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四讲 老舍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四讲老舍思维导图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五讲曹禺思维导图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三讲茅盾思维导图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英语词性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老舍
生平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作品
长篇小说
《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祥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
中篇小说
《月牙儿》《我这一辈子》
短篇小说
《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
剧本
《龙须沟》《茶馆》
其他
《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集》《老舍文艺评论集》《老舍文集》
主要作品分析
《骆驼祥子》
祥子形象——人生三部曲
在自食其力的劳动中充满自信与好强
在畸形结合的家庭生活中苦苦挣扎而终归失败
在绝望中扭曲灵魂而堕落成走兽
祥子悲剧的原因
黑暗社会的阶级压迫与剥削,是祥子悲剧的根本原因
爱情的纠缠,家庭的牵累,是祥子争取“自由”与“独立”的严重障碍
自然界的风雨摧残,也增加了祥子的痛苦
祥子所走的个人奋斗的道路,是其主观方面的原因
虎妞形象与北京文化风俗描写
联系着古都社会中一般的风俗文化
联系着市民社会中特殊的下九流文化
《四世同堂》
地位
是从《骆驼祥子》过渡到《茶馆》的桥梁,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众多的鲜明形象,杰出的写“人”技巧
不仅写了人物在职业、阶级、民族等方面的不同,而且写了他们在外貌、语言、行动等方面的特征
不仅写出了他们的个性,而且用对比的方式互相区别
不只写出了他们“是什么人”,而且写出了“为什么是这样的人”,即从人物的出身历史、经济地位及社会影响等方面,揭示了人物性格的内在逻辑
经纬交织的立体结构艺术
第一层次
国际反法西斯与国内抗战背景
第二层次
沦陷了的北平社会
第三层次(核心层次)
小羊圈胡同
子系统
核心层次
祁家
钱家和冠家
第三层次
李四爷、刘师傅等
《茶馆》
立意上说,为“葬送三个时代”——清末、军阀混战、战后国民党统治;按照坏人越过越滋润,好人越来越走投无路,时代越来越坏,逆来顺受没有出路的观念设置情节。
老舍创作的视点与“京味”
如何理解老舍“市民世界”的文化反思
老舍的“市民世界”
“城”与“人”的关系
“城”与“人”的观察点
老舍的“市民世界”里的文化批判意识
老派市民
老舍对“老派市民”的塑造
老舍的批判性的情感
老舍的艺术视点
新派市民
正派市民
关于老舍的文化反思
老舍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弊病时,尽管有时表现出某些平庸以及对于传统失落的那种复杂的感情,但他的可贵在于不忘对传统文化、民族性格潜在力量的挖掘,寻找民族振兴的理想之路
《骆驼祥子》的另一解读:对城市文明病的探讨
不同的阅读角度和理解层面
反映论的阅读评论方式
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艺术思考
《骆驼祥子》的悲剧性原因
社会原因
祥子自身固有的缺陷
《骆驼祥子》的特点
批判现实
探索现代文明病源
老舍的“京味”与幽默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
“京味”表现为取材的特色
“京味”体现在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
“京味”体现在语言艺术上
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感情
欣赏、陶冶
惋叹不已
老舍作品中的幽默
原因
狄更斯等英国文学家的影响
深深地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
类型
北京“京油子”的“耍贫嘴”
更加生活化和更高视点、思想底蕴的幽默
老舍研究的状况
背景
在三四十年代,老舍并没有赢得普遍的好评,但在不多的评说中,都注意到他是特色作家。
关于老舍研究的发展
文革前
朱自清肯定了老舍这些早期小说的现代品质,又批评其描写过火、夸张失度。
李长之看出了老舍作品的人物几乎都是灰色的,“怯懦”和“折衷”是老舍讽刺的“大目标”
毕树棠、巴人、许杰等的评论还停留于抱怨其所谓“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不足。
五六十年代老舍在文坛名声大振,被誉为“人民的艺术家"
文革后
樊骏《论(骆驼祥子)的现实主义》
1980年代
前期
宋永毅《进入多维视野的老舍研究》
后期
宋永毅《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
孙钧政《老舍的艺术世界》
赵园《北京:城与人》
甘海岚《老舍与北京文化》,吴小美、魏昭华《老舍的小说世界与东西方文化》,陈霞文、石兴泽《老舍创作论》,吴小美、古世仓《老舍个性气质论》,关纪新《老舍评传》,王晓琴《老舍新论》,孙洁《世纪彷徨:老舍论》,谢昭新《老舍小说艺术心理研究》,石兴泽《老舍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文化》,傅光明《口述历史下的老舍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