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屈原与楚辞
屈原与楚辞的相关知识,超详细的干货内容
编辑于2020-06-17 13:48:42屈原与楚辞
楚辞
文学史上有两层涵义
其一是指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新诗体,其特征为“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 ,呈现了楚国的地方特色,主要代表作家为屈原,还包括宋玉、唐勒、景差等作家的楚辞作品。
其二是指西汉学者刘向编定的诗集《楚辞》,其中包括屈原、宋玉等楚人所作的楚辞作品,也包括汉代人模仿而作的拟骚辞。
楚文化的独特之处
信巫鬼,重淫祀。
产生
与楚地乐曲和民歌有密切关系。在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音乐和民歌被称为“南音”或“南风”,楚汉之际则称做“楚声”或“楚歌”。
春秋战国时的一些南方民歌与屈原的作品已比较接近,如《越人歌》、《孺子歌》等。
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 孺子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越人歌》,据载是楚国王子鄂君子皙乘船在越溪游乐,船家女拥楫而歌,唱的是越音,鄂君子皙听不懂,召人译为楚语和楚歌形式。
《孺子歌》,《孟子·离娄》记载孔子曾听到有“孺子”唱这首歌,相传是春秋战国时代流传在汉水以北的一首民歌。《楚辞·渔父》记载屈原也曾听到过这首民歌。
成书与流传
屈原是楚辞创作最伟大的作家。“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西汉时,贾谊曾模仿楚辞,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都爱好楚辞。
西汉末年刘向将世传屈原、宋玉等楚人所作楚辞作品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严忌、东方朔、王褒及刘向本人的拟骚之作编定成集,凡十六卷,题为《楚辞》。
东汉王逸东汉王逸增附一篇己作,成十七卷,并为全书作注,题为《楚辞章句》
《离骚》
简介
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全诗共三百 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
写作年代
一般认为是在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史记·屈原贾 生列传》说屈原因遭上官大夫靳尚之谗而被怀王疏远,“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二字解释
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
明己曹忧作辞也
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离,别也;骚,愁也; 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
反映思想
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
主旨
《离骚》的主旨是爱国和忠君。屈原的爱国感情表现在对楚国现实的关切之上,他希望楚国富强,反复劝戒楚王向先代的圣贤学习,吸取历代君王荒淫误国的教训,不要只图眼前的享乐,而不顾严重 的后果。
艺术特色
全诗塑造了一位充满神性色彩又与作者精神气质息息相通的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使用“香草美人”的隐喻和象征手段,全诗充满形象描绘,使现实人生和内心世界得以艺术展现。
通过升天入地跨越古今的离奇想象,创造出近乎神话的奇幻境界,从而形成鲜明独特的浪漫风格。
对后世作家的影响
他的品格、追求和发愤抒情的创佳精神,受到后世作家的景仰。
屈原创为楚辞一体,其形式、手法、构思在文学史上多有开辟之功。他的作品辞句法灵活,辞采繁茂,形式多样。又多用香草美人的隐喻和象征,隐含着诗人的芳洁追求和不遇之感。这些都对后世作家有深刻影响。
屈原作品构思的神话般的奇异想象,与《诗经》并列,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偏于写实与偏于想象的“风骚”传统。
宋玉辞赋
作者
战国后期楚国人,活动于屈原之后。出身贫寒,曾任楚顷襄王文学侍臣
作品
《九辩》
九辩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栗兮若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漻兮收潦而水清。 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怆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 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 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
《九辩》是宋玉唯一一篇确认的传世作品。
“九辩”是上古的乐歌之名
思想主题是“贫士失职而志不平”,表达对君主不用贤明的哀怨。
《风赋》
描写楚王的“雄风”和庶民百姓的“雌风”,揭露社会生活的不平等想象。
《对楚王问》
对楚王问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高唐赋》《神女赋》
《高唐赋》 “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写楚顷襄王游览高唐与巫山神女欢会之事。赋中描写高唐景致与神女形象,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登徒子好色赋》
《登徒子好色赋》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赋中写登徒子在楚王面前诋毁宋玉好色,宋玉则以东家邻女至美而其不动心为例说明他并不好色。又以登徒子妻奇丑无比,登徒子却和她生了五个孩子,反驳说登徒子才好色
但这其中不少作品是否他所作存有很大争议。
屈原
生平
屈原(前340——约前277),名平,字原。楚武王后裔。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人格
忠君爱国,对楚国怀着深沉的眷恋之情。
独立不迁,头脑清醒,为保持节操而牺牲生命。
上下求索,对理想执著不懈,不屈不挠
好修为常,德行高洁,不断提高自己的美好品质。
屈原的为人才能出众,德行高尚。
思想
屈原在政治主张上,执著地追求“美政”理想。他主张君臣契合,举贤任能,对内实行政治改革,对外联合齐国对抗秦国。
作品
《汉书·艺文志》记载屈原赋25篇。现在可以基本确定的屈原的作品有23篇
《离骚》
《九歌》(11篇)
《东皇太一》至尊的天神
《云中君》云神,名丰隆。
《湘君》《湘夫人》湘水的男神与女神,一说指舜与娥皇、女英
《大司命》《少司命》掌人间寿夭之神,掌人间子嗣与儿童命运之神
《东君》,太阳神
《河伯》黄河之神
《山鬼》山神
《国殇》为国战死的将士
《礼魂》送神之辞
是屈原在楚地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改作加工而成的一组诗歌,诗中创造了许多神灵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九章》(9篇)
《惜诵》
《涉江》
作于放逐江南途中
《哀郢》
不少学者认为作于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7)秦将白起攻克郢都之后。
《抽思》
《怀沙》
一般认为是屈原的绝命辞,作于临终之际。
《思美人》
《惜往日》
《橘颂》
一般认为是屈原早期的作品,借赞美橘树,颂扬坚贞不移的品格。
《悲回风》
《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内容与《离骚》接近,主要叙述身世和遭遇。
《天问》
先问天地之成
次问人事之兴衰
最后 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
是楚辞中一首奇特的诗歌。所谓“天问”,就是列举出历史和自然 界一系列不可理解的现象,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道理。诗中 一共提出了172个问题
《招魂》
引言
正文
乱辞
是在怀王死后,屈原为招怀王之魂而作。“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以宏美的屋宇、奢华的服饰、艳丽的姬妾、精致的饮食 以及繁盛的舞乐,以招徠楚怀王的亡魂
《远游》
是一篇游仙题材的作品,杂有道家思想,可能是汉初的作品。
《渔夫》《卜居》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是以屈原为主人公、采用对话形式的记述类作品,接近散文,可能不是屈原的作品。
这三篇曾被汉代学者王逸认定为屈原的作品,但现当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它们不是屈原的作品。
史记·屈原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