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鼠疫-传染病学
流行于鼠类旱懒及其啮齿类动物 主要表现:高热(稽留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 人间通过带菌的鼠蚤为媒介 国际检疫传染病、有12类自然疫源地分布在19个省份,以腺鼠疫为主
这是一篇关于蚊虫鉴定入门的思维导图,在“认识蚊虫”部分,我们了解到蚊虫有三对足和两对翅膀,它们全身覆盖着鳞片,类似于人类的皮肤。这是蚊虫的基本外观特征。脑图详细描述了蚊虫的头部结构,特别是D头部,它包括头前部、头顶和后头。此外,还展示了触角和触须,其中触角位于前部,具有白环状结构,而触须则与隐长相比较短。在“鉴别要点”部分,脑图列出了几个关键的特征,如前部从眼睛到触须的比例关系,以及触须的长度和形状等。这些特征对于区分不同类型的蚊虫至关重要。结构清晰,内容详实,为学习和了解蚊虫的解剖学特征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回归热-传染病学的思维导图,包柔螺旋体,急性虫媒传染病;临床表现阵发性高热伴全身疼痛,肝脾肿大,可分为虱传回归热(流行性)和蜱传回归热(地方性),流行主要虱传回归热。
梅毒-传染病学的思维导图,慢性传染病-通过性接触传播,早期侵犯皮肤黏膜,晚期侵犯血管、中枢神经系统及各器官。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思维导图
鼠疫
概述
病原学
鼠疫杆菌 革兰阴性 有荚膜无鞭毛无芽孢
荚膜抗原和毒力V/w抗原;产生鼠毒素和内毒素
外环境抵抗力弱、潮湿、低温与有机物存活时间较久
流行病学
传染源:鼠类和其他啮齿类动物;黄鼠属和旱懒属实主要储存宿主;褐家鼠和黄胸鼠是人间鼠疫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动物和人间鼠疫传播;经皮肤传播;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有隐形感染,持久免疫;有疫苗接种
流行特征:我国主要是滇西黄胸鼠疫源地和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懒疫源地 多由疫区通过交通工具向外传播 人间鼠疫流行均发生于动物间鼠疫之后,人间鼠疫多由野外传至家鼠 人间鼠疫多在6-9月。肺鼠疫多在10月以后 职业感染性差异与接触传染源的机会和频次有关
发病机制
经皮肤侵入后,被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吞噬,迅速由淋巴结至局部淋巴结繁殖,引起原发性淋巴结炎,经血液到肺组织,引起继发性肺鼠疫
基本病理改变出血性炎症和凝固型坏死
临床表现
潜伏期:腺鼠疫2-5天。原发性肺鼠疫数小时-3天。接种疫苗者9-12天
腺鼠疫:侵入部位的淋巴结肿大;腹股沟淋巴结、腋下、颈部和颌下淋巴结肿大,多为单侧,质地坚硬,伴疼痛
肺鼠疫:起病急骤,寒战高热,24-36小时,咳嗽咳痰泡沫粉红色血痰
败血症鼠疫:暴发性鼠疫,寒战高热、死后呈紫黑色故称黑死病
轻型: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升高、淋巴细胞增高、中性粒升高、血细胞减少 尿:蛋白尿血尿 粪:隐血 凝血功能:延长 脑脊液:脑膜炎型白细胞增加,蛋白质增加
涂片检查:血尿脑脊液;短杆菌
细菌培养分离:淋巴穿刺液
血清学:恢复期抗体4倍升高
诊断
10天内到过鼠疫流行区,有与可疑鼠疫动物或患者接触史,起病急骤,高热,有鼠疫症状
预后
病死率极高,由于抗生素的及时应用
治疗
一般治疗及护理
病原治疗:链霉素;早期联合足量敏感
对症治疗
预防
管理传染源:腺鼠疫隔离至淋巴结肿大消散后7天,肺鼠疫隔离至痰培养6次阴性;接触者医学观察9天,接收预防接种者应检疫12天,相关用品消毒焚烧处理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检疫,对来自疫区的交通工具进行严格检疫,灭鼠灭蚤,对可疑旅客隔离检疫
保护易感人群:加强个人防护、预防性服药、预防接种(接种10天后方可进入疫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