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发心 第二章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包括: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其中最重要的是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编辑于2020-07-07 12:21:42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弗洛伊德(3人格、五阶段)
三种心理结构
自我
本我
超我
五个发展阶段
口唇期(0-1岁)
肛门期(1-3岁)
性器期(3-6岁)
潜伏期(6-11/13岁)
生殖期/青春期(11/13岁以后)
埃里克森(8阶段)
婴儿期(0-1岁)
儿童早期(1-3岁)
学前期或游戏期(3-6岁)
学龄期(6-12岁)
青年期(12-18岁)
成年初期(18-25岁)
成年中期(25-50岁)
成年晚期或老年期(50岁以后)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华生:条件反射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
班杜拉:社会观察学习理论
示范行为学习 替代强化 间接经验 行为及其结果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复现过程、动机过程
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社会学习→社会化:攻击性、性别化、自我强化、亲社会行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发展的原因和实质:主题通过动作对客体的反映
发展的因素4:成熟、自然经验(物理因素)、社会经验(社会环境)、平衡
发展的结构4:
图示: 不断重复 迁移或概括 最早来自于遗传 经过同化、顺应、平衡变成新图示
同化:新经验纳入已有 量变
顺应:改变现有 质变
平衡: 同化与顺应导致的适应 暂时 下一较高水平平衡运动的开始 心理发展的因素 心理发展的结构
认知发展四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形成某些低级运动图示 阶段特点:客体永久性 “A非B”错误
前运算阶段(2-7岁):能用表象、语言描述外部世界 阶段特点:不可逆性 自我中心性 集中化 集体独白 泛灵论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阶段特点:去集中化(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标志) 去中心化 思维可逆性
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形成抽象思维,思维水平开始接近成人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物质生产工具使得人类的心理发展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控制 精神生产工具(即言语和符号)
发展的实质、原因和标志
实质:低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
原因: 1、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则的制约 2、儿童与成人交往,通过掌握语言、符号,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新心理机能 3、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标志: 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的技能、 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三个重要思想
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间的范围 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 教育决定着智力的发展(内容、水平和活动特点、速度)
学习的最佳期限 前提:成熟与发育 教学应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内化学说
基础:工具(物质工具和心理工具)理论 儿童通过对工具的掌握,将文化转化成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
对教学工作的启示: 支架教学、适当的学习材料、合作学习、情景认知理论、社会文化
生态系统的理论
微观 中介 外层 宏观 时间
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
遗传决定论:高尔顿(名人家谱调查)、霍尔(复演说)、詹姆斯 环境决定论:华生、洛克 二因素论:施太伦(斯滕) 相互作用论:皮亚杰、班杜拉
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渐进论:行为主义、社会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 阶段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精神分析理论
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即 内因VS外因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关键期(敏感期)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
整合多层面研究
开展跨学科和跨文化研究
使用新的数据收集手段
使用多变量统计方法
重视训练研究和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