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记叙文文体概述
初中作文,阅读,记叙文的分类,罗列记叙文的阅读注意要点,理清写记叙文的思路。
编辑于2020-09-15 16:54:48记叙文文体概述
1. 概念
I. 记叙类文体是范围最广泛的文体,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如小说、散文、童话、传记。
2. 特点
I. 主要特点是: 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生动形象的描写和叙述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含在具体的材料之中,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的。
II. 另一特点: 就是以记叙为主,采用综合表达方式,包括记叙中的描写、记叙中的说明、记叙中的抒情和议论。
3. 分类
I. 狭义的记叙文: 是指记叙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和真实发生的事而言,包括通讯、特写、游记、回忆录、访问记等。
II. 广义的记叙文: 是指语言的表达方式以记叙和描写为主的一切文章。它首先包括所有的狭义记叙文,同时还包括以记叙为主的所有文学作品,如四大文学体裁中的小说和散文,也包括神话、童话、寓言等。
III. 按照写作的对象不同,可分为
A. 写人记叙文: 通过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
B. 写事记叙文: 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
C. 写景记叙文: 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
D. 状物记叙文: 以描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
4. 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而事件总是在某个时间发生在某个地方,有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因此记叙文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记叙的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件发生、发展的脉络。要明确是它们共同构成了记叙文的基本内容,但并不是六要素缺一不可,要依据需要而定。
时间、地点:
要从大范围答到小范围。有的时间有跨度,要把跨度写出来。地点有变化时要注意事情的各个具体环节和地点的对应关系。
人物:
A. 如果问写了哪些人物,无论是正面出场,还是侧面表现的主次人物都要列出来。
B. 如果问所要表现的主要人物(主人公、中心人物),看全文写的事为了表现谁,文章的中心靠谁来表现,议论、抒情围绕谁。
C. 次要人物在文中的作用:事情的叙述者、叙事的线索、衬托中心人物、推动情节发展、从侧面表现中心、交代社会环境。
起因、经过、结果:分析起因、经过、结果, 一般是对一件具体的事情来说的:
A. 怎样分析哪些内容是起因,哪是经过,哪是结果呢?一般起因是交代人在什么情况下,遇到什么矛盾、难题,包括主观的和客观的;经过是写人物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做了什么;结果是写这个难题、矛盾解决了,经过这件事人们怎么样了。
B. 对起因、经过、结果的概括表述,一般都用“谁怎么样”“谁干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
5.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 详写,又称“详笔”,是指用较多的笔墨和篇幅对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材料详写细写。 略写,又称“略笔”,是指用少量的字数对与主题不太密切的次要材料粗写略写。 所以,要判断文章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先要明确文章的主题。具体来说,判断文章的详略有以下几种方法:
A. 从事件过程的角度判断: 叙述一件事,一般事件的开端和结局略写, 发展和高潮详写。
B. 从记叙顺序的角度判断: 采用倒叙的文章,开头的倒叙部分略写,后面的顺叙部分详写; 采用插叙的文章,插入的内容略写,中心事件详写。
C. 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判断: 记叙文中的叙述、描写部分详写,议论、抒情部分略写。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描写景物的部分详写,抒情部分略写。
D. 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判断: 正面描写是详写,侧面描写和环境烘托是略写; 细节描写是详写,概括叙述是略写。
E. 从结构方式的角度判断: 总写部分简略,分写部分详细; 概括叙述简略,典型事例详细。
F. 从篇幅的角度判断: 篇幅长的部分是详写,篇幅短的部分是略写。
6. 记叙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联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各个部分连接成一个统一整体。
A. 以实物为线索: 有的记叙文往往是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
B. 以人物为线索: 有的记叙文,则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
C. 以事件为线索: 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
D. 以时间为线索: 有的文章是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E. 以地点为线索: 有的文章是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层次的,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
F. 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 有一些散文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的故事情节,而是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这一类就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
G. 线索还有明线和暗线之分。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明线;而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暗线。 线索在文中的体现,多半在标题、开头、结尾、过渡和段首段尾的关节处。把握文章的气势、整体脉络和倾向,则是把线索的类型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常常把只有一条线索的文章,称为单线;把两条或两条以上线索的文章,称为复线。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线索的文章中,主要的线索一般只有一条,叫主线,其余叫副线。握线索的关键。
7.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 记叙文常见的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1. 象征:文章借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事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或者说,借用某一特定的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使之形象化,使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作用:首先是可以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使文章更加含蓄些。
2. 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可分为两种: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3. 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作用是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某个特征。
4.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然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是突出、强调事物(人物)的特征。
6. 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 伏笔和铺垫:所谓伏笔,可以理解为前文为后文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前文对后文所做的提示或暗示。它的作用是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通俗地说,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和烘托,为主要情节酝酿气势。一般是起铺垫作用的这段文字交代完之后,下面要写的主要内容马上就是紧承前一段文字而来的,是上一段文字刻意强调的。作用是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 照应:就是在文章的前面为后面设下埋伏的内容。这种照应,有的体现在事物上,有的体现在线索上,有的体现在情节上,用得比较多的是后者。 伏笔式照应讲究的是“伏”,“伏”的内容设计要服从全文的主要情节,不能旁逸。同时,后文要有对前文“伏”的内容的说明,使“伏”的内容有个圆满的交代,从而形成前伏后应的密切关系,使文章结构严谨。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9.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 想象: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作用是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11. 虚实结合: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
12. 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它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也可以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具体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等。
13. 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14. 讽刺夸张:夸张是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 讽刺是人们针对社会生活中不合理的、错误的或者腐朽的人或事,用讥讽、嘲笑的手法,突出其矛盾的所在,以达到贬斥、否定、批判的目的。
15.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8. 记叙文常用的修辞手法
1.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比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二者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2.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借代的种类有: ①特征代本体;②具体代抽象; ③专名代泛称;④人名代著作; ⑤部分代整体;⑥结果代原因; ⑦原料代成品;⑧地名代本体。
3.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扩大或缩小。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夸张的几种形式:①扩大夸张;②缩小夸张;③超前夸张。
4.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对偶的几种形式: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5.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排比的两种形式:①成分排比;②句子排比。
6. 设问:是“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7. 反问: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①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②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8. 对比: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9. 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0. 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11. 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9. 记叙的顺序
A. 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果的时间顺序来写,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顺叙的作用是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B. 倒叙,即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再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它分为两类:一是把事情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倒叙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二是把后面发生的某一情节提到前面去,暂时中断中心事情的叙述而进入另一个相关事情的叙述中。 倒叙的作用是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C.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情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进行相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它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插入的内容跟时间有关联,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从前发生的事;二是对人或情况作一些说明介绍,跟叙述的时间顺序没有什么关系,插入的前后不一定有过渡衔接的内容。 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加紧凑。
10. 记叙文表达方式 文章的基本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人物、事件的记叙和描写来表现主题,反映社会生活的,所以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
A. 记叙: 介绍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事迹等,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变化过程,交代事件的前因后果。
B. 描写:
一是,人物描写: 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 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自然环境的描写是通过描写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山川风光来抒发感情; 社会环境的描写是通过描写人物活动的自然或社会环境,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来帮助刻画人物性格,衬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描写有正面也有侧面描写,描写有的结合各种修辞手法作生动、形象的描写以突出强调描写的对象,有的则是运用白描,使文字朴实、简练。
C. 议论: 常穿插在叙述与描写之中,用以点明或更鲜明地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这种议论并不像议论文那样进行推理和论证,而是针对记叙描写的内容进行言简意赅的评论。这种记叙和议论结合的形式是很灵活的,可以先叙后议,可以先议后叙,也可以夹叙夹议。就一篇文章来说是如此,就文章的一个部分来说也是如此。不论哪种结合的方式,议论在这里都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或者点明所叙事件的思想意义,或者阐述所叙事件包含的人生哲理,或者揭示事件结局的根本原因,等等。它可以使文章气势纵横,增强感染力。
D. 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可以帮助渲染环境气氛,刻画人物,同时还起到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抒情,可以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就是人们常说的“直抒胸臆”,即作者和文章中的人物公开表达自己的爱憎,直接抒发为现实生活所激发起来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是一种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理的表达方式,把强烈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之中,使感情同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议论融合在一起而自然流露出来。
E. 说明: 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可以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文章的背景、环境,状物的细节等,从而细化文章或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