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维导图如下。
编辑于2020-09-08 09:12:17政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及构成
马克思主义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构成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来源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社会根源
阶级基础
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与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
革命性
实践性
人民性
发展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辩证唯物论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及不同哲学流派
基本问题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
两个方面
1.
2.
哲学划分
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可知论
不可知论
世界怎样存在
辩证法
形而上学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物质的范畴
恩格斯关于物质概念的提法
列宁关于物质概念的提法
物质和运动
运动的概念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批判两种错误观点
运动和静止
静止的概念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相互区别
运动和静止相互联系
批判两种错误观点
物质运动和时空
时空的概念
物质运动和时空的关系
时空的特点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方面一
方面二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
唯物论(意识观)
意识的来源,本质和作用
意识的概念
意识的来源
意识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作用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
相互联系
方面一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3个前提和条件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的联系和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唯心主义一元论)
联系
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物主义哲学
联系
区别
唯物辩证法
事物的联系与发展
唯物辩证法两大总特征
1.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概念
联系的特点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2.事物的永恒发展
发展的内涵
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概念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
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事物永恒发展的方法论意义
五对范畴(环节上的逻辑)
1.原因和结果
概念
关系
方法论意义
2.必然和偶然
概念
关系
1.
2.
方法论意义
3.可能和现实
概念
关系
方法论意义
4.现象和本质
概念
关系
方法论意义
5.内容和形式
概念
关系
方法论意义
三大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原因
1.
2.
3.
①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斗争性
原理
方法论意义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
2.
3.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
2.
方法论意义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普遍性含义
特殊性
含义
具体表现
1.
2.
3.
方法论意义
④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
概念
原理
方法论
2.量变质变规律
概念
质
量
度
量变
质变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方法论
3.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
否定因素
辩证否定观具体内容
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辩证思维方法
认识论
第一节.认识与实践
实践的本质和特征
错误的观点
中国古代哲学
将实践指示为道德伦理行为,狭隘。
黑格尔
实践理解为精神活动,忽略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康德
实践看成理性自主,忽略实践客体。
费尔巴哈
把实践等同于生物活动,狭隘。
正确的观点
马克思
实践是感性的(有意识指导,体现主体目的),对象性(客观)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含义
实践(人独有的)是人类能动(受意识指导的)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物质活动。
实践的3基本特征
1.直接现实性。(本质特征)实践具有将人脑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的功能,这种功能称为直接现实性。(知道道理有没有去做)
2.自觉能动性。实践受意识的指导,体现主体的目的性。(人类做事有目的,只做有利益的)
3.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内涵不同。(以前寄信,现在很快)
实践的基本结构和形式
实践的基本结构
1.实践主体。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主体能力
自然能力
精神能力
知识性因素(首要)
理论知识
经验知识
非知识性因素
情感和意志因素
3个基本形式
个体/群体/人类
2.实践是客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与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完全等同,要为人所认知,如遥远星球没人知道。)
3.实践是中介。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方法和手段程序。
1.人体,机器,动力能源。
2.语言符号。
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实践关系(最根本)
认识关系
价值关系
实践基本结构变化
主体客体化(人根据需求,把树变成筷子,纸。)
客体主体化(人坐汽车,吃完雪莲功力大增。)
实践的形式
三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
社会政治
科学文化
虚拟实践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本质
错误观点
1.唯心主义先验派
从思想感觉到物
2.唯物主义反映论.直观反映论
正确观点
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
认识的含义
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客观事物本身(看到鸡就是鸡本身)
对客观事物的联想(看到鸡想到鸡翅)
反映性和创造性的关系-密不可分
认识的过程.两次飞跃
1.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概念
直接感受-感觉/知觉/表象,直接性/具体性。
理性认识概念
整理感性材料,概念/判断/推理,间接性/抽象性。
关系-辩证统一
向两端走导致错误
只感性-经验主义(读书无用)
只理性-教条主义(死读书)
飞跃的条件
用于实践
理性思考
2.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
认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理性因素
感性因素
认识的两大规律
反复性
原因
客观
主观
无限性
循环往复,前进上升。
实践和认识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特性
错误观点
马赫主义
多数人承认就是真理
实用主义
有用即真理
正确真理观
3大特点
客观性.一元性
绝对性(我确定我爱你,我也有爱人的能力)
相对性(你会变,我也会变)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辩证统一
相互依存
相互包含
错误观点
方法论
真理和谬误
关系-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
相互联系
超出一定范围,就相互转化
真理的检验标准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价值的概念
价值的基本特性
1.主体性
2.客观性
3.多维性
4.社会历史性
价值评价的特点及标准
价值评价的概念
1
2
3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体现
1
2
3
第三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用于创新
从必然走向自由
必然
自由
唯物史观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先批判错误的)
社会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
唯心史观的错误
1.重视精神力量,忽略物质动因。
2.重视个人作用,忽略人民群众的力量。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
1.自然地理环境(影响非决定)
2.人口因素(影响非决定)
3.生产方式(决定性)
生产力(决定性)
1.劳动资料
2.劳动对象
3.劳动者
生产关系
1.所有制
2.人与人关系
3.分配
社会意识
不成系统
社会心理,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车牌就要8,6)
系统的
社会意识形态(法律,道德...文科的)
非社会意识形态(自然科学)
两者辩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存是意的来源,意是存的反映
意-物质交往产物
或早或迟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意与存,不同步不平衡
历史继承性
能动反作用,先进-促进,落后-阻碍
2对社会基本矛盾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
含义
物质力量,人与自然关系
基本要素
1.劳动资料
生产工具最重要,是尺度,社会经济时代依据。
2.劳动对象
资料+对象=生产
3.劳动者
最活跃
科学技术,重要,但不独立。
生产关系
含义
物质经济关系
内容
狭义
1.所有制
最基本,决定性,社会经济结构性质依据
2.人与人关系
3.分配
广义
两者辩证关系
不可分割
生产力-内容,生产关系-社会形势。
两者有机结合统一-生产方式
力决关系,关系反作用力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两者矛盾运动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第一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含义
生产关系总和
上层建筑含义
意识形态,相应制度组织设施。
1观念上层建筑-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2.政治上层建筑(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
两者辩证关系
A.经济决定上层建筑
1.经决定上的产生
2.经决定上的性质
3.经的发展变化决定上的发展变化和方向。
B.上层建筑有反作用
子主题
人类社会发展第二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含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特点
1.全面,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骨骼.血肉
2.具体的
3.历史,有过程。
社会形态更替.特点
1.统一.多样
纵向横线
2.必然性,历史选择(规律,能动)
做选择的原因
1.
2.
3.
3.前进行曲折性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5个
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内容
社会基本矛盾.作用
1.
2.
3.
阶级斗争
社会革命
改革...
科学技术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历史创造性问题
现实的人及其本质
现实的人.含义
人的本质-社会属性
1.与动物区别-劳动
2.与人区别-社会关系总和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人民群众.含义
原因
1.
2.
3.
群众观点
群众路线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产生途径
资本的原始累积
生产方式的确立
价值是什么
商品经济
含义
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
产生的历史条件
社会分工的存在
资料与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商品
概念
交换的劳动产品
二因素
使用价值
含义:有用性。自然属性,共有属性
价值
含义:劳动。社会属性,社会关系,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交换价值
第三概念,不属于二因素。
价值起决定性作用
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
对立统一,对立-二者不可兼得。统一.缺一不可。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的概念
具体形式,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的概念
体力脑力劳动
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使用价值,抽象劳动-价值实体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对立统一
同一空间,统一过程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自然属性。抽象劳动-社会属性。
价值如何衡量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起决定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的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效率成反比。
关系表格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熟练度.正比
科学技术发展.正比
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正比
生产资料的规模,效能,自然条件.正比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简单劳动-商品价值量的尺度计量
复杂劳动-多倍的简单劳动
价值如何表现
商品价值形式-4个发展阶段
1.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远古,一只绵羊换两把石斧)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3.一般的价值形式
4.货币形式(一只绵羊=一两黄金=两把石斧)
货币
概念
媒介,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5种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衡量表现价值大小
2.流通手段-交易的媒介,现货交易
3.储藏手段
4.支付手段-无现货交易(月底结账)
5.世界货币
产生后-商品世界的变化
分化为两极
具体商品,代表不同使用价值
货币,只代表商品价值
价值有何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内容.要求
1.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积极作用
1.自发的调节-分配比例
2.刺激生产力发展
3.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消极作用
1.社会资源浪费
2.两极化
3.阻碍技术进步(垄断)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继承-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创立-劳动二重性。
劳动二重性-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1.对劳动的认识
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的作用的认识
3.科技,知识,信息
4.创造,分配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概念
劳动力的使用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1.
2.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
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
资本主义所有制
剩余价值的产生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资本主义增值过程的统一。
工人的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
资本的本质
不变资本(8斤面),可变资本(雇佣的工人)
剩余价值率
m’(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v(可变资本)
绝对剩余价值
延长工作日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技术进步,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
超额剩余价值
单独提高企业技术。(超额价值没了还有-相对价值)
自动生产化
还是要雇佣工人(1.不存在绝对无人2.转移剥削)
资本(剩余价值)的积累
含义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
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资本的价值的构成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
资本有机的构成
资本(剩余价值)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循环过程的3个不同阶段,三种不同职能
1.购买阶段-货币资本的职能
2.生产阶段-生产资本的职能
3.售卖阶段-商品资本的职能
产业资本运动的两个基本前提条件
1.空间上并存(采购生产销售-同时)
2.时间上继起(采购→生产→销售)
资本周转
含义
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
1.时间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流动资本-决定性)
三次划分
社会再生产
1(v)+1(m)=2(c)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资本主义工资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马克思在理论上的贡献)
1.创立唯物史观
2.创立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具体体现。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本质特征
生产相对过剩
爆发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具体表现1.2.
周期性爆发的特点-周期性
1.危机
2.萧条
3.复苏
4.高涨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的国家,民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其本质
进步性局限性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
生产集中
集中于大企业,在社会中占比不断增加。
资本集中
大吞小,小合大,为大支配。
垄断的形成,本质,垄断组织
概念
为高额利润-操纵控制
产生原因
为高额利润
避免两败俱伤
形成对竞争的限制
垄断与竞争
与自由竞争相比的特点
目的-垄断利润,垄断地位
手段-更多手段
范围-规模扩大
存在竞争的原因
经济条件
维持
不可能包罗万象
金融资本,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
工业+银行
金融寡头
操纵命脉,控制政权。
经济-参与制
政治-个人联合
影响政府政策,掌握科教文化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垄断利润.概念
垄断利润.来源
加强剥削
市场占有
国外利润
再分配
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垄断利润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概念
原因
5形式
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扩展
3形式
产生的经济社会后果
输出
输入
垄断组织
早期-国际卡特尔
国际联盟
国际性协调组织
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表现
1.国际分工
2.贸易全球化
3.金融全球化
4.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迅猛发展因素
影响.双刃剑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社会阶层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经济危机呈现出新特点
政治制度的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实质
新变化原因
实质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局限性
代表人物
圣西门,傅里叶,欧文
局限性
未揭示经济根源
力量
实现道路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第一国际.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胜利
历史影响
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实践
列宁
苏联模式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最终实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