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
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比较晦涩,下图为这部分内容的思维导图整理笔记。
编辑于2020-09-14 08:05:50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
导论
广播电视文艺
广播电视文艺顾名思义是指运用广播与电视欣赏的文艺,它是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与文艺相结合,按照一定社会目标 ,组织社会艺术活动,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加以广播化或电视化的再创作,并以文艺节目形态播出
广播电视文艺学的研究任务
论述广播电视文艺的传播活动及其规律
研究广播电视文艺节目及其传播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原理 中国广播电视文艺的发展走向
方法 从实践中取得经验认识内在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探索广播电视文艺的发展过程和未来走向
一 广播电视文艺本体与本源研究是基础 二 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系统研究是主体 三 广播电视文艺传播系统研究是组成部分
广播电视系统符号 听觉符号 视觉符号系统 广播声音三元素 言语 音乐 音响
第一章当代中国广播文艺的艺术实践
广播文艺
建国十七年1949–1966:被集体主义 理想主义 英雄主义激情点燃的广播文艺
广播文艺的地位由边缘靠拢中心
边缘地位
节目播出方式:现场直播
节目形态:主要是戏曲音乐节目,只被用作每次播音的开始曲或新闻宣讲的插曲
广播由1940年产生,革命战争时期广播以发布新闻和时事政策教育为重心,既没有专业的从业人员也没有固定节目、栏目。
中心的靠拢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基本矛盾由革命转向建设
和平建设时期,人们需要娱乐和休息
广播文艺在节目播出的总量中比重不断增加
广播文艺由边缘靠拢中心的原因
新闻广播与文艺广播的个性不同
新闻是时效性的,时间越久越失效,文艺是永恒的,因此从节目源来看,文艺范围较大。
受众对新闻广播和文艺广播所持的心态不同
对新闻求真、对文艺求美,在文艺中可以得到休息和娱乐以及审美的提升
构建广播文艺的基本框架
采录丰厚的节目资源
1955年建立广播文艺节目资料库
节目源是文艺广播的前提。广播文艺工作者以百花齐放方针为指南,踏遍大江南北,采编文艺精华
开辟和完善广播文艺的节目形态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广播剧一万块夹板,第一部电影录音剪辑白衣战士,以及第一步戏曲录音剪辑和歌剧录音剪辑,相继诞生
新中国成立前,广播文艺以戏曲节目为主要形态,和一部文学节目。新中国成立后,为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创造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广播文艺品种。
组建专业广播文艺演播团
为适应社会生活的新要求,储备足够的节目资源,创建了专门从事广播文艺的演播队伍-–广播文工团 广播名族乐团 广播说唱团
文革十年1966–1976
新时期1979改革开放
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会议确立了,二为方针 文艺要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服务
广播文艺改革开放后的具体表现
和声的魅力–调频立体声广播
立体声广播:利用人双耳特性,节目发出左右两个声道信号,接收时从左右两个声道的喇叭听到声音
1979年8月黑龙江广播电视事业剧开始研制立体声广播,9月制作成功,12月开办
广播文艺是一种听觉艺术形式,立体声广播是基于此研制出来的
中国文化的魅力–评书 小说 广播剧
长书热
广播剧 评书 小说等节目播出后迅速火遍全国
品牌的魅力–板块格局的广播文艺
1980年,我国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商品的品牌意识深入人心。中央和地方电台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式下,顺应受众的品牌心理,开辟新栏目,争创名牌,塑造听众心目中的名牌形象
节目板块化,是广播文艺适应听众审美需求改革的第一步
转型期1986
1986年12月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宣告成立,吹响了我国广播体制改革的号角,开启了广播行业走系列化发展道路
节目播出样式:直播对录播的裨补
革命时期人直播是录音技术条件的限制,没有现代化的录音设备,只能使用钢丝和蜡片录音,磨损性大,录制声音质量差,使用周期短。
转型期广播文艺在录音技术上有了质的飞跃 磁带录音,数字录音为节目提供了完美的保证
这种情况下,录音成了人们习以为常的事,采用直播方式让人们感受来自现实生活的真实声音成了广播文艺吸引受众的一种方式
直播不是取代录播,直播是对录播的裨补,是发挥广播便捷传播的最佳方式
审美交流方式:单向交流向双向多级交流的转变
现场直播、热线电话实现了双向多极交流
大板块热线直播打破了传统录播,受众被动接收的状态。
审美心态:仪式化聆听向附庸伴随的变迁
广播的老大地位是在没有媒介竞争的前提下形成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聆听广播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件神圣庄重的事情。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人们心理发生了改变,广播文艺在人们心中不再高不可攀
转型期,人们以平等的心态倾听和对待广播文艺,广播文艺真正走向了人们生活
接受主体的审美创造:艺术生产的转变
接受美学:艺术作品只有经过接受主体的欣赏过程,才能实现艺术真正的价值,因此艺术欣赏同样也是艺术创造
传统艺术观认为,艺术生产的完成止于作品完成之时。接受美学认为艺术生产以接受主体的欣赏为终结点。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实现众口一致的艺术欣赏,热线直播文艺节目板起到重要作用
当代中国广播文艺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十七年,文革十年,新时期,转型期四个发展阶段,所经历的风雨历程就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心路历程
发展期–商业化与艺术追求的博弈1998(机会时代)
节目专业化 听众细分化 经营商业化
广播媒体在遭遇电视媒体的冲击后,由盛极一时转为冷媒介。但进入新媒体时,百年广播重新有了生命力。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广播凭借轻快优势,成为最活跃的新媒介
广播曾有很多优势,但电视的出现使收音机闲置起来
城市汽车的曾加,使广播重新进入人们的生活
广播剧是广播文艺节目艺术的最高形式,音乐频道是广播商业上的尝试
广播剧
广播剧发展初期–广播剧的直播时期1949-1952
中国广播剧的诞生和最初发展概况
第一部广播剧 苏祖圭 恐怖的回忆
此时的广播剧又称播音剧本 剧作观念表现手法都受直播限制 舞台剧结构形式
广播剧的基本特征
剧情集中
没有完全受舞台时空的局限
发挥了音响的作用
初期广播剧的剧作成绩和艺术特点
内容特点:含有社会价值与反应现实 激发人民革命爱国热情
艺术形式特点
定位于广播剧与舞台剧之间
戏剧技巧较突出
关于初期广播剧事业情况:1940后,有了党领导下的人民广播剧。许多著名专业作家参与广播剧创作
广播剧走向成熟阶段1952~1966
无线电的诞生,以电磁波为载体的无线电剧又称空中戏剧 以广播为媒介 使用戏剧技巧 将思想 文学动作转化为听众头脑中的画面,是一个听觉 想象艺术
作品艺术发展概况
广播剧的题材内容继承了延安的传统,以歌颂英雄人物为主
艺术特性更鲜明
内容上有新追求
广播剧的繁荣兴旺阶段1976至今(文革结束)
广播剧的黄金时期
多侧面反映现实生活
传统形式上日渐完美
风格多姿多彩
新样式不断涌现
广播连续剧发展迅速
原因
一、反应生活的需要,连续可以容纳更多内容 二、大众传播形式的戏剧适合连续形式
古典题材广播剧越来越多和优质
如红楼梦
立体声广播剧的出现与发展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是我国第一部立体声广播剧
第二章 当代中国广播文艺理论研究概要
当代中国广播文艺节目的理论研究勾勒
第一阶段:1960开始到文革时期停滞
初步摸索到电影录音剪辑节目的艺术规律
对电影录音剪辑的各方面都展开研究
第二阶段:文革结束至今
广播中的文学节目研究
小说连续广播
电影录音剪辑:1980年电影录音剪辑理论研究更深入了
广播中的音乐节目研究
从整体上探索音乐节目
重视音乐节目中情绪的介绍
探求音乐节目的发展
广播中的戏曲节目研究
广播中的戏曲占有相当大的播出比重
对戏曲音响的美学作用认识加深
声音和音响是广播的生命
对戏曲栏目结构和审美研究有所深入
欣赏性、知识性、娱乐性统一
对戏曲节目广播艺术构成的各个方面的理论问题、技巧方法问题都有较深入的研究
广播中的综艺板块节目研究
1980
透视《今晚八点半》,思索综艺节目
对综艺板块节目审美性的探索
提出编播人员的修养是节目成败的关键
广播中文艺晚会节目研究
突破旧的传统,建立新的思维
精心立意,实现立意
其他研究成果
当代中国广播理剧论研究的大致脉络
广播剧的初期发展阶段,即直播时期(1949~1952)
从观念上提出了广播剧与舞台剧不同
广播剧是纯声剧
对广播剧的创作范围和时空观念有了较深的认识
对广播剧的表现内容有了新的认识
注重心理,避免不必要的实际动作
对广播剧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展开了研究
剧本的写作特点、解说的写作方法、广播剧导演的要求、广播剧艺术的特殊性、语言音乐音响组织方面
广播剧走向成熟阶段,即现代技术录制期(1952~1966)
对广播剧音响的美学作用认识加深
对广播剧的结构点研究有所深入
对广播剧中人物的声音形象塑造研究更符合美学要求
国外相关理论被译介到国内
广播剧兴旺发展期(1976至今)文革结束
关于广播剧的本质特征问题
对广播剧接受美学的研究深化了
对广播剧的观念、艺术样式、表现手法展开了比较活跃的研究
对广播剧艺术构成诸方面的理论问题、技巧手法问题都有一定的研究
第三章 当代中国电视文艺的艺术实践
电视文艺: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画为表现方式,运用审美思维对各类文艺作品进行加工、综合、创造通过屏幕形象展现的屏幕艺术形态
当代中国电视文艺的起步阶段 1958~1965(新中国成立9年后)
1958年我国第一部直播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在北京电视台播出,该剧根据同名短篇小说改编。
意义
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戏剧中的姐姐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采用了广播剧的手法,类似于电影的画外音。二是为了烘托气氛,说明环境,插入了一些外景空镜头。三是采用了蒙太奇手法,拍摄的角度、景别都有变化。四是演员调度表演都是围绕镜头的要求处理。这些手法不仅突破了舞台剧的局限,而且如多机拍摄、音画同期同步、艺术表演一次完成等创作经验,对电视室内剧有借鉴意义
总结:在表现手段上,从演播室实况直播到剧场演出直播再到初次尝试录像播出。内容形式上,从直接转播各类艺术形式到进行电视化再创造后予以转播
特点:这一时期的电视文艺坚持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播出了大量优秀文艺节目。但也有一段时间也存在配合中心服务的节目,制作上简单、粗糙,艺术质量可观赏性差。
当代中国电视文艺的停滞与复苏阶段1966~1978
停滞期1966
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人民遭受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电视文艺停滞期,也播出了一些外国文艺节目这些节目来自当时与中国交往密切的国家,其政治色彩很浓。
样板戏 是文革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凝聚了当时很多艺术家的心血,具有一定艺术成就,但被少数阴谋家利用,起到了一定破坏运用 如红灯记 智取威虎山
1973年4.14 北京电视台开始彩色试播 8.1,上海成为中国第一个播出彩色电视节目的地方电台 10.1北京电视彩色节目转入正式播出
复苏期1978
一些电视文艺新形式开始涌现。 1978年5.1北京电视台正式改名为中央电视台cctv
当代中国电视文艺的发展与兴旺阶段1979至今
1979年电视事业开始迈入高速发展和兴旺时期。 从单纯配合政治宣传转化为重新确定电视文艺自身的价值与功能
时代要求电视文艺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广大观众服务,坚持走自己走路的方针。
发展表现
年代 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国电视文艺的标志
一系列大型文艺竞赛活动成为又一大标志
中国电视文艺国际交往也日益增多
一 中外电视台联合制作、播出文艺节目。 二 中国电视文艺开始走向世界并获奖
出现了许多电视文艺新形式
电视译制片繁荣
电视剧飞速发展
电视剧最先崭露头角的是单本剧
我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1980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 敌营十八年
为鼓励电视剧创作,中央电视台创办了飞天奖,属于政府奖。提高了电视文艺创作与节目质量,以及办好文艺专栏。1987年又设立了一档星光奖
总结: 整个80年代电视文艺迅速成长与繁荣,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形象与品格。从舞台实况转播转为自办节目为主,涌现了大量题材广泛,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文艺节目。提高了可观赏性与审美性。从编排节目播出转为主转为开办文艺专栏为主。从中央到地方,各自设置了文艺栏目。认真贯彻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指示精神。
90年代趋成熟 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综艺栏目《综艺大观》和《正大综艺》
电视文艺晚会更是绽放异彩
渴望 一部长篇连续电视剧是第一部主要在摄影棚内表演,多机拍摄,同时切换同期录音的电视剧 –室内剧如情境喜剧、日渐肥皂剧,常使用罐装笑声,情境喜剧会安排现场观众
出现了音乐剧MTV起源于美国,是音乐艺术与电视艺术结合的产物
90年代电视文艺的全面繁荣体现在中央电视台两大新闻频道的开播
1995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开播 同一时间,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也正式播出
1999年 中央电视台将第八套节目改为电视剧频道是我国第一个以播出电视剧为主的专业频道 2001年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开播成为央视第三个文艺专业频道
第四章 当代中国电视文艺发展历程
1997快本结束了综艺时代开启了娱乐时期 2013真人秀时期,央视非常6+1首档选秀节目 2003户外真人秀爸爸去哪儿成为现象级节目 2010限娱 2013歌唱选拔控制 2016年广电总局发布限洋令
第一节 2012~2013中国电视文艺(文化)节目概观
数量大、规模大、类型丰富、品质优良、创新性强,商营模式日渐成熟,制播分离初见成效,与新媒体合作开创新局面,综艺节目和选秀节目摈弃低俗重新具有较高审美价值,文化节目更加多样。
出现了像中国好声音 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现象级节目
弘扬主旋律,引领价值观,促进多元文化发展
中国电视文艺节目自诞生起就是党和国家传达方针政策的实践者,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审美娱乐功能
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摈弃低俗和粗俗
关注社会生活,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功能多样化
在媒体活动中担当社会责任
如工益节目 向幸福出发 梦想合唱团 梦想星搭档
传承优秀文化,彰显时代精神,在国际化语境下创新突破
没有继承就无所谓创新
2012湖南卫视春晚和2013北京卫视春晚以地域文化为内容,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商业业绩
2012是境外大规模引进节目模版最成功的一年,2012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中国好声音是首次制播分离的产品2013年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凭借引进版式电视真人秀大获成功
调整政策,积极转型,构建健康的节目生态环境
2013年,一系列限令是强调价值观的引领,分类指导,总量控制,从内容的事后监控转向播前监控。2011 2012 2013都有出台限娱令
限歌令颁布后,全国34个上星频道纷纷调整版式
媒体合作,开拓空间,寻找新的增长点
数字技术的进步,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支持下的新媒体不断涌现,借助三屏,改变了人们看文艺节目的方式。信息化、虚拟性、泛媒介化日益显著。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到的科技发展为整个大众传媒产业带来了一次次技术范式转移,推动了媒体产品和业务模式的创新、传播渠道和信息终端的整合,并最终导致大众媒体传播形态的趋同–媒介融合趋势日益显著。全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在与其他媒体合作、开拓新的表现空间寻找新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新的增长点方面做了不懈努力
第二节 2014~2015中国电视文艺(文化)节目概观
反应时代变化一直是电视文艺的基本功能。2014~2015年的中国电视文艺反应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审美情趣的提高,为国家的强大社会稳定欢呼。
这一时期,全国广电机构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
这一时期,中国电视文艺(文化)节目不仅在数量上规模宏达,内容和制作上,出现较高品质,类型丰富,创新显著,原创节目不断涌现,引进模式改造手法日渐成熟,但也出现同质化倾向
商营模式更加成熟, 运营上,制播分离成效显著,央视与各省级电台都有播出社会制作公司的节目并排在黄金档。
新媒体结合的全媒体进展显著,多屏多终端成为节目常态
与往年相比这一时期的真人秀呈现爆发状态
无论是真人秀还是综艺晚会追求高审美价值达成共识,2014~2015的文艺节目导向强充满正能量,充满主流价值观
跨年晚会、春晚、秋晚到重大活动的庆典晚会,这两年类型多与品种的丰富,已成为历史上最完整的两年
特征:规模数量大,类型题材多,寓教于乐,新技术新手段以及全媒体理念,制播分类成效显著,原创节目不断涌现,引进模式改造手法日渐成熟。
庆典晚会:春晚–2014年第一次采用春晚以外的导演,冯小刚为总导演导演,开门办春晚被贯彻实施,每年春晚节目都是力求荟萃东西南北特色,打造全民联欢盛世。 2015年的春晚是融媒体下的一次形式,摇一摇成为标志
真人秀:2014《奔跑吧兄弟》第一季首播,是当年游戏类节目中影响最大的节目。由浙江卫视和SBS联合制作的节目
竞技真人秀
2014安徽卫视推出了首档原创语言竞技类真人秀《超级演说家》以挑选中国最会说话的人为目的
2015东方卫视原创节目明星户外竞技真人秀《极限挑战》播出
体验真人秀:2013爸爸去哪儿成为现象级节目推动了体验真人秀的发展
2014湖南卫视制作播出花儿与少年第一季
2014花样爷爷 2015花样姐姐 2014浙江卫视爸爸回来了2015年真正男子汉 2015年奇妙的朋友
2015东方卫视脱口秀:金星脱口秀
第四章 中国电视文艺节目的形态分析
电视综艺节目
电视综艺节目定义:根据主题运用电视艺术手段,将单个的艺术节目进行组合,集欣赏、娱乐、知识、信息、审美于一体。
分类:节庆周年纪念性的综艺节目 固定时间播出的常规栏目
举例:正大综艺
正大综艺是中央电视台和泰国正大集团联合制作的连续性节目,该节目包括演播室现场节目和正大剧场两部分。
最大特色是:采用猜谜的形式快速抢答,强调关众的参与性,另外嘉宾采用名人和演艺明星居多
好奇 求知 娱乐 审美 舆论导向 周期性
庆典性节目:对春节联欢晚会的文化解读
节目具有电视文艺的综合性特征,以现场直播的方式在除夕之夜播出,已成为中国人民春节习俗之一
春晚世俗仪式的庆典
仪式化的庆典:信仰价值的程式-春晚传播的是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世俗性:最广泛的群众参与,已成为习俗
电视艺术片
定义:将各类艺术形态融合,运用电视的视听元素,塑造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营造美的意境展现生活抒发创作者情感的节目 具有感人、娱乐人、启迪人特点
按照编排者审美,运用情感和文学塑造的具有艺术风格的专题片
特征
表现题材的专题性 表现手法的主观性 表现风格的艺术性 表现主题的情感性 表现语言的文学性
与电视纪录片的异同
相同:内容上都是反映历史、社会、生活、人物、事件、现象。形式上都是独立电视片,都是运用电视的声画手段再创作
创作原则:艺术片,对展现对象强调感性、主观强调艺术真实。纪录片,对展示对象强调客观、再现,强调生活真实
创作手法、风格:艺术片,编辑者情感的表现。纪录片,编辑者不能夹杂主观情感
电视手段运用
艺术片:运用各种声光色,画面剪辑,音乐和解说的使用
很少运用艺术手段,一般仅服务于真实内容
如何在作品中融入作者的主题意识
视角的选择
思想的升华
情感的抒发
类型
电视风光艺术片:表现自然风光 人文景观 风土人情
音乐舞蹈
时空转换:将舞蹈的舞台时间进行大胆的改造加工,通过不同时间地点环境组织拼接
电视文献艺术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内容
创作手法和特征:人之境,心之桥,灵之舞
电视历史文化艺术片:历史、文化、艺术
特征:文学性与其他艺术元素融合 主题上富含哲理与思想文化 风格多样化
电视戏曲节目
一切表现戏曲艺术、戏曲文化、戏曲信息的都是电视戏曲
戏曲特点:程式化 虚拟性 综合化
电视戏曲节目:栏目定时播出的节目
电视戏曲专题片:指专题片创作手法对戏曲文化、戏曲艺术、戏曲艺术家生涯创作的节目《一代宗师梅兰芳》
一些问题:题材狭窄 可看性不够 还处在自为阶段没有自觉意识 立足点不够高
戏曲电视剧:
电视戏曲综艺节目
第五章 当代中国电视剧的艺术实践
当代中国电视剧的发展轨迹
从历史发展角度回顾
初创阶段1958~1966
基本情况:中国电视剧起始于1958年的实况直播一口菜饼子
中国自筹建电视台时就开创了电视剧事业。
这一时期采用直播手段,黑白电视,内容多为纪实性,题材表现为好人好事好风尚
优点:这一时期电视剧虽然产量不多,但社会效益好,培养了第一批电视剧的编导演摄录美制作队伍
正当电视剧起步阶段,文革十年使其被迫停滞
复苏阶段1978~1980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普遍建立了电视台,电视剧需求和产量形成矛盾
电视剧制作队伍重新集结
电视进入彩色录像时期
一些电视台开始组建文艺部,电视文艺节目制作得以复苏
飞跃发展阶段1981~1986
为了适应迅猛激增的电视节目需求,不仅有条件的电视台都积极生产电视剧,而且电影制片厂也成立了电视剧部,成为国内电视剧生产的一支重要队伍。
参与电视剧生产的越来越多,电视剧数量在激增,品种多样化,质量也明显提高
稳定发展阶段1987至今
这一时期电视剧产量迅猛增长,但人才、设备、物力等条件不足,造成了一批平庸之作
1987年电视剧制作开始贯彻提高质量,控制数量的方针,中国电视剧进入了稳定健康发展的阶段,佳作逐年增多,平庸之作明显减少
1987中央电视台发起星光奖
《渴望》《西游记》《围城》标志电视剧成熟
1990年中国电视剧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元化,出现了一批思想艺术统一的优秀作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出了贡献
从中国电视文艺创作队伍方面考察
剧本
中国尚未形成一支整齐的专业或业余的编剧队伍。因此各大专业高校举办了电视剧编剧专修班
剧本是一剧之本
导演
整个创作的中心
形成了一支老中青导演队伍
1985年随着世界影视合流大潮,许多电影制片厂先后建立了电视剧生产机构,于是一批著名电影导演涉足电视剧创作。如黄健中
一批话剧导演也是如此
但是也存在,导演一部戏接一部戏,缺乏必要的美学修养和生活积累 以及未能对自己的创作实践进行科学的总结和提高。
电视剧思想质量的提示需要导演和专业制作队伍人员素质的提高
理论研究和评论
专业的电视剧理论研究和评论工作不仅数量极少,而且质量不也高
培养中国特色的电视艺术理论研究生是一任务
从审美历程的角度考察
形式美
黄健中的小花为代表在电影语言的叙事时空顺序上,汲取形式美学和西方某些影片的营养,打破了单一的叙事时空模式,使人耳目一新。
缺点:形式大于内容
纪实美
匡正了形式大于内容,由于长镜头的运用,和生活化的追求,冲击了伪饰的审美时尚
缺点:拘泥于生活原貌
限制了电影语言表现张力
造型美
受西方新浪潮派电影审美思潮影响的导演,陈凯歌张艺谋,在作品上体现了鲜明个性色彩的视听语言超越生活的原生原貌美学原则,产生强烈的审美冲击波和艺术感染力。
丰富和强化了导演意识和电影语音表现力
缺点:滋生了轻视观众鉴赏习惯、人为淡化情节的创作倾向
对飞天奖部分获奖作品的述评
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佳作
1984年第五届短篇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走向远方》
为当代中国谱写变革心史的电视剧
农村变革
历届飞天奖榜上有名的短篇佳作
投入较少,制作周期短,使人在较短的单元时间里欣赏一部完整电视剧。也是电视剧语言与审美形态的实验地
产生轰动社会效益的室内剧
1990年,渴望获得11届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
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
古典名著改编的意义
传播和普及名著
提高电视剧文学美学品味
提高艺术工作者文学美学品格和受众的文化素质
历史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
努尔哈赤荣获第七届飞天奖一等奖
末代皇帝获得第九届飞天奖长篇电视剧特别奖
坚持马克思历史观和美学观,把握历史科学和历史剧的对立统一
坚持彻底唯物主义精神,对革命历史和历史人物艺术表现
制作过程中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
其他如少儿题材电视剧和戏曲电视剧
飞天奖标志着我电视剧由幼稚走向成熟。星光奖记录了电视文艺由幼稚走向成熟。
对当代中国电视剧发展经验的理论梳理
认识和处理好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关系
贯彻执行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就必须处理好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从而做到以优秀作品鼓舞人
弘扬主旋律是鼓励作家反映社会进步时代精神
反对题材决定论
作品要有艺术魅力
促进生产诸因素的优化组合,实现精神生产资源的最佳配置
加强科学管理,强化宏观调控,努力促进电视生产诸因素的优化组合,实现精神生产资源的最佳配置,是提高电视文艺思想,艺术质量的重要保证
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地方特色和个性特色
善于发挥创作者的优势,学习古今中外名著营养,借鉴其他艺术形式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地方特色,个性特色,促进电视文艺发展
重视电视艺术理论与美学建设 2019
电视艺术理论、美学建设与时代对应
无论是实践性强的电视艺术理论还是纯理论建设都应与时代对应
借鉴西方影视艺术理论和整个文艺理论的间接思维成果
借鉴吸收古今中外成果和创作实践经验直接抽象上升为理论的统一
我国电视艺术理论与美学建设需具备着意于久远的战略眼光
无论从改革开放的时代看还是影视的繁荣呼唤理论引导看,我们电视艺术理论批评都有不足主要是因为我们缺乏着意于长远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眼光
电视艺术理论与美学建设应顾及观赏性
一种无视观赏性另一种蛮目追求观赏性
观赏性与思想性艺术性有着密切联系前者与接受效应后者美学范畴
决定观赏性的不是艺术品自身的历史品格和美学品格,而是欣赏者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观赏性是个变量不的恒量。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对艺术品的技术度与欣赏度也会不同
观赏性与美育息息相关
强调电视剧的审美文化而非审美文化的观念
电视要走产业化的道路,电视艺术要与大众相结合,电视文化和电视剧都要对民众有导向作用
第六章 电视文艺的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再现、表现、再现表现并存三种基本形式
再现功能,记实性视听语言构成的节目样式即电视文艺信息报道、电视文艺实况转播、文艺纪录片
表现功能:电视艺术片、音乐电视、电视散文、艺术类文艺晚会
再现表现相结合:演出现场原生态再现和记录
第一节 视听元素
视听语言:声音和画面两个元素构成的立体的非线性的语言系统。同时出现、相伴相生、不可分离
视听元素的分类
画面系统:被拍摄的人景物;伴随被摄物体出现的光线、色彩;因光线色彩而产生的影调、色调;被拍摄物体运动与摄像机运动组成的场面调度;伴随摄像机运动出现的抽线、角度、视点、构图、景别;镜头的编辑组合
声音系统:音乐、音响、语言
声画关系:对应、对位、分离
第二节 电视文艺视听语言的基本样式
电视文艺信息报道:对文艺动态消息的一种新闻报道
电视文艺实况报道:这是一种文艺演出节目客观传播的节目样式,它主要依靠多机位的导播和切换完成
实况转播:是一种常用的节目拍摄方法和播出方式,也是一种节目类型。是对一件事件从头到尾的客观记录
电视文艺纪录片:以文艺为题材的纪录片,除现实生活中的记录,还要记录相关的文艺演出
电视文艺专题片:直接表达编导意图。利用多个事件,从不同角度说明全篇的观点,由客观记录和主观阐述两部分组成
电视艺术片:最能表达创作者心灵的一种节目样式
电视文艺晚会:综艺晚会和专题文艺晚会
三机位:记录舞台演出的一般方式,一号二号机位多拍摄近景 中景 中近景,三号机位拍摄远景
第三节 电视文艺语境中的视听语言
语境:特定的语言环境
视听元素在电视文艺语境下,通过语言符号系统传达特定语义
电视文艺语境的形成,是视听语言在电视文艺中使用的结果
视听语言与其他部分结合产生了新的意义
特技手法与具体内容结合
一些元素的结构方式和使用规则在语境中被打破,出现特殊的使用效果
电视文艺视听语言的创作、观赏语境的存在添加了新意义
第四节 电视文艺视听语言的特性
特性:直观性、运动性、立体性、技术性
电视文艺视听语言的审美特征
展现文艺演出的状态,展现艺术家的活动和艺术美
节奏的展开和起伏,结构的省略和延长,色彩和照明的表现使电视文艺再现具有审美效果
电视文艺在表现意象时,具有时间和空间结合的特点
使现实记录还原具有艺术表现效果
电视文艺收视群体庞杂,审美结果因人而异
第七章 广播电视音乐
美国KDKA第一家商业广播电台
英国BBC第一家电视台
广播电视音乐的界定、特质与功能
广播电视音乐概念的界定
定义:广电媒体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创作,并通过这些媒体进行传播的音乐
信源
音乐以声波和光波,为存在介质,广播电视音乐以电磁波为存在介质,两者之间存在形态不同
受广播电视媒体性质,制作成本及周期因素的制约,音乐的存在形式在传统风格、音乐、节奏、介质等方面的部分质变
广播电视媒体间接地介入音乐的创作环节
信道:将声波与光波转化为电磁波,过程中的制约体现出对音乐的再创作
信宿
受众对广播电视音乐的感知必须经历解码的过程
划分
再现类广播电视音乐节目
广播电视媒体对音乐演出的实况录制和转播节目
音乐的创作与表演已经先于媒体的介入而存在
以相对独立的形态存在,不太受传播工具及方式的制约
参与类广播电视音乐节目
广播电视媒体实质性参与音乐创作,音乐元素在节目的艺术表现中居于不同程度的参与地位的广播电视节目
音乐不再是独立地存在,而是在语言、剧情、画面等因素的制约下,呈参与的形态存在
如一些配乐
广播电视音乐的特质
音乐与其他表现元素的相互依存性
广播音乐
参与类广播音乐节目中,节目的主要表现元素包括音乐、语言、音效三部分
三大元素的关系是相依共存、融为一体,不是简单的杂合叠加
电视音乐
功能分类
节奏功能:音乐作为环境声和人声的替代物,从听觉上强化画面形象运动及其节奏
戏剧功能:创造或渲染环境气氛
抒情功能:在电影需要重点进行情感释放的段落,以音乐作为主要表现因素,集中进行情感的抒发
音乐的拼贴式结构
参与类电视音乐节目中,由于蒙太奇画面语言的制约,音乐的存在方式往往以"片段出现",形成多个音乐片段缀合的拼贴式结构
音乐的纪实性
参与类电视音乐节目中,音乐存在要符合艺术真实。电视音乐与画面不可分割,它必须与画面所规定的场景空间、时间和情节吻合,尤其是有声源音乐更是如此
电视音乐的功能
满足人类多感官综合感知的惯性认知心理
帮助信息的接受与记忆
营造或增强画面的心理氛围
协助统一结构和深化认识
协助画面的时空定位
广播电视音乐的类别
标志音乐
广播、电视台的台标音乐及各个栏目的片头片尾音乐
这类音乐是代表某个电台、电视台或栏目的固定音乐符号,是特定传媒实体的音响标志,使人一听即能产生对这个实体的联想
特征:稳定,长期不变,以利于受众产生稳定的联想关系;短小,少则数秒,多则数十秒,以利于受众的记忆;音效主题鲜明、精练,具有很强的时空指向性
广告音乐
对功利诉求的商品广告进行艺术化的包装,以增强其吸引力和说服力
特征:短小、独特、精练。长度多在5-15秒
综艺节目中的音乐
特征:娱乐性、知识性、仪式性并存
电视专题片音乐
以音乐为题材的电视专题片中的音乐
在介绍音乐人物、作品、事件,歌种和乐种等为题材的电视专题片中,音乐是描写的中心内容,属于音乐、画面、语言三大构成要素关系中的首位,画面和语言则围绕音乐音响这个中心进行配合组织
非音乐题材的电视专题片中的音乐
在此类专题片中,音乐通常不是主要表现因素,而受画面和语言的制约,起主题概括、情绪烘托、结构贯穿等较次要作用的表现因素
此类专题片音乐通常由片头音乐、片尾音乐和片中背景音乐构成
其一,音乐题材的专题片其二,介绍非音乐人物事件及各种知识的专题片
电视散文中的音乐
电视散文:声画一体的手段,将优秀的散文作品的语言朗诵,配以相关的画面、音乐和效果音响而形成的一种电视化文学体裁
电视剧音乐
特征:音画一体,音声一体。间断出现,受蒙太奇制约。音乐应符合画面规定的艺术真实
电视剧的声音元素由人声、环境声与音乐组成
作用
使观众受到音乐艺术感动之中又察觉不到音乐在起作用
为影片、人物、情节的塑造和发展服务
电视剧中的歌曲
片头片尾和插曲三类
是一个重要表现元素和手段
广播音乐
以电子技术和广播技术传播的音乐
新闻实况性节目:以音乐事件、音乐人物的报道采访为主的音乐节目
知识教育性节目:传授音乐知识为目的
作品赏析性节目:音乐作品的完整欣赏为目的
音乐戏剧性节目:音乐作品与戏剧化语言表演相结合
第三节 MTV的概念、源流与音画关系
MTV的界定:促销音乐商品,以推出经过包装的歌手与乐队形象来扩大社会知名度,从而获取商业利润,电视广告性质的单曲音乐录像片
三分钟视觉轰炸:无逻辑的画面拼贴,画面时空的快速大幅度跳跃,三维电脑特技效果的大量使用,心理蒙太奇画面结构方式的集中应用,快速的镜头剪辑组接等。怪诞新奇的画面高速运动
MTV的起源与发展
MTV的音画关系
画面对音乐的制约
题材
体裁
歌词
音乐
时间3-5分钟
留白:非歌唱段落
平易:易记易唱
熟悉与新颖的平衡:太熟,司空见惯。太陌生,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心理定势而难以被接受
音乐对画面的制约
常用的画面风格是非叙事的,常用心理蒙太奇的手法。心理蒙太奇:电影蒙太奇语言的一种,其定义为通过片段的形象、不连续的叙述和跳跃的节奏,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心理蒙太奇的特长是表现人物的情绪,情感运动之纷繁无序状态,揭示人物的内心独白
音乐没有明确的语义,使得mtv的画面叙事性质被大大减弱,表现在叙事不完整,时空跨越大,情节断续简约。
第八章 广播电视文艺符号
符号的一般意义
索绪尔被称为符号学之父
能指:表达的事物本身;所指:代表的抽象概念
符号的分类
皮尔士:象征的,图像的,指示的。
符号意义的运作过程
广电有五种传播符号:影像、文字、声音、音乐、音响效果
广播:声音、音乐、音响传播信息
电视主要通过影像
电视制作的基本规则:对称构图、色彩调和、明暗灯光
外延:事物相关的集合
内涵意义:事物的本质特征
神话–文化意义的制造者
符号的特定性和作为图像的准确性给予的支持
符号与使用者文化契合程度,即对一概念认可程度给予支持。这种契合决定了神话与外在真实联系,并将真实融入文化价值观。
内涵意义的因子
相互主观
符号意义的表达手段
隐喻
能指与所指的对应关系
转喻
用某一物的某一属性或部分喻指此物全体,强调联系关系
当隐喻的概念用在视觉符号上,意义关系是自然构成的
转喻具有以部分代替整体的能力
实物也能以转喻的方式象征抽象概念
任何一种符号可以同时用隐喻与专喻手段运作,但它们执行的功能不同
第一层表意阶段,外延性功能属于转喻性
第二层表意阶段,内涵性主要是隐喻功能
语句–意义的构成
第九章 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主持艺术
第一节 文艺节目主持人的素质
主持人节目的传播特色
个性化
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区别在于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隔着收音机、电视机,这些媒介即是大众传播的物质条件,又会造成传者与受众之间关系的非人格性。采用主持人节目形式可以改变这种关系的非人格性。主持人要以朋友身份与大众平等对话,用个性化视角与表现方式进行传播,给受众贴近的平等,亲切感
人格化
主持人在传播中有一定的自由和较多的创作天地,受众会在主持人的支持风格中逐渐对主持人的整个人格有所认识和评价,受众会因为对某位主持人的信赖和喜爱钟情于其所主持的节目,这样的人格化传播具感染力和引导作用
人际性
主持人节目把人际传播特色引入到大众传播中,开通热线、现场观众参与讨论等形式,使大众传播的单向模式具有了交互作用
参与性
受众在传播中享有一定的主动权和表达权,受众在节目中能动的参与,激起了他们对媒体的热情,增加了亲近感,促进了主持人节目收听、收视率的提高
广播电视文艺节目主持人的素质
广播电视文艺类主持人节目的主要类型
文艺节目内容包括:音乐、戏剧、文学、电影、曲艺、舞蹈、美术等文艺节目。从节目功能看:文艺欣赏、文艺评论、文艺知识、文艺报道、文艺咨询、文艺服务、文艺娱乐节目等。从节目形式看,有综艺节目、专题节目、文艺话题或人物为核心的访谈型文艺节目、表演竞赛型文艺节目、游戏娱乐型节目等
文艺节目主持人的素质
思想素质
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健康的格调品味
敬业、乐业的精神
良好的职业道德、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专业素质
形象、气质要赏心悦目
广播电视传播规律,传播手段,表现手法等知识
文艺节目主持人,要具备文化修养和知识积累,熟悉各类艺术形式和艺术理解力、感悟力、鉴赏力
综艺节目主持人,有一定的表演才能和舞台经验,在文艺方面最好有一技之长,适当的表演可以丰富串联节目
语言素质
各类节目主持人的基本要求
写作能力,有声语言表达能力,即兴口语
语言内容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趣、表达准确、鲜明、生动。
声音要根据情境赋予,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变化
体态语言需得体,与声音语言相协调
心理素质
开通热线及有现成观众参与的电视综艺、娱乐、访谈节目,传播中的不可控因素较多,因此主持人心理素质、处事能力非常重要
心理素质主要包括:性格 应变能力
第二节 广播音乐节目的主持艺术
节目的编辑构思
广播音乐节目主持人大多是采、编、播合一的全能型
他们用音频工作站制作节目,在数字化、电脑化的直播间传输节目
主持人串联词
主持人把活动通过语言串联起来,起着将节目承上启下的语言。
特点
重格调、积极清晰
注重贴近亲切、轻松、平和的传递方式,寓美育于欣赏之中的根本宗旨
一语言简洁明确,二口语化和交流感的串联词格调简易
巧衔接,自然熨帖
串联词起着承上启下的功能,要巧妙、自然、熨帖就必须拓宽思路,在相关信息与音乐以及音乐与生活的背景中寻找新角度,挖掘蕴含
声韵传情的语言表达
真情投入的主持状态
不开通直播热线的音乐节目一般采用录播方式制作
主持人串联词必须投入投入真情,有语言活力
讲究艺术性的语言表达
贴近的基调
解说的感情基调与音乐要一致
传神的语句处理
具体的情感总是渗透在解说的字里行间
富于交流感的讲述
主持人在有稿主持时为适应听众的收听心理,边想边说的形式。
第三节 电视综艺节目的主持艺术
主持人的功能
随着节目的不可预测因素的增加,主持人功能的发挥尤为重要。核心功能是应场功能,表现在:
情感把握
主题基调的整体性把握
对一台节目的主题,基调,风格特色,格调,胸有成竹
驭情和表情艺术分寸的把握
既能迅速调动自己感情感染观众,又能准确把握好情感的分寸与尺度。即是节目的特色也是主持人控场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即性发挥
切合情境,烘托主题
掌握节奏,推波助澜
晚会预先设定的动情点或高潮点常需要主持人语言提示,才能控制节奏,达到预期目的
即兴解说,活跃气氛
要用对地方,用对火候。要有节目主旨,有观众意识
体察观众,拉进关系
细心体察现场和电视机前观众的心理,拉进传播距离,缩短收视心理距离,增强传播效果
应急控场
以晚会主题为中心,随即应变
随机应变需要急智,是主持人结合晚会的主题以及具体情境,思维和语言上的快速反应
善解人意,互相配合,应变圆场
优秀的综艺节目主持人在出现意料之外的不测时,总是能够体谅对方,为他人解围立场出发,巧妙转移观众注意力,或自我嘲讽。
有无巧妙得体机制的语言,也可看出主持人的文化积累
第四节 电视游戏娱乐类节目的主持艺术
游戏娱乐类节目及其主持人的定位
节目定位
游戏娱乐类节目,内容上以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为主,形式上突出参与性、游戏性而非艺术表演性的综合娱乐节目。观众参与人数多,参与面广,带有竞技性和对抗性,健康、真善美的快乐是节目之魂
第一层含义是,娱乐消遣
第二层含义是,游戏娱乐节目的品味
主持人定位
娱乐节目的重要特征是观众广泛的参与性,大众化、平民化的风格决定了主持人应与观众贴近
主持人形象应具有平民化特色
应具备与民同乐的热情投入
游戏娱乐节目的主持艺术
驾驭节目的主持功能
游戏娱乐节目的环节是由主持人组织嘉宾及观众即兴完成的,主持人要面对许多不确定因素,需要主持人现场灵活调度和创造性发挥
主持人的语言功力
主持人的语言具有串联节目的脉络,渲染气氛,控制节奏的功能
精于表达,善于驾驭自己的声音,语言通俗平和,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观众
第十章 广播电视文艺传播者的基本素质
第一节 传播者在广播电视文艺传播中的核心地位
广电文艺是由广电媒介传送文艺信息给受众
任何人只要拥有接收器,在发讯器范围之内就可成为受众
传播者,使传播活动完成的各门人员,如记者、编导、策划、主持人、制作者和发行者
20世纪中叶,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否定了魔弹论,强调传受双向交互关系
1979年,中国广播电视文艺传播者成为一个概念
1980年,要想获得良好的效益,广播电视文艺节目就必须要有一个广阔的国际市场,有吸引观众的优秀传播者和节目
1996年,时势的敏感性要求电视文艺传播者能从宏观上把握国际形式、国家路线、政策方针,有坚定的立场和较高的政治素质,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新的世纪,电视文艺传播者需要具备鲜明的市场意识
今天,电视文艺传播者的文化修养格外重要
广播电视文艺传播是包括:经济活动和审美活动的双向过程;传播者的专业功能,在于生产出受众喜闻乐见的产品
第二节 广播电视文艺传播者的基本条件和素质
教育背景和基本技巧
广播电视文艺传播工作的特殊性
广播电视文艺传播是一个面向世界和大众的行业,耗巨资在制作和传播文字声音,影像上,随着媒体科技的进步,行业的复杂化,熟悉电视业务,掌握业务工作各环节,节目编辑创作过程是做好文艺传播工作的前提。
传播者需要具备,操作和实务经验,优秀的业务素质,善于捕捉信息的能力和创造独特的选题,有组织的节目以及审查、研究节目的能力
传播者的素质构成
工作质量与参与节目创作的深度与能力成正比
传播者需要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因此需要一定教育背景和基本技巧,专业院校是最好的训练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广播电视文艺传播者的素质构成产生双重影响,不仅激发了传播者,也对大众产生深远影响
必须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人力资源、商业管理、市场概念、广播电视法规等知识与技能
锻炼思想、勇于创新
锻炼思想
是时代的要求
具备良好的政治文化素养
树立为大众服务的意识
培养时代敏感性与法律意识
勇于创新
办电视、经营广播电视文艺节目,需要广播电视文艺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
驾驭本体,个性魅力
语言能力
口头语言
语言要有独特的个性色彩
伴随语言
表情 眼神 动作
体态语言携带大量的信息
熟悉电视本体,灵活运用电视语言,即要有知识、口才、表述能力和个性又要与电视技术配合
精品意识,恪尽职守
面对挑战,传播者的注意素质
敬业精神
加强对电视语言的本体探索
形象塑造
培养审美思考能力
商业化、全球化对广播电视文艺传播者的新要求
新的社会条件形势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中国当代电视文艺传播者需要恪尽职守,增强精品意识,精心组织工程,实施精品战略才能增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十一章 广播电视文艺受众的审美心理
广播电视文艺受众审美心理的基本特征
一、理解与对话:中国广播电视艺术的自觉
受众地位的转变
广播电视初创时期,只是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受众处于全然被动接受的状态,受众意识没有被重视。新时期,广播电视迅猛发展,媒介竞争日益激烈,收视听率成为广电节目存完的关键。广电文艺在传播理念与受众地位上做出了根本转变。受众从对于广播电视完全被动的接受转为积极主动的选择,受众的审美趋向对广播电视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制约与影响。这种转变,带来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电艺术的更新与繁荣。
接受美学:强调美学研究重心在读者与观众的审美接受上,认为文学艺术的价值,只有在读者和观众的自愿接受中才能得以实现和具体化。
视野融合:理解与尊重受众的审美期待,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视野融合,创造出真正为受众喜闻乐见的节目
二、日常化审美:视听传播与广播电视受众的审美心理机制
审美日常化
日常化,是相对于专业化和仪式化而言,仪式化,是一种对象虔诚的心态。日常化是一种日常生活的心虚状态。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是在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
日常化的体现
广播电视的日常化意味着审美距离的缩小或贴近
意象的世界:广播电视受众审美想象的特质
意象
是指一种心像,有文化象征意义与美感功能的类像。不同时代的审美欢和工艺水平以及传播方式不同文化意象也有很大差别
意象体验心理形式的实现
广电艺术意象是广电的此刻性与受众直观性相关
广电艺术的全息性特征满足受众的视听欲望
广电艺术是受众瞭望外部世界的窗口
受众的审美趣味,在广播电视意象体验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意象的碎片化
受众在广播电视艺术的接受中所体验的只能是一种意象的碎片。这种意象的碎片源自受众对于广播电视节目散点式的接受。
典型关照
再现艺术的审美经验,主体由对象的个性领悟共性
意境体验
表现艺术的审美体验,主体观赏态度与对象本身的品格分不开
无论是典型还是意境,作为传统艺术的审美规范,都要求观赏者具备完整的意象体验,主体与对象要有一定程度上的契合。
广播电视受众审美感受方式的演变
倾听与参与
口语传播时代,受众主要的主要的接受方式是倾听。从倾听到参与意味着传播模式和立场的转变。参与使得受众对于信息的接受变成一个自觉自主的过程。
众声喧哗与大众狂欢
广播电视文艺节目创作由教化转向以娱乐为中心,形成一种大众狂欢的场面。为争取更多受众,提高收视率,各广电媒体间开始全方位竞争,形成众生喧哗的格局
大众狂欢的体现:自1983年以来创办的春晚以及综艺晚会
湖南快乐大本营打响的游戏娱乐节目时代
明显崇拜与大众自我
明星实际上是一种符号。离不开明星自身形象的设计、学识品格、文化修养以及个性色彩,但主要是存在于大众流行的趣味与时尚之中
明星表面上看是广电媒体创造出来的,实际更主要的是受众,是受众对于广电节目的收听收视率中产生
受众的明星崇拜,即有赶浪头的一面,也有制造泡沫的一面,所以,要准确把握受众的趣味中心才能创造出被受众接受的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和被受众痴迷和崇拜的明星。
第十二章 广播电视文艺的价值与功能
第一节 价值概念与功能概念的异同
价值概念的内涵与主体性取向
价值:值得期求的美好事物的观念
价值体系:一个人所持有或一个团体、社会所赞同的一组相关价值属于文化系统的基础
价值的基本要义
价值: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以及社会价值三个层面
首先,价值是相对于人而言,与人类生存有关的评价
价值所反映的是人类的相关标准
学理意义上的价值
价值的两面性-正面价值:对人有利;负面价值:对人无利;价值具有双面性。
价值相对性: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名俗习惯会有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价值关系的构成:多方面、多维度的即可以是使用价值的关系,也可以是精神价值的关系,即可能是正面价值,也可能是负面价值
价值的客观性:价值虽然具有强烈的主体性,但在历史唯物主义上,价值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价值体系
功能概念的客观性与技术意义
功能的客观性
事物所具有的某种作用力或影响力
与价值概念相比功能概念更具客观性
功能的作用与人类生活分不开,但不受人类主观评价的影响
功能受技术制约
功能的存在与差异,主要受制于器物和技术手段的特性,与事物的物质属性、技术、实际作用相联系,因而不同技术特性的传播媒介有不同功能。
功能与价值的关系
不同功能的媒介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相同的媒介也可能会产生出不同,甚至相反的价值意义。以电视而言,一方面,人们普遍承认电视有巨大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人们对电视所造成的负面化作用不绝于耳
功能与价值的二重关系
价值与功能的关系是双重的,二者相辅相成,功能的发挥才可能有价值的产生,有价值的评判,才有对功能的正确认识,价值与功能又有不一致的地方,价值有正面负面之分,功能却更具客观性
价值与功能关系的处理
明确功能概念与价值概念人内在含义
调动传播功能,实现价值
正确看待功能与价值的影响
第二节 广播电视文艺的功能
技术功能层面和艺术功能层面
从技术功能层衡量广播电视作为电子媒介的功能
广播电视与传统传播媒介的区别:媒介技术特征。广播电视媒介是以电子波为载体传播信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广播技术的产生与莫尔斯发明的电报,贝尔发明的电话,赫兹发现的无线电电波密切相关。无线电波的技术特征就是它可以不受具体时空的限制,远距离、高覆盖的传播信息。如果没有光纤技术和卫星技术就不会有电缆电视和卫星电视的产生
广播电视作为电子媒介,具体功能:
远距离传送功能
广播电视能够不受时空、环境的限制,远距离、同步传播信息。比如英国BBC的广电网就覆盖了全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
现场实况转播功能
广电媒介能够进行视听形象同步传播报道现实中正在发生的事件实况。
以央视1983年开始举办春晚为例,实况转播和全民参与的技术基础才使得春晚成为节日的仪式
由于媒介不断融合使得广播电视有了其他媒介不可匹敌的地位
日常伴随功能
日常性是广播电视的一大重要功能
广播电视节目似乎没有传统文化媒介,那种经典、名著。广播电视媒介这种持续的日常伴随功能,正在改变人们对金典和流芳百世的看法
包罗万象的杂糅功能
电视不但能够全方位地观照、反映世界,而且实际影响和参与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构成
如总统竞选中,电视充当重要角色
从电视传播的内容角度看,囊括各类题材反映社会生活
从传播手段和形式角度看,电视媒介语言丰富多彩
从艺术功能层面衡量广播电视文艺的特色功能
广播电视文艺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但广播电视文艺媒介手段有较多技术因素,使得艺术功能更显现娱乐性一面
娱乐功能
就艺术方式的意义而言,广播电视文艺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也是通过艺术形象来感染人鼓舞人的审美目的。与广播电视新闻和知识类节目有所不同
席勒的游戏说艺术给人带来愉悦与享受
教化功能
作为艺术方式,广播电视文艺节目不应该直接说教
广播电视是以刻画出具体感人的生动艺术形象潜移默化的来鼓舞人感染人,从而培育人的人的人生观与道德观
认识功能
广播电视文艺源于人类生活与历史,因此必然打上某一时代、某一社会、某种名族的烙印。人们能够在艺术鉴赏过程中,了解历史文化知识、风土人情和时代精神
广播文艺的认识功能是中立的,因人而异。不是直接的客观体现生活也不是刻板说教,而是潜移默化的感染,寓教于乐的引导
第三节 广播电视文艺的价值
广电文艺功能是技术、是基础;价值是目标、是追求。功能的发挥是为了实现为人类服务的价值
广播电视文艺的价值取向
价值的形成不是抽象的,而是和个人需求、群体需求、社会需求相关的具体指标,价值的指标不是一成不变,是难以固定的。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直接影响价值的取向和最终实现
价值取向的立场和途径
广播电视文艺价值实现的条件保证
正确的政策指导
弘扬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文艺方针,是符号我国文艺实际的正确政策
开放的思想体系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改革开放,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道路;坚持名族文化特色,进一步与世界文化接轨等思想方略
高素质的作者队伍
任何媒介产品都是经过选择与创造才能够面试,有高素质的专业作者队伍,才能有高质量的广播电视文艺节目
灵活多样的节目形态
保持不断构建多样的节目形态,才能较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意义
广播电视的日常性和杂糅功能,决定了广电文艺节目既要构建固定的节目培育人们的观赏习惯和兴趣,又要不断创新,求变。
市场化的运作机制
引入一定的市场化竞争机制应当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价值取向受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价值体系的形成属于一定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会形成不同的价值体系。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是为人民大众,社会主义事业,中华名族文化建设服务的
当代文化精神的要求
展现当代文化精神,表达人民心声,提高积极向上的名族凝聚力是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价值追求的核心所在
价值实现的多层性与多样性
个性价值
每个个体都会对自己喜爱或反感的作品作出自己的价值评价。这种评价根据个人文化水平,审美好恶,年龄差异,职业不同作出。
群体价值
不同的阶层或团体有不同的知识水平和审美趣味,不同的圈子有不同的喜好和偏爱,不同的部门对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和取向。
社会价值
审美价值
广播电视文艺以节目或作品,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们体验到价值,得到情感的深化,精神的洗礼
优秀的广电文艺作品不仅给人们带来审美价值和审美享受,也培养着人们的审美趣味和娱乐倾向。
历史价值
广播电视文艺作品的历史价值,是从历史性的角度,即时间性的角度而言的,一方面,广播电视文艺作品作为反映中华文明进程的产品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另一方面,广播电视文艺作为当下人们现实生活、情感、追求的艺术化再现,作为未来发展的历史对象,同样具有记录现实的历史价值。
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是指广播电视文化节目或作品中所蕴含的所有人们的生活、情感、思想、道德等各方面有所启迪、有所帮助的价值意义。任何作品都具有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的产生因人而异
当一部广播电视文艺作品百看不厌和常看常新的时候,它的价值就已经充分显现出来,并获得大众认可。
社会价值是指,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体系而言
能否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提高全名族的文化素质和审美修养,培育和造就具有健全格和现代意识的中国人,是衡量广播电视文艺节目作品是否具有较高社会价值的主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