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30年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文学知识点概要。
编辑于2020-07-12 12:16:24第二章:30 年代文学
概述
时间
1928-1937
转折点
1928 年新文学队伍发生的新的组合,以及随之开始的关于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
无产阶级文学
历史背景
政治上: 要求无产阶级在文学上提出自己明确的口号。
国际上: 1928 年前后,正是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波澜壮阔开展的 时候。
组织上: 大革命失败以后,大批原来参加实际革命工作的知识分子汇 聚上海。
思想上: 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国际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影响。
后期创造社
时间
1928 年
人员
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李初梨
出版物
《创作月刊》《文化批判》
太 阳 社
时间
1927 年底
人员
蒋光慈,钱杏邨(cun),孟超
出版物
《太阳月刊》《海风周刊》
进步性:创作无产阶级,文学为工农大众 局限性:忽视文艺,夸大文艺,对“五四”革命给与过多否定,把资产阶级作家当 做批判对象
左联
时间地点
1930 年上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成员
鲁迅、田汉、郭沫若、茅盾、郁达夫、林语堂、冰心、丁玲、胡 风、冯雪峰、蒋光慈、冯乃超等
纲领
“站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战线上”“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 级艺术的产生”
主要活动
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第一次介绍了“社会主义现实主 义”的理论。瞿秋白《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周扬《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
介绍苏联文学与进步的西方作家的作品
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民族文学、大众文学、西方文学的批 判继承。
积极创作
文艺思想的论争
关于“文学基于普遍 人性”的论争
时间
1928~1930 年
论证焦点
文学的阶级性
论争双方
左翼作家 VS 新月派 理论家梁实秋
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
时间
1931~1932 年
论证焦点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论争双方
胡秋原,苏汶 VS 左翼作家(胡秋原:自由人; 苏汶:第 三种人)
关于“大众语”的 论争
时间
1934 年
论证焦点
文学语言问题《文 白之争》
论争双方
汪懋祖,许梦因等 VS 进步作家(涉及整个文化界)
两个口号的论争
时间
1935 年“一二·九”运动爆发
论争双方
左翼作家周扬、郭沫若等提出的“国防文学”口号。
胡风、冯雪峰为 补救其不足,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
鲁迅
主张两个口号并存
《论我们现在的文学运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结果
1936 年 10 月,鲁迅、郭沫若、巴金、冰心、林语堂等联合发表了 《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言论自由宣言》,表现了新形势下文艺届开始了统一战线的筹建
30年代的创特点
文学内容: 挖现实
运用科学的社会理论(如茅盾等左翼作家),剖析中国 社会
由文化层面(如老舍和京派作家)批判社会、探究人生
题材涉及中国社会各阶层生活,尤其是底层人民
文学形式:巅峰期
长篇叙事文学,特别是长篇小说形式日趋成熟
抒情小说、戏剧、诗歌、散文都有长足发展
创作方法: 大融合
现实主义成为主流,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不可忽视
文学理论批评,呈多元发展态势
矛盾
概述
作家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中国现代知名作 家及文学评论家。
主要作品
小说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论文:《从轱[gū]岭到东京》
长篇小说:《子夜》、《霜叶红于二月花》、《腐蚀》 (日记体小说)
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短篇小说集:《野蔷薇》
散文:《白杨礼赞》、《卖豆腐的哨子》
文学主张
“文学为人生”“为人生的艺术”
《野蔷薇》
时间
1929 年出版
思想价值
均以恋爱为题材,通过对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生活苦闷、寄希望于爱情,而最终又只能在迷惘中盘旋的现实心理状况的 描写,表现“追求“与”幻灭“的主题。
艺术价值
借鉴了现代西方文学的表现方法
细腻真切的心理描写
运用环境氛围对人物心理的渲染烘托
《蚀》三部曲
构成
《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既有联系又独立成篇
主要内容
《幻灭》:一个小资产阶级女性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到幻灭 的全过程(静女士)
《动摇》:对知识分子生存的社会现实环境的再现(方罗兰, 胡国光)
《追求》: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人生追求的悲剧(张曼青、 王仲昭、章秋柳)
艺术特色
再现了大革命失败前后一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心灵历 史,揭示了时代社会的历史真相
客观描写与主观感情的投射相统一,将再现与表现的艺术 技巧相融合,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与现代主义艺术技巧相融合
《子夜》
时间
1931-1932 年
地位
茅盾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标志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发展的成熟。1933 年被称为“《子夜》年”。
思想意义
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压迫下,为求自保,剥削工人
工人阶级的经济和政治的斗争
农村经济破产和农民暴动加剧民族工业危机
角色
吴荪蒲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失败英雄形象,是民族资产阶级的缩影
性格矛盾:果敢,自信;动摇,悲观
民族资产阶级矛盾
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不满;而对工农运 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
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或局面不满;(又依靠反 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
赵伯韬
买办资本家,象征着剥削阶级
帝国主义的走狗,与反动阶级统治有关系,目的是消灭和吞并民 族工业
荒淫,骄奢,心狠手辣
屠维岳
资本家的走狗(反抗资本家——死心卖命)
冯云卿
乡下地主(出卖儿女,追求金钱利益)
艺术成就
结构: 宏大严谨
环境描写: 准确
人物塑造: 细致真实
写作手法: 象征主义手法 《太上感应篇》
缺陷
人物形象概 念化:描述工人阶级和农民生活场景时显得较为单薄
按理念演示生活: 影响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有悖于文学的真实性要求
主要贡献
小说创作的主要特点:关注时代的风云变幻,表现出时代风采;
作品结构安排恢宏阔大,具有纵横捭阖的宏大气势;
寓含作者较强的理念色彩,对社会冷峻深刻的解剖力;
遵循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真实再现生活;
开创“社会剖析派小说”
社会剖析派小说
是在茅盾的《子夜》等作品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小说类型
特点是多表现社会的重大题材,采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创作手法反 映重大的社会问题,侧重对生活作全面而广阔的全景式展示
结构恢宏阔大,具有纵横捭阖的宏大气势,在写实风格中具有较强的理念色 彩,致力于表现时代的主题和社会发展规律。
巴金
概述
作者简介
原名李尧棠,字芾(fèi)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 嘉关。“巴金”是他发表小说《灭亡》(第一部中篇小说) 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早期思想
“把革命民主主义的内核裹藏在无政府主义的外衣之中”
小说作品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
《憩园》、《寒夜》
《火》(一、二)、《第四病室》《灭亡》(杜大心:“恨人类”)、《死去的太阳》
《憩(qì)园》
主要内容
《憩园》以一座被称为“憩园”的公馆为背景,表现了杨、姚两个富贵人家共同的悲剧命运。反映了腐朽的制度对自身成员人性的扭曲与 毒害
艺术风格
情感: 既有游子归家寻梦的怀旧情绪,又有对人事变迁 的哀伤、感慨;
态度: 对自己笔下的行将衰亡的人物,同情多于愤怒, 叹息多于批判;
风格: 通篇凄美的、抒情的调子,文字舒缓、婉约;
构思: 构思别具一格,将两个家庭巧妙扭结在一起;
角度: 故事的总叙述者“我”,局外人身份。
《激流三部曲》
简介
即《家》、《春》、《秋》三部。其中《家》原题为《激流》, 是三部曲中成就最高的
思想内容
反映 1919~1924 年间成都高氏三兄弟的恋爱故事,体 现封建大家庭的腐朽。①控诉家庭制度;②青年一代人被 压抑的冤屈;③对整个旧社会、旧制度的批判。
人物形象
高觉慧
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封建家庭的掘墓人
反抗:封建政治、封建家庭制度、封建陋习
迷信:封建包办婚姻、封建等级制度、离家出走
高觉新(长房长孙)
矛盾而病态的封建家庭制度的牺牲品,典型的“多余人“的形象
对封建家庭制度俯首听命
内心无法压抑的自由的渴望
懦弱苟且民族性的典型代表
高老太爷
封建大家族的统治者,封建家长制代表
专横暴戾、独断专行、虚伪;临终产生孤独感
艺术特色
高度典型化。
人物形象:抒情化、心理描写、个性特征。
结构线索:以事件为主线索,以场面串联故事,形成网状结 构。
内容表现:以风俗画描写表现道德批判。
文学史意义
集中描写封建大家庭的兴衰史,并抨击封建专制制度。
反映五四精神
对于长篇小说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寒夜》
地 位
最能代表巴金 40 年代创作水平与风格的一部长篇力作。
主题思想
作品通过一个小公务员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所经历的家庭破裂的悲剧,揭示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 暴露了抗战后期“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艺术特点
达到 了巴金追求的无 技巧的境界,风格 朴素自然, 是巴金最优秀、成 熟的现实主义杰 作。
细腻入微的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变化:由“热”而“冷”
老舍
概述
作者简介
生于北京,满族(正红旗),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
主要作品
英国
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抗战爆发前
长篇《猫城记》、《骆驼祥子》
新中国成立前
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 长诗《剑北篇》
短篇小说
《月牙儿》、《微神》、《断魂枪》等 短篇小说佳作
小说艺术风格
基本主题
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
题材
以北京下层市民社会为中心。
特点
鲜明强烈的“京味儿”①写北京:人、文化、民情风俗,景观、地理风貌; ②语言上的“京味儿”。
风格
幽默的格调。既有温厚的同情,又有峻厉的讽刺。
《骆驼祥子》
主题思想
小说通过旧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剧,表达了对挣扎在社会低层的劳动人 民悲苦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同情。揭露了把祥子逼进堕落深渊的黑暗社会。 说明了仅靠个人奋斗去摆脱贫穷是行不通的。
人物形象
祥子
(受剥削)小农思想、狭隘、强大又脆弱
虎妞
好逸恶劳、善玩心计,缺乏教养、粗俗刁泼
艺术特色
人物塑 造: 典型人物的塑造。
文化特点:地域文化特点,京味儿
语言: 京味儿语言。北京口语,符合人物身份,长短搭配,俗白易 懂,又幽默睿智。
结构: “拴桩法”的结构。以“车”为核心
《四世同堂》
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
主题
40 年代沦陷区人民心态的一面镜子;民族奋起的启示录;承载着传统文化 的北平市民群像。
思想内容
反映抗战期间北京沦陷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觉醒和斗争。以祁家为中心,描写了北京市民阶层的各式人等。
人物形象
祁老者
祁家长者.思想守旧,胆小怕事,老一辈北平市民觉醒的 的过程
祁默吟
有名士风范和侠义风骨的旧知识分子。杀身成仁的民族 气节
祁瑞宣
从苦闷中觉醒走向反抗的过程,国民精神弱点被逐渐清 除的过程
祁瑞丰
祁家的败家子,市侩气
冠晓荷
满肚子心计,汉奸
艺术特点
文化反思
①对北平文化进行了沉痛的反思
②改造和重塑“国民性”的努力
结构特点:长河奔流的结构方式
①全景式、多线索的广阔场景。
②人物关系设置上,呈辐射型、网络状展 开。
沈从文
概述
作者简介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身具汉族、苗族血统,生长于湘西,出生行伍世家。沈从文始终称自己 为“乡下人”。“语言文字的魔术师”
三个 时期
成长 期( 1924~19 30)
以奇异的生活经历和湘西独特风情吸引读者。
丰盛期 ( 1931~19 38)
中篇《边城》 长篇《长河》、《八骏图》、《月下小景》、 《阿黑小史》、《湘行散记》
衰减期( 1939~19 49)
“知性”,对社会历史的反思
两大题材
“湘西世界”
正面提取了未被现代文明浸润扭曲的人生形式。讴歌朴素道德美的人性,挽歌。
以现代都市知识分子的眼光加以批判性的观照。《龙朱》《媚金·豹子·与那羊》《神巫之爱》《月下小景》(民间传说、佛经故事)《柏子》《萧萧》《灯》《丈夫》《雨后》《三三》《边城》
都市现代人生:
生动地展现了他眼中的世界病态。以一个乡村叙事者的立场打量、批判都市文明
《八骏图》《绅士的太太》《或人的太太》《某夫妇》《大小阮》《有学问的人》《焕乎先生》《一日的的亊》
《边城》
地位
沈从文的代表作,中篇小说,也是支撑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柱石
思想内容
人与自然的和谐
真实性与理想性共存
悲剧性的命运与欲望的淡然
静止的时间,遥远的历史
文化意蕴
表现人性之“常”企盼通过民族品德的重造,探索中国发展的道路
《八骏图》
地位
代表了沈从文都市文化批判的最高成就
思想内容
讽刺知识分子的代表作,八位专家学者(甲、乙、丙、丁、戊、庚、辛、达士)都是假正经假道学,他们奢谈文明而压制自己的人性形成性变态。表面上道貌岸然,内心深处却龌龊不堪
写作意图
对知识者的一个解剖,同时也是对于民族之病的一个诊察
叙事手法
《八骏图》运用了复杂的叙事手法。作者调动多种叙述声音:人物自述、对话、描写……达士的书信恰似一个人物评价大纲
曹禺
概述
作家简介
曹禺,原名万家宝,出生于天津一个封建官僚家庭
是现代中国最杰出的的戏剧家,被称为 “中国的莎士比亚”。
《雷雨》(1933 年)的诞生,以及曹禺的《日出》、《原野》等问世,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
话剧作品
《雷雨》(1933 年)、《日出》(1935 年)、《北京人》《原野》(1936 年)、《蜕变》、《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雷雨》
主题思想
在一天时间两个舞台背景内集中表现出周、鲁两家三十年来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在一个雷雨之夜所发生的人物悲剧。作者揭露了周朴园封建专制家庭的罪恶,鞭挞了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黑暗社会,批判了封建专制与虚伪道德
人物形象
周朴园:主要人物,带着封建胎记的资本家,专横、自私、阴险、冷酷、虚伪。悲剧的罪魁元凶。
繁 漪:本来出身名门、知书达理,后性格扭曲,抑郁乖戾,“雷雨一样的人物”
侍 萍:纯朴善良、顽强有骨气,是旧社会下层妇女
周萍:对周朴园性格描写的一个补充
艺术特色
结构: “回溯法”,结构凝练、情节紧凑、矛盾集中
语言: 丰富潜台词和充分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诗意”
《日出》
主题思想
带着深厚的同情描写下层社会“不足者”的苦难,用近乎漫画的戏谑手法勾勒上层社会“有余者”的群丑图。
人物形象
陈白露:中心人物,美丽聪慧,将骄傲的心态化作嘲讽的笑挂在嘴角,又带有漂泊人特有的倦怠和厌恶。潘月亭、方达生、黄省三、金八……
结构特点
矛盾冲突的生活化,人像展览式
矛盾冲突和生活画面虽然较分散,但有其内在统一性批判“损不足而奉有余
采用暗场处理的方法,对戏剧结构起辅助作用“金八”
《北京人》
主题思想
腐朽的封建家庭的崩溃
人物形象
曾文清:曾家长子,清俊飘逸,淳厚聪颖。失望、悲哀、沉郁,“不想感觉自己还有感觉”
愫 方:富有传统美德,忧伤而坚韧
曾思懿[yì]:阴险泼辣、笑里藏刀、自私自利的
艺术特色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展开尖锐的戏剧冲突。
对人物性格、心理的细腻刻画,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形式
虚实结合、对照、象征等手法。以棺材为象征,表达封建阶级早晚要进棺材的寓意。
戏剧特点
悲剧意味:不仅是命运悲剧,也是社会悲剧
揭露黑暗,表达对光明的向往
“复杂原始的情绪”,对原始生命力的肯定或赞美
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强烈的戏剧性
重视锤炼戏剧语言
小说创作
左翼作家群
张天翼、丁玲、叶紫、吴组缃、沙丁、艾芜
东北作家群
萧军、萧红、骆宾基、舒群、白朗、罗峰
京派作家群
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
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风格
新感觉派
刘呐鸥创办于1928年9月《无轨电车》半月刊,标志着新感觉派小说的开始
《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个新感觉派作品集
穆时英被称为新感觉派的“圣手”和“鬼才”
独立作家
叶绍钧、王鲁彦、王统照、许地山、李劼人
左翼作家群
风格
怀着满腔的革命热情,以文学为革命呐喊,热衷表现“革命加恋爱”主题,但是缺少真切生活实感,公式化、概念化,表现了初期革命文学的不成熟
作家
蒋光慈
《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丽莎的哀怨》、《咆哮了的土地》(《田野的风》)
洪灵菲
《流亡》、《在洪流中》、《大海》
华汉
《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革命的浪漫蒂克”
柔石
中篇《二月》、短篇《人鬼和他的妻的故事》《为奴隶的母亲》
胡也频
中篇《到莫斯科去》、长篇《光明在我们前面》
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记》、《韦护》、《一九三〇年春上海(之一)(之二)》、《阿毛》、《田家冲》、《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丁玲
作者简介
丁玲,原名蒋伟(玮)、蒋冰之,湖南临澧人。昨天文小 姐,今日武将军。 ---毛泽东
作品
1927年大革命前后
《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
1930年参加”左联“前后
《韦护》《一九三〇年春上海》......
1936年,在陕北
《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十八个》《一个未出膛的枪弹》
1946年
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女性题材
女性的“自叙传、血泪书和忏悔录”,如《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 村的时候》、 《在医院中》。莎 菲: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反抗现实但不免病态,鄙视世 俗却又深陷于灵肉冲突的矛盾之中。是 20 年代负着时代苦闷的叛逆女性的典型形象
政治题材
知识分子题材:《韦护》、《一九三〇年春上海》
工农斗 争题材:《田家冲》、《水》
土改题材:《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青年作家
张天翼
《包氏父子》、《笑》、《脊背与奶子》、《出走以后》、《同乡们》、 中篇:《万仞约》、《清明时节》
沙汀
《法律外的航线》、《丁跛公》、《代理县长》、《在祠堂里》
艾芜
《南行记》
吴组缃
《西柳集》
叶紫
短篇《丰收》、《向导》、《火》,中篇《星》
张天翼
作家简介
张天翼(1906-1985),原名张元定,又 名张一之,曾用名张无诤等
作品风格
早期:小市民的灰色人生与部分知 识分子的庸俗、虚伪,以及矛盾可笑的心 理状态《包氏父子》、《野猪肠子的悲哀》、 《从空虚到充实》
后期: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主题开始在其小说中 逐步强化;《清明时节》
书写劳动人民在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欺骗下逐步觉 醒。 《华威先生》(代表作)《谭九先生的工作》、《新生》)
艺术特色
善于抓住最能揭示人物性格的细节突现人物的灵魂。
善于通过人物自相矛盾的言行来让人物作自我暴露, 从而达到讽刺的目的
以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去揭示华美外衣下的愚妄和 可笑。
叶紫
作家简介
“左联”后期出现的青年作家,原名俞鹤林,湖南益阳人
小说主题
表现大革命失败完后洞庭湖畔农民的生活和斗争,注重对农村妇女命运的书写和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探讨。 《杨七公公过年》、《向导》、《丰收》、《火》、《鱼》、《偷莲》
《丰收》
题材
“丰收成灾”(茅盾《春蚕》、叶绍钧《多收了三五斗》)
主题
揭示出农民苦难的社会原因,指出通过阶级斗争争取解放的 根本途径
人物形象
云普叔:可以战胜天灾,无法战胜阶级压迫
立秋:新一代农民的典型代表
艺术风格
悲壮沉雄、结构明晰、笔触阔大
吴组湘
作家简介
吴组缃,安徽泾县人。原名吴组襄,字仲华
代表作品
《一千八百担》《天下太平》《樊家铺》《箓(lù)竹山房》
小说风格
批判分建礼教及旧的封建传统,表达对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箓竹山房》
农村的破产与凋敝,表现农民的苦难命运和对地主阶级的批判、憎恶与嘲讽。 《一千八百担》《天下太平》《樊家铺》
东北作家群
概念
在“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流亡至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作者。他们以对侵略者 的仇恨和对家乡的怀念,创作了一批反映东北人民的生活与斗争的文学作品。主 要作家有:萧军、萧红、骆宾基、舒群、白朗、罗烽等。
代表人物
萧军:代表作《八月的乡村》
萧红:《生死场》——“北方人们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 往已经力透纸背”。短篇小说集《牛车上》、《旷野的呼喊》40 年代:长篇《呼 兰河传》,短篇《马伯乐》(讽刺长篇)“诗化小说风格”
京派作家群
概念
30 年代“左联”之外最重要的文学派别,主要是指 20 年代末至 30 年代, 文学中心南移上海,之后继续滞留北京或北方其他城市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 当时亦称“北方作家”派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主要代表
主要作家
沈从文、废名(冯文炳)、老向、萧乾、芦焚(师陀)
主要作品
沈从文
《边城》、《三三》、《丈夫》;《八骏图》、《绅士的太太》
废 名
《莫须有先生传》
老 向
《庶务日记》、《黄土泥》、《民间集》
萧 乾
短篇集《篱下集》、《栗子》
芦 焚
短篇集《谷》、《里门拾记》、《落日光》
不太重要
台湾小说创作
杰出代表
杨奎
作者简介
杨逵(1905-1985),本名杨贵,台南新化人
主要作品
小说《送报夫》、《鹅妈妈出嫁》、《泥娃娃》、《萌芽》、《吴医村》、《春光 关不住》、《模范村》散文《智慧之门将要开了》
风格
小说中有强烈的民族意识、阶级意识。
诗歌创作
概述
总体特点:由于诗人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倾向道德不同而形成了不同诗歌流派
政治抒情诗:革命情怀,抨击国民党、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口号鼓吹式诗歌。后期创造社的郭沫若;太阳社的蒋光慈、钱杏邨、冯宪章、殷夫等;“中国诗歌会”的穆木天、杨骚、 任钧、蒲风等
唯美诗歌:为艺术而艺术,表现自我,创作倾向远离时代与人民。新月派的徐志摩、陈梦家、饶孟侃、林徽因、方玮德、卞之琳等人;现代派的戴望舒、施 蛰存、金克木、卞之琳等。
乡土诗歌:技巧与政治并重,反映农村题材。臧克家被称为“农民诗人”和“乡土诗人” “泥土诗人”;艾青,田间《中国农村的故事》
政治抒情诗
殷夫
《别了,哥哥》、《血字》、《议决》、《一九二五年的五月一日》等
艺术上:注重真情实感的表现
取材上: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挖掘
语言上:形象性和议论性结合(代表作)“红色鼓动诗”:革命斗争的激革命英雄主义 和乐观主义精神
蒲风
“中国诗歌会”最有代表性的诗人
诗歌集《茫茫夜》、《摇篮曲》、《生活》、《钢铁的歌唱》
艺术特色:反映重大题材,表现工农大众的生活与斗争, 突出对实际革命运动的鼓动作用
唯美诗歌——戴望舒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 人。“现代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主要作品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 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等
代 表 作
《雨巷》——“雨巷诗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 一个新的纪元”(叶绍钧)
艺术特点
注重表现诗人所敏锐感受到的或朦胧或明朗的“诗情”
长于情绪的细腻体味而淡于激情的直接抒发
摆脱外在形式的束缚,采取散文化的自由表达方式
侧重借鉴并娴熟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象征、隐喻、通感、 移情等表现手法
乡土诗歌——臧克家
作者简介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求学期间曾得到著名诗人闻一多的指导
主要作品
成名作和代表作《烙印》,《罪恶 的黑手》、《运河》、《自己的写 照》
艺术特点
30 年代:农村的生活面貌及农民的苦难命运。“农民诗人”“乡 土诗人”
凝练集中,篇幅简短,却有很大容量(《老马》8 行,66 个 字)
思想特征
“坚忍主义”的人生态度,切实、冷静又严肃的现实主义精神
独立的小说家
主要作家
巴金、叶绍钧、王鲁彦、王统照、许地山、李劼人[jié]
思想倾向
在政治上不如左翼作家鲜明和激进,但与人民革命及时代步伐保持了一致
代表作家
巴 金
30 年代革命民主主义作家代表,代表作《家》
叶绍钧
长篇小说《倪焕之》——被矛盾誉为“扛鼎之作”[gāng dǐng]; 《多收了三五斗》(“丰收成灾”)
王鲁彦
《野火》(《愤怒的乡村》)
王统照
《山雨》
许地山
《春桃》
李劼人
《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新感觉派”作家群
概念
30 年代以《文学工场》、《无轨电车》和《现代》等杂志为主要阵地从事小说创作的一批作家。主要受西方新心理主义和日本的新感觉派的影响。又被称为“心 理分析派”
作家作品
施蛰存
成名小说集《上元灯》,“新感觉派”小说集《梅雨之夕》, 现实主义兼心理分析短篇小说集《善女人的行品》和《小珍集》, 《春阳》
穆时英
“新感觉派的圣手”和“鬼才”。早期《南北极》、《公墓》、《上 海的狐步舞》、《牡丹》、《白金的女体塑像》
刘呐鸥
短篇集《都市风景线》
散文创作
概况
30 年代散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专门的散文刊物相继刊行:如《论语》、《人间世》、《新语林》、《太白》、《水星》、《芒种》、《杂文》、《宇宙》等。
大型文学专刊较大篇幅开辟散文随笔专栏:《文学》、《现代》、《文丛》、《作家》、《光明》等
报刊大力扶持杂文、小品创作:《申报•自由谈》、《中华日报•动向》《大公报•文艺》等
各书店竞相出版散文专辑, 编选散文丛书。
多种文体并行
议论性散文、报告文学、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哲理散文、游记散文等。
议论性散文
作家作品
鲁迅;瞿秋白; 徐懋(mao)庸:《不惊人集》《打杂集》 唐弢(tao):《推背集》《海天集》
特点
30年代杂文成就最突出,尤其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 瞿秋白散文特点: 内容上:揭露国明党反动统治与帝国主义的侵略; 艺术上:善于说理,善于比喻; 形式上:比较自由,多种形式;
报告文学
作家作品
阿英《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最早一篇标明报告文学的结集; 夏衍:《包身工》——1936,“在中国报告文学上开创了的新纪录”; 宋之:《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特点
30年代报告文学兴盛发展;原因: “左联”的提倡; 是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所决定的:新闻性、真实性、文学战斗性; 深刻的社会原因:人们迫切需要了解时局的变化。
抒情性散文
作家作品
何其芳:抒情散文集《画梦录》
特点
问题上近乎散文诗;艺术上除依事托物以抒情外,注重运用想象选择意象,借鉴象征手法,语言词彩较绚丽
叙事性散文
作家作品
李广田:散文集《画廊集》《银狐集》《雀蓑集》; 陆蠡:散文集《海星》《竹刀》
特点
李广田:写的较好的是记人的,而且多是写农村人物的那些作品
哲理性散文
作家作品
特点
游记散文
作家作品
传记散文
作家作品
戏剧创作
左翼戏剧运动的蓬勃展开
1929 年 11 月,沈端先、郑伯奇、冯乃超、钱杏邨等在上海共同发起组建上海艺术剧社,旗帜鲜明地提出发展“新兴戏剧”,即“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
子主题
1930 年成立的“中国左翼剧团联盟”,“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洪深“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 《五奎桥》——在灾难 中求生的农民与乡绅的尖锐矛盾; 《香稻米》——“谷贱伤农”“丰收成灾”; 《青龙 潭》——农民在经济衰败中挣扎的愚昧和迷信。
子主题
30 年代中期,由于民族矛盾上升,左翼戏剧家提出“国防戏剧”。 夏衍:《赛金花》曾被称为“国防戏剧的力作”,《都会的一角》 田汉:《回春之曲》;洪深:《走私》、《咸鱼主义》;于伶:《汉奸的子孙》 章泯:《我们的故乡》;崔嵬:(改编)《放下你的鞭 子》
革命根据地里的“红色戏剧”
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在红军中开展的演出,后来推广到在根据地 翻身农民中演出。多为真人真事,起到宣传战果的作用
熊佛西主持的“农民戏剧实验”曾有“南田(汉)北熊”之说;《屠户》、《牛》、《过渡》“农民戏剧
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作家多:剧作家大量涌现,戏剧创作水平 大幅度提高。
贴现实: 戏剧与现实的关系更为直接和密切
主现实: 现实主义戏剧的主流地位开始 确立,现代派戏剧思潮的影响逐 渐削弱
第二章:30 年代文学
沈从文
概述
作者简介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身具汉族、苗族血统,生长于湘西,出生行伍世家。沈从文始终称自己 为“乡下人”。“语言文字的魔术师”
三个 时期
成长 期( 1924~19 30)
以奇异的生活经历和湘西独特风情吸引读者。
丰盛期 ( 1931~19 38)
中篇《边城》 长篇《长河》、《八骏图》、《月下小景》、 《阿黑小史》、《湘行散记》
衰减期( 1939~19 49)
“知性”,对社会历史的反思
两大题材
“湘西世界”
正面提取了未被现代文明浸润扭曲的人生形式。讴歌朴素道德美的人性,挽歌。
以现代都市知识分子的眼光加以批判性的观照。《龙朱》《媚金·豹子·与那羊》《神巫之爱》《月下小景》(民间传说、佛经故事)《柏子》《萧萧》《灯》《丈夫》《雨后》《三三》《边城》
都市现代人生:
生动地展现了他眼中的世界病态。以一个乡村叙事者的立场打量、批判都市文明
《八骏图》《绅士的太太》《或人的太太》《某夫妇》《大小阮》《有学问的人》《焕乎先生》《一日的的亊》
《边城》
地位
沈从文的代表作,中篇小说,也是支撑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柱石
思想内容
人与自然的和谐
真实性与理想性共存
悲剧性的命运与欲望的淡然
静止的时间,遥远的历史
文化意蕴
表现人性之“常”企盼通过民族品德的重造,探索中国发展的道路
《八骏图》
地位
代表了沈从文都市文化批判的最高成就
思想内容
讽刺知识分子的代表作,八位专家学者(甲、乙、丙、丁、戊、庚、辛、达士)都是假正经假道学,他们奢谈文明而压制自己的人性形成性变态。表面上道貌岸然,内心深处却龌龊不堪
写作意图
对知识者的一个解剖,同时也是对于民族之病的一个诊察
叙事手法
《八骏图》运用了复杂的叙事手法。作者调动多种叙述声音:人物自述、对话、描写……达士的书信恰似一个人物评价大纲
曹禺
概述
作家简介
曹禺,原名万家宝,出生于天津一个封建官僚家庭
是现代中国最杰出的的戏剧家,被称为 “中国的莎士比亚”。
《雷雨》(1933 年)的诞生,以及曹禺的《日出》、《原野》等问世,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
话剧作品
《雷雨》(1933 年)、《日出》(1935 年)、《北京人》《原野》(1936 年)、《蜕变》、《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雷雨》
主题思想
在一天时间两个舞台背景内集中表现出周、鲁两家三十年来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在一个雷雨之夜所发生的人物悲剧。作者揭露了周朴园封建专制家庭的罪恶,鞭挞了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黑暗社会,批判了封建专制与虚伪道德
人物形象
周朴园:主要人物,带着封建胎记的资本家,专横、自私、阴险、冷酷、虚伪。悲剧的罪魁元凶。
繁 漪:本来出身名门、知书达理,后性格扭曲,抑郁乖戾,“雷雨一样的人物”
侍 萍:纯朴善良、顽强有骨气,是旧社会下层妇女
周萍:对周朴园性格描写的一个补充
艺术特色
结构: “回溯法”,结构凝练、情节紧凑、矛盾集中
语言: 丰富潜台词和充分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诗意”
《日出》
主题思想
带着深厚的同情描写下层社会“不足者”的苦难,用近乎漫画的戏谑手法勾勒上层社会“有余者”的群丑图。
人物形象
陈白露:中心人物,美丽聪慧,将骄傲的心态化作嘲讽的笑挂在嘴角,又带有漂泊人特有的倦怠和厌恶。潘月亭、方达生、黄省三、金八……
结构特点
矛盾冲突的生活化,人像展览式
矛盾冲突和生活画面虽然较分散,但有其内在统一性批判“损不足而奉有余
采用暗场处理的方法,对戏剧结构起辅助作用“金八”
《北京人》
主题思想
腐朽的封建家庭的崩溃
人物形象
曾文清:曾家长子,清俊飘逸,淳厚聪颖。失望、悲哀、沉郁,“不想感觉自己还有感觉”
愫 方:富有传统美德,忧伤而坚韧
曾思懿[yì]:阴险泼辣、笑里藏刀、自私自利的
艺术特色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展开尖锐的戏剧冲突。
对人物性格、心理的细腻刻画,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形式
虚实结合、对照、象征等手法。以棺材为象征,表达封建阶级早晚要进棺材的寓意。
戏剧特点
悲剧意味:不仅是命运悲剧,也是社会悲剧
揭露黑暗,表达对光明的向往
“复杂原始的情绪”,对原始生命力的肯定或赞美
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强烈的戏剧性
重视锤炼戏剧语言
小说创作
左翼作家群
张天翼、丁玲、叶紫、吴组缃、沙丁、艾芜
东北作家群
萧军、萧红、骆宾基、舒群、白朗、罗峰
京派作家群
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
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风格
新感觉派
刘呐鸥创办于1928年9月《无轨电车》半月刊,标志着新感觉派小说的开始
《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个新感觉派作品集
穆时英被称为新感觉派的“圣手”和“鬼才”
独立作家
叶绍钧、王鲁彦、王统照、许地山、李劼人
左翼作家群
风格
怀着满腔的革命热情,以文学为革命呐喊,热衷表现“革命加恋爱”主题,但是缺少真切生活实感,公式化、概念化,表现了初期革命文学的不成熟
作家
蒋光慈
《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丽莎的哀怨》、《咆哮了的土地》(《田野的风》)
洪灵菲
《流亡》、《在洪流中》、《大海》
华汉
《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革命的浪漫蒂克”
柔石
中篇《二月》、短篇《人鬼和他的妻的故事》《为奴隶的母亲》
胡也频
中篇《到莫斯科去》、长篇《光明在我们前面》
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记》、《韦护》、《一九三〇年春上海(之一)(之二)》、《阿毛》、《田家冲》、《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丁玲
作者简介
丁玲,原名蒋伟(玮)、蒋冰之,湖南临澧人。昨天文小 姐,今日武将军。 ---毛泽东
作品
1927年大革命前后
《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
1930年参加”左联“前后
《韦护》《一九三〇年春上海》......
1936年,在陕北
《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十八个》《一个未出膛的枪弹》
1946年
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女性题材
女性的“自叙传、血泪书和忏悔录”,如《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 村的时候》、 《在医院中》。莎 菲: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反抗现实但不免病态,鄙视世 俗却又深陷于灵肉冲突的矛盾之中。是 20 年代负着时代苦闷的叛逆女性的典型形象
政治题材
知识分子题材:《韦护》、《一九三〇年春上海》
工农斗 争题材:《田家冲》、《水》
土改题材:《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青年作家
张天翼
《包氏父子》、《笑》、《脊背与奶子》、《出走以后》、《同乡们》、 中篇:《万仞约》、《清明时节》
沙汀
《法律外的航线》、《丁跛公》、《代理县长》、《在祠堂里》
艾芜
《南行记》
吴组缃
《西柳集》
叶紫
短篇《丰收》、《向导》、《火》,中篇《星》
张天翼
作家简介
张天翼(1906-1985),原名张元定,又 名张一之,曾用名张无诤等
作品风格
早期:小市民的灰色人生与部分知 识分子的庸俗、虚伪,以及矛盾可笑的心 理状态《包氏父子》、《野猪肠子的悲哀》、 《从空虚到充实》
后期: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主题开始在其小说中 逐步强化;《清明时节》
书写劳动人民在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欺骗下逐步觉 醒。 《华威先生》(代表作)《谭九先生的工作》、《新生》)
艺术特色
善于抓住最能揭示人物性格的细节突现人物的灵魂。
善于通过人物自相矛盾的言行来让人物作自我暴露, 从而达到讽刺的目的
以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去揭示华美外衣下的愚妄和 可笑。
叶紫
作家简介
“左联”后期出现的青年作家,原名俞鹤林,湖南益阳人
小说主题
表现大革命失败完后洞庭湖畔农民的生活和斗争,注重对农村妇女命运的书写和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探讨。 《杨七公公过年》、《向导》、《丰收》、《火》、《鱼》、《偷莲》
《丰收》
题材
“丰收成灾”(茅盾《春蚕》、叶绍钧《多收了三五斗》)
主题
揭示出农民苦难的社会原因,指出通过阶级斗争争取解放的 根本途径
人物形象
云普叔:可以战胜天灾,无法战胜阶级压迫
立秋:新一代农民的典型代表
艺术风格
悲壮沉雄、结构明晰、笔触阔大
吴组湘
作家简介
吴组缃,安徽泾县人。原名吴组襄,字仲华
代表作品
《一千八百担》《天下太平》《樊家铺》《箓(lù)竹山房》
小说风格
批判分建礼教及旧的封建传统,表达对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箓竹山房》
农村的破产与凋敝,表现农民的苦难命运和对地主阶级的批判、憎恶与嘲讽。 《一千八百担》《天下太平》《樊家铺》
东北作家群
概念
在“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流亡至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作者。他们以对侵略者 的仇恨和对家乡的怀念,创作了一批反映东北人民的生活与斗争的文学作品。主 要作家有:萧军、萧红、骆宾基、舒群、白朗、罗烽等。
代表人物
萧军:代表作《八月的乡村》
萧红:《生死场》——“北方人们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 往已经力透纸背”。短篇小说集《牛车上》、《旷野的呼喊》40 年代:长篇《呼 兰河传》,短篇《马伯乐》(讽刺长篇)“诗化小说风格”
京派作家群
概念
30 年代“左联”之外最重要的文学派别,主要是指 20 年代末至 30 年代, 文学中心南移上海,之后继续滞留北京或北方其他城市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 当时亦称“北方作家”派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主要代表
主要作家
沈从文、废名(冯文炳)、老向、萧乾、芦焚(师陀)
主要作品
沈从文
《边城》、《三三》、《丈夫》;《八骏图》、《绅士的太太》
废 名
《莫须有先生传》
老 向
《庶务日记》、《黄土泥》、《民间集》
萧 乾
短篇集《篱下集》、《栗子》
芦 焚
短篇集《谷》、《里门拾记》、《落日光》
不太重要
“新感觉派”作家群
概念
30 年代以《文学工场》、《无轨电车》和《现代》等杂志为主要阵地从事小说创作的一批作家。主要受西方新心理主义和日本的新感觉派的影响。又被称为“心 理分析派”
作家作品
施蛰存
成名小说集《上元灯》,“新感觉派”小说集《梅雨之夕》, 现实主义兼心理分析短篇小说集《善女人的行品》和《小珍集》, 《春阳》
穆时英
“新感觉派的圣手”和“鬼才”。早期《南北极》、《公墓》、《上 海的狐步舞》、《牡丹》、《白金的女体塑像》
刘呐鸥
短篇集《都市风景线》
独立的小说家
主要作家
巴金、叶绍钧、王鲁彦、王统照、许地山、李劼人[jié]
思想倾向
在政治上不如左翼作家鲜明和激进,但与人民革命及时代步伐保持了一致
代表作家
巴 金
30 年代革命民主主义作家代表,代表作《家》
叶绍钧
长篇小说《倪焕之》——被矛盾誉为“扛鼎之作”[gāng dǐng]; 《多收了三五斗》(“丰收成灾”)
王鲁彦
《野火》(《愤怒的乡村》)
王统照
《山雨》
许地山
《春桃》
李劼人
《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台湾小说创作
杰出代表
杨奎
作者简介
杨逵(1905-1985),本名杨贵,台南新化人
主要作品
小说《送报夫》、《鹅妈妈出嫁》、《泥娃娃》、《萌芽》、《吴医村》、《春光 关不住》、《模范村》散文《智慧之门将要开了》
风格
小说中有强烈的民族意识、阶级意识。
诗歌创作
概述
总体特点:由于诗人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倾向道德不同而形成了不同诗歌流派
政治抒情诗:革命情怀,抨击国民党、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口号鼓吹式诗歌。后期创造社的郭沫若;太阳社的蒋光慈、钱杏邨、冯宪章、殷夫等;“中国诗歌会”的穆木天、杨骚、 任钧、蒲风等
唯美诗歌:为艺术而艺术,表现自我,创作倾向远离时代与人民。新月派的徐志摩、陈梦家、饶孟侃、林徽因、方玮德、卞之琳等人;现代派的戴望舒、施 蛰存、金克木、卞之琳等。
乡土诗歌:技巧与政治并重,反映农村题材。臧克家被称为“农民诗人”和“乡土诗人” “泥土诗人”;艾青,田间《中国农村的故事》
政治抒情诗
殷夫
《别了,哥哥》、《血字》、《议决》、《一九二五年的五月一日》等
艺术上:注重真情实感的表现
取材上: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挖掘
语言上:形象性和议论性结合(代表作)“红色鼓动诗”:革命斗争的激革命英雄主义 和乐观主义精神
蒲风
“中国诗歌会”最有代表性的诗人
诗歌集《茫茫夜》、《摇篮曲》、《生活》、《钢铁的歌唱》
艺术特色:反映重大题材,表现工农大众的生活与斗争, 突出对实际革命运动的鼓动作用
唯美诗歌——戴望舒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 人。“现代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主要作品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 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等
代 表 作
《雨巷》——“雨巷诗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 一个新的纪元”(叶绍钧)
艺术特点
注重表现诗人所敏锐感受到的或朦胧或明朗的“诗情”
长于情绪的细腻体味而淡于激情的直接抒发
摆脱外在形式的束缚,采取散文化的自由表达方式
侧重借鉴并娴熟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象征、隐喻、通感、 移情等表现手法
乡土诗歌——臧克家
作者简介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求学期间曾得到著名诗人闻一多的指导
主要作品
成名作和代表作《烙印》,《罪恶 的黑手》、《运河》、《自己的写 照》
艺术特点
30 年代:农村的生活面貌及农民的苦难命运。“农民诗人”“乡 土诗人”
凝练集中,篇幅简短,却有很大容量(《老马》8 行,66 个 字)
思想特征
“坚忍主义”的人生态度,切实、冷静又严肃的现实主义精神
散文创作
概况
30 年代散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专门的散文刊物相继刊行:如《论语》、《人间世》、《新语林》、《太白》、《水星》、《芒种》、《杂文》、《宇宙》等。
大型文学专刊较大篇幅开辟散文随笔专栏:《文学》、《现代》、《文丛》、《作家》、《光明》等
报刊大力扶持杂文、小品创作:《申报•自由谈》、《中华日报•动向》《大公报•文艺》等
各书店竞相出版散文专辑, 编选散文丛书。
多种文体并行
议论性散文、报告文学、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哲理散文、游记散文等。
议论性散文
作家作品
鲁迅;瞿秋白; 徐懋(mao)庸:《不惊人集》《打杂集》 唐弢(tao):《推背集》《海天集》
特点
30年代杂文成就最突出,尤其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 瞿秋白散文特点: 内容上:揭露国明党反动统治与帝国主义的侵略; 艺术上:善于说理,善于比喻; 形式上:比较自由,多种形式;
报告文学
作家作品
阿英《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最早一篇标明报告文学的结集; 夏衍:《包身工》——1936,“在中国报告文学上开创了的新纪录”; 宋之:《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特点
30年代报告文学兴盛发展;原因: “左联”的提倡; 是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所决定的:新闻性、真实性、文学战斗性; 深刻的社会原因:人们迫切需要了解时局的变化。
抒情性散文
作家作品
何其芳:抒情散文集《画梦录》
特点
问题上近乎散文诗;艺术上除依事托物以抒情外,注重运用想象选择意象,借鉴象征手法,语言词彩较绚丽
叙事性散文
作家作品
李广田:散文集《画廊集》《银狐集》《雀蓑集》; 陆蠡:散文集《海星》《竹刀》
特点
李广田:写的较好的是记人的,而且多是写农村人物的那些作品
哲理性散文
作家作品
特点
游记散文
作家作品
传记散文
作家作品
戏剧创作
左翼戏剧运动的蓬勃展开
1929 年 11 月,沈端先、郑伯奇、冯乃超、钱杏邨等在上海共同发起组建上海艺术剧社,旗帜鲜明地提出发展“新兴戏剧”,即“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
子主题
1930 年成立的“中国左翼剧团联盟”,“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洪深“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 《五奎桥》——在灾难 中求生的农民与乡绅的尖锐矛盾; 《香稻米》——“谷贱伤农”“丰收成灾”; 《青龙 潭》——农民在经济衰败中挣扎的愚昧和迷信。
子主题
30 年代中期,由于民族矛盾上升,左翼戏剧家提出“国防戏剧”。 夏衍:《赛金花》曾被称为“国防戏剧的力作”,《都会的一角》 田汉:《回春之曲》;洪深:《走私》、《咸鱼主义》;于伶:《汉奸的子孙》 章泯:《我们的故乡》;崔嵬:(改编)《放下你的鞭 子》
革命根据地里的“红色戏剧”
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在红军中开展的演出,后来推广到在根据地 翻身农民中演出。多为真人真事,起到宣传战果的作用
熊佛西主持的“农民戏剧实验”曾有“南田(汉)北熊”之说;《屠户》、《牛》、《过渡》“农民戏剧
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作家多:剧作家大量涌现,戏剧创作水平 大幅度提高。
贴现实: 戏剧与现实的关系更为直接和密切
主现实: 现实主义戏剧的主流地位开始 确立,现代派戏剧思潮的影响逐 渐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