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回归热-传染病学
回归热-传染病学的思维导图,包柔螺旋体,急性虫媒传染病;临床表现阵发性高热伴全身疼痛,肝脾肿大,可分为虱传回归热(流行性)和蜱传回归热(地方性),流行主要虱传回归热。
这是一篇关于蚊虫鉴定入门的思维导图,在“认识蚊虫”部分,我们了解到蚊虫有三对足和两对翅膀,它们全身覆盖着鳞片,类似于人类的皮肤。这是蚊虫的基本外观特征。脑图详细描述了蚊虫的头部结构,特别是D头部,它包括头前部、头顶和后头。此外,还展示了触角和触须,其中触角位于前部,具有白环状结构,而触须则与隐长相比较短。在“鉴别要点”部分,脑图列出了几个关键的特征,如前部从眼睛到触须的比例关系,以及触须的长度和形状等。这些特征对于区分不同类型的蚊虫至关重要。结构清晰,内容详实,为学习和了解蚊虫的解剖学特征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梅毒-传染病学的思维导图,慢性传染病-通过性接触传播,早期侵犯皮肤黏膜,晚期侵犯血管、中枢神经系统及各器官。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思维导图
回归热
概况
包柔螺旋体,急性虫媒传染病;临床表现阵发性高热伴全身疼痛,肝脾肿大,可分为虱传回归热(流行性)和蜱传回归热(地方性),流行主要虱传回归热
病原学
疏螺旋体,以虱传有1种,以蜱传有10余种, 革兰阴性,暗视野旋转弯曲的螺旋活动,普通培养基不能存活 敏感实验动物大白鼠和小白鼠
流行病学
传染源:患者是虱传回归热唯一传染源 蜱传回归热是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类等啮齿类动物是蜱传回归热的传染源和储存宿主,患者作为传染源意义不大
传播途径:体虱是虱传回归热的主要媒介;蜱是蜱传回归热媒介;发作间歇期患者含有病原,输血可传播本病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无交叉免疫,免疫不持久,虱传最长2年,蜱传最长1年
流行特征:虱传分布世界各地;冬春流行 蜱传散发各地,热带亚热带居多,以春夏居多,国内主要在新疆、山西等地。
发病机制
发作及间歇之“回归”表现与机体免疫应答和螺旋体体表抗原变异有关。
侵入人体进入血流繁殖,产生大量代谢产物,导致发热和毒血症症状。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可吞噬和溶解螺旋体,高热骤退,转入间歇期。
少数未被杀灭的螺旋体通过表面蛋白抗原结构发生变异,逃避机体的免疫清除。
抗原性发生变异的螺旋体隐匿于肝、脾、骨髓、脑及肾等脏器中,经繁殖达一定数量再次入血流,引起发热等临床症状,但较前次为轻。
临床表现
虱传回归热: 潜伏期7-8天,个别长达3周 前驱期、发热期(寒战、高热、剧烈头痛、四肢背部肌肉疼痛)、间歇期、复发期
蜱传回归热 潜伏期4-9天(2-25天) 与虱传回归热症状相同
实验室检查
虱传:白细胞增多,中性粒比例增加 蜱传:白细胞正常,发作次数多贫血严重
尿中少量蛋白 血生化ALT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
病原学 暗视野检查 涂片染色 动物接种
并发症和后遗症
支气管肺炎、虹膜睫状体炎
诊断
典型临床表现+结合有否体虱或野外作业和蜱叮咬史等流行病学资料,应考虑本病诊断。 凡在流行地区和流行季节,有体虱或蜱叮咬,又有不规则间歇发热者,均应考虑有本病之可能
治疗
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
病原学治疗:四环素
预防
消灭体虱、改善个人卫生条件,流行区野外作业防护衣
管理传染源:隔离至体温正常15天,接触者灭虱后医学观察14天
切断传播途径:灭虱、蜱、鼠
保护易感人群:个人防护,预防性服用多西环素或四环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