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学生教师资格证科目一:综合素质
2023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一重点内容,内容有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行为。
编辑于2023-09-19 22:09:49 江苏省全书目录
第一章 职业理念
第一节 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口诀:提素个性创两全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
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二、新课改下的教学观
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转变
教学从“关注学科”向“关注人”转变
三、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教育对象
素质教育
面向所有学生
应试教育
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
教育目的
素质教育
德、智、体、美、劳和心理教育全面
应试教育
偏重知识传授
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
重视能力培养
应试教育
只重视技能培养,忽视能力培养
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
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减轻课业负担
应试教育
以背诵和机械重复为主,学业负担较重
学生评价
素质教育
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多元
应试教育
筛选性评价,以考试为主要甚至唯一指标
教学内容
素质教育
降低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弱化学科体系,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经验
应试教育
教学内容较难,偏重于学科体系,忽视综合性和应用性,存在脱离生活实际,缺少实践的问题
教学着眼点
素质教育
注重发展个性,终身教育,终身学习
应试教育
局限于学校
四、实施素质教育容易出现的误区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
误解之处: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
正确观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每个学生都得到预期潜能一致的发展
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误解之处:对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
正确观点: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
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化课
误解之处:对素质教育形式化的无解
正确观点: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者少给课后作业
误解之处:对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学生生动、主动和愉快发展的误解
正确观点: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真正体会到努力与成功的关系,形成日后克服困难的勇气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百分制考试
误解之处:对考试的误解
考试本身没有错,错在应试教育中将考试作为目的。考试是评价的手段,也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
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
误解之处: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误解
正确观点: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全民素质,升学率知识衡量教育质量的指标之一。素质教育强调科学、有针对性学习,有助于提高升学率
第二节 学生观
一、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是有独立意义的个体,不以教师意志转移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以教师为中心,不管不顾
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独特属性
应该发现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
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不应该过分职责、要包容错误,认识到有发展的可能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
阶段性
不同阶段主要矛盾不同
不平衡性
互补性
个体差异性
三、教育的公正
入学机会均等
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
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
第三节 教师观
一、新课改下的教师观
教师角色
师生关系
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
教学与课程关系
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教学与研究关系
“教书匠”->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学校与社区关系
学校的教师->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行为
对待师生关系
强调尊重、赞赏
对待教学
强调帮助、引导
对待自我
强调反思
对待其他教育者
强调合作
二、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教师职业特点
1. 复杂性
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德智体美劳
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传授知识、培养品德、保证身心健康
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面对全体学生,也要因材施教
2. 创造性
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创新
需要教育机智(随机应变、应对突发状况)
3. 主体性和规范性
主体性
言传身教的主体
规范性
教师的模范作用
4.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
从早到晚
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校内到校外
5. 长期性和间歇性
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间接性
教师的劳动通过学生的成就间接实现
三、教师的专业发展
1. 教师专业发展的三阶段(福勒和布朗提出)
新教师
关注生存
关键词:关注人际关系(同时、领导、学生)
老教师
关注情境
关键词:关注成绩、提高教学质量和班级管理
教师成熟度额标志
关注学生
关键词:关注差异、因材施教
2. “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叶澜和白益民提出)
非关注阶段
在正式教师教育前
虚拟关注阶段
师范学习和实习期阶段
教学情境处于情境模拟而非真实教学
生存关注阶段
新任教师
理论与实践相磨合、关注生存适应、关注他人评价
任务关注阶段
度过初***
关注跟多教学工作、关注成绩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以专业发展为指向
关注自我发展、关注学生整体发展
3.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道德素养
专业知识素养
通识性知识
本体性知识
所任学科
条件性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
实践性知识
实际课堂情境、具体怎么教的知识
能力素养
设计教学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组织管理能力......
心理素养
4.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教学
开展微格教学
少数学生为研究对象、小型教学、录像、回放
进行专门训练
以校本研修为主,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
反思教学经验
美国: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
教学后记、教学日志、教学案例
终身学习意识
保罗·朗格朗提出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第二章 职业道德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 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口诀:三爱两人一终身
1. 爱国守法
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 爱岗敬业
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 关爱学生
师德的灵魂
4. 教书育人
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
5. 为人师表
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6. 终身学习
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细节性知识点补充
版本差异
第二节 教师职业行为
一、教师职业行为规范
思想行为规范
教学行为规范
教学态度端正
认真完成教学计划
不拖堂、缺课、迟到、占用学生其他课程、增加学生负担
认证批改作业、切记急躁和挖苦
教师人际关系规范
教师仪表行为规范
教师言语行为规范
避免方言、土语
二、教师在教育教学关系中要处理好的几大关系
角色间冲突
社会角色(教师)与家庭角色(父母)之间的冲突
管理者与朋友角色的冲突
避免架子、也不能放弃原则
领导者与顺应者的冲突
严格管理学生、尊重学社
角色内冲突
不同主体对教师的期望不同
教师本身的局限引起的冲突
三、教师行为选择标准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
子主题
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
子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