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考研马原理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原理模块的思维,对应徐涛视频做的。
编辑于2020-09-13 23:08:57马原(24')
0.导论
内涵和构成
基本立场(人民)、观点和方法
来源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联盟
组织——主义者同盟
政党——共产主义者联盟
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共产主义宣言》
产生条件
社会根源
阶级基础(实践基础)
思想渊源
德国古典科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
鲜明特征
科学性
正确(独有)
革命性
彻底批评精神
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实践性
实践(独有)
人民性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无产阶级的利益与人民一致
发展开放性
不断发展
不断吸纳优秀成果
当代价值
1.哲学(18')
方法
0.哲学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
朴素(古典):物质是一种或几种实物
形而上(>机械):物质是原子等粒子
现代辩证(马):物质是一切客观存在
包含前两者
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
主观:本我——王阳明、惠能
客观:我之上——上帝、道说、礼说、缘说
物质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可知论:有同一性(意识可以认识物质)——唯物、唯心
不可知论:没有同一性(意识不能或不能完全认识物质)——不彻底的唯心
物质和意识是否有同一性?
1.唯物论
世界是什么?
物质观(本原)
物质范畴
恩格斯——抽象(物质与具体的物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列宁——不依赖我们的感觉存在(物质唯一特性:客观存在)
通过物质与意识关系来定义
物质与运动
运动(变化)的概念
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错误观点
物质是静止的——形而上
运动是精神的运动——唯心主义
运动与静止
静止的概念
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关系
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相互联系
相互依赖、相互渗透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错误观点
夸大静止,否定运动——形而上
夸大运动,否定静止——诡辩论
物质运动与时空
时空的概念
三维性
时空的特点
绝对性(绝对存在)
相对性(运动速度突破极限,时间空间发生变化)
有限性(具体实物的时空有限)
无限性(所有实物)
关系
不可分割
时空是运动的时空
运动是时空的运动
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方式)
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
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物质基础
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为什么?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意识观(派生)
概念
物质世界长期产物
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起源
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
低等动物的刺激感应性
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是人独有的
影响因素
多因素综合作用结果
劳动(实践)——决定性
语言等——促进(重要影响因素)
语言是物质、语言的含义是意识
夸大、贬低
本质
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内容是物质(客观)
作用:能动作用
1. 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 意识具有创造性
3.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
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
物质不是意识,意识不是物质
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相互联系
物质可以转化为意识,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意识(弱)对物质(强)既有依赖性,又有相对独立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需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条件
从实际出发是前提
实践是基本途径
还依赖于一定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具体表现为社会历史趋向(规律)和主体选择(能动)的关系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意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日常生活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2.辩证法
世界是怎样的?
两大总特征
普遍联系
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以区别为前提的
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本身固有的)
普遍性
内在结构性(事物内部)
不孤立(事物与外界)
世界(整体)—中介—事物(环节)
多样性
条件性
对活动有支持或抑制作用
改变条件,创造条件
改变遵从客观规律
方法论意义
永恒发展
发展的内涵
运动=变化(双向、绝对的无条件的)>发展(前进上升、有条件的永恒的)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的关系
新事物—有前途
旧事物—没前途
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
新事物往往产生与旧事物
新事物一定生产于旧事物
新、旧事物的区分与时间无关
过程的观点
都是暂态
方法论的意义
五对范畴
联系和发展环节上的逻辑
原因和结果
前后相继
因果是前后相继的
前后相继的是因果
关系(对立统一)
一定条件下,因果区分是确定的
互为因果
由果推因,由因推果
因果关系复杂多样
有其因必有其果
有因必有果
方法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必然和偶然
凡事都是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缘分
关系(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
产生形成的原因不同
表现形式不同
在事物发展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相互联系
可能和现实
关系(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
相互联系
相互包含
相互转化
在现实中是否有依据
是
可能性
否
不可能性
在现实中依据是否充分
是
现实的可能
否
(潜在)抽象的可能
方法论
现象和本质
关系(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海市蜃楼、水中扭曲的筷子)
错觉一定是被假象迷惑导致的
错觉与假象、真象不是一回事,错觉是发神经
真象是正确的现象,而错觉是错误的感觉
真象、假象都是一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无关对错。 错觉是一种错误的感觉。
真象往往隐藏在事物内部,而假象往往外露于事物外部
无论真象、假象都是现象,只要是现象都外露于事物外部。 本质才隐藏于事物内部。
相互联系
方法论
现象本质相统一——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现象本质相对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内容和形式
关系(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反作用内容
生产方式(形式)生产力(内容)
方法论
既要重视内容,又要善于运用形式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
怎样联系?为什么联系?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 贯穿其他的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 提供矛盾分析法,是对事物认识的实质
4.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对立的实质
四大重点原理分析原理
1.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同一性
相依存
相贯通(转化)
斗争性
相排斥、相分离
对抗性;非对抗性
不是时而时而的关系,而是既……又的关系
关系(对立统一)
相互联系
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同一性越强,斗争性越强(水涨船高)
相互区别
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方法论
看问题一分为二
求同存异
批评继承吸收
事物之间会相互转化
2. 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原理
矛盾的同一性的表现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条件
互相吸收有利因素,而各自发展
彼此互通,相对立转化而得到发展
矛盾的斗争性的表现
此消彼长,造成量变
双方斗争,发生质变
方法论
不仅“相反相成”,也有相辅相成
学会逆向思考(反面做到极致也可)
和谐不是无差别的一致
3.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普遍性(共性)
时时都在,处处都有
特殊性(个性)
不同事物的矛盾不同
同一事物阶段不同矛盾不同
一事物内部存在诸多矛盾
关系(对立同一)
相互区别
共性:无条件,绝对的
个性:有条件,相对的
相互联系
所有事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仅仅是强弱之分
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4. 矛盾的发展不平衡原理
概念
主要矛盾——决定地位
次要矛盾——服从地位
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反面和次要方面
原理:事物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方法论:“两点论”;“重点论”;抓关键,看主流
矛盾分析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质量互变)
量变质变
怎样发展?发展的过程和状态
概念
质: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认识质才能区分
量:认识的升华和精确化、正确认识量才能发挥作用
度:度(区间)关节点(端点)
量变:数量增减/次序变动——事物渐近的连续性
质变:根本变化——事物渐近过程的中断
关系
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
你瞅上面
相互联系
想要质变就一定要有量变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
方法论
理论上
用来抨击其他学说
夸大质变:激变论
夸大量变:庸俗进化论
实践中
适度原则
对社会主义(质)初级阶段(量)的认识
改革、发展和稳定
否定之否定
朝哪里发展?发展的方向和归宿
概念
肯定因素——维持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促使事物灭亡的因素
原理
辩证否定观
自我否定
外在力量对事物进行消灭(形而上)
🐛事件——错把偶然当必然
事物发展的环节
新旧事物的联系
扬弃——既批判又继承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形而上)
否定之否定规律
A-B-A(表面似乎相同但是升级了)
种子(一颗)——🌼、结果(腐败)——种子(一堆、且再一次进化) 曾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后来看山不是⛰️,看水不是水 现在看山还是⛰️,看水还是水 (境界不同)
迂回前进,螺旋上升
方法论
理论上
只看回归,不看发展:循环论
只看发展,不看回归:直线论
实践上
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客观辩证法——本就存在
主观辩证法——思维方式
客观——唯物、主观——唯心
客观和主观是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唯物和唯心是对和错的关系
3.认识论
我们应该怎样认知世界?放映、能动
4.唯物史观
人类历史规律
唯心史观的缺陷
只看到历史发展背后的精神, 而没看到精神力量背后的物质动因
只看到少数英雄人物的力量 而忽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社会发展的历史动因
子主题
社会存在和 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物质)
1. 地理环节(影响因素,非决定性力量)
1. 日本、以色利
2. 人口因素(影响因素,非决定性力量)
2. 中国(人多)、俄罗斯(人少)
3. 生产方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社会意识 (意识)
1. 社会心理
2. 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3. 社会意识 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
与(经济、阶级、利益)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艺术、哲学有关 考虑不同阶级的认识是否相同
非社会意识形态
语言、自然科学、心理学
关系 (辩证统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社会存在发展,社会意识或迟或早的发生改变
社会意识反作用与社会存在 (相对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形式之间相互影响 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双向)
所有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意识都是对物质的反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矛盾运动
生产力
概念:物质力量,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
构成 (独立要素)
劳动资料: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劳动对象
合称生产资料
劳动者: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科技在生产劳动中是决定性因素
科技在社会历史中是决定性因素
生产关系
概念: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物质)的经济关系
构成
生产资料所有制
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 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断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关系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
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与生产力(双向)
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社会历史发展第一规律)
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
是——先进
否——不先进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
概念: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制度——政治上层建筑
占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就是社会意识形态
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社会历史发展第二规律)
上层建筑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生产力
是——先进
否——不先进
社会形态更替的 一般规律和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
概念: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构成
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特点
内容全面,经济基础(骨骼)上层建筑(血肉)
具体的
历史的
社会形态 更替的特点
统一性和多样性
纵向看(历史跨度),
横向看(同一时间),
必然性(规律)和 人民的历史选择性(能动)
取决于民族利益
取决于交往
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 以及本名族特点的把握
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都是自觉的
社会发展具有能动性是自觉的 但是自然界的发展没有,只能是自发的
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前进性和曲折性
迂回前进、螺旋上升(否定之否定规律)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
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原因
生产力是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社会中其他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形式和阶级方式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重要动力)
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重要动力)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科技(重要动力)
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
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
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
科技是根本动力(夸大)
科技无关紧要(贬低)
人民群众在历史 发展中的作用
现实的人及其本质
现实的人:你我他
本质
人与动物相区别,人的本质在于劳动
人与人相区别,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是社会属性,而非自然属性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质——一切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量——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包括剥削阶级
分时期
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者的劳动群体及其知识分子
原因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 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既是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是其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经济(根本)、政治、精神文化)
方法论
在看法上,群众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工作中,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
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2.政治经济学
主体
简单商品经济
价值是什么
商品经济
概念: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历史条件
社会分工的出现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
价值——抽象劳动(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商品具有的两个因素
交换价值
表面上表现为使用价值的交换
实质上由价值决定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为对立统一
对立性:二者不可兼得
统一性:二者缺一不可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
时空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价值如何衡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效率)成反比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简单劳动——不要经过复杂训练
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体系的复杂的训练
商品价值是以简单价值为尺度衡量
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
价值如何表现(交易)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级
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1只🐑=两把石斧 (物物交换)初级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的价值形式以及货币形式
终极完备形式 货币仅仅指金、音等重金属 货币天然不是货币 货币天然是货币
货币的五种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
货币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作用
原因: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
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可以不足值
劣币驱逐良币 磕碰坏的黄金—也可以表示面值 由此产生纸币(代替货币流通的手段)——没有价值 不是作为价值尺度
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支付手段——没有现货 流通手段——现货交易
货币使整个商品世界分为两极
具体商品
货币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发展为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价值有何规律
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供求、币值(影响因素)价值(决定性因素)
作用
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分配比例
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可能导致垄断的发展,阻碍技术进步
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
自发的比例分配,可能出现比例失调,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区分内容和表现形式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矛盾的矛盾
私有制——私人劳动 社会分工——社会劳动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的同时
创立了劳动二重性(枢纽)
发达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及其以后)
自由竞争
垄断阶段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积累
劳动力成为商品 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是人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剩余价值的生产
从劳动的方面看
具体劳动的任务:转移“面粉”的价值;产生“包子的使用价值”
抽象价值:产生新价值
从资本的方面看
借助具体劳动转移到最终产品中去,不会增殖——不变资本C
购买面粉的80元
由劳动再创造出来,并能产生新的价值,带来剩余价值M(工人)——可变资本V
购买工人的20元
剩余价值率M'=M/V,衡量剥削程度
从时间方面来看
前4h为自己劳动,创造劳动力价值——必要劳动时间
区别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要太努力也不要太懒, 同行业内,平均生产一个商品生产的平均时间
后4h为资本家劳动,创造剩余价值——剩余劳动时间
绝对剩余价值——加班延时产生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全社会工作日长度不变, 提高技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产生的剩余价值(果)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优先提高生产力,提高生产率(因)
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手段, 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不存在绝对“无人”
转移剥削
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把剩余价值资本化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资本的有机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
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值
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工人失业——贫富差距加大——资本主义灭亡
机器增多,劳动力需求越来愈少
技术构成变化导致价值构成 变化的是资本的有机构成
剩余价值的流转和分配
循环
采购——产业资本执行货币资本职能
生产——生产资本的职能
销售——商品资本职能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 空间上同时并存 时间上继起
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
资本周转的时间
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面——流动 擀面杖——固定 流动资本比例越大,资本积累越快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商品的价值构成=C+V+M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科学社会主义
归宿
社会主义社会
空想社会主义
从空想到科学、从理想到现实——两次飞跃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局限性
认定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然而不知道为啥——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
要求埋葬资本主义,但不知道力量是什么——工人
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实现途径——无产阶级革命
马克思在理论上的两大贡献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基础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两大贡献
历史唯物观和辩证唯物观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阐述了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相互关系的重要原则
坚持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
坚持各国党的独立自主和完全平等
无产阶级革命和俄国的探索
十月革命
子主题
列宁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苏联模式
经济
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组成
以高速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
形成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 形成过度集中的指令性经济模式
政治
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机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 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主要因素
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
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和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畸形的早产儿、反常现象
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 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述未来社会的新特点
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不断深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
立足于揭示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可能对各种细节作具体描绘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没有绝对的自由
重要因素
不那么重要但是有点作用
套话术语
关系
不可分割
词性不同
你是我
我是你
对立统一
词性统一
相互区别
相互联系
马克思在哲学史上两大历史贡献
1. 历史唯物主义
2. 辩证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