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格心理学-交互作用
人格心理交互作用的思维导图,正好是作业,做完就发出来惹
人格心理学-第二章精神分析,比较偏大纲,不是特别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自卑与超越
超强思维训练课
逻辑填空
东尼博赞简介
交互作用论
人格的文化决定论
代表人物
马林诺夫斯基
指出儿童对其校管者怀有敌意的情绪可能是普遍存在的,影响亲子关系及其儿童人格发展的不是“性”这样的本能因素,而是文化中的家庭制度、家庭组织以及教养方式
包亚士
提出心理因素会受到文化的塑造,人的心理特征受到文化条件变化的塑造,人格只有在理解了个体对文化环境进行反应的基础上才具有意义
本尼迪克特和米德
都强调文化对人格的决定性作用
都认为不能仅从心理学,还必须从历史的角度上去理解文化类型和习惯行为。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人格及其类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主张人格是由文化塑造的
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
强调了人格在文化创造和变迁中的能动作用,认为人格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创造者
林顿和卡丁纳
文化与制度
文化
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化规范,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技术,以及人们对待出生、成长、发展、衰老、死亡的习惯化的态度等等
制度
一个社会的成员所共有的思想或行为相对固定的模式,它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对它违背或偏离就会导致个人或团体内部的失调
初级制度
塑造一个社会的基本人格结构的基础
包括家庭包括家庭组织、群体结构、基本规范、哺乳方式、对小孩的关怀或忽视、大便训练、性的竞技谋、生技能的
次级制度
是基本人格结构的投射物
包括民间传说、宗教信仰、仪式、禁忌系统、思维方式等等,以及一些相关的技术
初级制度是个人在童年期就必须面临的行为基本规范,对初级制度的适应塑造基本人格结构,已经形成了基本人格结构反过来对文化施加影响,产生次级制度
强调文化因素特别是社会的初级制度对人格形成的决定性作用
基本人格结构与早期经验
卡丁纳对基本人格结构的定义:“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有效的适应工具”
在相同文化环境中,每一个成员都有一系列共同的人格特征,这些特征组成成为一个完整的结构,就形成了文化中不同成员之间基本相似的人格类型或人格结构
文化的基本制度只是塑造了基本人格结构,而文化中的每个个体的具体人格需要通过具体分析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与个人独特的早期经验,才能找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
人格投射与文化的次级制度
这里的投射作用指主体无意识的地将自己的过失或不能满足的欲望归咎于外部事物
投射是由挫折引起,而人格是通过对挫折的反应而形成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人格的不同,在遇到挫折时的投影是不同的
文化的次级制度是挫折经验的潜意识的派生物,是人的愿望的曲折体现
人际关系论
沙利文
人格是一种类似于物理的能量系统,能量的积累代表紧张,能量转化或动能的结果使人消除紧张
紧张是需要的表现。需要产生于人际环境的能量失衡,它驱使有机体通过能量转换以恢复平衡。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焦虑
需要和焦虑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能量转能量转换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的行为,它既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隐的
个体为了消除焦虑,形成自我系统
一种具有防御功能的自我觉知系统和一套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
最早成形于与母亲或抚养者的关系,是在母亲的赞许或责备的人际互动与交往中逐渐塑造形成的
受赞许的行为就被自我接受,从而形成好我的自我成分
受责备的行为被自我接受而形成坏我的自我成分
这些成分的主要功能是消除紧张和焦虑,以获得满足和安全。它如同一个过滤器,吸收安全的信息,同时把可能导致焦虑的经验从自我系统中分离出去,被自我系统拒绝接受的部分被沙利文称之为“非我”
将“动能”视为描述人的行为或人格最小单位
人格化
指个人在追求生理需要和减少焦虑的经验中对自己、他人及各种事物所形成的具有态度倾向性的形象
对自己人格化:将好我与坏我综合起来,形成关于自己的整体形象
对他人人格化:指形成对他人的形象
人格发展阶段
①婴儿期,从出生到语言能力成熟 ②儿童期,从语言能力成熟到学会寻求玩伴 ③少年期,从寻求玩伴到亲近同性同伴 ④前青春期,从同性亲近到生殖育成熟 ⑤青春初期,从生殖欲到情欲行为的模式化⑤ ⑥青春后期,与特定异性建立稳定的关系
经历这6个阶段后,个人便入成人期,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
默里
童年期的五个人格发展阶段
幽闭阶段
幽闭情结所产生一种被动、依赖的个性带有显著的退缩倾向
口腔阶段
尿道阶段
尿道情节(伊卡洛斯情结)则产生一种成年期过度雄心勃勃及强烈的自我陶醉的倾向
肛门阶段 性蕾阶段
人格理论
人格是有目的的、动态的、连续的活动模式
需要
所有的行为都源于某种需要
心因性需要
图
压力
指压力与其他需要相互作用以决定行为的一种情境势力
情境
现实情境(α压力)
指那些实际的环境刺激所形成的压力
虚拟情境(β压力)
是个体在该情境中所觉察到的环境压力
个体的α压力
每个人对当时环境所持的独特看法和感受
双方认可的压力
指一群个体对同一环境所持的共有的看法或感受
人们行为是在个体的需要与环境压力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动机,进而派生出实际的行为
弗洛伊德关于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人格结构的第四个方面:自我理想
自我理想是个人的希望,即个人对未来某一时刻的自我所持的想法
自我理想与超我有密切关系,它们的一致与不一致是区分正常与异常的标志
正常人身上,自我理想与超我是一致的
在犯罪后或精神病患者中,自我理想与超我不一致
环境的作用
贝利
生态压力是文化与行为的原推动力和模塑因素。生态变量限制、强迫和滋养文化形式,而文化形式转而模塑人的行为
个体的早期环境,对其人格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个人与情景的交互作用
个体并不是环境影响的被动接受者,个体具有很强的能动性
唤起的交互作用
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会引起周围人对他产生相应的反应,这写周围人的反应又反过来影响其人格的发展
超前的交互作用
一个人主动的选择或构建自己所适宜的环境,而这种环境反过来又进一步塑造其人格
yyt的PDF
行为
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