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美的历程 第五章 魏晋风度
美的历程思维导图 第五章 魏晋风度,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无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宗教、文艺等等,都经历转折。
美的历程 第十章 明清文艺思潮,明清思潮三个不同阶段分别是浪漫主义、伤感主义、批判现实主义,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儒家正统理论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
美的历程 第九章 宋元山水意境,美学理论看宋画强调“师造化”、“理”、“法”和“传神”,讲究画面的位置经营;元画强调“法心源”、“趣”、“兴”和“写意”。
美的历程 第八章 韵外之致,中唐时期酝酿的深刻矛盾:既关心政治、热衷仕途而又不感兴趣或又不得不退出和躲避这样一种矛盾双重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英语词性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魏晋风度
人的主题
魏晋背景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无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宗教、文艺等等,都经历转折。
是继先秦 第二次社会形态的变异所带来的
社会变迁
意识形态
文化心理
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
两汉经学被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新观念体系)所替代
魏晋期哲学重新解放
这个时代是一个突破数百年的统治意识,重新寻找和建立理论思维的解放历程
与两汉经学、文艺的区别
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
一种真生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
构成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飞跃
中国前期封建社会正式揭幕
战国秦汉的 繁盛城市和商品经济相对萎缩
东汉以来的庄园经济日益巩固和推广
等级森严的门阀士族阶级占住了历史舞台的中心
人的觉醒
核心是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
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
新的态度和观点: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人”
门阀士族
由对人生的感喟咏叹到对人物的讲究品评
由人的觉醒意识的出现到人的存在风险的追求
以门阀士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才标准为中介
哲学——美学领域
内在的虚无本体
本体论
外在的任何功业事物都是有限和能穷尽的,只是内在的精神本体,才是原始、根本、无限和不可穷尽,有了后者(母)才可能有前者
具有无限可能潜在性的精神、格调、风貌,成了这一时期哲学中的无的主题和艺术中的美的典范
审美表现
以形写神、气韵生动
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而不在外在环境、事件、形状、姿态的如何铺张描述
语言艺术中“言不尽意”
必须表达出不是概念性的言词所能穷尽传达的东西
影响:人格本身成为这一历史时期哲学和艺术的中心
文的自觉
人的主题是封建前期的文艺新内容,文的自觉则是它的新形式
两者密切适应和结合,形成这一历史时期各种风格艺术形式的准则
曹丕为最早标志:提倡文辞华美
除了曹丕作为帝王的有力提倡,也有时代环境的变迁
把诗文的源起联系到周孔六经,抬到自然之“道”的哲学高度,代表这一历史时期对文的自觉的美学概括
陆机《文赋》
钟嵘《诗品》
刘勰《文心雕龙》
玄言诗到山水诗是题材上的自觉
在内容上与哲学本体论的追求一致,人的主题展现为要求与“道”——自然相同一
在形式上与绘画一致,文的自觉展现为要求用形象来谈玄论道和描绘景物
格律、修辞等形式规范
汉赋:是以自然作为人们功业、活动的外化或表现
六朝山水诗:则是以自然作为人的思辨或观赏的外化或表现
六朝骈体、沈约的四声八病说,把汉字修饰的审美特性研究发挥到了极致,对于汉字音韵和对仗的发现与应用,一直影响到今日,成为汉语的特色
文的自觉是一个美学概念
文学、其他艺术、特别是绘画与书法
书法:由魏晋开始自觉,笔意、体势、结构、章法更为多样、丰富、错综而变化
讲究、研讨、注意自身创作规律和审美形式的过程
谢赫“六法”
气韵生动
骨法用笔
应物象形
随类赋彩
经营位置
传移模写
阮籍与陶潜
艺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魏晋时代:风度飘逸绝伦,但社会环境充满动乱血污
阮籍
忧愤无端、慷慨任气
欲求解脱而不能,逆来顺受又不甘,心理陷入巨大的矛盾痛苦之中
能把残酷的政治迫害写得如此深沉凄美,是第一人
陶潜
超然物外、和平冲淡
持一种怀疑派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委屈,就是要坚守自己的人格理想,不想庸俗的活着
追求更深沉的人生态度和更高远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