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教育学
311考研,宋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官学发展,私学发展,书院发展。
编辑于2020-09-17 09:52:01第五章
科举的演变与官学改革
科举制度
宋代
地位
地位提高,废察举,视正途
周期
三年
三级考试制度
州试(地方)—省试(尚书省礼部)—殿试(皇帝亲自主持)
殿试确立为常制
规模大,数量多
防作弊
锁院制
别头试
糊名制
誊录制
墨卷(原来)
朱卷(后面)
内容
王安石改革,废经帖,墨义,诗赋
经义,《三经新义》为标准
元代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为答题标准
明代
八股取士
考试制度
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八股文
八股文诞生与流行预示科举制僵化与没落
学校
科举必由学校出
清代
沿用八股取士
科举对学校的制约
明代前
学校只是为科举考试输送人才的途径之一
明代后
学校成为科举必由之路
明代后科举腐朽性的表现
科举是学校目的
教学内容空疏无用
教学管理松驰
考场舞弊丛生
文教政策与官学体制
宋朝
文教政策
内容
兴文教,抑武士
措施
重视科举,重用士人
三次兴学,广设学校
尊孔崇儒,辅以佛道
理学兴盛,书院兴盛
官学体制
中央官学
国子监
国子学
最高管理机构
最高学府
太学
内容
儒家经典
王安石《三经新义》
地位
低于国子学
方法
三舍法
三舍法
含义
王安石在熙宁兴学期间创立的一种对太学改革的措施
内容
外舍
初入学的学生
一年
平时
品行与学业
每月
私试
每年
公试
内舍
两年
行艺
考试
上舍
两年
直接推荐做官,等于科举及第
免发解
免省试
意义
平时行艺与考试相结合,学行优劣与任职使用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太学教学质量
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提高太学地位
辟雍
太学分校(崇宁兴学)
四门学
科举考试预备学校
广文馆
科举考试预备学校
小学
8-12 岁儿童
三舍法
武学
宋代最早的专科学校
律学
中央各局
医学
算学
书学
画学
首创
地方官学
提举学事司
州学
县学
庆历兴学
官学制度特点
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官学类型多样化,并设立分斋教学制度(苏湖教学法)
中央官学等级制度放宽
首创学田制
地方学校有学田,作为学校经费主要来源
北宋三次兴学
第一次兴学
人物
范仲淹
时间
宋仁宗庆历四年
史称
庆历兴学
内容
创立太学
苏湖教学法
实行分斋教学制度
又名苏湖教学法
含义
胡瑗主持湖州州学时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在庆历兴学时用于太学教学
分类
经义斋
明体之学
内容
儒家经义
目的
高级统治人才
治事斋
又名治道斋
达用之学
目的
具有专长技术和管理人才
分科
治兵
治民
水利
算术
方式
学生可以主治一科,兼学其他学科
方法
联系实际,提倡实地考察
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
意义
把一些实用知识纳入官学体系中,取得与儒学同等地位
开创主修与辅修的先河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分科教学制度
普遍设立地方官学
在校学习300天后方可参加科举考试
改革科举考试
停经帖,墨义,重策论,诗赋和经学
第二次兴学
人物
王安石
时间
宋神宗熙宁年间
史称
熙宁兴学
内容
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设立经义局
人物
王安石
内容
《诗经》《尚书》《周礼》
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
设立学官,地方当局不干预学校事务
拨充学田,给予物质保障
恢复和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着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第三次兴学
人物
蔡京
时间
宋徽宗
崇宁期间
史称
崇宁兴学
内容
兴建辟雍发展太学
太学的外舍
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普遍设立地方官学
数量,规模,范围都超过任何一次兴学
恢复设立医学
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
建立县,州,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元朝
文教政策
尊用汉法
措施
笼络汉族士人
尊孔
尊崇理学
中央官学
集贤院
国子监
国子学
升斋等第法
把国子学分为三个等级六个斋舍
学生按学习程度进入不同斋舍学习不同内容
依据学业成绩和品行依次递升
积分法
含义
积累学生全年学业成绩来升级的方法
始于
宋代太学
元朝国子学趋于完善
方法
每月考试一次,依据成绩积分,积到一定分数可以升级,不合格者继续学习
成绩优异者,只要计分达到标准,可以不受学习年限的限制
意义
与升斋等第法联系,根据学生积分与品行依次升舍
积分法汇总学生平时成绩,有利于督促学生平时认真学习
蒙古翰林院
蒙古国子监
蒙古国子学
目的
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化,加速培养本民族人才
对象
蒙古族学生
其他民族学生
翰林兼国史院
回回国子监
回回国子学
内容
波斯文字
意义
中央官学中最早的外国语学校
地方官学
儒学系统
大司农司
儒学提举司
路学
府学
州学
县学
专门学校
蒙古字学
医学
阴阳学
明朝
文教政策
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
具体措施
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重视科举,选拔人才
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
推崇程朱理学,删节《孟子》
严格管理学校,禁止学生议政
屡兴文字狱
官学制度
中央官学
国子监
大学性质
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长官
祭酒
副长官
司业
积分法
监生历事
历练政事,实习历事
含义
明朝国子监监生的实习制度
历事
在京各衙门,历练事务,锻炼和考查政务才能
在县州清理粮田,或兴修水利
考核
上等
吏部附选,授官职
中等
再历练
下等
送国子监读书
意义
学校培养人才与业务部门使用人才挂钩,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学,提高人才素质
宗学
贵胄学校
武学
地方官学
儒学提举司
儒学
中等性质
府学
州学
县学
专门学校
专科性质
武学
医学
阴阳学
社学
小学性质
元朝
时间
创立于元朝
地点
农村地区
性质
初等教育
强制性
对象
8-15岁农家子弟
明朝
制度趋于完善,得到普遍设立
内容
初等文化,伦理道德
清代
普及更广
意义
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
是元朝在教育组织形式上的一种创新
官学制度特点
国子监,创立监生历事制度和积分法
社学制度趋于完善
地方官学得到发展
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相衔接的学制系统
清朝
文教政策
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
措施
广设学校,严定学规
崇尚儒学经术,提倡程朱理学
软硬兼施,加强文化控制,大兴文字狱
官学制度
中央
国子监
实行分斋教学制度
监生历事和积分法
设置监事大臣
设立分校
南学
特设讲学场所
辟雍
相当于礼堂
宗学
清宗子弟
觉罗学
爱新觉罗氏子弟
算学
俄罗斯文馆
地方
府学
州学
县学
卫学
社学
乡镇地区
义学
贫困儿童,少数民族子弟
井学
云南
特点
在国子监实行分斋教学制度
重视八旗子弟的教育
重视培养俄语人才,设立俄罗斯文馆
府学,州学,县学中创立六等黜步法,对生源进行动态管理
六等黜
含义
清朝实施的一种地方官学对生员定级的考试制度,并且有相应的奖惩措施
来源
明朝六等试诸生优劣
按成绩分六等
一等补廪膳生
二等补增广生
三等无奖无罚
四等责罚
五等降级
六等除名
意义
对学生进行动态管理,其等级不是固定,而是根据学业成绩来升降,其等级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是清朝在官学管理上的创举
书院发展
书院的产生与发展
书院的萌芽
始于唐代
两种类型
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整理图书的机构
集贤殿书院
丽正修书院
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
李秘书院
松洲书院
书院出现萌芽原因
社会动荡,官学衰落,士人失学
源远流长的私学讲学传统
受佛教禅林制度的影响
印刷技术的发展,书籍大量增加
宋朝书院
六所著名书院
白鹿洞书院
岳麓书院
应天府书院
崇阳书院
石鼓书院
茅山书院
书院兴盛的原因
国家统一,士心向学,北宋科举取士的规模日益扩大,但忽视官学,官学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
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
受佛教禅林制度的影响
印刷术的应用,使书籍的传播极为便利
元代书院
加强对书院控制,日益走向官学化
明代书院
有政治色彩
清代书院
政府对书院进行严密控制,使得书院日益官学化,成为科举的附庸
白鹿洞书院
发展
原为李渤,李涉兄弟隐居读书处
朱熹创立
白鹿洞书院揭示
教育目的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治学顺序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名辨之,笃行之
修身之要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东林书院
发展
原为北宋理学家杨时讲学之所,也叫龟山书院
顾宪成,顾允成创立
特点
基本思想
推行了程朱,反对王学
制定《东林会约》,完善讲会制度
定期举行学术会讲,通过讲会,把书院的讲学活动开展为地区性的学术活动
学术与政治相结合,密切关注社会政治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意义
文化学术中心
政治活动中心
诂经精舍,学海堂
阮元
特点
以励品学,非以功名
书院重品学,轻功名,不习科举应试之学
各用所长,因材施教
发挥教师学术专长
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创立“专课业生制度”,允许专课生自择一书业
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刊刻师生研究成果
影响
积极
继承并发扬书院教育的优良传统,培养造就人才
改变清朝腐败的官学化书院教育有重要影响
促进学术文化发展
局限
终日埋头故纸堆,从事名物训诂,辩白考订
脱离社会实际,缺少经世才能
书院教育特点
基本精神
自由讲学
功能
育才,研究,藏书
组织
私办,公办,私办公助
教学
讲学活动
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教学形式多样
讲会制度盛行
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制度
注重讲明义理,躬亲自问,采用问难论辩式,启发思维,重视学生兴趣
学生
学生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强调自学
书院制度
书院作为一种制度得以确立
师生关系
尊师爱生
发展倾向
官学化倾向
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
书院作用
促进了理学发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
丰富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
私塾与蒙学教材
私塾
含义
民间私人所办的蒙学的统称,是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启蒙和基础教育的教育组织
种类
家塾
官宦和殷实人家聘用教师在家中教子弟
学馆
散馆
生员或其他有文化的人在家中自办的私塾,是私塾中规模最大的学校
义塾
义学
私人或是公共团体所办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学校
专馆
村塾,族塾,经馆
由一家或者是数家,一村或几个村子单独或联合聘教师教子弟的村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
特点
教育宗旨
严格要求,打好基础
培养学习行为
《须知》《学则》培养学生行为习惯
学习动机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育内容
文化知识与伦理道德并重
教学方法
识记与领悟并重
教学组织
采用个别教学
蒙学教材
发展
第一阶段
西周,史籀篇,最早
秦代,仓颉篇
西汉,史游,急救篇,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
唐代,开蒙要训
第二阶段
宋元开始出现按专题编写的现象
明清已经发展到相当完备的程度
种类
识字教材
南朝梁周兴嗣的《千字文》
宋初《百家姓》
南宋王应麟《三字经》
伦理道德类
吕祖谦《少仪外传》
吕本中《童蒙训》
程端蒙《性理字训》
朱熹《小学》《童蒙须知》
历史教材类
王令《十七史蒙求》
胡寅(yin)《叙古千文》
皇继善《史学提要》
吴化龙《左氏蒙求》
诗歌类
《千家诗》
《唐诗三百首》
朱熹《训蒙诗》
陈淳《小学诗礼》
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
方逢辰《名物蒙求》
特点
宋元时期
按专题分类编写的现象
内容和形式多样化
注重儿童心理特点,采用韵语形式,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多用故事,配有插图,穿插常识和做人的道理
一些学者亲自编制,提高了蒙学教材的质量
注意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重视汉字的特点,符合中国语言文字的规律和儿童少年学习本国语言文字的规律
将识字教育,基本知识教育,伦理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思想家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大学章句》
《中庸章句》
《论语集注》
《孟子集注》
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和各级学校必读的教材
教育作用
客观唯心主义
存天理,灭人欲
教育目的
教育作用
道德教育根本任务
宇宙万物:理和气组成 人:理和气结合而成
理:是精神范畴,是创造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
理
天命之性
人性中,禀受于理的部分,就是天命之性
气:是物质性的范畴,是构成万物的材料,是理的载体,是第二性
气与理
结合
气质之气
清明至善
天理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
浑浊不善
人欲
违背封建道德的言行
教育作用
教育只对圣人与中人起作用
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发挥气质中的善性
小学与大学教育
小学
年龄
8 岁
任务
圣贤坯璞,打基础阶段,必须抓紧,抓好
内容
学事为主,从具体行为训练着手, 使学生懂得 1、基本伦理道德规范, 2、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 生活与教育融为一体,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方法
先入为主,及早施教
生动形象,激发兴趣
首创《须知》《学则》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
读书
心到(最重要),口到,眼到
作品
《小学》,《童蒙须知》
大学
年龄
15 岁
内容
要明理
在坯璞的基础上,加光饰
方法
注重自学,提倡不同学术之间的交流
教材
四书
基本
地位超过五经
五经
专门研究
朱子读书法
循序渐进
按首尾篇章的顺序
根据自己情况与能力,量力而行,制定读书计划,要切实遵守
扎扎实实,不可急于求成
熟读精思
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精义以及思想真谛
虚心涵泳
虚心
没有半点主观臆断或随意发挥
涵泳
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切己体察
要有具体行动
着紧用力
抓紧时间
精神抖擞
居敬持志
敬
读书时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
持志
有坚定的志向
历史影响
进步性
循序渐进,居敬持志,着紧用力,熟读精思
局限性
书
宣传封建伦理道德的圣贤之书
读书法
未注意的到书本知识与实际的联系,造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学习风气
王守仁
阳明先生
创立
阳明学派,姚江学派,王学
教育作用
主观唯心主义
不承认有客观存在的理,认为心即理
理
良知即是天理,是心之本体
致良知
学以去其昏蔽
作为伦理道德观念的良知与生俱来,不能自学,不教自会,它是人人所具有的,不分圣愚,而且不会泯灭
良知在与外物的接触中,由于受到物欲的引诱,会受昏蔽
教育的作用在于除去物欲对良知的昏蔽,去明其心。
说明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天赋条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原则
随人分限所及
含义
儿童的接受能力发展到何种程度,就对这个程度进行教学,这种量力施教的思想,概括为随人分限所及
分限
含义
指人的认知发展水平和限度,
程度
不顾及儿童的实际能力,将高深知识灌输给他们,就像一桶水浇在幼苗上,毫无益处,教育的功劳就是随时扩充,掌握住“勿助勿忘”的分寸,
量
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心理学发展水平
教学留有余地,顺应儿童性情,保持儿童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会因为学习艰苦而厌学
两层意思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要因材施教,施教的分量,内容,方法都要因人而异。
对于每个人而言要循序渐进,教学的分量要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基础,在分限内恰到好处地施教
意义
承认人的差异
承认教育的作用
把教学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
论教学
教育内容方面
“求其心”均可作为教学内容
读书不能迷信书中的东西,认为六经皆史而已
在道德与修养方面
事上磨炼
静处体悟
贵与改过
省察克治
论儿童教育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批判传统教育
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及儿童的身心特点
认为把儿童当作小大人是传统儿童教育致命的弱点
主张
顺应儿童的性情
程序
主张动静搭配,体脑并用 ,精心安排课程
教育方法
采用,诱,导,讽,的栽培涵养之方
教育内容
发挥课程多方面的作用
教育原则
随人分限所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