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丰盛》读书笔记
《丰盛》这本书主要探讨了关于灵魂和生命的意义,特别是针对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经历着疼痛和苦难的人。书中提供了许多关于如何从内心出发,拥抱丰盛和喜悦的建议和方法。杨定一博士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思考,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读者从内在出发,寻求心灵的平静和丰盛。
编辑于2023-09-07 14:44:25 北京市丰盛
成功的法则
目标已经达成
你完全专注、完全投入一个目标,就好像结果已经发生,这样又回过头来不断地给自己打气,培养信心和正向。一天比一天更滋长的信心和正向,又让你更能专注在已经完成的结果上。
智库/集体的聪明
这也只是把念头的吸引和共振的原理应用在人的层面——结合一群人,借用他们集体的聪明,帮助你达到个人的成功
一个人想要成功必须克服六种恐惧
贫穷
死亡
疾病
失去所爱
老化
遭受批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待人如待己
业力法则:我们给出去的早晚回到自己身上
富足的科学
显化东西
心态彻底转变
走出对立、竞争、独占等竞争心态
转向创造心态
一个人如果能够彻底做那些正向的练习,正向到底,也许不知不觉就转变了心态
没有对立的心态
最多只是单纯的创造,并不会想去取代什么。既然没有想去取代,自然也就没有对立、没有比较、没有计较。一切,对你来说是和谐、是平安、是共生存
感恩
你等于是随时在肯定——只有这个无色无形的聪明才可以给你真正想要的。华特斯也会强调,只有透过感恩,你才可以随时停留在创造心态。
清晰的画面
目标愈明确、愈具体、愈清楚愈好。而且,你还要透过念头,尽可能让这个画面留在脑海中。甚至,不光你的脑海里随时有画面,这个画面已经强烈到你好像就可以闻到、摸到、感触到、尝到的地步
主动的服务和付出,让自己和创造的心态一致
为了对身边的人带来善意和好处。你自己得到愈多,别人也跟着得到更多。或者说,你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肯定周围人的协助和贡献,让周围人得到的更多
当下和富足有什么关系
如果你真的想要富足,华特斯会提醒你,其实你不需要去点点滴滴防范未来。你只要守住丰盛的目标,不需要再去烦恼怎么克服阻碍,也不要再担心可能遭受什么损失或负面后果。你只要把自己完全交给眼前的事,不断地守住眼前的项目、心中的画面与目标,并且不断地感恩,相信一切已经实现。
不要让心思停留在危机、阻碍、焦虑、烦恼中,更不要让自己有机会去谈这些烦恼
表面上的失败,很可能是接下来的成功所需要的过程。表面上的不好,从整体来看,都是无色无形聪明的安排。就连任何表面看来是邪恶和危害的,最多也只是发展阶段不成熟的暂时现象。你要做的,只是保持信心,相信最终的发展必然是样样都圆满
你自然会把生命简化。别人的娱乐和消遣,对你可能逐渐地失去吸引力。你或许也会发现自己想避开某些人和场合,不想接触负面、悲观的人或信息,就好像不让自己有机会失去正向的信仰。你最珍惜的,可能就是每一个练习的机会——只要有空,就不断守住心中的画面,守住目标,随时感恩
丰盛的练习
改变表达的习惯
从什么都缺,转向已经什么都拥有
把我想要,我期待改成我是……
“我想要丰盛”“我就是丰盛” “我希望好命”“我就是好命” “我期待好运气”“我是好运” “我想要事事顺利”“我已经事事顺利” “我想得到智慧”“我是智慧” “我盼望拥有力量”“我有力量” “我希望身体健康”“我是健康” “我期待有一个坚强的团队”“我已经有很棒的团队”
把“不”改成“是”
“我不再害怕”“我欢迎挑战” “我不要再受委屈”“每个人都是善意的,都想帮忙” “怎么做都不顺”“这其实也是一种学习” “我讨厌这个人”“我的看法不同,但我尊重他的意见” “完蛋了!真是糟糕”“我可以完全接受,一切都会好” “我真倒霉,怎么做都不对”一切都刚刚好,让我继续做吧” “这个人很恶劣”“他其实和我一样,也要克服很多困难” “他一定看我不顺眼”“他跟我一样想得到肯定,我先肯定他再说” “这个人对我一点都不友善,不想帮我”“让我先试着帮助他” “我还没来得及准备,结果一定会很惨”“明天,一切都会顺利” “我绝不临阵逃脱”“我有足够的勇气和应变力,可以面对”
对自己、对世界声明
声明中的好事不光是可能发生,而且是注定发生,已经发生
集体的聪明
常见的误解
认为成功完全是靠自己
“集体的聪明”,最多只是被我们当作一种次要的辅助
重要的是
肯定周围其他人的重要性
成功与否对个人没有代表性
更不是透过个人或谁的努力和奋斗可以解释的
业力带来的成功或不成功,完全是你、我、每一个人都挡不住的
只有当下是真的
把注意力落在眼前的事情和动态,完全投入
而不是让自己变得好像有两个“你”:一个“你”在做,而另一个“你”分心去规划,在等着未来。
如果你真正明白一切都是注定的,明白任何结果不全靠个人的本事,那么,你自然会跟别人和谐,而跟整体不费力地达到共振。这样一来,对你来说,就连“借用整体的力量”这种说法都是多余的。既然你跟整体从来没有分开过,你最多只是在谦虚中,不断肯定整体和其他人带来的力量与恩典。
本来,你对自己、对别人还可能有种种期待。到这里,这个期待突然消失了。期待消失,你自然会发现随时可以感恩。甚至,对样样(无论表面看来是好或坏)都可以诚恳地感恩。
你如果在心中守住目标,随时充满感恩,不光是你每一分努力都会往这个目标集中,甚至就连外界的过程都可能开始扭转,就好像整个宇宙从各个角落伸出手来,要用各种方法成全你、配合你的目标。
真正的成功
成功,并不是终点,而是点点滴滴让人满足的过程
成功与否,到最后充其量是一种副产物。无论有或没有,跟整体都不相关,也不重要
你要完全脱落成功或失败的观念,才会发现——把样样看淡、正向、宽容、分享、感恩、信仰——这本身才是真正的成功。
对称法则
丰盛的概念
并不只是让你在人间过得顺利、转变命运、出人头地,而是帮助你在内心找到一个出口,让你跟生命接轨,让生命带着你走
我们所想要的,生命自然会提供。
外和内是相辅相成的
“外”或外在,指的是我们在人间可以看到、听到、体会到、想到的全部,也就是我们所有的经验。
“内”,指的是内心,而不是我们可以看到或体会到的。
只是为你反映内心和外在的对称关系——你的内心,反映外在;你的外在,也反映内心。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在生命每一个角落——无论内或外,我们都可以找到平衡、圆满和丰盛。这样的丰盛是一种完整的状态,不只是反映外在或内心。
内心的力量
内心的力量,远远比外在更大。甚至,内心是随时包着外在,随时在延伸外在,随时在调整、调节外在。可以说,是内心带动外在(物质)。我过去才会说,心会走在前面,在我们的生命中是领导的地位。
如果你想影响外在,真正的重点并不是怎么去变更外在、期待外在,反而是随时把注意力带回到内心,随时承认内心才是自己真正的本性,随时臣服到内心。既然内心和本性是最根本、最不费力的状态,你也只能承担它、休息在它、定在它。
我们和内心接轨,会是在一种最轻松、舒服、自在的状态下,就像左边天真愉快的花草、小孩、人和狗。
回到当下
把注意力随时带回到内心,才可以不费力地回到当下。随时活在当下,你反而会突然发现没有什么好追求、没有什么要期待。甚至,你会问——还有什么值得去变更
和内心宽广的无限相较之下,任何你在这个世界还可以要求、可以取得的,无论金钱、名声或地位,其实只是建立在一个相对而狭窄的层面
渐渐地,你不会再认为人间有哪一种物质、经验、现象、事件还值得你去期待,去为它祷告,甚至去争取。毕竟,只要你还想争取任何物质层面的东西,你其实还在肯定相对、局限、无常的外在是真实的,而且还误以为它有永久的价值。
你会真正明白,回到内心,活在当下,也只是一种臣服的观念——只是一切都好,都完美,都刚刚好。不需要“你”的干涉,一切,老早刚刚好
这个世界就是我们透过五官去捕捉起来的。接下来,我们又透过欲望,在脑海建立数不完的路径,方便自己随时重复过去所捕捉的经验和印象。正因如此,我们建立那么多制约和习气,而让自己脱不了身。
有没有一个共同点
身心合一/共振
专注(止)
观察(观)
打破原本念头和思考
大我
不是你透过理解、追求、得到、捕捉可以去领悟到的。如果你还想去领悟它,那么,你能“做”的,最多只是活出它。
所有的修行方法,走到最后,无论是参或臣服,都是把头脑的专注或观察落回到这个原点。
当停留在大我的时候欲望消失了
果
眼前再大的挑战或难关,你都可以克服。无论完成或不完成什么目标,你也会发现都可以放过。本来你会认定某件事多么重要,但现在你只是对一切充满感恩,知道它本身只是过去生生世世透过各种条件组合起来的果,对你、对真实并没有什么代表性。
难道头脑有那么大的力量?
用一种正向的方式跟其他人互动
念头
受因—果的作用,它本身并不是可以独立发挥作用的存在
受因果的作用
安排不见得符合你过去所期待的。于是,你在人间体会到的一些经历,可能跟小我本来想追求的目标不一致,甚至有时候好像还有冲突。
如果你有信心,坚持下去,不断透过臣服,把自己、把任何念头交给这个源头,让冲突和矛盾降到最低,你自然会发现——接下来,样样都会顺起来。
正向:你自然的流露
习惯
身心的运作是透过头脑的路径加上肌肉的动力才可以完成
头脑若要达到省力的运作,最好把神经系统都变成自动运行的路径
一个路径(一种应对)只要多运转几次,自然会变成自动运行
自我肯定
刻意地,不断地建立起头脑的路径
越投入注意力,越真实
你构建这一生的方式,其实和心想事成的自我暗示没有什么不同
正向
是在你没有念头的时候,最基本的状态
正向才是你我的本质
是从本质自然流露出来的
如果不断地回到正向,也能把自己交到最原始、最大的力量
回到正向,你自然会延伸出生命最大的力量,让无限带着有限的身心往前走
正向不需要理由
感恩
无论睡前、醒来、正在做或不做任何事情都一样。只要透过一个感恩的念头,自然会把注意力转会到本质的原点。回到原点,你自然能体会到这个原点发出来的最大的能量
心的力量
正向是心的力量,而不是头脑的产物
心流
共同的频率
同步、共振的状态
从头顶到脚心,身心的每一个角落都落在同一个波动上,一同起伏,一起休息
在能量上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
进入没有念头的空间
“谢谢”
从早到晚,不断在心中重复“谢谢”
在早上醒来,还躺在床上,没有起身的时候,对你想到的、看到的、体会到的一切说“谢谢!"
你可以观想起来,而且越具体越好
感谢身体,就观想身体的每一个角落,从头到脚--观想出来,对每个观想到的部位说”谢谢“
感谢的范围会慢慢扩大到身边的人。可以在心中观想家人、工作遇到的人、今天可能见到或见不到的人,就连你根本不认识的人,你都可以观想出来,还可以对他做感恩的功课”谢谢“
对一生想完成的一切,都感恩。一切都是最妥当的安排。无论什么结果,你只有感恩,只有感谢,感谢一切都是刚刚好。
真正的正向,是不费力
心(真实、绝对)是无限、是永恒,而它的力量逼你透过头脑和期待的力量更大
“如果不是头脑在运作,那么心怎么知道要完成什么目标?
坦白讲,如果让心带着走,即使你现在没有念头,即使你没有一直追求或守住一个目标,过去建立的目标也早就落入潜意识,而更高的聪明和一体自然都会知道。 你每次回到正向,可以说是把自己交给更大的力量——让它带着你走下去,让它衡量你头脑想追求的目标适不适合、可不可行, 或者从业力的角度来看,让你的某个渴望表现出来是不是妥当。
现在透过头脑可以期待的财富、名气、地位、成就……只要是透过努力、费力才能得到的,那绝对不是长久,最多只是暂时。来了,也会消失。要你用一种刻意、不稳定、无常的机制来取得的,它本身也只可能是暂时的或无常的
只能劝这些有种种追求的朋友不要那么认真,我还会提醒他们生命还有更深、更重要的意义
事实其实很单纯:对整体,没有什么好跟坏的结果,一切,都好
你会发现你的生命竟然活起来了。从人生的任何困境,你都可以找到正向。找到正向,只要你的心态一转变,你对困境的看法也自然跟着改变。困境,已经不再是困境,而是转成机会
臣服、接受这些机会,你会不知不觉地活出心想事成所追求的成功、富足和丰盛。但你会发现,你活出丰盛不是因为去模仿心想事成的练习,你活出丰盛,只是自己一再不费力地回到原点
你一再地回到正向、回到臣服,生命的丰盛、智慧、力量和勇气自然会延伸出来,跟你做或不做练习其实没有关系。甚至,连跟“你”都没有关系了。它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少,才是多
这是和丰盛主题最相关的一个观点
想要活得丰盛,可能需要的是更少,而不是更多
放掉那些你”不再需要“的东西
也许是一段感情、一份工作、一种人生规划、一个往来的圈子、某种生活方式、居住环境…
生活的改变
自然会反映在你生活最寻常的琐事里。你也许会发现,其实自己不需要睡那么多,不需要非吃什么不可。无论哪一件事,其实不需要符合别人讲究的标准,包括自己平时穿什么、怎么表现,也是一样的
清理
清理的过程中,有些得从高处拿下来,有些得从柜子或仓库的深处挖出来,有些是你早就不再愿意面对的,只是随便收到某个看不到的角落藏好。这些东西的摆放,本来还勉强可以维持一种表面的秩序。但是,你一开始清理,也就破坏了表面的和谐,甚至还让家里看起来更杂乱。
修行,只是回转
假如你过去有情感上的失落或创伤,帮助自己恢复内外的一致是特别重要的。倘若你的身心还在混乱中,念头和情绪是冻结或还在随时起伏,那么,你全部的注意力自然不断往外涌。一个人身心还没有同步,在这种身心不合一的状态下,是不可能回转的。你还需要透过我之前提到的练习,包括静坐,帮助自己达到同步和共振,才有办法进一步接受醒觉的观念
原来身心确实是几面一体。外在反映内心,而内心也反映外在(如果你还记得,这也就是前面提过的对称法则)。你的环境如果整齐、简单、干净,其实也反映你心理的状况。两面是一体的
一个人生活简单,不让自己被杂物围绕,这样的朴实,也是在跟自己内心做一个同步的声明。当然,除了旧物之外,其实更重要的是对过去创伤、情感、记忆、伤痛的清理。长期来说,这样的清理更重要,它本身其实是一种臣服的功课
这种清理,还会让你上瘾——你愈放手,愈是感到喜悦。你甚至会趁一个东西还是好的、还可以用或还是新的时候,就送给别人或捐出去,而不是等它旧了、没用了甚至坏了才放手。看到别人得到一个新的东西,他脸上发出的喜悦,自然可以为你带来更大的欢喜
越给,越多
一个人愿意给予,而且一直给予,这样的慷慨也是丰盛的一个核心特质
不再恐惧
生命的丰盛,其实本来就有,并不需要你额外做什么去追求。如果真的需要“做”什么,也只是把你真正的自己找回来
你找回自己真正的身份,也就自然活出丰盛。然而,活出丰盛的这个“谁”,和之前认定自己只是活在肉体的这个小小的“你”,已经不一样了
练习:将任何念头,一再落回意识的原点
恐惧,是你我意识转变最好的切入点。恐惧或任何负面的情绪,本身就带来一种能量差。透过这里的练习,这种能量差反而成为你我意识转变的燃料。可以说——恐惧愈大,反而有愈大的转变力量。
只要你发现自己在萎缩、恐惧中,不需要分析萎缩和恐惧的前因后果与内容,而是马上做一个回转,问自己——谁在萎缩?谁在恐惧?为谁,有这个恐惧?为谁,有这个萎缩?
这时候,你自然会发现,有一个“我”在体会到萎缩,体会到恐惧,而接下来可以轻轻地问——那,我又是谁?
到这里,我相信你已经知道,这么问的重点并不是要你得到怎样的答案。这么问只是个提醒。提醒你什么?提醒你——我,最根源的我,其实不是这个肉体,不是这个可以局限、萎缩、恐惧的身心。最根源的我,是还没有恐惧前就有,恐惧后还是有。最根源的我,是永恒的
转念的方法
这时候,你只需要轻轻松松把注意力带回呼吸。回到一进、一出,一进、一出。接下来,可以轻松地体会呼吸所带来的一种存在或存有的感受
你不需要透过“想”,反而随时可以取得“动”,就好像是这个存在的“在”,帮你在做事、在想。不光对你眼前的事没有任何影响,你还能突然体会到什么是自在
这种心态是很重要的。你如果能守住这一生最大的目标——醒觉,其他的一切,自然都可以成为你的工具。这种心态的转变,本身带来一种完整的正向的路径,让我们随时期待进入它。
只是没有抓到重点
个体性
透过,期待,观点,无论怎么分析都还只是继续强化你的个体性
而这个个体性,无论怎么分析,到最后一定会发现是虚的,是假的,是不存在的,是一个幻想
比如我们非去分析某件事的因果,从逻辑层面确实是有关系的,比如因为什么原因,某个人离开了你。然后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但是不论怎么分析,本质上那个因还是自己强加上去的,是自己的脑子创造出来的,按照脑子片面的分析永远无法得知全部的真相。其实也没有什么真相,真相也不重要,我们并不需要去抓任何人,无论他在与不在,我们想要的是爱,那是深深藏在我们内心,本来就有的东西,只是我们不去发现
你只要随时在宁静的状态,就自然会发现——所有都变成一个工具。包括你的念头,都是工具。是什么的工具?在人间的层面,最多也只是让你这个肉体可以生存,可以满足基本需求的工具
然而,我还是要提醒你,这种生存或基本的需求其实是很低的,比你想象或你认为需要的少得多。你不需要把这种基本需求放大成一种主要的追求,还让自己用尽一生去奋斗、去拼搏
回到这个原点,使用的方式跟你在人间守住眼前的一个客体或目标是刚好颠倒的。你不再是把注意力往外找,而是要把注意力回到自己,回到这个注意力的起点
在这人间,你需要“做”的,只是不断地把注意力回到自己,照明到自己,你也就不知不觉会跟无限大的意识——绝对、心合并,被它融化。到这个时候,你才可能体会到——这个无限大的绝对才是唯一真实的体,是唯一的真实。这些话,对你不再只是理论,而是事实。你会突然明白,真实从来不是你过去心中认为“有”的个体——“你”。从我的角度来看,体会到这一点,才是你这一生最大的目的。这样一来,你自然可以把全部注意力摆回到真正的自己,完成一趟没有回头路的旅程。你过去心中的负担,也许是想要、想得到、想成为什么,或可能是担心失去什么、害怕成为自己或别人眼中的失败者,这些埋藏在内心的恐惧也跟着完全消失了。
心的力量比什么都大。心,会照顾身体。你这一生该做什么、该完成什么,自然会进行,完全不需要头脑去担心。
这种放下自然会为你带来过去没有体会过的欢喜和宁静。这时候,你的生命才突然活起来。任何考虑和顾虑自然融合为一体,你全部的烦恼和担心也跟着消失,你也就自由起来了。自由起来,你并不是全部都要失去,都要放掉。其实,这时候你反而可以完全享受每一个瞬间,自然会发现心跟物质没有矛盾,是两面一体——你该得什么、该完成什么、该进行什么目标,它还是会发生。但是,你已经发现,这一切没有一个“谁”在主导。一切,好像是顺其自然。丰盛也是理所当然。
还有别的领域值得追寻吗
尽管我一再地提醒,你可能还是会忘记——用相对的头脑、脑海里局限的观念,是不可能去衡量绝对的。
这个世界是透过二元对立的机制所组合的,是透过“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互动、对立、比较、分别而建立的
假我
你会发现,一切过去曾经有过的观念,包括可以得到的互动、理解、知觉、或深或浅的意识和意义,全部都离不开一个假相的“我”。这个“我”,这个看起来既坚实又逼真的“我”,只是一团念头。我们再怎么费力从里面去找,也找不出一个实体可以称为是“我”。它其实只是一个虚的架构,唯一的功用也只是为你不断强化一个虚的现实
任何领域的学问,无论是哲学、宗教、科学……其实跟我们可以彻底体会到的整体根本没有一点关系
只有走到最后,你可能累了,也走不动了,说不定你会突然体会到——是谁,还在找?是谁,还在质疑本来就有的一切?谁还想透过学习再深入另一个领域?谁,还放不过?
重新排列生命的价值
人类确实是只选择了几种特定的价值在追求。最不可思议的是,我们绝大多数的人竟然愿意为了这些价值,送上这一生全部的注意力
认为需要让物质去延伸物质。你会明白,世人特别重视财富,也是因为透过财富,让人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再延伸出更多更丰富的物质。
其实,问题不在于金钱对你重不重要,也不在于你该不该有钱,而是在这个观念的源头——你到底知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谁?你是不是还把全部的自己都落在身体的局限,认为身体是全部,还要随时担心甚至改善它的生存或成长?
这些追求和顾虑其实都不是问题。无论任何时候,对你来说,真正需要“做”的,只是随时试着产生一个提醒、反省,来追察——是谁,有这个丰盛的念头?
换个方向,你可以透过臣服,连对丰盛的渴望都交出来。让它来,也可以让它走。你知道自己对丰盛的渴望、对好命的期待,确实带来强烈的冲动和挣扎。但是,走到最后,你自然会明白,对好命的期待和其他种种的期待其实是一样的,最多也只是一个期待。任何期待都离不开欲望。你透过不断臣服,自然会发现,种种的期待和欲望会来,也会走,早晚会消失它自己。
我在“全部生命系列”所强调的参或臣服,其实没有人间的目的。参和臣服,没有任何帮你发财、改命、丰盛、成功,甚至开悟的出发点。如果要勉强讲一个出发点,最多只是让你把真正的自己找回来
感恩,也只是让你直接集中在“果”着手,而把起点、过程和最后的结果变成同一件事。一样地,透过臣服和参,你只是把人生最终的问题,在练习一开始就摆出来,等于是把这一生最终一定会浮现、可以说是最重要的问题——“我是谁”变成唯一值得你追求的,而且从一开始就走到这里。
把丰盛当诱饵
你假如彻底知道自己是谁,也充分了解什么叫做真实,这本身已经是最高的功德、最完整的福报,自然会为你带来天翻地覆的转变。不光是命运会改变,连你个人生命的点点滴滴也会跟着转变,而且是彻底转变
人生的黄金法则:待人如己
你这个肉体有它独立存在的价值,你的身心要跟周围的环境和谐,才会有生存的能力和机会。
对人仁慈、包容、不能亏待或欺负别人。语言念头都要守住。你自然会发现,轻浮的语言、不好的念头,本身还是在强化你自己的区分、个体性和对立,和这种仁慈心、包容心是不符合的。
目的是为了把头脑净化,让头脑落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