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节:认识过程
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心理学部分-认识过程。
编辑于2020-09-14 20:24:43认识过程
注意
注意的概念
注意不是独立心理过程,是伴随着其他的心理过程而发生的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最基本的功能
保持功能
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分类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范围) (数量上的特征)
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例:一目十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 (时间上的特征)
注意在一定的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某种事物上
相反状态:注意的分散(分心)
走神、消极的、被动的、无意识的
注意的分配 (一边……一边……)
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例:一心二用,一心多用
注意的转移 (从……到……
主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例:课程转向另一门课程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中小学注意力的培养
感觉
感觉的概念
某一种单一感觉器官的反映
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
例: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觉
内部感觉
例:机体觉(恶心,窒息),运动觉和平衡觉(晕车,晕船)
感觉的一般规律
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
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例:开始感受不到咸味,放了两克盐以后,小明就能感受到了
差别感受性
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例:小明在两克盐时感到咸,后来又放了三克,小明说更咸了
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例:小明开始感觉不到咸,放了两克盐就感觉到了。两克属于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例:小明在两克盐时感到咸,后来放了三克感觉更咸了。三克属于差别感觉阈限
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适应
视觉适应
暗适应
从亮的环境到暗的环境,适应暗的环境
明适应
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适应明亮的环境
嗅觉的适应
例: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皮肤觉的适应
例:手放在温水里,开始觉得热,慢慢就不觉得热
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
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感受性变化
例:红花🌸在绿叶🍃的陪衬下显得特别红;黑人牙白,鹤立鸡群
继时对比
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官而产生的感受性变化
例:吃完很苦的药后再吃糖就会觉得特别甜
感觉后效(感觉后像) (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正后像(同色后像)
正后像与原像的颜色相同
例:注视灯光一段时间后,转向看其他地方,会出现白色的灯的影子
负后像
与外界刺激的特征相反,或颜色互补的后像
例:注视灯光一段时间后,转向看其他地方,会出现与原灯光相反特征的影子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补偿作用
当某些感觉失去以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弥补
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
一个刺激物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
例:切割玻璃的声音会使人产生寒冷的感觉
知觉
知觉的概念
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
形状知觉
大小知觉
方位知觉
深度知觉(距离知觉)
时间知觉
对时间的分辨
对时间的确认
对持续时间的估量
对时间的预测
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
物体发生实际的空间位移所产生的运动知觉
似动知觉
将实际不动的物体知觉为运动的
动景运动
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的空间距离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做连续运动
例:霓虹灯,小人书,电影
诱导运动
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
例:月亮在云朵里穿行,我们以为月亮在动,其实是云☁️在动
自主运动
指人在注视暗室里一个微弱的、静止的光点片刻后感到光点来回移动的印象
例:你在黑暗的房间紧盯一个燃烧的烟头,过一段时间后,便感觉它似乎在不停地游走
运动后效
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例:在注视瀑布后,再看田野,会觉得田野往上飞
错觉
知觉的基本特征
选择性(对象性)
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人在知觉过程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的反映的特性
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
例:通过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大或小来优先选择或不被选择
差别大优先选择:万绿丛中一点红 差别小不被选择:草丛中穿着迷彩服的士兵
例:通过对象和背景的活动关系引起知觉的选择 夜空中的流星🌠
整体性
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但我们总是把客观事物作为整体来感知
例:迎面开过来一辆汽车🚗,我们会知觉其是一辆汽车,但不会知觉是个别的汽车零件
理解性
同一事物、经验不同、看法不同
例: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恒常性
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知觉某一熟知的物体时,虽然该知觉对象的物理属性受环境情况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但是对它的知觉却保持相对稳定性
条件不变,印象不变
观察
观察的含义
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
观察力的培养
感知觉的发展和应用
感知觉在教学中的应用
强度律
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我们清晰地感知
差异律
当知觉的对象与背景在颜色,形态,声音等方面有较大差别时,知觉的对象容易被感知
活动律
在静止的背景上,活动的对象容易被感知
组合律
在时间上彼此相近,在空间上彼此接近或相似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记忆
记忆的概念
记忆的主要类型
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
形象记忆
具体形象的记忆。包括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
例:游览过桂林山水的人,在脑中留下桂林山水优美的景象
逻辑记忆
以概念、公式、规律为内容的记忆
例:对概念、公式、规律、定理、规划等的记忆
情绪记忆
以个体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例: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动作记忆
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
例:体操动作,舞蹈动作
根据记忆内容保持时间的长短
组块是短时记忆的单位
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
陈述性记忆
以陈述性知识为内容,即事实类信息
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陈述性内容可用言语表达
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
对程序性知识进行记忆
如该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通常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
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的参与程度
外显记忆
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内隐记忆
在个体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
无意识的记忆
记忆过程
识记
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保持
把记忆内容以一定的形式保存在头脑中,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回忆或再认
回忆:对不在眼前的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再认: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能识别出来
遗忘
遗忘的原因
痕迹衰退说(自动消退)
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
干扰抑制说
遗忘是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前摄抑制
前面所学的内容干扰了后面的内容
早无前 晚无倒 中间有双重
倒摄抑制
后面所学的内容干扰了前面的内容
动机说(压抑说)
遗忘是由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
例:一些痛苦的记忆导致遗忘;考试时过于焦虑和紧张
提取失败说
遗忘是因为个体在提取记忆是缺少线索
例:舌尖效应:对于一些简单的知识却怎么也想不起来
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最早对遗忘进程进行研究的人
表明:遗忘是在学习之后立即发生,而且遗忘的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识记的方法
时间因素
情绪和动机
口诀记忆:人才请发誓
思维
思维的概念
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
指人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认识另一些不能被直接感知的事物
例:中医虽然不能直接看到病人脏器的病变,却能通过望闻问切间接地判断病变的部位
概括性
把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例:桃树,山楂树,石榴树等称为“果树”
思维的品质
衡量人的思维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度
思路广泛、全面细致地思考问题
例:面面俱到
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度
善于透过表面现象把握问题的本质
例:一针见血
思维的独立性
善于独立思考
例:不人云亦云
思维的批判性
根据客观标准进行思维
例:不主观臆断
思维的灵活性
反映了思维随机应变的程度
随机应变
思维的敏捷性
反映了思维的速度
例:七步成诗
思维的逻辑性
反映了思维的条理性
是思维品质的中心环节
例:层次分明
思维的分类
根据思维的凭借物(思维的内容)不同
直观动作思维
在思维过程中要把具体、实际的动作作为支柱而进行
例:儿童边数手指头边计算,动作中断,思维也就停止了
具体形象思维
思维过程中借助于表象而进行
例:儿童在头脑中现象三个苹果加上两个苹果这样的实物表象来计算三加二等于几
抽象逻辑思维
在思维中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
根据思维的逻辑性
直觉思维
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
例:顿悟、灵感、女人的第六感
分析思维
经过逐步分析后,对问题作出明确的结论
例:学生解几何题时多步推理和论证
例:医生对疑难疾病进行检查分析
根据思维的指向性
聚合思维
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
人们解决问题时 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
例:一题一解
发散思维
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
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
例:一题多解
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
常规思维
也称再造性思维
用惯用的方法、固定的模式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
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
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
思维的最基本形式
构成人类知识最基本成分
判断
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之分
推理
归纳推理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发现问题:首要环节
理解问题
提出假设:关键阶段
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问题情境
指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
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
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
原型启发
指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做原型
例:人们根据鸟的飞行发明了飞机,鸟的飞行是原型
情绪与动机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表象与想象
想象的分类
无意想象
不随意想象
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
例:梦,白日梦
有意想象
再造想象
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像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
例:读者阅读小说,工人看建筑图纸时头脑中出现的有关事物的形象
创造想象
在创造活动中,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例:作家在构思小说的过程中,头脑中出现的人物形象
幻想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做题技巧 判断是能力还是具体数值,感受性是一种能力,感觉阈限是一个具体数值 判断是从无到有(绝对),还是从有到有(差别)
比较 感受性:人感觉刺激的灵敏程度 感觉阈限:能够引起人的感觉的刺激范围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
比较 注意的分散:被动、无意识的、消极的 注意的转移:主动、有意思的、积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