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综述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综述,引用前人文献,有个人独立思考能力,对于问题的分析有具体实例,且使用分类讨论法。
编辑于2023-09-14 23:41:53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综述
论文框架与内容
引言
口语课的性质、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
1.单独开设口语课的必要性
吕必松先生(1995)提出了“专项技能课”和“专门目标 课”两个不同的课程概念,主张针对专项技能采用专门方法训练,把以训练听说技能为主的“听 说”(或“视听说”)课与以培养口语能力为专门目标的“口语课”区别开来,体现了注重语言学习 规律的思想。同时他也对口语与书面语、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这两对概念进行了科学的区分, 指出“口语”和“书面语”是语体概念,“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交际概念(后称为“语用概 念”)。
申修言1996 提出口语课是一门专门目标课,它训练的口头表达内容不是书面语,也不是全部的口头语 言,而仅仅是口头语言的一部分———作为口语体的口语,汉语口语具有一系列不同于书面语的 语言特征,具有自己独立的语法体系和规范化标准,这一点与其他语言的差别较大,因此应该 把系统的口语语法教学正式纳入到教学任务中。而当前被称之为口语课的教学,一般都以口头表达训练为主,而口头表达训练的主要内容又大都采用口头语言,而并非完全是口语。这样的课型应该定名为口头语言课、说话课、听说课或者口头表达课,而不应称之为口语课
王若江(1999)在回顾和审视课型分合理据的基础上认为,综合教学的理论依据虽然有明显的缺陷,分课型教学也缺乏非常充分的理论依据。课型差别不是反映在语言上,而是体现在讲授方法与训练的侧重点上。
2.口语教学的内容
口语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它是一种综合能力,具体表现为声音表达的 准确性、言语表达的正确性和语用表达的得体性,这种能力需要建立在语言知识和相关文化知识的基础上。
教学重点在于语素学习和言语技能训练,如语音、 基本词汇和句型的单句操练等
初级阶段
口语课开设的时机
主张口语的训练应主要体现在综合技能课的句型教学上,到一定阶段再开设口语课
口语教学不应从属于精读教学,特别是在初级阶段,应该作为一个主系统来研究和开展教学,不能搞听说读写一起上。
中级阶段
应该重视:承上启下的阶段,语音、口语的特殊成分和组织规则、有语法形式标志的语段、提高学生在词汇量、成段表达、适应不同场合不同对象等方面的交际技能等
高级阶段
培养运用汉语口语 进行高层次口头交际的能力,如在教学、洽谈、翻译、研究、公共关系等方面,要纠正“词汇教学为中心”的基本模式。
张宝林(1998)曾提出,虽然在初、中、高级都很 重视培养成段表达,但学生的能力却始终不尽如人意,症结在于人们对“段”认识不清,对其作用认识不足,从而从单句直接跳到话语篇章,却忽略了一个必经阶段———语段(句群)教学。
80 年代起国内语言学界兴起“句群热”,但仅限于母语,对外汉语教学界研究文章少,教学方面也是到90年代才起步,因此语段教学方法方面也少有研究和探讨。
作者观点:在交际中,话 语篇章毕竟只适用于演讲、报告等少数场合,更多的是用句群,如果花大力气去进行篇章教学,必然是事倍功半。
3.对外汉语口语课口头语言的规范问题
多数人主张汉语规范化是相对的,在肯定规范化在言语教学中所起的指导作用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坚持规范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基础上,主张在规范化与实用性发生矛盾时,放宽规范标准,并突出口语的特点。
王若江(1999)强调对外汉语教学口语课应该把握言文一致的原则,认为在这一方面初级阶段的规范化处理得比较好,口语发展应接受书面语引导以保持规范,特别是中高级教材应有档次、品味的要求。
作者观点:口语语言应该有规范化要求已是共识,但是应该区别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口语规范和汉 语母语教学中的口语规范,同时要根据扎实的调查分析结果制定大纲和编写教材。
课堂教学
陈贤纯(1999)说,我们研究的是怎样用习得的途径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多数人学汉语是要把汉语当作交际工具,用来交际的汉语知识是技能性的,是通过反复操练获得的,复操练是语言习得的首要条件。
现状:目前最成功的是句型教学,经验是目标明确,集中强化,不足是放弃了对词汇的强化训练。各种教学法都不过是初级阶段的方法,都没有涉及到中级阶段的教学。中级阶段应该用大量的输入,保证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提高表达能力。
1.口语表达
施光亨(1981)指出,在进行口语表达的教学时,在数量上不以懂为终极目的,而要准确、熟 练;在质量上应要求严格。
在实践中,根据不同对象的学习目的、学习风格等等,产生了大量针对性强、 行之有效的方法,有的已形成较完整的体系或模式,理论方面也日渐成熟,渐渐摆脱了经验总结的形式,在发表的论文中也以这方面的最多。
初级阶段: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操作中教师的指导占比重较大。初级通常以词—语 句—语段—语篇为口头表达的训练过程。语段训练方法常用提问式、描述式、学生补充式等;教学注重语境,在语境设置中注重日常口头交际语中的文化内涵;重视语音训练。
中级阶段:增强了成段表达和交际的训练比重,对语速、词汇扩展有更高要求,主张课本知 识和实际需要相结合,师生合作互动;避免分析式的讲解、单句范围的造句和替换练习,从语言形式的外部功能方面采取措施
高级阶段:在突出语段、句群、话题的结构训练方面作了许多有效的实践,以学生为主,教 师加以指导。
交际法近年来对课堂教学影响很大,许多人对它的产生、特点和实施作了研究
杨惠元 (1991)指出对外汉语教学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引进的句型教学法就“融合了交际法的因 素”。运用交际法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让学生运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要 有信息差,而不要明知故问,或仅是演示、再现教学内容,一定得联系语用。但交际法作为教学方法的一种,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佟秉正(1986)指出,过重的语音、句构和词汇教学固然导致学生积极使用语言方面做得不够,但我们也不应全盘接受交际挂帅,掌握语言形式,特别 是在初学阶段,因为初学者的错误大半在发音、语调和语法,而不在语用。
语音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层面上展开:汉语语音系统特点;对不同语言 的语音系统进行对比;分析学生语音习得偏误。
2.语音训练
(1)训练原则和操练方法
程棠(1996)认为:学习的开始阶段主要矛盾是 语音学习,集中语音训练很有必要。对语音单项练习应避免急功近利,要考虑长远利益。虽然枯燥,但技能训练的初级阶段往往带有强制性,这个阶段不能跨越,主张语素为先,语流为后。
陈贤纯(1999)认为目前语音教学基本上是成功的,一定要从单音教学开始,然后过渡到音节、 语流。要有大量的口腔操练,从模仿开始,把汉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练得滚瓜烂熟。
史有为(1989)认为应尽快进入结合具体词语的语音训练,并指出成人由于语音学习 机制的限制,只能趋近目标,不可能全同,所以应有“学习”和“学习后”两个连续的学习阶段,学 习中要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学习目的提出不同的适度语音要求,启发学生的兴趣和信心,训练他们独立校准的能力和习惯。
(2)关于声调的训练
关于上声的教法有两种意见。有的主张教学重点应放在上声的变调,特别是半上,因为在 实际运用中变调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本调。也有人主张先教本调,认为学好本调是掌握变调的基础。
教材编写
口语教材的语体风格要有多样性,如演说体、郑重体、客气体、熟稔体、俚俗体等
初级教材多以贯彻功能法(交际法)为主
中级教材应在深入学生 生活的基础上,筛选学生最必需的用语,并在交际中融入文化。
口语词汇因反映社会生活的需 要而有较大的时效性,因此课文背景应模糊,留有余地。语言应自然、活泼、简洁、有人物特点。 练习要涉及语音、词汇、句型、语段、语篇各个方面,内容既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巩固,又是对课文的辅助和补充。侧重进行结构操练和功能操练,强调社会实践。
教材中每隔一个单元设一课口语知识,使口语知识从语音到语法系统化; 再设一课口语常用语,将某些交际语言分门别类进行归纳,既是对课文的补充,也有助于学生 了解在不同场合、向不同对象、以不同语体进行表达的方法,对增强学生表达的得体性很有好 处。高级教材以话题为中心,给学生提供与他们的专业和未来工作有密切关系的课题和有关材料,设计符合实际工作的交际场合让学生充分表达思想,提高言语交际能力。
高级教材不应 仅表现在词多句长,结构复杂,更应表现在语体多样,能应付各种场合,尤其是演讲、致敬、评述的套式,及表达中的社会文化含义、谦辞、敬语、客套话、成语、俗话等。
常争论的问题
中高级生词应用外文翻译还是直接用汉语解释?
生词注释只是提供一个基本意 义,起辅助作用,真正掌握仍要靠大量实练。
课文的作用是范例、话题引入还是仅提供表达 框架?
中级教材多提供表达需用的基本词汇、惯用格式和句型,借助某方面的话题扩展学生的词汇量和表达方式。
高级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表达基础,教材提供表达框架和词汇集合等对学生总 结和归纳以往的知识和技能更有帮助,以进一步提高表达的多样性、适应性和得体性。
测试
测试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
目前涉及语言测试的成果不多,探讨口语测试以及具体做法的更少,特别是对大型标准化考试中口试的研究还刚刚起步。
成绩测试
用于入学分班和课程学习 考察,对特定教材依赖性强一些,考题要为学生创造表现条件,既要结合课文,又要有想像的余地。
水平测试
是能力考察。常见的测试内容有发音、朗读、回答问题、成段表达、抽签考试,看图说话等。形式有学生独白、师生对话、学生对话,个别题型也采用笔试的方法。
口语测试 难于精确评定成绩,往往带有若干主观性或任意性
因此许多研究围绕如何解决成绩评定主观性的问题展开,提出了同步限时测试、让评分者听评定样本、集体评判等应对措施。
论文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
优点
引用前人文献,有个人独立思考能力,对于问题的分析有具体实例,且使用分类讨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