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脑干–解剖组胚病理
脑干–解剖组胚病理的思维导图,脑干整体观:扁柱;局部观:两端、两面、两缘;微观:纵横沟嵴,10对脑神经出入(中脑2、脑桥4、延髓4)(3字形排列)。
编辑于2023-09-17 23:00:13 四川省脑干–解剖组胚病理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脑
脑干
外形
概述
整体观:扁柱
局部观:两端、两面、两缘
微观:纵横沟嵴,10对脑神经出入(中脑2、脑桥4、延髓4)(3字形排列)
特殊结构
腹侧面
延髓:延髓脑桥沟,前正中裂,锥体,锥体交叉,橄榄(含下橄榄核),前外侧沟(舌下神经根丝),后外侧沟(上到下:舌咽迷走副神经)
脑桥:基底部,基底沟(中线至外侧:展面前庭蜗神经),小脑中脚(脑桥臂,与基底部的交界处有三叉神经根),脑桥小脑三角(延髓脑桥沟的外侧,延髓、脑桥、小脑的结合处,内有 前庭蜗神经根)
中脑:大脑脚,脚间窝,后穿质
背侧面
延髓:菱形窝下半部,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后正中沟两侧,内薄外楔),小脑下脚(绳状体)
脑桥:菱形窝上半部,小脑上脚(结合臂),上髓帆,菱脑峡
中脑:四叠体(上丘、下丘),上丘臂,下丘臂
菱形窝/第四脑室底:延髓上部和脑桥的背侧,第四脑室外侧隐窝,正中沟,髓纹,界沟,前庭区,听结节,内侧隆起,面神经丘,舌下神经三角,迷走神经三角,蓝斑
第四脑室(见课本337~338页)
内部结构
特点(与脊髓相比)
中央管逐渐移向背侧,至延髓上部和脑桥,中央管向两侧展开形成菱形窝,与小脑共同围成第四脑室,中央管周围灰质也向两侧展开,分布于菱形窝表面形成第四脑室的室底灰质
灰质内的前角到后角(依次为:躯体运动核、内脏运动和感觉核、躯体感觉核)从腹、背关系变成了内、外关系,白质被推挤到脑干的腹外侧部(脊髓前后,脑干内外)
脑干的灰质由各种聚合而成的相互独立的神经核和大量的中继核组成
网状结构面积扩大,结构复杂,包含生命中枢中许多重要的神经核团
灰质:脑神经核&非脑神经核
脑神经核
概述总表
一般躯体运动核:支配 舌肌 眼外肌(“眼色”)
动眼神经核
位置:中脑上丘水平
与神经的关系:接双纤,发出纤维经脚间窝出脑加入动眼神经
功能:支配眼外肌(除外直肌和上斜肌)
滑车神经核
位置:中脑下丘水平
与神经的关系:接双纤,发出纤维在下丘下方交叉出脑组成滑车神经
功能:支配上斜肌
展神经核
位置:面丘深面
与神经的关系:接双纤,发出纤维出延髓脑桥沟的内侧部构成展神经
功能:支配眼外直肌
舌下神经核
位置:舌下神经三角
与神经的关系:接对纤,发出纤维经橄榄与锥体之间的前外侧沟出延髓组成舌下神经
功能:支配舌内、外肌
特殊内脏运动核:支配 咀嚼肌 表情肌 软腭 咽喉肌(三面疑副)
三叉神经运动核
位置:脑桥中部
与神经的关系:接双纤,发出纤维组成三叉神经运动根,加入三叉神经的下颌神经
功能:支配咀嚼肌和鼓膜张肌
面神经核
位置:脑桥下部
与神经的关系:绕过展神经核形成面神经膝,继而出脑加入面神经
功能:支配表情肌和镫骨肌
疑核
位置:延髓网状结构中
与神经的关系:接双纤,发出纤维加入舌咽、迷走、副神经颅根
功能:支配软腭、咽、喉肌
副神经核=延髓部+脊髓部
位置:(脊髓部)上5~6节颈髓的前角;(延髓部)疑核下端
与神经的关系:接双纤,延髓部发出纤维组成副神经的脑根,加入迷走神经;脊髓部发出纤维组成副神经的脊髓根
功能: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脊髓部);咽喉肌(延髓部)
一般内脏运动核:支配 头 颈 胸 腹部的 平滑肌 心肌 和 腺体(副交感核团)
动眼神经副核(E-W核)
位置:中脑上丘,动眼神经核的背内侧
与神经的关系:发出纤维加入动眼神经,在睫状神经节换元
功能: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上泌涎核(面上)
位置:脑桥下部
与神经的关系:发出纤维加入面神经,在副交感神经节换元
功能:支配泪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分泌
下泌涎核(咽下)
位置:延髓上部
与神经的关系:发出纤维加入舌咽神经,在副交感神经节换元
功能:支配腮腺的分泌
迷走神经背核
位置:迷走神经三角
与神经的关系:发出纤维加入迷走神经,在器官旁、器官内节换元
功能:支配颈、胸、腹脏器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一般内脏感觉核(下咽迷走):接受 头面部皮肤 和 眼鼻口腔黏膜的感觉纤维 特殊内脏感觉核(上面舌走):接受 听觉 和 平衡觉 纤维
孤束核
位置:界沟外侧
与神经的关系
头端接受特殊内脏感觉(味觉)的纤维
尾端接受一般内脏感觉的纤维
一般躯体感觉核:接受 内脏 和 心血管的 感觉纤维
三叉神经中脑核
位置:中脑上丘——脑桥中部三叉神经根水平
功能:传递咀嚼肌的本体感觉和触、压觉
三叉神经脑桥核
位置:脑桥中部网状结构内
功能:传导头面部的触、压觉
三叉神经脊束核
位置:脑桥中下部——第1、2颈段脊髓,外侧为三叉神经脊束(三面舌走)
功能:传导头面部的痛、温觉
特殊躯体感觉核:接受 味觉纤维
前庭神经核=前庭上核+前庭下核+前庭内侧核+前庭外侧核
位置:前庭区
功能:接受前庭神经的纤维(平衡觉),调节伸肌张力以及参与完成视、听觉反射
蜗神经核=蜗腹侧核+蜗背侧核
位置:小脑下脚的腹外侧和背外侧
功能:接受蜗神经的纤维(听觉)
非脑神经核(中继核)
薄束核&楔束核
位置: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内
行程:发出内弓状纤维在中线左右交叉,然后上行,形成内侧丘系
功能:传导躯干和四肢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浅感觉)
交叉前:支配同侧
交叉后:支配对侧
下橄榄核:锥体外系的重要中继核(大、红、脊)
位置:延髓橄榄的深面
行程
接受脊髓、大脑皮质和红核等的传入纤维
发出橄榄小脑纤维 横越中线交叉后终止于小脑
功能:参与小脑对运动的调控
脑桥核
组成:由大量分散于脑桥基底部的神经元组成
行程
接受同侧 皮质脑桥纤维
发出脑桥小脑纤维 交叉,经小脑中脚进入小脑
功能:传递大脑皮质信息到小脑的重要中继站
下丘核:听觉反射中枢
位置:下丘深面,顶盖
行程与功能
接受外侧丘系的纤维
中央核:发出纤维经下丘臂终于内侧膝状体,参与听觉传导
下丘周灰质:发出纤维至上丘,参与由声音引起的反射活动
上丘核:视觉反射中枢
位置:上丘深面,顶盖
行程:发出的纤维 交叉后下行 构成 顶盖脊髓束(被盖背侧交叉),终止于与眼球活动有关的脑神经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顶盖前区/顶盖前核
位置:中脑与间脑交界处
行程
接受视网膜的视觉纤维
发出纤维终止于 双侧 动眼神经副核
功能:完成瞳孔对光反射(光照射一边,两边瞳孔均缩小)
红核
位置:上丘水平
行程
接受 对侧 小脑和大脑皮质的纤维
发出纤维 交叉后下行 构成红核脊髓束(被盖腹侧交叉),终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功能:兴奋屈肌运动神经元,抑制伸肌运动神经元
黑质=网状部(腹侧)+致密部(背侧)
位置:中脑的大脑脚底和被盖之间
组成:由含黑色素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组成
临床关系:黑质病变引起震颤麻痹或帕金森病
白质:上、下行的纤维束(重点:四系一束)
上行纤维束
内侧丘系
起止
起自:薄束核&楔束核
终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行程:薄楔两核发出纤维形成内弓状纤维,交叉后组成内侧丘系
功能:传导 对侧 躯干和四肢的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脊髓丘系
起止
起自:脊髓丘脑前、侧束
终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行程:在脑干内两束合并为脊髓丘系
功能:传导 对侧 躯干、四肢的 痛、温、粗触觉和压觉(浅感觉)
外侧丘系
起止
起自:蜗神经前、后核
终于:大部分在下丘换元,小部分在内侧膝状体换元
行程
发出纤维穿过 内侧丘系 至 对侧或同侧,构成斜方体
在上橄榄核的外侧转向上行,称为外侧丘系
功能:一侧外侧丘系传导双侧耳的听觉冲动
三叉丘系
起止
起自:双侧三叉神经脑桥核和对侧脊束核
终于: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行程:三叉神经三核发出纤维各自交叉至对侧上行,纤维构成三叉丘系
功能:传导头面部的痛、温(双侧)、触、压觉(对侧)
脊髓小脑前、后束
起止
起自:脊髓
终于:小脑
行程(前上后下)
脊髓小脑前束:经小脑上脚进入小脑
脊髓小脑后束:经小脑下脚进入小脑
功能:参与非意识性的本体感觉,调节肌张力和协调运动,维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
损伤:上下肢共济失调
下行纤维束
锥体束
组成:由 大脑皮质中央前回&旁中央小叶前部 的 巨型锥体细胞和其它类型的锥体细胞发出的轴突构成
起止
起自:大脑皮质运动中枢
终于
皮质脊髓束:纵行于脑桥基底部,终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经过锥体交叉
形成同侧皮质脊髓前束和对侧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核束/皮质延髓束:终止于脑神经运动核
功能: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皮质脑桥束
起自:大脑皮质广泛区域
终于:同侧脑桥核
参与锥体外系
红核脊髓束
起自:红核
终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可兴奋屈肌运动神经元
网状结构:重要的生命中枢
概念:在脑干被盖等区域纵横交织成网的神经纤维和散在的神经细胞
分区
正中区(中缝核):5-羟色胺能神经元
内侧区:巨细胞网状核,脑桥尾、颅侧网状核,楔形核与楔形下核……(巨脑前后歇一下)
外侧区:腹侧网状核、小细胞网状核、臂旁内外侧核(小腹伸出内外臂)
功能
对睡眠、觉醒和意识状态的影响:上行网状激动系统(ARAS)和上行网状抑制系统(ARIS)参与睡眠-觉醒周期和意识状态的调节
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脑干网状结构内侧核群发出的网状脊髓束,与脊髓中间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最终调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对骨骼肌张力产生抑制和易化作用
抑制区:延髓下部网状结构腹内侧区
易化区:中脑、脑桥和延髓上部网状结构背内侧区
对躯体感觉的调节:网状结构对传入中枢的感觉信息有修正、加强和抑制等影响
对内脏活动的影响:生命中枢
断面与疾病的联系
延髓
锥体交叉平面:保留脊髓特点,但有脑神经核出现
锥体交叉的出现
前角区有副神经核
薄束、楔束中开始出现薄束核与楔束核的神经元群
内侧丘系交叉平面
薄束核和楔束核增大
舌下神经核与迷走神经背核出现
内侧弓状纤维交叉形成内侧丘系
延髓橄榄中部平面
与临床的关系
延髓内侧综合征/舌下神经交叉性偏瘫
影响部位:舌下神经核、内侧丘系、锥体束
症状
内侧丘系——(上行,已交叉)对侧偏身深感觉障碍
锥体束——(下行,未交叉)对侧偏瘫
舌下神经核——同侧舌肌瘫痪,伸舌偏向患侧
延髓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综合征、橄榄后综合征、小脑后下动脉综合征
影响部位:脊髓小脑前后束、脊髓丘系、交感神经下行纤维、三叉神经脊束核、前庭神经核、疑核
症状
脊髓小脑(后)束、小脑下脚——病灶侧小脑性共济失调(!!!!!!)
脊髓丘系——对侧 痛、温、粗触、压觉障碍
交感下行纤维——病灶侧 Horner综合征——瞳孔缩小、上睑下垂、面部皮肤干燥、潮红、汗腺分泌障碍
三叉神经脊束和脊束核——病灶侧 面部痛、温觉感觉障碍(没有损伤三叉丘系)
前庭神经核——眩晕、呕吐、眼球震颤
疑核——同侧软腭及声带麻痹、声音嘶哑、吞咽困难
脑桥:斜方体为界,前——基底部,后——被盖部
面丘平面
概述
基底部的脑桥核纤维越边,汇聚成小脑中脚,掩盖小脑下脚、三叉神经脊束和脊束核
面丘深面为展神经核,腹外侧的网状结构内可见上橄榄核、面神经核和面神经根。前庭神经核位于面丘外侧,前庭区深部
中线两旁为内侧纵束、顶盖脊髓束、斜方体。斜方体位于被盖前缘,被纵行的内侧丘系贯穿,向外依次为脊髓丘系和外侧丘系
与临床的关系
脑桥基底部综合征/展神经交叉性偏瘫
锥体束——(下行,未交叉)对侧上下肢瘫痪
展神经——同侧眼球外直肌瘫痪,眼球不能外展(眼球内斜视)
中脑
中脑导水管平面
概述
红核发出被盖腹侧交叉,下行为红核脊髓束。红核背外侧依次为:内侧丘系、脊髓丘系和三叉丘系、外侧丘系
两个交叉
被盖腹侧交叉——红核脊髓束
被盖背侧交叉——上丘发出,下行为顶盖脊髓束
水管周围灰质有动眼神经核与E-W核,动眼神经核腹侧为内侧纵束
脚底由锥体束和皮质脑桥束组成,背侧为黑质
与临床的关系
Weber综合征/大脑脚底综合征/动眼神经交叉性偏瘫
损伤部位:皮质脊髓束、动眼神经、皮质核束
症状
皮质脊髓束——对侧 上下肢偏瘫
动眼神经——(除外直肌、上斜肌外)眼球外肌麻痹,瞳孔散大
皮质核束——对侧面神经核舌下神经的核上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