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外广播电视史
中外广播电视史思维框架图,这本书比较晦涩难懂,如下思维导图有助于大家梳理知识要点。
编辑于2020-09-14 07:46:46中外广播电视史
上篇 外国广播电视事业
第一章 广播电视的科技与事业
广播电视:是电子传播媒介。从技术上说,广播电视是将声音、文字、图像等信息转变为连续的电子信号,通过有线和无线的方式传播出去,供视听者收视的传播媒介
广播电视是大众传播媒介。它的特性有:
传播的即时性
传播的直感性
传播对象的广泛性
第一节 广播电视科技的发明
一、电子媒介的科技基础
电子传播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推动远距离传送的动力来源
需要有进行传播的发射和接收渠道
借助电磁波传递信息,需要有电波上的编码解码方式
电子传播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
传导,电流通过导线直接传递的过程,有线传播通过直接传导的方式
感应,通过磁场间接产生电流从而产生同样的电磁波 是无线接收的工作原理
辐射,透过空气直接发射,广播电台的发射机通过天线发射强大的无线电波,将信号即节目播发出去
第二节 广播电视事业的诞生
莫尔斯电码:近代电报的基础,用电流传送字母信号的编码方法。在此之前的电报系统是用单独的一条线来代表每一个英文字母,类似打字机,系统复杂。莫尔斯尝试用一条电线传送各种文字信息。开始,他用电流停顿长和短的间隔来代表不同的字母;后来,他加上点和划的区别
1920美国KDKA电台,是世界上第一家广播电台
1936英国BBC,是世界上第一电视台
1937德国柏林建成电视台
1938苏联莫斯科建成电视台
1939二战爆发后,电视台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1941年美国创立了第一批商业电视台
1960年电视进入黄金时代
第三节 广播电视科技的革新
记录媒介(设录设备):改变了整个广播电视的传播形态
录音设备
唱片、钢丝录音机、磁带、录音机、CD
录像设备
电影、电视屏幕、磁带录像、激光视盘VCD,数字激光视盘DVD
ENG(电子新闻采集设备):轻型摄像机和可移动录像机的结合。
SNG卫星新闻采集设备:ENG和卫星通讯设备相结合
ENG和SNG被广泛应用于对新闻和重大事件的同步报道。借助卫星,新闻实现了全球的即时传播
EFG:电子现场制作,用转播车在现场制作节目或现场转播的活动。无论是现场转播还是现场录像,都是与事件发生发展同步
彩色电视
改变了电视画面的质量,提高了电视的传播效果
彩色电视制式
NTSC制,正交平衡调幅制。点描制系统,作为美国彩色电视的技术标准,这个可以兼容原有黑白电视标准的彩色全电子电视制式
PAL,德国,优点是传送范围广,传真度高,与黑白电视兼容性好
SECAM制式,法国,顺序传送和彩色存储,相比NTSC制防干扰性有所改善,但是对黑白电视的兼容性能却有所下降
卫星传播
如果让卫星以同样的方向和速度与地球一起运转,卫星就可以悬在地球上空,成为空中转播站。用三颗这样的卫星就能够覆盖整个地表,形成全球通讯网络
线缆传播
有线电视:是以电缆或光导纤维传送节目并进行放大分配的电视系统
ppv:计次付费频道
有线电视的优势:不受空中电波的干扰。频带宽,频道多,选择范围大。可以双向交流针对性的服务
电视科技革新的特点
电视科技的革新与发展是长期的多方面的,科技的进步对电视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业,如设录设备、卫星传播、有线
记录媒介改变了电视传播的时空,彩色电视提高了电视传播的质量和效果
改变了政治、经济、文化、与外交,各国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改变了生活
国家政策对电视事业改革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章 广播电视体制
第一节 广播电视体制概述
广播电视体制:一个国家电视事业的所有制形式,内容包括制度和体系,即包括理念和法规基础,又包含组织和经营内容。取决于国家对广播电视事业管理的法律和行政规定,广电事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广电传媒机构组成遵循的方针、政策
一、广播电视体制的起源与基础
影响广播电视体制的先决条件2018
除了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以外,还有自然和社会条件如人口、语言、地理、地缘关系、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
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概念
与传统报业不同,广播初创时期,就被认为是公共媒介,应该严格管理和规范。
从自然属性上讲,广播电视是技术性的通讯媒介
从社会属性上讲,广电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沟通与整合的功能,对它们的文化影响不能放任自流
社会公器:社会公共信息交流平台,社会各阶层都能在此,交流沟通,表达意见。
广播电视体制的分类及特点
私营商业制
经营策略:以利益为最终目的
经营目标:通过服务受众来服务广告主
由于利益第一,因此,节目内容只能针对最大多数人的低级趣味,娱乐无节制,具有表现性和暴力的天然倾向,加以广告成灾受到很多批评
美国
公共服务制
经营策略:政府任命的传媒机构从事传播活动,并在立法机构的监督之下
经营目标:保证了执政党对传媒的控制和反对党的传媒参与权。
英国对世界广播电视体制有两个最大的贡献,其一创立以BBC为楷模的公共服务广播体制。树立了公共服务和商业经营并举的广播电视经营典范
经费:经费来自国家拨款和社会捐款
西欧,主要代表国家是英国和德国
公共广播电视的特点
内容,公共广播电视的节目是面面俱到
传播功能是,公共广播电视是自治的
就社会舆论表达而言,公共广播电视具有多样化和普遍性
就文化角色而言,公共广播电视总体格调偏向高雅
就社会地位而言,政治生活中位置独特
经济机制而言,非商业主义
公共广播电视的弱点
相互矛盾的利益主张使它陷入尴尬
市场经济的盛兴,经济因素的制约变得越来越强烈
反对迎合低级趣味,却又追求大众趣味,使它失去平衡社会和引导文化的独特性
由于政府越来越不情愿负担广播电视的费用,将它推入与私营传媒竞争的商业环境导致了公共广播电视的根本困境
国营制
经营策略:广播电视事业为国家所有由政府经营
经营目标:广播电视是政治宣传工具,主要是推行政令和对民众进行思想教育,促进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
苏联、东欧国家
第二节 美国广播电视体制
特点:商营为主,广播电视类似于工商产业,较少强调广播电视作为文化事业的独特性
美国广播电视体制的建立
商业与非商业广播的早期斗争
1920年KDKA开播,标志着美国广播事业的诞生,KDKA是世界上第一家广播电台
起初,没有一家电台采用出售时间的商业资助形式。广播经费来源,人们建议从税费中支付,由市政府拨款或建立公共基金。1922年WEAF创造了广告经济的新形式
WEAF的新举措遭到批评,于是将广告限制在只提及商家名称的非直接广告内,管理美国广播的美国商业部长鼓励了WEAF的电台的这一做法。并且清晰频率大多数都给了商业电台。
RCA组建了全国广播公司NBC,世界上第一个广播网,红网和第二个广播网蓝网的建立标志着美国商营广播进入播放全国性节目的新阶段
1930年广播体制非商营改革失败
非商营广播数目最多的是教育广播电台,当商营广播扩张的时候,教育广播却日益缩水。根据《1934年通讯法案》的要求,FCC讨论分配非商营广播频率的建议。这次会议宣告失败,FCC搁置建议,劝说非商营广播与商营广播合作,利用商业频率播出教育节目。1934年以后,教育广播时间缩短,节目经费缩减,合作的幻想也开始破灭。广播改革也宣布失败,从三十年代起,美国商营广播垄断局面一直延续下来。
美国商营广播电视体制的发展
塑造商营广播电视网的人物
美国商营广播电视网的塑造者:萨尔诺夫,美国广播电视之父,NBC的创造者。佩利,CBS的领袖。
巩固广播网,建立电视网
CBS与NBC的广播竞争
电视网的市场分配
起初美国打算成立4个电视网:NBC、CBS、ABC、芒特网。1952年NBC、CBS占据了最大市场,ABC得到了一些残余电视台。芒特受挫严重。ABC与派拉蒙联合加强了实力,芒特放弃了联网成立了独立电视台集团。默多克成立了第四网,福克斯广播公司。
电视网的黄金时代
推进传媒经济
私人商业电视网将广告和广告客户的需求摆在首位
保卫商业制度
商营电视受到公共广播电视和电影业的攻击,商业电视代表人物奋起保卫商营原则
收视率竞争加剧
由于广告时间的价格是根据观看节目的人数估算确定的,且收视率也影像电视网的上市资产,所以对商营电视网来说,评定节目成功的最终标志是看节目是否吸引观众。
电视网的极大权力
20世纪60年代,电视节目不仅对公众的思想,而且对几乎所有社会机构的运作方式都产生着影响。电视不仅改变了政治家活动的方式,也改变了职业体育竞赛的面貌。电视权利过大使许多人都产生了担忧
公共广播电视系统的建立
福特基金会成立了全国教育电视和广播中心以开发广播电视教育节目
美国广播广播的历程
起步阶段
1920KDKA是世界上第一节广播电台
发展阶段
NBC CBS的创办,控制了全国半数以上的广播电台
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美国三大商营广播公司之一,是实力最强,历史最久的公司
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美国三大全国商营广播电视网之一
ABC,美国广播公司,美国三大商业广播电视公司之一,经费来自广告广播。
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FM电台
调整期
1950电视给广播带来了巨大挑战
1960年后,广播最大的变革是小众化和窄播化
美国电视的历程
起步阶段
1940年
发展与冻结时期
二战后,电视业发展速度加快,1948年FCC下令冻结频道的分配
快速发展时期
1950年彩色电视首次播放,广告和流行节目在电视涌现
稳步发展阶段
1962年,美国发射电信1号,是世界上第一颗用来传递电视节目的通讯卫星
1975年,美国发射通讯卫星1号,促使有线电视业迅速发展
第三节 英国广播电视体制
英国广播电视体制的演进历程2018
早期商营体制的创立
构思出来一种英国式的统一收费的广播体系。商营BBC的广播经营权是独家的,收音机要由官方盖章方得销售。政府特许BBC收取收听许可费。BBC可以播出厂商赞助的节目。早期BBC独占广播市场利润很高
公共广播体制的确立和发展
公营BBC的建立
出版商担心新媒介会侵犯他们的广告利益,便大肆攻击BBC行业垄断和国家的政治控制。公众对私人独占广播也日益不满(公营BBC的建立)电波频率是公共资源,在授权时应慎重考虑公共利益。广播是对民意、公众生活具有极大潜在影响力的媒介,应由国家授权的公益法团经营。于是BBC总经理提成的公共服务广播获得广泛支持
其后延伸到电视
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电视台
探讨双重体制
商营电视广播的创办
根据《独立电视法案》,独立电视局(ITA)于1954年成立。是一个管理商营电视的公共机构。法律规定ITA负责监督独立电视公司业务,对立电视台应严格遵守对广告播出时间、数量和内容的规定,节目与广告明显分开,广告不得影响节目内容
ITV(联合电视,联合播映两家独立电视公司)
双重广播电视体制的发展
双重体制从电视扩展到广播。英国政府于1971开放商业广播,1972年批准开办商营广播饿《无线电广播法》生效,ITA改名为独立广播电视局IBA,从此,公商并营得以确定,形成BBC和IBA双头垄断
英国广播电视体系的特点
特点:公商两大系统分别组织。这种双重广播电视体制稳定而又有效。媒体竞争相对独立,强调竞争特色,具有完善的服务功能
英国广播公司BBC,应该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也是世界上最大饿新闻广播机构之一,1936年建立世界上第一家电视台
独立广播电视系统(ITA/IBA)
英国有线电视的发展历史
英国广播电视体制的多元格局(发展)
商业广播电视走向多元市场
BBC引导英国的数字时代
第四节 苏联及俄罗斯广播电视体制
特点:1国家所有制2党和政府直接领导3国家财政的经济来源4.传播媒介的宣传工具5封闭式的管理体制
苏维埃广播电视的历史状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广播的发展
苏联的广播电视是从苏维埃俄国发展起来的。 十月胜利革命后,苏维埃政府起初讲电影而不是广播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视的发展
在彩色电视方面,苏联与法国同盟采用法国的SECAM制式
第三章广播电视节目
第一节 广播电视节目概述
广播电视节目是被媒介机构选编,通过电子频道播放的内容材料,它们也可以通过音像产品等方式发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是又各种信号组成的,这些信息按照一定规则组成节目单元,并按一定的编排形式串联播放。广播电视台一般只制作直播节目如新闻实事节目和实况转播节目,其他节目可以听过节目市场等方式获取
节目:英文,指编排成套的节目系列,有时指单个的节目产品。中文,泛指广播电视剧的单项内容,有时可指整个栏目
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及起源
戏剧节目
电视剧来源于广播剧,广播剧来源于舞台剧
电视登场后,夺走了受众也夺走了广播剧明星
广播剧和电视剧按表演形式分有三种
单本剧
早期的单本剧类似舞台剧
有各自独立完整的故事,每个电视剧的情节人物互不相关,只是三排在一个栏目播出,常采用直播的形式,面向知识阶层,鼓励创新
系列剧
每集有完整故事的成套节目,具有同一个主人公同一主题和不同的剧情。微型系列剧则在两集或更多集中完成一个独立故事
迪斯尼公司的《迪斯尼乐园》
连续剧
每一集中有未完成的情节和连续的线索,表现漫长的故事
也有的戏剧介于系列剧与连续剧之间,故事情节相对完整,有互相连接的情节线,有的终结,有的继续。
广播剧和电视剧按时代和集中现象分
日间连续剧,肥皂剧
因为洗涤剂商赞助而得名
主要讲述伤感、浪漫、悲喜交集的故事,目标受众是家庭主妇。由于角色长期持续的作用,吸引了大批痴迷的受众
情境喜剧
属于系列剧的一种
具有幽默搞笑的娱乐性
内容肤浅、轻松
特点是情节的循环性,从起点再回到起点,相同矛盾一直在
冒险和罪行剧
通常是系列剧
主要类型是警匪片,同样的主人公,不同的遭遇(经历曲折和磨难),相同的结局(英雄战胜邪恶)
电视电影
专为电视制作的电影
按照电视比较粗放的要求,采用电影老练的技巧和表现手法,即有电影效果,又有电视效率。
它不像电影似的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精雕细刻,但比一般同期录音,多机拍摄,一遍就过的电视剧精致。
除了在电视中演播还通过录像带和光盘发售
真实戏剧
类似于中国的电视报道剧,内容是真实故事,具有真实的事件,真实的人物,但对话细节常是虚构的。
综艺节目(滑稽戏和歌舞表演)
1930年日益成熟的广播剧中出现了滑稽节目,综艺节目与滑稽节目性质相近,但伴随歌舞以渲染热闹气氛为目标
体育节目
体育比赛充满悬念和期待,具有真实戏剧性,因此广播电视竟相追逐,电视对体育比赛影响很大。它减少了现场观众的数目,改变了体育比赛活动的传统时间,甚至游戏规则。体育比赛对电视也有影响
竞赛节目
竞赛节目依靠知识和能力、依靠技巧、也靠运气,未知的结果充满悬念。竞赛节目不仅收拾率高,制作费低,加入了赌博成分也加入了游戏的娱乐因素,噱头百出
一直是广播电视的大宗产品
音乐节目
音乐节目在广播中具有重要地位
当其他节目均移居电视之后,音乐成为广播吸引人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在调频广播中。1970年,为了节省费用,广播不再直播音乐节目,录音盒带和激光唱盘取而代之
漫谈节目(脱口秀)
在广播电视中是大宗产品
广播中一般是直播,不过也有略微延迟,以便出现不适当的内容中止谈话
广播系统日益先进因此引入了电话热线
公共事物节目
主要包括社论、新闻人物访谈、公共议题讨论和对政治事件的报道
公共服务类节目
包括针对特殊兴趣观众的节目,在中国被称为对象性节目。其中最重要的是儿童节目
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分类批评
戏剧和娱乐节目的分析
广播电视更多的是传播活动,不是艺术创作,广播电视戏剧效果是社会效果因素和戏剧因素的共同结果。系列剧和连续剧取得了巨大商业成功,但艺术评论家对它们评价不高
电视娱乐节目的主要特点是轻松愉快不费脑筋。娱乐文化偏向享乐文化的通俗文化,与提倡消费主义的商业目标一致。娱乐节目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游戏,这种节目即省钱又灵活,即轻松又具有刺激性高额赌博性竞赛节目受欢迎是在于给予观众替代性的愉悦,迎合了人类的贪婪本性
娱乐节目的另一种形式是情境喜剧
戏剧性意味着冲突,冲突的解决方式往往是暴力,合理的暴力与不合理的暴力往往难以区分。虚假的固定印象是人们对戏剧娱乐节目的批评之一
对新闻纪实类节目的分析
对美国和其他西方新闻节目最多的批评是力争第一的新闻竞争导致仓促报道和商业广播无视公众利益,不负责任的曝光伤及个人名誉和隐私,屡屡产生诉讼案件
对电视新闻节目,人们人为它浅薄,不够广泛,不够深入。只能报道表面化的事件,不涉及深层次原因。
人们批评公共关系报道为伪造新闻,在新闻中真实与非真实界限日渐模糊
对直播体育赛事节目的分析
赛事节目比较特殊,直播体育赛事节目从功能上说是娱乐的,从表现方法上说是直接反映现实的。体育节目涉及最多的是利益
体育赛事节目是赢得收视率的一个好方式,转播体育赛事便宜,一直是电视机构争夺的对象
媒介事件:传播组织有目的的策划的事件并通过大众传媒进行传播的过程
对政治仪式和即时历史节目的分析
电视事件:重大事件的电视直播,这种节目是仪式性的如肯尼迪葬礼
政治仪式和即时历史是预先知道的事件,是电视事先策划或者参与安排的。
从类型特点看,政治仪式和即时历史就是直播,需要预先策划并大肆宣传
政治仪式和即时历史的电视转播是国家形象和特征的展现。它是传承性的、社群性的、凝聚性的,它是用来整合文化的。
第二节 美国电视节目史
电视移植广播节目(1945-1952)
大发展时期(1952-1960)
电视的成熟时期(1960-1970)
电视广播地位下降(1980-)
第三节 英国电视节目史
1950年代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第四章 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传播手段的高科技化
高清晰度电视科技的竞争
高清电视:HDTV由日本最先研制出。比原先彩色电视NTDC制更符合人眼看物体的要求。高清晰度电视的出现显示出了电视质量越来越完美
直播卫星的发展
直播卫星:播放电视的广播卫星,与一般通讯卫星不同,它不需要经过地面卫星站的中转而直接到达用户的家庭
第一代直播卫星,减少卫星转发器的数目,实现精准投放
第二代直播卫星采用数字压缩技术,实现一个频道播放多套节目
新传播媒介的出现
信息高速公路:以光导纤维为主的高速传播渠道,数字化大容量信息网络。
对电视而言,第一个威胁媒介是电脑,电脑网络存储空间大、传播速度高速,对原有大众媒介冲击很大。新型电视网络具有各种信息的兼容性、获取信息的灵活性、传播互动性。数字化处理方式、电缆、光缆传输方式各种信息融为一体。
电脑与传统大众媒介服务不同在于,人机互动形式;是一种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结合,用户可以即可以接近公共信息渠道又可以即时人际沟通
网络速度的提高是要归功于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是相对于只可以处理文本的单媒体技术而言,核心是统一采用数字化处理,容易实现信息的转化
大众电子媒介经过的历史进化阶段(统一生产和消费–不同受众群体–受众单个化)
大众服务阶段,以统一生产和大量消费为特征
以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为应用的窄播阶段,以为特定群体和层次的受众服务特征
网络化多媒体的存取型视频服务阶段,受众单个化服务特征
广播、窄播、个体
70年代,电视引领媒介潮流。80年代,高清电视技术提出、通讯卫星与有电视相结合,直播卫星频道出现。90年代,数字技术的应用,信息高速公路出现。21世纪,数字技术成为世界主流
第二节 传播媒介的全球化
广播电视的全球传播
全球化带来国际传播与交流的转变表现在市场竞争、经济利益、合作方式等方面。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将推动各国媒体走向国际化,并发展为全球性广播电视网络。
广播电视的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
传媒技术的深刻变革,首先动摇了国家广播电视部门的地位,过去一直是广电部门控制节目各环节,随着电视的商业化和全球化,打破了公有和私营部门的平衡,多种媒体集团出现以及利益的驱动,都将是巨大挑战。我国应制定法律法规制定符合实际的战略性对策,迎接挑战
全球传播与广播电视
全球传播的时代,是电视的时代,因为
电视使传统媒介与新技术结合打破了传播地域限制;电视的功能大如发布新闻、政令、提供娱乐;应用广,受众规模大;在世界上各个国家,电视是应用最广,影响最大的传播媒介。从事全球传播的是新型电视–卫星直播电视和卫星、互联网、有线电视等的综合传播系统
新型电视的优势:相对于广播、电报等媒介通过视觉语言的表达克服国际语言障碍、具有强烈的文化感染力、集信息和娱乐为一体,可向世界传播本土文化
区域性电视的跨国传播
第三节 传播服务的市场化
世界节目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大中华文化圈:亚洲电视市场,指亚洲以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为核心的市场
电子传播媒介的融合与竞争
公共广播电视的困境2016
欧洲公共广播电视的特点,它的经费来源大多是政府资助或拨款,民间捐助等,他必须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责,然而80年代欧洲的电视业是商营时代,有许多公共广播电视媒介走向了商业化如法国历史上最长的公共广播电视商营化。但公共广播电是的困境不仅是经济的压力,还有使命问题如BBC与政府的矛盾
公共广播电视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需要改变的是公共广播电视的机制,而不是它的使命。公共广播电视制衡了商业广播电视的唯利是图,平衡了传播生态环境
下篇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
第五章广播电视的早期传统1922-1978 改革开放前
第一节 中国广播事业的诞生和早期广播的发展
外国人在中国的广播活动
1922年,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呼号XRO是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
早期中国人创办的广播电台
1926年哈尔滨建成第一座广播电台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国民政府的广播事业
1928年"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在南京诞生
中国共产党的广播事业
1940年中共在陕北根据地建立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2.30播出是中国人民广播创建纪念日
1949年6月广播事业正式脱离新华社的领导,扩充成立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接收中央宣传部领导
1949年12月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改名广播事业局,同日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中央台
第二节 十七年间的广播电视(建国十七年1949–1965)
建国初期广播事业的发展
建国初期,广播事业归新闻总署领导。
新闻总署确定了广播的方向为,发布新闻、社会教育、文化娱乐
全国和国际的广播节目应该集中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地方广播电台除联播节目外应特别加强地方性节目
全国与世界的重要新闻,报纸与广播电台以均以新华社为主要来源,报纸和广播不得自行采用外国通讯的消息,这是中国广播事业长期遵循的原则
提出要学会自己走路–广播电台除了采用报纸言论及消息外,也应有自己的新闻评论
电视的诞生与早期实践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以庆祝五一开始试播
10.1中国第二座电视台–上海电视台问世
12.20哈尔滨电视台问世
这是中国最早一批电视台,他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因为电视诞生于大跃进中的1958年,因此被称为大跃进的产物
广播电视大跃进(1958-1960)的挫折
为缓解大跃进的紧张气氛,1961年到1962年北京电视台举办过三次笑的晚会,但被称为庸俗低级,不过,其形式被运用到了春节联欢晚会
立足国内面向世界
导向左倾
早期直播电视剧的特点
题材:为政治服务
技术:钢丝、腊片直播
表演:接近舞台剧
艺术:从各种文艺中吸取营养
文化大革命与广播电视
第六章广播电视的改革年代1979–1991
第一节 立志改革,全面崛起
学会自己走路
影视分歧
1979年,中国电影停止向电视台供应新故事影片,不少文艺剧团也随之提高了对电视录制新戏的收费标准,电视面临节目饥荒。没有了依赖,电视界下定决心走自己的路。
广告介入
广告对中国电视发展的影响
积极
电视台市场化改革后,广告成为电视媒体经济的主要来源
为电视娱乐增加了活力,明显效应,花式口播,故事话增加了可看性
广告的宣传作业对电视台也有所促进作用,如公益广告,可以为电视台树立良好形象
消极
广告的真实性问题
广告艺术质量差容易降低审美
容易影响节目播出,降低收视率
服务于大众生活
随着经济改革和市场活跃,广播电视逐渐面向社会,面向经济,面向群众,面向生活,各种服务类节目脱颖而出
回应外来影响
电视剧从译制片到自制
引进电视剧
中国影视不发达因引进外国影视片日益繁荣,但对外来文化过分火热的现象,政府也十分担忧。这也是1983年党中央要求广播电视宣传精神文明,抵制精神污染的原因之一。为此广电部屡次指出,严禁滥播滥放,强调,广播电视是党和国家的宣传工具,是党和政府的喉舌。
国产电视剧
新时期自制电视剧出现于1978年,1979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19部各地制作的电视剧。1986年开始,中国电视剧的生产实行,制作许可证制度。
金鹰奖:全国性电视艺术综合奖,是国家级的唯一以观众投票为评选方式产生的大奖
飞天奖:中国电视剧最高政府奖创办于1980年,一年一届,是对电视剧思想艺术的评判
国际新闻的冲击
与国际新闻相比,国内新闻黯然失色。同处于《新闻联播》,国内新闻不得不改进报道。
万紫千红的南风窗
与香港比邻的广东省成为众人羡慕的南风窗,广东电视台的崛起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商以及商品经济与海外交流便利有关,广东电台也是我国最早开始新闻改革的电视台之一
凝聚名族精神
体育与爱国
1978年6月央视通过国际通讯卫星实况转播阿根廷的世界杯需求赛,这是观众首次观看现场直播
1985年11月,中央电视台转播中日女排争夺世界杯冠军赛
春节联欢晚会的起伏
春晚以小品、相声、歌舞为三大支柱。
自中央电视台1983年正式开办超级春晚节目以来,每次春晚都有很长的准备时间耗资巨大。集中了最红的明星、最精彩的节目,在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除夕,集中了全国最多的观众。从此春晚成为了新民俗。老百姓对春晚的期望也是语无伦次:节目部好,年就过不好,甚至一年都过不好。
第二节 改革深入,矛盾凸起
体制改革
"四级办电视"兴旺
四级办电视特点
优点
打破了过于集中的体制和统一模式,体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商品经济活跃了电视事业。调动了办广播电视的积极性,主要是电视,初步形成了电视立体传播网。
缺点
广播电视开放带来的新问题,集中体现在县级电视。许多不发达地区的市县不具备开办电视节目的能力,强行上马的结果是次等节目电视节目占据资源,骑虎难下。缺乏制作节目的能力,各电视台为吸引广告,填充节目时间纷纷引进海外录像节目,导致质量低劣的海外节目泛滥。偷拍和乱播乱放引起的版权问题以及争夺广告和观众的恶性竞争问题纷纷出现
新闻改革
针砭时弊
新闻的改革是以批评性的报道入手。新闻评论性专栏节目《观察与思考》
突破旧范
公众论坛
管理改革
技术手段现代化,管理现代化也提上日程。栏目播出固定化个节目长度规范化
文化从精英转向大众
纪录片热
《话说长江》
是对《祖国各地》专栏纪录片经验的突破
致力于纪录片像电视节目的转变,艺术上有新的探索。
固定栏目,连续播出
《话说运河》
采用边拍、边编、边播的方法,观众热心献出意见,文化者参与解说。
《河殇》
文化热和政治改革热
《望长城》
1991年,央视推出十二集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这部纪录片被称为中国纪录片发展的里程碑。长城在历史上的作用,长城对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影响等考察了长城本体以及长城遗址附近人民生活状态,《望长城》的纪实风格,对电视片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通俗片
《渴望》
基地化生产方式制作,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室内剧。内容以文化大革命为历史背景上,以丢孩子,捡孩子,认孩子为内容,塑造了一批善恶对立,是非分明的人物,为动荡的社会提供了安全的宣泄通道
第七章广播电视的转型时期1992-2007
第一节 大步奔向市场经济
经济机制改变
多种经营
1994年,广东成立有线电视台,国家对其采取自收自支政策。其后,全国大大小小的经济广播电台都采取这种商营机制
广告创收
我国在广告经营方面越来越成熟,电视节目商业化的程度也日益提高
时事节目转轨
新的太阳升起
1933年《东方时空》开播
《东方之子》人物专访,号称浓缩人生精华
《东方时空金曲榜》在推广流行音乐吸收青年观众方面发挥了作用
《生活空间》后来发展为特色纪录片栏目
《焦点访谈》
群众喉舌政府明鉴
来自央视的《观察与思考》,报道形式为调查分析、跟踪采访、快速反应和访谈评述
谈话交流热烈
《实话实说》
从《东方时空》中发展起来的,以话题的有趣,主持人的幽默,现场交流的火爆,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
卫星节目竞争
卫星事业发展
中国采用卫星广播的计划开始于1980年
卫星加线缆成为中国电视广播的主要途径,娱乐也逐渐成为新的产业生产点和媒介经济新卖点,电视节目多样化与专业化了
有线电视发展
共用天线系统
有线电视站
有线电视台
卫星直播节目
同步传播的时效性,记实性,细节的真实感,随着转播费用的逐渐下降,卫星转播逐渐变成一种常规的传播方式
节目市场形成
节目市场形成
各个城市的有线电视网络拥有大量的空余频道,广播电视总局规定在转播中央和省级节目的前提下,可以引进外地电视的问题,全国性地方电视相互合作的网络逐步建立起来
中国电视节目市场的发展
中国最初是作为买主走进电视市场
电视剧最先开始市场化
中国经济加速市场化
中国被称为亚洲最大的市场
广播电视节目市场管理
对影视节目需求量的增加,促进了节目源的开发,各种经济成分的电视节目制作机构应运而生在制播分离的大环境下,广电部门管理重心在社会机构,民营机构,境外机构
广电总局推进影视走出去工程,所谓走出去指中国广电节目在境外的有效推出,当地主流媒体渠道要有效落实
第二节 产业转型和媒介集中
广播电视的治理与整合
广播电视法制的发展
"治散治滥"的整顿
主要是指通过行政手段解决擅自建台的问题,纠正电视滥按滥放娱乐剧,特别是境外电视剧现象
机构整合与集团化
在整治"散滥"的基础上2000年底,广电总局进一步规定,广电整合与集团化的设想,广播、电视、电影三位一体,有线、无线、教育三台合并,省、市、地、县三级互通
商业繁荣和广播复兴
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文化艺术质量已经不再是追求的主要目标,而是成为达到目的的手段,目标是高收视率、高收入、高利润,广播电视正在成为以节目为内容,以盈利为目的的文化产业
电视的变与不变
节目市场的繁荣
电视台的经济效应上去之后,节目加大了投入,大量投资制作各种题材的电视剧,如《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
经济类频道走红
在商品经济时代,各种类型的消费者晚会大量出现《3.15晚会》。其次,2002-2003三贴近成为强劲时代声音出现了《南京零距离》等民生新闻
广播产业的复兴
2003年是广电总局确定广播发展和网络发展年
借广播发展年的东风,中央电台推出了体制转型,2003年6月推出都市之声,10.1推出华夏之声
广播发展年的成功是产业的成功,经营的成功,因此经济规模也达到一定高度
产业化,数字化
广告收入增加
广电总局为中国广电的指示方向是产业化
2006年是中国广告市场全面开放的第二年,外资持续增加,改变了广电广告市场生态
商业经营探索
央视开始初步制播分离尝试,严格实行末位淘汰制。1993年湖南广播电视厅提出,大广播、大电视、大宣传、大产业的思路,1996年湖南经济电视台的成立被认为湖南电视创新的开端
数字化发展
广电总局为中国广电发展指示的方向是有线电视数字化,2004年被确定为数字发展年和产业年
第八章广播电视的节目演变
第一节 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新闻的传统
电视的"新闻纪录片时代"
宣传电视片时效低,雷同化,被称为旧新闻,评论报道和社会新闻的政治限制,电视新闻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狭窄
发展与改革
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
恢复传统发扬新风
新观念,新方法
新尝试,新现象
新阶段,新探索
第二节 电视剧
漫长的童年时期
演中心、唱中心
抓住真实的新闻题材进行艺术创作,是电视剧应当充分发挥的第一大优势
由于紧跟形势电视剧具有预见性和预告性,同时也有贴近生活的作品
直播电视剧
早期电视剧基本采用直播的方法
开始录像
发展与繁荣
1978电视剧复苏,开始改用录像录制,加上外景使用的影片,使久违了的电视剧以小电影形式与观众见面
80年代后,电视剧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都不断创新,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
走向大市场
中国加入WTO,对版权问题日益重视。90年后电视剧数量极大增加,单本剧不再有那么大吸引力。连续剧和系列剧开始抓住人们眼球,艺术不再是电视剧追求的目标,娱乐是增加收视率的法宝。市场竞争的激烈让制片人认识到卖比买重要,期货大站开始上演。一方面表示了电视剧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有弊端,由于买卖的是尚未拍完的电视剧,甚至还未开拍的,炒作成了种风潮
类型化趋势
反腐剧
历史剧与古装剧
第三节 纪实类节目
社会教育的传统
《收租院》
安东奥尼《中国》
专题节目的发展
纪实节目的成熟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轨迹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初期(1658–1966)
这一时期电视纪录片还不够完善,只能称为新闻记录电影
特点是主要采用演播室播出形式,风格样式单一,人力资源不足
作为政治统治下的工具,教育意义明显
特点:虽然有时代的痕迹但也代表了电视节目的最高水准
纪录片进入蓬勃发展时期(1978-1990)
改革开放的提出给电视纪录片带来发展空间
纪录片走向大众传播,出现了长篇专栏化创作倾向,固定播出,连续播出
纪录片观念发生转变,出现了中国首次和国外合拍
以迎接挑战为代表的政论性纪录片开掘
特点:本时期的纪录片题材、作品风格、表现手法都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画面加解说的拍摄模式如《丝绸之路》
纪录片成熟90年代后
纪录片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越来越故事化,娱乐化
出现一批纪实类的纪录片内容上关注底层人物和边缘人物
特点:这一时期的纪录片一开始,学者用国际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无论选题还是拍摄手法都有突破,大量使用同期声和长镜头如《远在北方的家》《回到凤凰桥》
第四节 电视综艺
电视文艺传统
三次笑的晚会
第一次笑的晚会1961年8.31播出,节目内容全是相声
第二次,仍以相声为主,但增加了其他形式的戏剧节目,如笑话和话剧片段,独角戏,洋相
1962年国庆前夕,第三次笑的晚会,邀请导演谢添和著名相声演员候宝林担任艺术指导
电视综艺创新
春节联欢晚会
《正大综艺》
《艺术人生》
《幸运52》《开心词典》
《超级女生》
第九章香港澳门台湾广播电视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