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菩提道次第引导
《掌中解脱》菩提道次第引导大纲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编辑于2019-03-24 14:58:04菩提道次第引导
甲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作者殊胜
乙一:圆满种姓中受生之理
乙二:其身获得功德之理
乙三:获已于圣教所作事业之
丙一:于印度所作之理
丙二:于藏地所作之理
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
乙一: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
乙二: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
乙三:易获佛陀密意殊胜
乙四:极大恶行自趣消灭殊胜
甲三:如何闻说具二殊胜法之理
乙一:听法之理
丙一:思维闻法利益
丙二:于法与法师发起承事
丙三:正听闻之理
丁一:断除违缘器之三过
丁二:依止顺缘六种想
乙二:说法之理
丙一:思维说法利益
丙二:于大师与法发起承事
丙三:以何等意乐及加行而说
丙四:于何等境应说与不应说之差别
乙三:结束时如何共作之次第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
乙一:道之根本依止知识法
丙一:座上如何修之理
丁一:加行法(六加行法)
第一加行
第二加行
第三加行
第四加行
第五加行
第六加行
丁二:如何修正行
戊一:依止知识利益
己一:近得佛位
己二:令诸佛欢喜
己三:魔与恶友不能加害
己四:一切烦恼恶行自然遮止
己五:地道诸德辗转增长
己六:一切生中不缺离善知识
己七:不堕恶趣
己八:无难成办现前与究竟一切利益
戊二:不依止与不如法依止之过患
己一:若轻毁师长则轻毁诸佛
己二:若于师长生嗔,即坏于彼刹那数相等劫之善根,而经等量劫生于地狱
己三:虽依咒乘亦不得殊胜成就
己四:虽勤修续义亦与修地狱相似
己五: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
己六:此生中为病等不如意事缠绕
己七:后世漂流于无边恶趣
己八:一切生中匮乏善知识
戊三:意乐依止法
己一:根本修信
庚一:应观师为佛之原因
庚二:能观之原因
庚三:如何观法
辛一:师长是佛乃金刚持所许
辛二:师长是一切佛事业之作者
辛三:即于现在诸佛菩萨仍在利益有情
辛四:自所见相无法决定
己二:念恩生敬
庚一:师恩胜佛
庚二:说法恩
庚三:加持心相续恩
庚四:以财物摄受为眷属恩
戊四:加行依止法
己一:供献财物
己二:恭敬承事
己三:依教奉行
丁三:如何作结行之次第
丙二:座间如何修之理
乙二:既依止已如何修心之次第
丙一:于有暇身劝取心要
丁一:认明暇满
丁二:思维利大
丁三:思维难得
丙二:如何正取心要之理
丁一:于共下士道次第修心
戊一:发起希求后世之心
己一:此世不能久住而念死
庚一:不念死之过患
辛一:不念正法过患
辛二:虽念不修过患
辛三:虽修不净过患
辛四:修不殷重过患
辛五:自谋不善过患
辛六:临终时将追悔而死过患
庚二:念死之利益
辛一:利大利益
辛二:力大利益
辛三:最初重要利益
辛四:中间重要利益
辛五:最后重要利益
辛六:临终时欢喜而死利益
庚三:正念死之理
辛一:修习死亡九种因相
壬一:思维死决定
癸一:死主决定当至,无缘能令退却
癸二:寿数无可增添,不断减损
癸三:于生时亦无闲暇修法而死
壬二:思维死期无定
癸一:总瞻部洲人,别于浊世,死期无定
癸二:死缘极多,活缘微少故死期无定
癸三:身极脆弱,故死期无定
壬三:思维死时除正法外余皆无益
癸一:财物无益
癸二:亲友无益
癸三:身亦无益
辛二:修习死相
己二:思维后世二趣苦乐如何
庚一:思地狱苦
辛一:思大有情地狱或热地狱苦
辛二:思近边地狱苦
辛三:思寒冷地狱苦
辛四:思独一地狱苦
庚二:思饿鬼苦
辛一:思维饿鬼总苦
辛二:思维饿鬼别苦
庚三:思畜生苦
辛一:思维畜生总苦
壬一:思互相吞啖苦
壬二:思愚痴苦
壬三:思寒热苦
壬四:思饥渴苦
壬五:思役使苦
辛二:思维畜生别苦
戊二:依止后世安乐方便
己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修净归依
庚一:依何因归依
庚二:归依何境
辛一:正说认明归依境
辛二:可归依此之原因
庚三:归依量为几何
辛一:由知功德之门归依
辛二:由知差别之门归依
辛三:由承许之门归依
辛四:由不言有余之门归依
庚四:归依利益
辛一:入内道佛子数
辛二:为一切律仪之基础
辛三:灭尽往昔所集诸业障
辛四:顺易累积广大福德
辛五:人与非人不能为害
辛六:不堕恶趣
辛七:无劳成就现前与究竟诸事
辛八:速疾成佛
庚五:归依学处
辛一:各别学处
壬一:应遮学处
壬二:应修学处
辛二:共同学处
壬一:由念三宝功德之门再再归依
壬二:由念恩之门嚼啖之先应作供养
壬三:安置他有情于归依
壬四:由念利益之门昼三次夜三次归依
壬五:随作何事皆倚仗三宝
壬六:下至戏笑乃至命难亦不舍三宝
己二:于一切安乐根本业果发深忍信
庚一:思维业果总相
辛一:正明思维总相
壬一:业决定理
壬二:业增长广大
壬三:不遇未造业
壬四:已造业不失
辛二:分别思维
壬一:思黑业果
癸一:正明黑业道
癸二:轻重差别
癸三:示彼等之果
子一:异熟果
子二:等流果
子三:增上果
壬二:思白业果
癸一:正明白业道
癸二:示彼等之果
子一:异熟果
子二:等流果
子三:增上果
壬三:附带开示具力业门
庚二:思维业果别相
辛一:异熟功德
辛二:异熟作用
辛三:修异熟因
庚三:思业果已如何进退之理
丁二:于共中士道次第修心
戊一:发起求解脱心
己一:思维轮回总苦
庚一:无定过患
庚二:无饱足过患
庚三:数数舍身过患
庚四:数数结身过患
庚五:数数高下过患
庚六:无伴过患
己二:思维轮回别苦
庚一:思恶趣苦(见前)
庚二:思善趣苦
辛一:思维人苦
壬一:思维生苦
壬二:思维老苦
壬三:思维病苦
壬四:思维死苦
壬五:思爱别离苦
壬六:思怨憎会苦
壬七:思求不得苦
辛二:思维非天苦
辛三:思维天苦
戊二:抉择趣解脱道自性
己一:思维集谛轮回流转次第
庚一:烦恼发生之理
辛一:认明烦恼
辛二:烦恼如何生起之次第
辛三:烦恼之因
辛四:烦恼之过
庚二:烦恼集业之理
庚三:死殁及结生之理
辛一:死如何发生之理
辛二:死后成办中有之理
辛三:于生有受生之理
己二:抉择能趣解脱道性
庚一:以何等身灭除轮回
庚二:修何等道灭除轮回
丁三:于上士道次第修心
戊一: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及其利益
己一: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
己二:获佛子名
己三:映蔽声闻
己四:成就最胜福田
己五:易圆满资粮
己六:速净罪障
己七:成就所愿
己八:损害与中断不侵
己九:速疾圆满一切地道
己十:成就出生众生无余安乐之良田
戊二:发菩提心之理
己一:正明修菩提心次第
庚一:由七因果之门修心法
辛一:修平等舍
辛二:知母
辛三:念恩
辛四:报恩
辛五:悦意慈
辛六:悲心
辛七:增上意乐
辛八:正修发心
庚二:由自他想换之门修心法
辛一:自他平等
辛二:由众多门思维我爱执过患
辛三:由众多门思维他爱执利益
辛四:正修自他相换
辛五:依此修取舍法
己二:以仪轨受持发心
庚一:未得律仪令得之理
庚二:已得守护不退之理
戊三:既发心已学行之理
己一:成熟自相续学六度之理
庚一:总学佛子行之理
辛一:学习布施之理
辛二:学习持戒之理
辛三:学习安忍之理
辛四:学习精进之理
辛五:学习静虑之理
辛六:学习智慧之理
庚二:别学后二度之理
辛一:学习静虑体性奢摩他之理
壬一:依止奢摩他资粮
壬二:正修奢摩他之理
壬三:依止修九住心之理
壬四:由六力成办之理
壬五:彼中具四种作意之理
壬六:由此生起正奢摩他之理
辛二:学习智慧体性毗钵舍那之理
壬一:抉择补特伽罗无我
癸一:定中修如虚空
子一:所破决定扼要
子二:周遍决定扼要
子三:离谛实一品扼要
子四:离谛实异品扼要
癸二:后得修如幻化
壬二:抉择法无我
癸一:抉择有为法无自性
子一:抉择色无自性
子二:抉择心无自性
子三:抉择不相应行无自性
癸二:抉择无为法无自性
壬三:由此生起毗钵舍那之理
庚三:学不共金刚乘之理
己二:成熟他相续学四摄之理
总论:纠正动机与观察所修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