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发心 第五章 幼儿的心理发展
幼儿的心理发展包括:生理的发展、游戏的发展、言语的发展、认知的发展以及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编辑于2020-07-07 10:18:51幼儿(3-6岁)心理发展
幼儿生理的发展
大脑结构的发展
脑重继续增加 7岁时基本接近成人的脑重 此后不再有明显变化
大脑机能的发展
各区成熟顺序: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大脑皮层机能的重要标志之一: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
四岁起,内抑制机能蓬勃发展
兴奋过程比以前增强,表现为睡眠时间减少
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不断增强,一、二号信号系统协同活动
左半球:3-6岁间,发展加速,6岁后发展趋于平稳 右半球:幼儿期和小学阶段成熟速度满,8-10岁略显速度增加
幼儿游戏的发展
游戏理论
早期游戏理论
霍尔:复演说 席勒:精力过剩说 彪勒:机能快乐说 格罗斯:生活准备说 拉札勒斯:娱乐放松说 博伊千介克:成熟说 帕特里克:能量匮乏说 “霍复席剩彪快乐,拉扎娱乐格生活,帕补能量博成熟”
当代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 游戏有潜意识成分 补偿现实不能满足的愿望、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
埃里克森 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是自我的机能
认知理论
皮亚杰
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认识新客体) 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巩固新概念) 思维和行为结合的手段(思行结合)
感知运动阶段:出现 练习游戏 前运算阶段:出现 象征性游戏 具体运算阶段:出现 真正的有规则的游戏
学习理论
桑代克
游戏是一种学习行为 遵循 效果律和练习律
其他理论
伯莱恩、艾利斯、哈特、费恩 觉醒理论:游戏与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状态——觉醒有关(“伯觉”)
巴特森 元交际理论:游戏信息交流的特点(“巴交”)
萨顿·史密斯 行为适应说:“假装”的作用((“萨适应”))
中国心理学家 最好的活动方式
游戏的种类及其发展
按目的性
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活动游戏
按认知发展阶段
练习游戏、象征性游戏、有规则游戏
帕腾 社会化程度
无所用心的游戏、原始的社会性游戏、旁观者行为、 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幼儿言语的发展
词汇的发展
词汇数量
幼儿期,增长最快 3-4岁,年增长率最高
词汇种类
实词:幼儿最先掌握,掌握顺序:名词→动词→形容词 虚词:幼儿掌握较晚
词义
“积极词汇”增多
常发生两种错误:“过度概括”、“概括性过低”
句子的发展
总体趋势:简单→复杂
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幼儿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的重要标志:连贯语言 和 独白语言 的发展
幼儿认知的发展
记忆的发展
记忆容量增加
3岁:3个组块→6岁:6个组块
帕斯夸尔-莱昂内:随年龄的增长,工作记忆持有信息能力的水平也增长 记忆空间(M空间)
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
幼儿初期:无意识记占优势
幼儿晚期:有意识记和追忆的能力逐渐发展起来
儿童记忆发展的质变:有意识记的出现
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发展
形象记忆仍占主导 语词记忆发展更快 两者共同作用
自传式记忆的发展
对新意事件的自传式记忆相当好 但婴幼儿对事件的记忆容易被误导
元记忆的形成
对记忆过程的知识和认知过程 幼儿期开始有 元认知知识:记忆主体方面的知识、记忆任务方面的知识、记忆策略方面的知识
记忆策略的形成
弗拉维尔
(1)0-5岁,无策略 (2)5-7岁,不能主动应对策略,需要诱导 (3)10岁后,主动自觉采用策略,记忆策略逐步稳定发展起来
常见记忆策略:复述 组织(系统化)
思维的发展
幼儿思维的特点
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 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的研究:1、三山实验 2、守恒 3、类包含
最初概念的掌握:词、实物、社会、数、类
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TOM)
含义:个体对 心理现象 和 心理状态 的认识 建立基础:心理世界与客观世界是相区分的,信念和愿望是人类行为之源
发展研究
研究起源:普雷马克、伍德鲁夫 猜测黑猩猩是否具有认知心理
儿童对错误信念的认识: 韦默、伯纳 经典实验范式:错误信念任务 最经典的两个错误信念任务:意外地点任务、意外内容任务 实验结果:3岁:能力有限 5岁:几乎能克服所有困难 4岁左右:能理解“一级错误信念任务” 6岁以后:开始正确理解“二级错误信念任务”
理论解释: 理论论:经验起着重要作用 模块论:神经成熟的结果 模拟论:运用模拟的方法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道德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 对偶故事法
前道德阶段(1.5-5岁) 只接受 行为结果 的支配 行为 不分道德与不道德
他律道德阶段(5-10岁) 受权威的标准支配 认为规则不可变 从他性、情境性
自律道德阶段(10岁以后) 规则可以改变 考虑行为的结果和动机 能换位思考
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侵犯行为(攻击行为)
侵犯行为理论
本能论: ———弗洛伊德:死本能 ; ———社会生物学家:导致交配行为的增加,从而增加向下一代传递的可能性 新行为主义理论: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观察与模仿 ———————“挫折—侵犯”假说:强弱、范围、频率、可能遭遇的惩罚程度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道奇 5个过程:译码→解释→寻求反应→反应策略→编码
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文化与亚文化、家庭的情绪氛围、大众传播媒介
侵犯行为的控制:消除奖励关注、榜样和认知训练策略、移情训练、减少冲突环境
亲社会行为(向社会行为、利他行为) 6-12岁增长显著
亲社会行为的理论
社会生物学:“族内适应性” 弗洛伊德:良好的亲子关系(必要条件) 认同 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重复得到的强化行为 认知发展理论:对亲社会行为的动机的深入理解
亲社会行为的训练: 角色扮演训练、行为强化训练和自我概念的训练、榜样示范、良好的社会氛围
幼儿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一般概念: 性别认同、性别角色标准、性别角色认同、性别角色偏爱 性别化的理论: 社会生物学:两性间发展学和荷尔蒙的差异 精神分析:对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之一 社会学习:通过直接训练与观察学习获得 认知理论:部分依赖于儿童认知的发展
同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