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环境污染及对健康的影响
卫生学,环境污染及对健康的影响,内容有环境污染与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
诊断学第九版,第二章一般检查第三节淋巴结,内容有正常淋巴结、表浅淋巴结分布、检查方法及顺序、淋巴结肿大病因及表现。
诊断学第九版,第二章一般检查--皮肤检查,具体有颜色、湿度、弹性、皮疹、脱屑、皮下出血、蜘蛛痣与肝掌、水肿、皮下结节、瘢痕、毛发。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思维导图
第二职业规划书
记一篇有颜又有料的笔记-by babe
伯赞学习技巧
环境污染及对健康的影响
一、环境污染与环境污染物
(一)环境污染的来源
1.生产性污染
工业性三废(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
农业生产农药
人工合成化学物
有组织排放,污染物量大、成分复杂、毒性强,但相对较易治理
2.生活性污染
生活性三废(粪便污水垃圾)
无组织排放,污染物成分简单、毒性相对较低,治理相对困难
3.交通污染
噪声、振动、废气
4.其他污染
电磁辐射
放射性废弃物和飘尘
核医学废弃物
核电站泄漏
电子废弃物
污染成分复杂危害严重
增长速度快拆解处理方式落后
抗生素滥用
医用农药
农用兽药
自然灾害释放烟尘废气
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
(二)影响环境污染物浓度的因素
1.污染源的排放量
2.污染物的溶解性稳定性挥发性
(三)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1.大气污染物
向下风侧更远的方向转移
向其他环境介质中转移
向平流层转移
2.水体污染物
主要迁移方式湍流
比水轻的物质漂浮水面,通过扩散水流水波等迁移
比水重的物质沉降水底进入底质
3.土壤中污染物
借助水通过土壤颗粒间隙的移动
植物根系吸收
扩散迁移
微生物降解
重金属
(四)环境污染物的自净
1.物理净化
2.化学净化
3.生物净化
(五)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1.吸收
(1)呼吸道
气体蒸汽状污染物(分压差、血/气分配系数)
颗粒物质(空气动力学直径、气溶胶中化学物水溶性)
(2)消化道
主要部位小肠
方式:扩散、借助载体转移
不同部位吸收量不同(PH差异)
(3)皮肤
表皮屏障
表皮角质层
连接角质层
表皮真皮连接处的基底膜
皮肤附属器(毛囊汗腺皮脂腺)
绕过表皮屏障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吸收率有关:脂/水分配系数、挥发度、皮肤完整性、接触条件等
2.体内分布与贮存
(1)分布
特点各器官组织分布不均匀
影响因素
化学物在血液中存在状态
少数游离
多数结合血浆蛋白
毛细血管壁和生物膜屏障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血眼屏障
血-睾屏障
器官组织血流量、化学物与器官组织亲和力等
(2)贮存
主要贮存场所肝、肾、脂肪
靶部位、贮存库、暂时贮存库
物质蓄积、功能蓄积
3.体内转化
过程:Ⅰ相、Ⅱ相反应
肝脏代谢酶系统
代谢解毒、生物活化
4.排泄
(1)肾脏
通过肾小球被动过滤,肾小管主动转运和分泌排出
到达肾小管
被动扩散进入尿中
重新吸收入血不易排出
化学药物解离度与尿PH有关
(六)环境污染物的常用毒性参数及安全限值
毒性、毒效应、毒物
1.致死剂量或浓度
①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
②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
③最大非致死剂量或浓度
④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
2.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AEL
3.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NOAEL
4.阈值
5.安全限值
二、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一)环境致病因素的健康效应
1.健康效应谱(冰山现象)
2.生物标志物
①暴露生物标志物
②效应生物标志物
③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二)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
1.影响人群的广泛性
2.损害作用的多样性
3.多种因素作用的复杂性
4.低剂量作用的长期性
(三)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
1.急性危害
大气污染烟雾事件
过量排放和事故排放
生物性污染传染病
2.慢性危害
主要类型慢性中毒
与污染物暴露剂量、暴露时间、生物半减性等有关
长期作用
特异性慢性中毒
非特异性损害(免疫力下降、患病率死亡率增加等)
3.遗传毒性
原始DNA损伤
致突变性
基因突变
染色体畸变
基因组突变
4.致癌作用
致癌危险性
组1人类致癌物
组2A对人类很可能致癌物,组2B对人类可能致癌物
组3现有证据尚不能对人类致癌性进行分类
组4对人类可能非致癌物
5.生殖毒性、发育毒性
生殖毒性
发生于雄性雌性任何时期
表现为性功能障碍、不孕不育、性发育异常等
发育毒性
包括孕前、孕期、产后至性成熟期
表现为发育生物体死亡、形态结构异常等
6.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免疫功能抑制
引起变态反应
发生自身免疫病
7.干扰内分泌功能
(四)环境污染性疾病
1.公害病
特征表现
人为活动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引起的
多为连续性环境污染
有一定病人数,病人往往分布在一定区域范围内
可能流行时间长,累计胎儿危害后代
患同一公害病的个体症状与体征相似
开始发病时发病机制不清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
2.职业病
3.传染病
4.食源性疾病
三、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
(一)污染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特性
化学结构与毒性有关
理化特性影响吸收分布蓄积代谢排泄过程,影响靶部位浓度等
水溶性
水溶性越高毒性越大,气态化学物水溶性影响吸入后毒作用部位
脂溶性
脂溶性高毒物易吸收和蓄积,不易排泄
挥发性
液态化学物挥发度越大,空气中可达到的浓度越大,经过呼吸道暴露的可能性越大
分散度
固体颗粒分散度直接影响稳定性、进入呼吸道深度吸收速度、毒作用性质 (金属烟热)
(二)剂量或强度
1.剂量-效应关系
量效应
2.剂量-反应关系
质效应
(1)对人体有毒的元素或化合物
(2)人体必需的元素及化合物
接触水平-反应关系/暴露水平-反应关系
毒物兴奋效应
(三)暴露时间
包括暴露频率和暴露持续期
蓄积性
摄入量
生物半减期
作用时间
理论蓄积曲线
(四)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
1.非相互作用
(1)相加作用
(2)独立作用
2.交互作用
(1)协同作用
(2)加强作用
(3)拮抗作用
(五)个体易感性
易感人群、高敏感人群
原因
遗传因素
种族、遗传缺陷、环境应答基因的多态性等
非遗传因素
健康状态、营养状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