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伤寒论
此为伤寒论笔记:重点条文,病因病机,辨证要点,介绍了太阳、阳明、厥阴、少阴、少阳、太阴的知识,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哟。
编辑于2023-09-07 15:11:01 陕西伤寒论
太阳
经证
中风
桂枝汤证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伤寒
麻黄汤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病因病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恶风寒,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麻黄汤兼证
兼经输不利证(葛根汤证)伤寒表实证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1)
病因病机:太阳伤寒,邪气较重,深入经隧,输津不利
项背强几几, 头痛,无汗,恶风寒,发热,脉浮紧
兼邪迫阳明证
葛根汤证(桂枝汤+葛根,麻黄)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2)
病因病机:太阳伤寒,邪气较重,内迫阳明
下利,伴见恶风寒,发热,头项强痛,无汗,脉浮紧
葛根加半夏汤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33)
恶心呕吐,下利,伴见恶风寒发热,头项强痛。无汗,脉浮紧。
兼里热烦躁证(大青龙汤证) 表里俱实证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剔肉瞤,此为逆也。(38)
麻黄:石膏=2:1
病因病机:外感风寒,内有郁热
麻黄汤+大枣,生姜,石膏
发热恶寒,身体疼痛或身重,无汗而烦躁,脉浮紧或浮缓
兼里有水气证(小青龙汤证)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少将甘心为妈下跪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咳嗽气喘,干呕不渴,脉浮紧
表郁轻证
桂枝麻黄各半汤
取桂枝汤,麻黄汤原剂量的1/3合并而成。 剂量较小,意在轻祛缓行,为发汗之轻剂
表证迁延日久未愈,发热恶寒呈阵发性发作,发热多,恶寒少,一日发作两到三次,面红,身痒,无汗,脉浮缓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取桂枝汤原量的5/12,取麻黄汤原量的2/9,两方的分量比约为2:1
发热呈阵发性发作,一日发作两次,脉浮缓
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大青龙汤去杏仁,加芍药
发热恶寒呈阵发性发作,发热多,恶寒少,口渴烦躁,脉浮
腑证
蓄水证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表里同病
白粥和服,服后"多饮暖水"
消渴(口渴欲饮水,饮水渴不解),甚则水逆(饮入即吐), 小便不利,少腹里急,伴发热恶寒,脉浮数等
白猪泽枝茯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
五苓散证是因汗后表邪随经入腑,影响膀胱气化功能,以致水停下焦蓄而不行
茯苓甘草汤证为汗后饮水过多,胃阳不足难以输化,以致水停中焦所致。
蓄血症
桃核承气汤证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
病因病机: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
即桃仁,桂枝合调胃承气汤组成。(芒甘黄桃枝)
1.以药液烊化芒硝;2.饭前温服;3.服药后,患者"当微利"
其人如狂,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舌暗红有淤点、苔黄,脉沉涩。
抵当汤证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淤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124)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125)
其人发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舌质紫暗或有淤点,脉沉涩或沉结等。
虻蛭桃黄
p64
变证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 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 (表里同病先里后表)
热证
(一)热郁胸膈证(栀子豉汤类证)
栀子豉汤证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76)
病因病机:太阳病发汗,吐,下后,邪气内陷化热,留扰胸膈
先煎栀子后下豆豉
栀子豉汤主症:虚烦不得眠,剧者心中懊侬,反复颠倒,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如伴见少气者,予栀子甘草豉汤;如伴见恶心呕吐者,予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厚朴汤证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79)
伤寒误下后,热郁胸膈,脘腹气滞
栀子豉汤合小承气汤化裁
心烦,脘腹胀满,卧起不安。
栀子干姜汤证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80)
身热不去,微有心烦;伴腹满,便溏下利等
(二)邪热壅肺证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
表邪入内化热,郁闭于肺,肺热壅盛
喘促气急,鼻翼扇动,咳嗽咳痰黄稠,汗出身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等
p76
(三)热盛气津两伤证
白虎加人参汤证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证主之。(26)
大汗出,大烦渴不解(口大渴,心烦),身热,脉洪大;伴舌红苔黄燥,尿黄等。
(四)热利证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表里同病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34)
病因病机:太阳病误下,表证未罢,邪气化热内迫,里热下利
下利不止,暴注下迫,稀黄稠秽,肛门灼热,尿黄,舌红苔黄,脉急促;伴发热,喘而汗出等。
黄芩汤证,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172)
病因病机:太阳与少阳合病,以少阳郁热为主,同时侵犯阳明
芍芩相伍治热利要药
黄芩汤万世治痢之祖
黄芩汤证主症:自下利,利下黏滞不爽而臭秽,肛门灼热,伴腹痛,里急后重,发热,心烦,口苦,脉弦数。伴见恶心呕吐者,即属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心阳虚证
桂枝甘草汤证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64)
心悸不宁,欲得按压;伴胸闷气短、头昏乏力、多汗、舌淡苔白、脉微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病因病机:太阳病发汗不当,损伤心阳,虚阳躁动
桂枝甘草汤加龙骨牡蛎
心悸不宁,烦躁;伴见胸闷气短、头昏乏力、多汗、舌淡苔白等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太阳病用火法亡失心阳兼痰浊惊狂
病因病机:太阳病发汗不当,损伤心阳,虚阳躁动,痰浊上蒙
惊狂烦躁,卧起不安,心悸,伴见胸闷气短,头昏乏力,多汗,舌淡苔白等。
桂枝加桂汤证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117)
病因病机:太阳病治疗不当,损伤心阳,下焦寒气上逆
阵发性气从少腹上冲心胸,伴腹痛、心悸气短、胸闷气促恐怖欲死,甚则冷汗淋漓、眩晕跌仆等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65)
病因病机:太阳病发汗不当,损伤心阳,寒水妄动于下焦
脐下动悸不宁,欲作奔豚,伴心悸气短,小便不利或肢体浮肿等
脾阳虚证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66)
脘腹胀满,时轻时重,晨起较轻,食后及午后较重,伴见纳差、体倦、乏力、便溏、恶心呕吐、舌淡胖苔白腻等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病因病机:伤寒若吐若下后,损伤脾阳,水饮内停浊阴上逆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伴见心悸气短、咳喘咳痰、纳差便溏、小便不利或肢体浮肿等。
小建中汤证 表里同病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
病因病机:心脾不足,气血双亏,复被邪扰
桂枝汤倍用芍药重加饴糖而成
心中悸而烦,腹中急痛或绵绵作痛、喜温喜按,乏力,或伴轻微恶寒发热等。
旋覆代赭汤证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161)
病因病机:胃虚痰阻气逆
代赭石:旋覆花:生姜=1:3:5
去滓再煎
心下痞硬, 噫气不除,伴见恶心呕吐或呃逆,食少纳差,体倦乏力,舌淡苔白滑等。
桂枝人参汤证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163)
病因病机:太阳病误下,损伤脾阳,表证未罢。
理中汤(先煎久煎)加桂枝(不宜久煎)
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发热恶寒,头痛等,可伴见纳差、乏力、舌淡苔白、脉弱等。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肾阳虚证
干姜附子汤证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61)
茯苓四逆汤证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69)
p98
真武汤证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82)
太阳病发汗不当,重伤少阴,肾阳阳虚水泛
心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伴见水肿,腹痛便溏,小便不利,胃寒怯冷,四肢不温,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微等
结胸证
(一)结胸辨证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太早故也。(131上)
阳:素体有痰水实邪内停之人 阴:素体无痰水内蓄之人
(二)结胸证治
大陷胸汤证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135)
结胸三症: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
膈内拒痛,心下痛、按之石硬,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短气烦躁,心中懊恼,头汗出,不大便,脉沉而紧或脉迟等。
大陷胸丸证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131下)
即大陷胸汤加葶苈子、杏仁、白蜜
胸膈心下硬满疼痛,汗出身热,胸膈憋闷,喘促气急,以至于项背强直,俯仰困难。
小陷胸汤证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138)
心下痞满,按之则痛,脉浮滑;伴见胸膈满闷,咳嗽胸痛,痰黄粘稠,便秘,舌红苔黄腻等。
寒实结胸(三物小白散证)
胸膈满闷、疼痛,心下硬满而痛,甚则连及少腹,伴见畏寒肢冷、便闭尿清,舌淡苔白滑,脉沉紧或迟等
痞证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151)
证候特点:心下痞,按之濡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
典型形象:心下胃脘堵塞、满闷不舒,但按之柔软、不硬不痛
麻沸汤渍须臾
心下痞,按之濡,关脉浮数,伴见心烦、口渴,或吐衄出血、小便短赤、口舌生疮、口臭、舌红苔黄等
附子泻心汤证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55)
心下痞,按之濡软、不硬不痛,烦渴尿赤,胃寒怕冷,自汗出。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半夏泻心汤证 寒热错杂呕利痞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
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硬不痛,伴见恶心呕吐,肠鸣下利,心烦口苦,舌淡红、苔滑或黄腻等。
生姜泻心汤证 水气食滞痞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57)
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肠鸣辘辘有声,大便稀溏下利,伴见心烦口苦,小便不利,下肢浮肿等。
甘草泻心汤证 脾胃重虚,痞利俱甚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158)
心下痞硬而满,便溏泄泻频繁、日数十行、甚则顽固不化,腹中肠鸣辘辘有声,干呕或呕吐,心烦或嘈杂不安。
上热下寒证(黄连汤证)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173)
腹中痛,欲呕吐,伴见心烦,口苦口渴,嘈杂吞酸,纳差腹胀,大便溏薄泄利等症。
半夏泻心汤 去黄芩加桂枝
阳明
提纲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
病邪入里化热化燥转变为阳明病的标志"不更衣,内实,大便难"
脉症特点
外证
问问:"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2)
出汗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188)
"濈濈然微寒出"作为判断病变是否转属阳明的重要标志
本证
热壅胸膈证(栀子豉汤证)
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侬,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舌苔薄黄。
胃热津气两伤证
白虎汤证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176)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心烦,口舌干燥而渇喜冷饮,或腹满,身重,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小便黄赤、舌红苔黄燥,脉浮滑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350)
热厥证:脉滑、手足厥逆,胸腹灼热,口渴心烦,小便黄赤,舌红苔黄燥
白虎加人参汤证
发热,汗出,口大渴,脉洪大,伴见时时恶风或背微恶寒。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22)
大热,大渇,大汗,脉洪大
阳虚水热互结证(猪苓汤证)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223)
猪苓汤即五苓散去温燥之桂枝、白术,加阿胶、滑石而成。 祝福石阿泽
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脉浮细数,伴见心烦不得眠,下利等。
腑证
燥坚实证(调胃承气汤证)
病因病机:太阳病误治或自行发展,燥热内结成实,阳明腑气不通
大便不通,蒸蒸发热,心烦,腹胀满,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痞满实证(小承气汤证)
即大承气汤去芒硝减少枳实,厚朴用量而成
缓下剂
发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心烦谵语,腹满痛拒按,小便数,大便硬结,或热结旁流而下利,潮热或发热微烦,腹大满,脉滑而疾。
痞满燥坚实证(大承气汤证)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 (252)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3).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4)
发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潮热,手足濈然汗出或发热汗多 心烦不解,谵语甚,或独语,甚则喘冒不得卧,神昏而谵语不止,或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或循衣摸床,惕而不安,腹胀满硬痛,或绕 脐痛,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大便硬结不通,或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或热结旁流下利
脾约证(麻子仁丸证)
病因病机:胃热约束脾的转运功能,津液不布、肠燥便秘。
辨治要点:经常性大便干硬难下,小便频数,腹无所苦,跌阳脉浮而涩。
津竭便硬证
大便硬结,自欲大便而难以排出
变证
发黄证
湿热发黄
茵陈蒿汤证(栀大黄)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 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6)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260)
病因病机:湿热俱盛内郁,熏蒸肝胆,腑气不畅
辨治要点:身黄如橘子色,目黄,小便不利而黄,身热,无汗或头汗出,口渴,腹微满,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枙子柏皮汤证 (热重于湿)
伤寒,身黄,发热,枙子柏皮汤主之。(261)
身目黄俱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而黄、身热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脉弦数。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262)
身黄、目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而色黄,伴发热恶寒,无汗身痒。
寒湿发黄
伤寒发汗己,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259)
病机:寒湿中阻
身目色黄晦暗,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口不渴,食欲不振,脘腹痞满,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迟或迟缓无力
血热证
出血证
衄血
热入血分,血热妄行,灼伤阳络
下血
蓄血证
发热,消谷善饥,喜忘,大便硬,色黑易解,脉数。
宜抵当汤下之
辨证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243)
因机:阳明中寒。胃失和降,纳而不受,浊阴上逆。
不能食,食即呕吐,呕吐物无酸腐之气味, 或呕吐痰涎清水,或伴有胃脘疼痛不适,喜温喜按,甚则手足厥冷。
厥阴
纲要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
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证
蛔厥及久利证(乌梅丸证)
进食之前空腹服药
脘腹疼痛呈阵发性发作,发则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呕吐或吐蛔,手足厥逆,脉沉伏不显,其发作与进食有关。或久泄久痢。
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寒热格拒吐利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食入口即吐,下利便溏
正虚阳郁唾脓血泄利证(麻黄升麻汤证)
正虚邪陷,阳有不伸,肺热脾寒
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手足厥逆,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
辨厥证
厥的概念与病机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337)
手足逆冷,便为“厥”;产生“厥”的基本病机:阴阳气不相顺接
热厥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350)
脉滑,身热、胸腹灼热、口渴多饮、心烦尿黄、舌红苔黄
白虎汤辛寒清解里热
寒厥
血虚寒凝厥
当归四逆汤证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351)
内有久寒 肝胃的沉寒痼疾
当归四逆汤即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
手足厥寒,脉沉细欲绝。或见头痛,四肢关节疼痛,身疼、腰痛,或月经愆期、量少色暗,痛经等。
冷结下焦厥
小腹部胀满,按之疼痛,手足厥冷,小腹冷痛或喜温恶寒,小便清长或大便不通,舌淡苔白,脉沉迟
痰食厥(瓜蒂散证)
四肢厥冷,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脉紧
水饮厥(茯苓甘草汤证)
四肢厥冷,心下动悸不宁,口谈不渴,呕吐或眩晕,小便利,舌淡苔白等。
茯苓 桂枝 甘草 生姜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指对寒厥而言
辨下利呕哕证
下利证
实热下利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1)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373)
白头翁 黄连 黄柏 秦皮
下利便脓血,血色鲜红,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伴发热、口渴、舌红、苔黄等
呕吐证
肝寒犯胃(吴茱萸汤主之 )P301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378)
头痛,呕吐或呕吐涎沫,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细弦紧等
阳衰阴盛(四逆汤证)
里真寒外假热←通脉四逆汤
邪转少阳(小柴胡汤证)
呕家有疮脓者,不可治呕
哕证
胃虚寒哕证
里实哕证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下利,利之即愈。(381)
小便不利,多属膀胱气化不利,水饮湿浊内蓄不化←五苓散
大便不通,多属邪入阳明,燥热宿食搏结而腑气不通←承气汤类方
少阴
提纲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
少阴阳虚阴盛
禁用汗法,下法
本证
阳虚寒化证
阳衰阴盛证(四逆汤证)附甘干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3)
但欲寐,脉沉微细,伴见四肢厥逆,畏寒身蜷,饮食入口则吐或者干呕,小便短少或者清长,下利清谷
阴盛格阳于外证(通脉四逆汤证)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 通脉四逆汤主之。(317)
即四逆汤重用生附子,倍用干姜而成
面色赤者 +葱白 腹中疼痛 +芍药 干呕 +生姜 咽喉疼痛 +桔梗 阴阳欲竭见利止脉不出 +人参
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或伴面色赤、腹中痛、咽痛,利止脉不出等。
用阴盛格阳于上证(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314)
即四逆汤去甘草加葱白 白富干
人尿咸寒,猪胆汁苦寒
白通汤主证为面颊嫩红如妆、游移不定,四肢厥逆,身蜷而卧,呕吐或下利清谷,脉沉微细。 白通汤加猪胆汁汤证的主症为无脉,面颊嫩红如妆、游移不定,厥逆加重,身蜷而卧,干呕心烦,下利不止,甚或拒药等。
阳虚寒湿身痛证(附子汤证)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炙之,附子汤主之。(304)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305)
白人要富富。
手足寒,身体痛,骨节疼痛,囗淡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紧或沉迟等。
阳虚水泛证(真武汤证)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316)
白生要富富
寒饮犯咳嗽者 +干姜、细辛 五味子 阳虚小便量多者 - 茯苓 下利甚者 -芍药 +干姜(温中散寒) 呕 加重生姜用量
四肢沉重疼痛,全身水肿,小便不利,腹痛下利,头眩心悸,身瞤动、振振欲擗地,畏寒怯冷,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微。
阳虚下焦不固证
桃花汤证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306)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307)
吃干净
少阴阳虚失于温摄,肠滑不固
下利不止,甚则滑脱不禁,大便脓血、脓血暗淡,腹痛隐隐,小便不利,伴畏寒肢冷,舌谈苔白,脉沉微细
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下利不止,滑脱不禁,伴心下痞硬,畏寒肢冷,脉沉微。
温炙法
阴虚热化证
阴虚火旺证(黄连阿胶汤证)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主症),黄连阿胶汤主之。(303)
黄连阿胶芩药鸡
阴虚火旺,心肾不交
先煎黄芩、黄连、芍药三味取汁,火化阿胶溶入煎好的药汁中; 待药液稍凉后,再纳鸡子黄搅匀
心中烦,不得卧;伴见手足心烦热,咽干口燥,舌尖偏红少苔,脉细数等。
阴虚水热互结证(猪苓汤证)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319)
小便短赤或涩痛不利,心中烦,不得眠,或伴咳嗽、下利,舌红苔黄,脉细数。
兼变证
太少两感证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301)
兼太阳表寒
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精神不振,畏寒蜷卧,舌淡苔白,脉沉等。
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兼表寒轻证
发热恶寒,无汗,精神不振,畏寒蜷卧,脉沉等
少阴三急下证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0)
少阴热化,津伤燥结,真阴将竭者,治当急下。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心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321)
少阴热化成实,热结旁流,火炽津枯,治当急下。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2)
伤津动血证
谵语,小便难
热移膀胱证
一身手足尽热,尿血
轻则猪苓汤,重则黄连阿胶汤
少阴病咽痛证
阴亏火炎证(猪肤汤证)
少阴水火之热化证
咽喉干涩而疼痛,但红肿不甚,伴心烦胸满,下利,乱红少苔,脉细数。
治宜滋肾润肺,补脾和中
客热证(甘草汤证、桔梗汤证)
梗梗汤即甘草汤加桔梗
邪热客于少阴经脉
桔梗汤证的主症为咽喉红肿疼痛,伴咽干口渴,咳嗽。 甘草汤证的表现与桔梗汤类似,但病情较轻
痰火郁结证(苦酒汤证)
苦酒,半夏,鸡蛋清
咽喉红肿中疼痛,溃烂生疮,声音嘶哑,甚至不能言语
客寒证(半夏散及汤证)
半夏 桂枝 甘草
咽喉疼痛,声音嘶哑,痰诞缠喉,咳吐不利,伴恶寒,头痛,气逆欲吐,舌淡苔白滑,脉浮紧等
少阴病类似证
中寒升降逆乱证(吴茱萸汤证)
大人生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燥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09)
寒邪犯胃的阳明中寒证
呕吐下利,手足逆冷,烦燥欲死,或伴头痛、干呕,舌淡苔白、脉弦紧
肝胃气滞阳郁证(四逆散证)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318)
肝胃气滞,阳气内郁,不达四末
只要柴草
以四肢厥逆为主症
兼肺寒气逆咳嗽者 +干姜,五味子 心气虚,阳郁心悸者 +桂枝 气郁水道不畅,小便不利者 +茯苓 土虚木贼之腹中痛者 +炮附子 中寒气滞泄利下重者 +薤白
四肢厥逆,胸胁胀闷不舒,走窜疼痛,嗳气太息,腹痛泄利,脘痞纳呆,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太阴
提纲
太阳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3)
本证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77)
病机:脾脏虚寒
单纯脾虚寒温,理中汤;虚寒较重,病将由太阴涉及少阴,宜四逆汤。
兼证
兼太阳表证
兼邪陷络瘀证
桂枝加芍药汤证
以腹部胀满,腹痛时作时止,时轻时重为主症,无呕吐、食不下、下利等脾虚寒湿证
大实痛者:治用桂枝加大黄汤:在上症基础上,腹部胀满程度较重,腹痛拒按,或伴大便不通。 桂枝加大黄汤:桂枝汤中芍药加量,再加大黄。
脾胃虚弱者应慎用苦寒阴柔攻伐药
“脾家实”是指脾阳恢复
少阳
纲要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
本证
小柴胡汤证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能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101)
胸中烦而不呕 去人参,半夏 +瓜蒌实 渴 去半夏 重用人参 十瓜蒌 腹中痛 去黄芩 十芍药 胁下痞硬 去大枣 +牡蛎 心下悸,小便不利 去黄芩 +茯苓 不渴,外有微热 去人参 +桂枝 咳 去人参,大枣 十干姜、五味子
兼证
兼太阳病(柴胡桂枝汤证)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桂枝汤主之。(146)
发热微恶风寒,肢节烦疼,微躯,心下支结
兼阳明病
大柴胡汤证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有有微烦者,为未解也,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3)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不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165)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急或痞硬,大便秘结或下利;伴小便色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柴胡加芒硝汤证
取小柴胡汤原量三分之一再加芒硝二两
胸胁满而呕吐,日哺所发潮热,大便微利;伴口苦,咽干,目眩,或大便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兼太阴病
小建中汤证
腹中拘急疼痛,心烦,心悸,精神不振,舌淡苔白,脉缓弱或强涩,或伴有咽干口燥、手足烦热、四肢酸痛等症。
柴桂枝干姜汤证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147)
往来寒热,心烦,胸胁满微结,口渴而不呕,小便不利,但头汗出等。
兼心神逆乱证(柴胡加龙骨牡砺汤证)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砺汤主之。(107)
胸胁苦满,心烦心悸,惊惕不安,谵语,小便不利,一身困重,不能转侧,舌红苔黄,脉弦数,或伴眩晕,耳鸣,失眠,狂燥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