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八年级上册物理《力》
八年级上册物理力学这一章节内容很多,已整理成思维导图,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0-08-21 08:06:03八年级上册物理《力》
测量
(1 )测量
量程(最大量程范围)
最小分度值(精准度)
零刻度(校零)
(2 )长度
国际单位:m
工具:刻度尺
❗️单位换算❗️
(3 )时间
国际单位:s
工具:秒表,停表,打点计时器(记录短暂时间,1 秒50 个点,2 个点之间相隔0.02 秒)
(4 )质量(属性)
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质量不随位置,状态,温度,形状的变化而变化)
国际单位:kg 和g
工具:电子天平
(5 )错误与误差
❗️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可避免❗️
减小误差的办法:
(1 )更精确的工具
(2 )更好的方法
(3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机械运动
(1 )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 )运动和静止:由参照物决定
参照物:
被选做标准的物体(不动的)
可以任意选择,除了研究对象(但考试时,题目说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也是对的)
(3 )速度 单位:一米/秒=3.6千米/时:
(1 )相同时间比路程
(2 )相同路程比时间
(3 )v=s÷t
(4 )物理意义:
e.g (2m/s ): 每秒的路程为2 米
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运动物体通过路径的长度叫做路程。物体沿直线运动时,如果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匀速直线运动
(2 )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该物体运动的速度
(3 )❗️图像❗️
变速直线运动
(1 )定义:如果运动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那么这种运动就叫做变速运动。物体沿直线做变速运动就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2 )平均速度: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就是该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 路程÷ 时间)
力
(1 )定义: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符号:F ,单位符号:N
❗️接触不一定有力❗️(虚接触)
❗️力不需要接触❗️(磁铁)
(2 )性质:
(1 )有物质性➡️两个物体
(1 )施力物体
(2 )受力物体
(2 )有方向性➡️向量
(3 )有相互性
(1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成对出现
(3 )相互作用力(同一直线)
(1 )大小相等
(2 )方向相反
(3 )作用于不同物体
(4 )高度同步
(3 )作用效果:
(1)使物体发生形变
(1)弹性形变
(2 )塑形形变
(3 )破坏性形变
(2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 )速度大小
(2 )速度方向
(4 )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5 )画图:
重力,力的合成
(1 )重力 符号G 单位N :
(1 )定义:在地球和地球附近,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叫做重力
❗️施力物体是地球❗️
❗️重力不是引力❗️
(2 )三要素:
(1 )大小
G=mg (9.8 牛/ 千克)m=质量,g=引力系数
重力÷ 质量=9.8 牛/ 千克
(2 )方向
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3 )作用点
(1)定义:物体各个部分所受的重力的合力的等效作用点
(2 )利用:重(纤)垂线
(3 )作用点:重心
(4 )找重心
(1 )规则且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
(2 )悬挂法(二次悬挂)
(3 )注意点:
(1 )重心不是物体上最重的点
(2 )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呼啦圈)
(3 )重心的高度位置可变(躺下和站着)
(4 )物体形状改变,重心可以不变
(5 )重心越低越稳定
(2 )合力:
(1 )定义:如果一个力产生的作用和几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我们就把这个力叫做合力,其他的力叫做分力
(2 )实验证明:
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两力之和合力的方向,跟两个力的方向相同(F1+F2),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两力之差(F1-F2),合力的方向跟两个力中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
(3 )特殊情况:
F1-F2=0( 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
(1 )定义:
(1)二力平衡定义:物体受到两个力或多个力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二力平衡)
(2 )平衡力定义: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两个或多个力叫做平衡力
(2 )实验证明:
(1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只有当它们沿同一条直线,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才能使该物体保持平衡状态简记为:等大,反向,共线,同体
(2 )❗️F1-F2=0( 力的和为0) ➡️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 平衡状态️➡️受平衡力(二力平衡)➡️等大,方向,共线,同体➡️不断循环❗️
(3 )应用:
(1 )已知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确定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2 )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或寻求物体平衡的方法
摩擦力
(1)分类:
(1 )静摩擦(滚动摩擦)
(1 )定义:两个物体间没有发生相对运动,但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产生的力叫做静摩擦,轮状或球状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叫做滚动摩擦
(2 )注意点:
(1 )静摩擦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2 )静摩擦的特点是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3)产生条件:
(1 )两个物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2 )要相互接触
(3 )物体间要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4 )分类:
(1 )竖直:等于重力
(2 )水平:等于拉力或推力
(2 )滑动摩擦(= 压力(大小)× 摩擦系数(粗糙程度))
(1 )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在两个物体接触之间会产生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 )产生条件:
(1 )两个物体必须相互接触且发生挤压(且有压力)
(2 )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3 )接触面粗糙
(1 )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2 )作用点:接触面上
(3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2 )与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 )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2 )❗️方向❗️:
(1 )通俗一点
(1 )假设表面光滑
(2 )物体往哪里滑
(3 )反过来
(2 )专业一点:
(1 )动力:与运动方向相同
(2 )阻力:与运动方向相反
(3 )如何改变摩擦力:
(1)增大摩擦力
(1 )增大压力
(2 )表面变粗糙
(3 )变滚动为滑动
(2 )减小摩擦力
(1 )减小压力
(2 )表面变光滑
(3 )变滑动为滚动
(4 )隔离接触面
(4 )判断:
(1 )动力:
推着你向前走的力(腿对地板的力)
(2 )阻力:
阻碍你向前走的力(自行车前轮)
惯性,牛顿第一定律
(1 )惯性:
(1 )定义:一切物体无论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具有一种维持它原先运动状态不变(静止也是一种运动状态)的属性
正因为物体具有惯性,所以才需要外力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2 )注意点:
(1 )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2 )惯性不是力
(3 )不能说受到惯性的作用
(2 )牛顿第一定律实验
(1 )力与运动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 ⬇️⬇️⬇️ 力是维持物体力是改变物体实验➕ 推论 运动的原因运动的原因牛顿第一定律
(2 )实验
(1 )器材:斜坡,小车,棉布,木板,玻璃
(2)步骤:把同一辆小车放在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行(为了使小车到达平面的初速度相同)
(3 )结论:❗️同一小车到达平面的初速度相同时,表面越光滑,小车速度减小的越慢❗️
(3 )由实验得出的科学推论:
当平面足够光滑时,小车将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3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直到有一个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 受力时也可以做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平衡力
自行车前后轮方向: 后轮向前,前轮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