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与教育学
333教育学考研思维导图的第一单元,欢迎使用!
编辑于2020-08-28 19:17:31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认识
概念
日常用法
过程的教育
方法的教育
社会制度的教育
日常理解构成了日常教育生活的基础。常识水平提升到理论水平,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
词源
西方阐述教育-拉丁文educatio
名词,从动词转化而来,引出之意,本来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潜质转变为现实
我国“教育概念”《孟子$尽心上》,“教”甲骨文金文-手拿鞭子督促学习,“学”是在房子里学习占卜知识
定义
社会角度
广义: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的活动教育
狭义:学校教育: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
更狭义的:指思想教育活动
个体角度
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教育含义
在一定背景下发生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实践特性,某一类型实践活动
双向耦合的过程,个体社会化,社会个性化
动力性,个体社会过程起到了一种促进或加速作用
有一定的社会背景
要素
教育者
教育活动的人,促进个社,社个活动的人
不仅“总称”,更为“规定”不仅身份or职业,而且素质资质把握
学习者
学习者是在教育者指导下从事学习活动,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开展个社社个活动的人
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类型词语,有自身特征
不同人不同学习目的
不同背景基础,由此影响各自学习兴趣、风格
不同问题困难 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不同
不同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影响学习效率和质量
教育影响
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传递,反馈形式。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者教科书-是媒介,是教育者和学习者互动的媒介,教育者借以实现意图,学习者借以实现目标的媒介。
形式:教育手段、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形式围绕内容展开设计的,合适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
三者关系
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有机结合,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导致教育系统状况改变。不同教育要素的变化及其组合-多样的教育形态,担负起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环境下个社社个的神圣职责。
形态
含义
教育形态指由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分类
1.非制度化教育
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形式的教育,生产生活高度一体,非独立。
2.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演化而来,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机器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制度化教育是人类文明一大进步,但不是高级形态。
教育的历史发展
起源
神化起源说
简介:最古老观点、宗教持观点
基本观点:人格化神创造、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顺从于天
评价:根本是错误的,是非科学的,人类起源问题上认识水平的局限,不能正确提出。
生物起源说
简介:法国 利托尔托 ,英国 沛西。能
基本观点:不仅人,而且动物界,人类社会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生物学的过程”“动物的本能,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评价: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的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以达尔文进化论为指导,虽有经验基础,与神话起源相比,不能说一大进步,标志着再教育起源问题上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
心理起源说
简介:美国教育家孟禄
基本观点:原始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评价:不同于生物起源说,但实质二者无本质区别,因为起源于无意识模仿的话,那么不是获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即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和社会的。错误在于把全部教育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之所以认为人是有意识的本质规定,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
劳动起源说
简介:也被称为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基础上,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下直到形成的,持这一观点学者很多,集中苏联我国。
基本观点:生产劳动人类最基础的实践活动,起源于经验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评价:理解起源和性质“金钥匙”,总的来说,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法,从而为科学,合理的解释教育起源问题奠定了基础。今天劳动起源说需要进一步讨论,特别是如何从普通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以至于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行为的。
历史发展过程
农业社会
古代出现、发展:人类公元前2500年左右古埃及,我国商代,学校标志正式教育制度诞生
教育阶级出现、强化:统治阶级精神生活及生产资料的绝对占有,阶级性。阶级性不仅体现在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上,还体现在教育木的,内容,方法,教师选择和任用方面。
教育与生产活动相脱离:由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对学校教育权的控制,所以他们不允许自己的子弟传递哪些只有被统治阶级才需要的生产知识技能。
工业社会
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最早出现18世纪 体系完备,类型多样,层次清晰,性质也更加世俗化,普遍实行了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教学模式,提高效率。
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生产线日益突出。不仅提高社会生产,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办法,教育生产线和经济功能得到世界各国重视,因此被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条件。
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越来越称为高位社会的公共事业,师生关系也有农业社会不平等转变工业社会的民主关系,由绝对的教师中心走向教师指导和帮助下的学生自治。
信息社会
学校发生一系列变革
不仅职业预备,而且人文关怀需要
进一步多样化,多样化学习需要
学校教育网络建立,教育教学时空根本改变
学校与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学校市场化的概念会激发学校不断进行变革
传统班级授课制将会得到改造、丰富或发展,出现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学习品质与习惯将成为教学的核心任务。
学校教育的观念,管理,课程,教学以及师生关系等学校公共事物都将成为公共辩论的焦点,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平性和公正性将成为学校的基本价值方向。
教育的功能将得到进一步的全面理解
政治性,文化性成为教育备受关注性质,政治变革和文化建设中的公用进一步得到系统和深刻的认识。
教育不仅帮助青少年适应社会变革需求,启发他们反思社会变革,筹划新的社会变革。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单纯的适应走向全面适应,批判,创造,超越的结合。
教育自身社会变革边缘走向社会变革的中心。
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趋势明显
应该从态度只是情感技能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准备
帮助人们解决一些威胁人类生存的国际问题,和平环境道德。
全球化促进世界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而不应该形成新的依附关系,教育本土化对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和全纳教育理念称为知道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贯穿人的一生,不再青少年,而是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教育改革应该着眼于床在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段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
受教育权成为与人生存和发展权紧密相关的一项公民权利,全民教育理念不断从理论走向实践。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萌芽
概述:经验、习俗称为“前教育学时期”,成果在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或思想著作中。
西方古代教育学思想的萌芽: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著作:昆体良的《雄辩术远离》,西方世界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中国 儒墨道法
创立
主客观条件
独立形态教育学标志
独立形态教育学内容
七人物
发展
实验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批判教育学
现状
研究问题领域扩大
多样化
细密分化
教育学的价值
反思日常教育经验
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