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国际商务的语境
第一章国际商务的语境,全球向一个更加一体化和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体系的转变,分享了个体企业层次的国际商务活动、世界经济层次的国际商务活动的知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第一章国际商务的语境
认识全球化
全球化
定义
全球向一个更加一体化和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体系的转变。
阶段
“美好时代”19世纪末的全球化阶段(英国日不落帝国)
反全球化阶段(第一,二次世界大战)1941~1950年
20世纪末的全球化潮流复兴阶段(美苏双足鼎立,苏解体,美独大)
推动力
技术障碍
政策障碍
两次全球化的比较
观点
乐观观点
全球化可持续(技术主导)
悲观观点
全球化不可持续(政治主导)
当代全球化是否会终结
当代全球化面临的威胁
经济危机(宏观环境)
贸易争端加剧(微观环境)
恐怖主义及由此引发的恐怖主义战争(特殊环境)
国际生产和贸易成本的增加(企业因素)
反全球化运动(群众因素)
当代全球化的不确定性
技术变革的可能影响
技术要素对全球化有着重要影响,却不是决定性的,唯一的因素。
技术变革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组织模式所需的成本,这使我们的选择变得有限
尽管技术能推动社会变革,它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偶然的,科学和技术可以带来国际政治体系的变化,但这些变化并不仅仅是由于存在新的科学知识而产生的, 而是通过“在政治和经济体系中参与者的行动、他们做出的选择以及社会的累积反应这三者的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重大技术变革和技术创新,决定了全球化、深度一体化和网络化相互联系的 基本结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全球化作为政治经济组织的一种具体组织模式,是完全由技术变革决定的。
个体企业层次的国际商务活动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商务活动
第二次全球化的本质特征
全球化是生产的国际化
价值链的国际化与全球价值链的组织
市场全球化
是指把历史上独特的和分离的国家合成一个巨大的全球市 场。
生产全球化
意味着传统的寻求市场或寻求自然资源的投资已经转变为 寻求效率的对外直接投资
价值链的国际化
跨过公司采取复杂的国际一体化战略拆分资产,将自身可 移动资源于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资源整合在一起,以寻求效 率的对外直接投资替代传统的以市场为导向或寻求资源的 投资
企业进行国际扩张的基本动机
寻求自然资源
寻求市场
寻求效率(生产要素)
寻求战略资产(知识创造能力)
国际生产体系的显著特点
无论是地区范围还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体化程度都较高
更加强调系统整体的效率
国际商务活动的范围和特点
国际商务活动的总体前景
对应契约形式和股权形式的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
不能全面概括企业个体从事国际商务的原因
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概念对于区分个体层次的国际商 务活动并无意义
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概念不能覆盖相关支持性活动
国际商务活动的特点
从事国际商务活动至少遵守国际商业惯例和东道国的对外 经济规则
国际商务活动是那些涉及国家制度和文化差异的国商活动
国际商务活动的业务类型和业务主体
业务类型
制造、有形货物的进出口、许可与特许经营、国际工程承 包、国际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出口信用保险等
业务主体
制造商、贸易商、服务商、承包商
天生全球企业
对天生国际企业定义为一个从成立起,就利用多国的资源 并向多国销售并从中积极寻求明显竞争优势的企业组织, 这种企业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从成立出就是国际化的
世界经济层次的国际商务活动
国际贸易理论与现实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主要用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数量即为什么某国出口、进口某些类型的商品,其出口、进口数量是多少,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国际市场相对价格的决定、国际分工、国内经济增长对国际分工的影响,以及国内经济增长同国际贸易之间相互关系等问题
重商主义(最早有关国际贸易的思想)
追求绝对的贸易顺差
主张政府干预以便实现对外贸易顺差,政府政策的目标应该是出口最大化而进口最小化, 为此可以通过关税和配额限制进口,并对出口进行补贴。
意义
解释了国家希望获得贸易顺差的原因。
缺陷
重商主义将贸易看做了零和博弈(指一个国家获益会导致另一个国家受损)
重商主义与新重商主义的区别
重商主义主义追求绝对的顺差,黄金白银的积累, 新重商主义追求顺差,追求的是带来的就业机会等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绝对优势理论是指一国所具有的绝对超过其他国家的经济优势。
绝对优势理论解释了基于绝对优势的相互贸易会带来净利润。
只解释了国家之间具有绝对优势的情形。当国家不具备绝对优势的时候,该理论未能给出答案。
(生产劳动力)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
劳动生产率相对的高低
只要一个国家能够相对更有效率地生产另一个国家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 那么这两个国家之间不设障碍地进行贸易就是有利的。贸易是一种正和博弈, 各参与方均能获得经济利益。
①解释了即使其中一个国家生产的全部商品都具有绝对优势时,两个国家进行贸易仍有利可图的原因。 ②绝对优势不再是必需的,极大地降低了专业化门槛。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家层面(产业间贸易)
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理论
资源丰裕程度的高低
①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而不同的资源禀赋产生了不同的要素成本,一种要素越丰裕,其成本越低。 ②一国将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③要素禀赋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
从各个国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劳动力;技术、土地和资本)的相对丰裕程度的角度解释国家贸易。 该理论预测了一国将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新国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
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并非一个特定的贸易 理论,其产生与20世纪60年代以 来产业内贸易比重加大有关。
发展
早期(只针对相同物品)
运输成本
定期性贸易
季节性因素
不同的需求情况
转口贸易与再出口
政府干预
后期(主要针对不相同的物品)
新产品出现所创造的新需求与供给的不匹配
货物可得性
技术差异
产品生命周期
收入效应
林德理论:收入水平相似,要求偏好取决于人均收入
贝克尔-多样性假设 收入水平增加
规模经济
新新贸易理论(企业层面的差异化
新新贸易理论的前提是企业层面的差异化。
面对全球化不同企业的命运不同,最终促进了产业内资源的优化配置。
企业为适应全球化,会在企业内部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
国际贸易的实现
国际贸易的总体趋势
国际贸易的类型结构
服务贸易,货物贸易
国际贸易的国家主体
发达国家仍是国际贸易的主要力量,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 易地位逐渐上升
国际贸易的企业主体
跨国贸易是国际贸易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现实
结构性市场的不完善:只在一个产业部门中非完全竞争的 市场结构。(从企业与企业角度强调市场不完善是偏离完 全竞争的一种市场结构。)
交易性市场的不完善:由于市场机制与产品的性质不相适应, 而是市场机制暴露出重大缺陷。(从企业与市场的角度入手, 强调跨国经营是对交易市场不完善的内部化。)
多国企业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
海默的多国企业理论的完整体系由三个核心观点共同构成: 垄断优势、消除冲突和交易成本。
垄断优势分类
知识资产优势
知识资产优势包括生产技术、管理与组织技能及销售技能等 一切无形资产。
规模经济优势
规模经济优势是企业规模大而产生的规模优势。
内部化优势
内部化理论经常被称作交易成本方法的多国企业理论,从市场不完善出发解释对挖直接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