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哲(2)
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编辑于2020-08-13 12:12:05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世界多样性和物质统一性
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哲学划分
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
唯物主义: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对世界是否可知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存在和思维具有同一性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存在和思维的同一性
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不同回答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物质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物质的存在形态
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万事万物皆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只承认物质,否认运动:形而上学(错误)
只承认运动,否认物质:唯心主义(错误)
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一维性
空间:三维性
时间空间:客观性,主观相对性 无限性,个体有限性
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2014年分析题考点之一
1.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2.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条件 第一,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第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统一性原理的内容
其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其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其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意识统一于物质
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
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意识统一于物质,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之外,没有任何非物质的存在或非物质的活动
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离开了一定的物质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事物的普遍联系
2014年分析题考点之一
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所谓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 多样性:按照联系的特点和性质,事物的联系主要方式可分为: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方法论意义
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事物的变化发展
实质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不可战胜
有新的要素、功能和结构,适应了已经变化的环境和条件
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方法论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事物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内容与形式
从构成要素和表现形式上反映事物的一对基本范畴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本质与现象
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
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
原因与结果
揭示事物间引起与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
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
必然与偶然
揭示事物产生、发展和衰亡过程中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事物的发展既包含必然性的方面,也包含着偶然性的方面
现实与可能
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相互区别,相互转化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地位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基本属性
斗争性:相互区别、分离、排斥 同一性:相互联系、依存、贯通
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同一性是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的同一 斗争性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富于同一性之中 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方法论:一分为二看问题,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中把握对立
同一性作用 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 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 向着自己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
斗争性作用 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事物量变 促使矛盾双方的地位和性质发生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方法论意义 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事物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 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内因和外因: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能加速或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它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2018年分析题考点之一
含义 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即共性、一般、抽象性 特殊性:矛盾及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即个性、个别、具体性 一是不同的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阶段各有其特点 三是诸多矛盾及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辩证关系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共性和个性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 人的认识一般规律:认识个别上升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
不平衡发展原理 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主要矛盾: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矛盾的性质是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方法论:重点论、两点论、抓关键、看主流
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
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
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中有质变,质变中有量变
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自我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原理:第一、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既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第二、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第三、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是不同的
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2011、2014、2015年分析题考点之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在唯物主义辩证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方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例如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同一个方法,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的分析具体的情况,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本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是唯物辩证法思想的集中反映和深刻展现
2016年分析题考点之一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