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发心 第四章 婴儿的心理发展
包括:生理的发展、动作的发展、言语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气质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
编辑于2020-07-07 19:33:38婴儿的心理发展
生理的发展
大脑结构的发展
1.脑重和脑围迅速增加(出生后脑重增加最快的时期) 2.大脑皮层的发展:大脑的髓鞘化程度是婴儿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标志 3.神经元的发育:迅速形成通过突触联结的复杂网状结构,新能力产生的生理基础 4.神经细胞:体积增大 树突的数量和神经纤维的长度有很大的发展
大脑机能的发展
1.脑电图:婴儿脑成熟的的标志:同步节律波α波的出现 —————5个月时,婴儿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 —————12-36个月,脑电活动逐渐成熟,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2.皮质中枢:遵循头尾原则、近远原则 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是 脑干 3.大脑单侧化:只有量的区别,没有质的区别
后天环境对婴儿大脑发展的影响
1.脑的可塑性 早期经验剥夺 早期营养不良 2.脑的修复性 5岁前,任何一侧半球的损伤都不会导致永久性的言语功能丧失
动作的发展
动作发展的规律
1.头尾原则(从头到脚) 2.远近原则(从中央到四周) 3.大小原则(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4.等级整合原则 5.系统独立原则 6.遵循“抬头-翻身-坐-爬-站立-行走”的发展规律
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
1.遗传和成熟 格赛尔 双生子爬梯实验 学习依赖于成熟所提供的准备状态 2.学习与教育 3.营养与健康 4.环境因素
言语的发展
婴儿言语发展理论
习得论(经验论、后天论)
强化说 斯金纳
操作性条件反射 强化 渐进 口头反应的增加
模仿说 奥尔波特、班杜拉
奥尔波特:对成人语言的模仿 简单翻版 班杜拉:社会言语模式 观察学习 大部分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
先天伦
先天语言能力(转换生成说) 乔姆斯基
普通语言向个别语言转换的过程 转换通过语言获得装置(LAD)
自然成熟说
决定性因素:生物遗传 大脑机能成熟的产物 最易获得语言:出生到青春期之间
相互作用论
认知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
语言是认知组织的一部分 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相互作用论
决定性因素:儿童与成人的语言交流
言语的发展
言语发展的阶段
前言语阶段(0-12个月):具有目的性、约定性、指代性
言语发生阶段(10-14个月):开始“懂得”词义,是与成人交际的开始
言语发展阶段(10-15个月):每月大约掌握1-3个新词 1-1.5岁:单词句阶段;19个月时,出现“语词爆炸现象”; 1.5-2岁:电报句阶段 2-3岁:复合句阶段
认知的发展
感觉的发展
触觉(最早、最重要)、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知觉的发展
婴儿直觉发展通常比感觉发展要晚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范式 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深度知觉(视崖实验)2个月已经能察觉
气质的发展
婴儿气质类型学说
托马斯、切斯
容易型: 心境愉快、生活规律、易接受新事物、活动水平中等、父母有成就感,积极反馈
困难型: 烦躁不安、没有规律、害怕排斥、反应过度、父母疲劳,沮丧,回避孩子
迟缓型: 总是消极、先退缩抗拒后慢慢适应、活动水平较低、父母的反应比较混合
布雷泽尔顿:活泼型、迟缓型、一般型
巴斯:活动性、冲动性、情绪性、社交性
卡根:抑制型、非抑制型
传统体液说: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
巴甫洛夫: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强、不平衡;强、平衡、灵活;强、平衡、不灵活;弱
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社会性的发展
婴儿的情绪发展
孟昭兰:兴趣、痛苦、厌恶、微笑 伊扎德:惊奇、伤心、厌恶、最初的微笑和兴趣
1. 5-6周: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开始出现 3.5-4个月: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出现 2. 3-4个月:出现愤怒悲伤 3. 6-8个月:出现依恋、分离焦虑、对陌生人的焦虑 4. 约一岁半时:客体我出现,自我意识的第一次飞跃,出现与自我意识相关的情绪,如:羞愧、骄傲等
婴儿的依恋
个体对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 最初的社会性联结 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哈洛:恒河猴实验)
鲍尔比、艾斯沃斯 依恋的阶段
第一阶段(0-3个月):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第二阶段(-6个月):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对“母亲”更偏爱,产生“陌生人焦虑”
第三阶段(-3岁):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 形成专门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第三阶段(2岁以后):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 可以理解母亲的情感、愿望、离开一段时间;作为一个交往的伙伴
依恋的测量:陌生情境法
依恋的类型
安全型
在场时:安全基地 离开时:焦虑不安 回来时:寻求抚慰
回避型
在场时:不关注 离开时:不反抗、不紧张 回来时:不理会
反抗型
在场时:很警惕 离开时:极度苦恼和反抗 回来时:既寻求接触,又反抗接触
影响依恋发展的因素
抚养质量——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
儿童特点——依恋是双向关系
文化因素——存在文化差异
依恋对后期心理发展的影响
人际关系、未来心理健康、依恋的传递性
早期同伴交往
同伴的作用: 强化物、榜样、帮助去自我中心和认识自我、安全感 稳定感 归属感、社会化动因
发展阶段
“以客体为中心”阶段(6-8个月):互不理睬
“简单交往”时期(9-13个月):有了应答的性质 “社会指向行为”
“互补性交往”时期
缪勒 范德:1.简单社交行为 2.社会性互相影响 3.同伴游戏 4.早期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