然,感恩谦让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 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什么是 “有无相生”?
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对立双方都是相反相成的,有和无总是同生并存,没有“有”就没有“无”,没有“无”也就没有“有”。 就好比:没有根就没有枝叶和花果。 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随就是在告诉我们要懂得整合力量!
“无为” 就是什么也不做吗?
“无为” 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做了能放下,做好事不居功,把功劳归于大家。
“无为” 是说不要妄为,放下心中的控制和占有,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什么是 “处无为之事”呢?
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做事。
如果上天把挑战扔在我们面前,那就勇敢接住,如果一味对抗,内在的智慧永远没办法真正的生发!
学经典塑品格
春夏秋冬四季,日升月落一天,大自然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律。我们要向圣人学习,懂得敬畏自然,遇事遵循规律。
️例如,在使用资源时,多一念“节约”,少一丝“浪费”,就是为地球的生态平衡做出了一份贡献。在为人处世上,减少个人欲望,感恩身边人为自己的付出,做事低调,不争名逐利,就有助于人与人相处的和谐、久远。
《道德经》第三章:清心寡欲,成长内在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 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珍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为什么要 “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呢?
圣人之所以这么做 是要让大家的心智回归到质朴的状态,减少欲望和妄念。
“无为” 是无所作为吗?
无为不是不做,而是默默的做,高效的做。无为是无私、无我、奉献、和谐之为;
无为是全然的利他。无为是不显摆自己,而是站在大家的角度,让大家有价值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为什么 “圣人之治”要虚其心(净化人的心灵)?
要净化心灵最好的途径就是经历苦难,幸福的底色是苦难,命运从来都是峰回路转的, 正因为有了曲折和故事,我们的生命才倍加精彩; 正因为有了艰难和困苦,我们的意志才倍感柔韧。 你今天所受的苦,吃的亏,吃的辱,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前行的路。所有的失去,都只为给珍爱之物腾出位置。
学经典塑品格:
道德经的核心是修心,是内求,当下的我们在满足生存需求的基础上,如果能够减少物质的欲望,能够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个人内在心力、心量、心性的成长上,我们将会有不一样的人生经历,也会收获不一样的人生成果。
心力越足,能量越大; 心量越大,好事越多; 心性越好,生活越顺。
你对了,你的世界就对了。
《道德经》第四章:保持敬畏,依道而行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解释】道,空虚无形,其大能却无穷无尽,渊远深奥啊,像是万物的宗。放弃自以为是的锐气,摆脱纷纭万象的迷惑,和于你生命的光中,认同你尘土的本相,你便能在幽幽之中,看到他那似有似无的存在。我不知道有谁产生他,他先于一切有形之帝。
道有什么作用呢?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先天地而存,阴阳化育万物,所以道是万物之源。 道是空无的,包含一切,贯穿一切,一切万有靠空无在支撑,因此,空无是万物之源。
所有的生命都来自于道吗?
是的,所有的生命都来自于道,最终都会回归至道。
比如,要解开“鸡生蛋,蛋生鸡”这个谜题:我们可以探讨鸡跟蛋的生命源头来自哪里?不管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道德经》告诉我们:生命的源头都来自于道的化育。
本章再一次让我们体会了道的奥妙,空无的道能够演化出无穷的万有,只要我们用心深入去观察,就会懂得敬畏和臣服,自我和傲慢才会一点一点的消融,才能去善待他人,善待万物,守住道心,获得幸福。
读经典 塑品格
我们每个人都是父母所生,很容易体会到父母亲的养育之恩,但是我们所有人都是道演化来的,如果道不给我们提供阳光,空气,水,大地等,我们的生命又如何存活呢?道是我们的天地父母,为我们提供衣食住行,每分每秒都在支撑我们生命的存在和存活。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谜团逐渐被解开,可这些也只是天地奥妙中的沧海一粟。我们仍需带着敬畏之心向外探索文明,向内觉察内心,一切依道而行。
《道德经》第五章:顺其自然,平等待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囊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解释】天地无所谓仁慈,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谓仁慈,任凭百姓自生自灭。天地之间不正象个风箱吗?虽然空虚,但不短缺,越拉动它风量越多。说的多了就行不通了,还不如保持适中的态度。
“天地不仁”是指天地冷酷无情吗?“圣人不仁”是指圣人没有爱心吗?
“天地不仁”是没有偏爱,承载万物,完全平等对待;“圣人不仁”是没有偏私,向内观照自己,主动承担责任。
天地和圣人为什么要把万物和百姓当成“刍狗”呢?
天地和圣人看待万物是一样的,没有私心、私欲、私情。平等对待所有人类、动物、植物和万事万物,就连草扎成的狗也平等对待,顺其自然发展。
阳光不会因为狗是草扎成的就不去照耀它;土地也不会因为它是草做的,就不去承载它。
为什么说天地“犹如橐龠”(tuó yuè)该如何理解?
橐龠是古代的风箱,里面是中空的,通过拉动有风进去,灶柴就可以燃烧起来。天地是大风箱,虚空生万有;人体是小风箱,守中(守住虚静)变丰盈。让我们放空自己,学会归零,持续行动,如此能量就会源源不断的流淌,生命力也会更加强大和旺盛!
读经典塑品格
天地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阳光不会因为偏爱谁多而照耀谁;雨水不会因为厌恶谁多而淋谁。阳光和雨水没有分别心。
做人也要像阳光和雨水学习,遇事顺其自然,用一颗平常心对待所有人。
《道德经》第六章:感恩源头,能量不绝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北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解释】空虚是永恒存在的,这叫做深奥的母性。深奥的母性。是天地的根源。它连绵不断地存在着,其作用无穷无尽。
谷神不死,“谷神”是什么?
“谷”指虚空,“神”指变化无穷。谷神就是化育一切万有总源头的道。
道为什么被称为“牝”?
道的功用是生养万物,与母性生产功能类似,所以称之为“牝”。
为什么称道为“玄牝”呢?
道的状态又是幽深莫测的,虽然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万物,却不着痕迹,所以称之为“玄牝”。
怎么理解道“用之不勤”?
用之不勤,勤就是“尽”,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意思。
星球有消失,但是会不断的生出新的来;生命有死亡,但是新生命又不断地诞生。
读经典塑品格
母亲给予了我们生命,我们与母亲的的关系决定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没有母亲就没 有男人,没有母亲就没有女人!这是我们生命的缘起。
黄河孕育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的缘起。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和我 们的父母,我们的祖国密不可分。
当我们对源头心怀感恩,不过度强调个人力量的时候,源头才会和我们连接,源源不 断的给予我们能量。
《道德经》第七章:谦让不争,无私利他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解释】天长地久。天长地久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因为它生存不是为自己,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圣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站在前面,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得到保全。这不正是它不自私吗?所以能达到自私的目的。
从“天长地久”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呢?
天地化育了万物,却从不为自己索取什么,因为无私,所以长久。
天地为万物提供阳光、雨露、土壤等条件,任万物自由生长,天地不以自我的生存为唯一目的,所以得到了大家的敬畏和敬仰。
什么是“后其身而身先”?
懂得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的人,才有人格魅力,才会得到大家的爱戴,就像雨伞一样,你不为人遮风挡雨,谁会把你举在头顶呢?
读经典塑品格
一个人心中无私,他会像天地滋养万物而不求回报一样,乐意帮助他人,成就他人。
一个人心里装着多少人,就会为多少人所成就。
最大的自私是无私,所以我们要常怀一颗“利他”之心,多多帮助他人,帮助他人就 是帮助自己,利益他人就是利益自己。
《道德经》第八章:甘愿处下,成就他人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解释】最上等的善要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夺,停留在众人讨厌的低洼低方,所以接近道。居住在善于选择地方,存心善于保持深沉,交友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掌握时机。正因为他与事无争,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
水为什么会被认为是最好的善呢?
因为水有最显著的三个特点:
1、柔顺
一般人遇到阻碍会硬碰硬,会抗争,会拉扯,会怨怼,但是水遇到阻碍就绕过去,如果我们身心不够柔顺,遇到阻碍,能绕过去吗?
绕过并不是逃避,不是懦弱,而是无争,保持能量到有需要的地方去滋养万物,柔软才不会内耗,柔软是力量的体现,是智慧的呈现。
2、停留在卑下的地方
水常常处在人们不喜欢的低处,冲洗人们不喜欢的污垢,别人不喜欢接近的,水都来净化,来冲洗。比如:冲厕
3、滋润万物而不与之相争
五谷杂粮种在土壤之中,没有水的滋养,秧苗不会长大;没有水的滋养,我们就没有 食物可吃。
不只是五谷,水果和蔬菜里面有没有水呢?吃一口西瓜是不是忒解渴?甜美的西红柿, 一咬会爆汁,这都是因为水的默默无闻呀!
水这位大师总是默默奉献,利益万物而不争。大家见过农作物和花草上面的露珠吗? 我们睡觉了,她还在滋润着万物。
水还有很多重要的妙用,大家记得在生活中去体会哦,去感受水的品质,比如喝水时, 吃东西时,去观鱼时,看晨雾时……
我们怎样做才能像水一样呢?
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我们去,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我们做,去帮助别人而不争名夺利。
读经典塑品格
做人要像水一样,不是时时刻刻表现自己,大肆宣扬自己,而是以自己具有的美好内 在去感化众人。
心甘情愿去奉献,不为名,不争利,这背后是利他、无私、使命、责任和担当。如此, 才能几近于“道”
《道德经》第九章:保持谦虚,接受建议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解释】端的满满的,不如可而止。磨的尖尖的,锐利难保长久。金玉满堂,不可能长期守住。因富贵而产生骄傲,就会给自己带来灾害。成功了就急流勇退,这才合乎自然的道理。
什么叫“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任何事情如果一直处于盈满状态,不如适时停止,就如同我们给杯子倒水,水溢出的时候就知道要停止了。
什么叫“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人在有荣华富贵,有权有势的时候,很容易骄傲,傲慢,盛气凌人,不知不觉就慢慢积累了恶的因。
什么叫“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把事情做好了,不居功不自傲,有功业有成就,适时退位,这才是自然的道理。功劳越大,越要跟平常人一样,忘掉功劳,才会有好的结果。
《道德经》里最高的道就是“自然之道”,“自”是本该,“然”是如此,顺其自然才能自然而然。
这段话的意思是让我们学会谦虚吗?
是的,杯子空了才能装东西,河谷低了,水才会流进去。空即是满。倒空了,才有可能装下更多。
读经典塑品格
满招损,谦受益。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花满则衰,人满则骄,保持盈满有什么方法?
智者,以愚蠢保护自己;功高者,以谦让保护自己;勇者,以懦弱保护自己;富者, 以谦卑保护自己,这就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保护自己的方法!
一个人若把自己的心装的太满,不能听进他人的任何意见和建议,会在盲目自大中付 出沉重代价。
若能保持“空杯”心态,不自满于成绩,给心留出空间,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用 以改正自己的不足,美好定能流入心田,也会变得更有底蕴,有涵养,有信心。
《道德经》第十章:提升修养,洗涤心灵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解释】精神与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集精气达到柔顺,能象婴儿吗?洗清杂念,深入内省,能没有缺点吗?爱民治国,能不耍小聪明吗?五官与外界接触,能甘于示弱吗?什么都明白,能不妄为吗?生长万物养育万物,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而自己无所仗恃,统领万物而不自居为,主宰,这就是最深远的德。
什么叫做“抱一”?
“抱一”就是与大道合一,将道的规律,道的品质化为自己生命的本能。
什么是“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婴儿虽柔弱,却代表着生长的力量。柔弱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所谓的相由心生就是外在世界的和谐美丽,皆来自于内在世界婴儿般的柔和合一。
什么叫做涤除玄览?
就是去除内心杂念,保持心灵纯净。
为什么说生而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的特征就是默默的生化万物,养育万物但不占为己有;推动万物成长却不去主宰。
一个人不在于有多少财富,有多高地位,而在于默默的发自内心的为国家,为社会,为天地万物所承担的责任感和担当感。
读经典塑品格
如何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晓平老师支招:
精神和形体应合而为一,这要求我们理解万物,做到认识和行动相统一。
要有婴儿之心,学习不是让人变高深,而是让人变得更简单,回归到老子说的没有被世间繁杂污染的状态,即“如婴儿”般无欲求的状态之中。
涤除玄览,意味着我们要不断审视自我,面对外界诱惑,是否做到了坚守本心?是否做到了没有瑕疵?
如此,方可将尘埃洗尽,使心灵达到无瑕疵的状态。
《道德经》第十一章:清空自己,学会放下
三十幅共一穀,当其无,有车之用。诞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庸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解释】三十根条幅集中在车载的周围,车载中间有了穿轴的空洞(无),才有车的作用。揉传粘土作器具,当器具中有空虚的地方才有器具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当房屋中有空虚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只提供条件,"无"(空虚)才起到作用。
什么叫做毂(gu)?
毂就是古代马车车轮中间的圆孔,有了它,把车轴插进去,马车才能行走。
什么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呢?
有给人以便利,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有了器皿中凹陷的空,器皿才可以装物品;有 了房间里空间的空,才可以住人或储物。空就是无,无和有相互作用。
读经典塑品格
因为拥有,可能失去;因为失去,所以有了拥有的机会——如果想改善外在的一切“有”,就必须从改变内在心灵的“无”开始,内圣外王,内在拥有,外在成为。
我们在生活中不要总追求“拥有”,而要多学会“放空”—放空自己的情绪,放空自己的头脑,放空自己的衣柜,放空自己的欲望……
若我们让太多的情绪、念头、物质占满自身的空间,看似拥有很多,其实失去了更重要的自在与自由。
《道德经》第十二章:淡泊知足,低碳生活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解释】五光十色,使人眼花;过多的乐声是人耳聋;过多的美味使人口伤;纵情的起马打猎,是人心放荡发狂;保存珍贵的东西使人提心吊胆。因此圣人只为吃饱,不贪求耳目的享受,所以要抛弃那些取得这些。
为什么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指青、黄、赤、白、黑。所有颜色都是这五种原色构成的,五色 代表多种颜色,色彩纷繁,将无法看到世界的真相。
五音令人耳聋:
五音指宫、商、角、徵、羽。这里指多种多样的音乐声。声音过于繁 杂,欲望的声音过多,就听不见质朴的真理之声。
五味令人口爽:
无味指酸、苦、甘、辛、咸。这里指多种多样的美味。大羹必有淡味, 如果口味太重就会麻木。吃太多刺激食欲的东西就会审美疲劳,充满欲望就会迷失自我。
什么叫做“为腹不为目?
圣人生活简朴,只求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无需为了满足五官的欲望而追逐外物。
为什么要“为腹不为目”呢?
对于外物和外境的追逐,会让我们迷失在色、声、味的欲望中,而忘记了回归内心,回归生命的根本。不能回归内心和根本,就会由目盲产生心盲,心盲就会带来迷茫。
读经典塑品格
肚子吃饱就好,过度沉迷饮食会给身体带来负担甚至灾难; 生活用品够用就好,铺张浪费会给环境带来负担甚至灾难。
让我们重视心灵成长,重视精神内涵,不过度追求感官和物质的享受,才不会迷失自己,迷失生命的方向。
让我们像圣人一样淡泊知足,践行勤俭节约的低碳生活,为自身的健康,为地球环境的改善贡献一份力量吧!
《道德经》第十三章:宠辱不惊,豁达处世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解释】受到宠爱或污辱都感到惊恐,重视身体就象重视大的祸患。为什么说受到宠爱或污辱都感到惊恐呢?受宠本来就是卑下的,得到它当然惊恐,失去它也感到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什么叫做重视己身就象重视大的祸患?我之所以会有大的祸患,是因为我有个身体,如果我没有这个身体,我还有什么祸患呢?所以能够以贵己身的态度去对待天下,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能够以爱己身的态度去对待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
什么是宠辱不惊?
宠是被动接受的,是别人恩赐的。比如:好处,利益,位置等,所以会害怕失去,得 到了怕失去,失去了更惊恐。
什么是“大患若身”?
人只要有生命,就会有祸患。把身体看的至高无上,越害怕失去;把利益看的过分重要,越害怕失去。自我保护意识越强的人,越会在乎名利得失。
为什么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人的忧患和烦恼,大部分都源于我的执着,我喜欢与不喜欢,我愿意与不愿意,这些都会让我们患得患失。
如果我们能把喜不喜欢、愿不愿意的想法放下,就不会对任何事情感到忧虑了。
什么是“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我们的身体不是只属于自己的身体,我们的身体是国家、天下的身体,是为社会承担责任的身体。
读经典塑品格:
我们没有必要视荣宠为宝贝,那么渴求他人的表扬;也没有必要视耻辱为洪水猛兽,那么在意他人的批评。
面对表扬和批评,有一颗平常心,遇事宠辱不惊,得之淡然,失之坦然。不为物役,放下自我,快乐随手可得。放下面子,放下身份,才能找回自己。
坚守初心,坚定使命,就会找回自己,如此,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因为世俗的标准而远离了自己的赤子之心。你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暖言,一句暖语都是在践行使命,都可能成为别人前行的动力和希望。
《道德经》第十四章:探寻规律,修心悟道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缴( jiao ),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解释】看它看不见,叫做"夷",听它听不到,叫做"希",摸它摸不着,叫做"微",这三种现象,无法追究。因为它们是混为一体的。它上面并不光亮,下面也不阴暗,它连绵不绝,难以形容,复回归于没有物体的状态。这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形的形象,就叫做"恍惚"。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尾,拿着古时的道理来驾御今天的事物,能认识古时的道理,才可以说认识道的规律。
道是什么样子的呢?
道和现实的万事万物不同,它不是一个有具体形象的东西,它超越了我们五官的感知。
为什么要用“夷”、“希”、“微”三个名词来形容道?
看不见叫做“夷”,听不到叫做“希”,摸不着叫做“微”。
看不见,听不到,并不代表没有,从古至今它都存在,只是声音太细微。像风一样,又如空气一般。
为什么用“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来形容“道”?
风是什么形状?谁也没看见过?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态,也没有物体的形象。但它真实存在,恍惚之间就会点亮你我。恍,暖风拂过心里边像有一道光冲破了黑暗;惚,狂风刮过心里边忽然间对人生就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道如此玄妙,我们为什么要掌握道呢?
道虽然无法名状,但并非空无所有。它是万物的来处,也是万物最终的归处,我们掌握了道,就能够运用规律来做事。
读经典塑品格
道是真实存在的,但也是无比神秘的,无形驭有形,无形的心力决定着有形的能力。若只选择听得见,及看得见的有形世界,最终将无法探索到世界和生命的真相。人只有在“无”中才能无穷无尽,才能宁静致远。心蕴含着道的能量。
每个人都是道的显化,蕴含着无限的潜能,世界无限,请不要自我设限,用心体道、悟道、明道、行道。你的命运将会因“道”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