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哲学知识
刘军平主编的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哲学史导图笔记。
编辑于2020-09-22 21:38:501,中国哲学知识秦哲学
创立期:先秦哲学
古代哲学发端
天道观
五行学说
天道与人道
儒家
孔子
天命论
在道德活动中体认天命
承认鬼神存在,强调祭祀虔诚: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消除鬼神迷信: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
“仁”学意涵
“爱人”为仁:泛爱众,而亲仁,但前提是孝
克己复礼为仁:以礼修身,重教养;为仁由己,内在道德的自我建立
忠,恕接近于礼:强调宽容以及沟通理性。“人之生也直,枉之生也幸而免”“己欲立而立人。欲达而达人”。恕:待人接物,推己之心。
方法论:
有教无类,举贤才
中庸为道德最高境界:中指不偏不倚,中和。庸三义:平常,不易,用
孟子
性善论
内在在道德的知、情。意是人固有的道德属性;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可以发展为四德(仁义礼智),扩而重之人皆可为舜尧
仁政说
目的是为民;推恩原则:轻轻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教育来“行仁政,得民心”
民贵君轻
知言养气
培养道德力量以道德准则判断言辞正误
以“配义与道”养浩然正气;集义
舍生取义
战国中期人,第一次把教育二字连用
荀子
战国后期,“稷下先生”的领袖(祭酒),《荀子》开创了个人著作体的先河
性恶论
化性起伪;性伪和而天下治
《劝学》中国最早的教育学论文
礼论
礼之三本:天地,先祖,君师
天论
天行有常;反对祭祀占卜
明于天人之分,不迷信天但尊重天道
制天命而用之;“强本节用..."人定胜天
道家
老子
道:“道生一...""人法地,地法天”“反者道之动”
体“道”的功夫与境界
为道日损
获得知识用加法乘法,体验道用减法除法
涤除玄监
洗去内心尘垢。道养深厚的人如赤子婴孩
致虚守静
澄明境界
无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贵柔守雌,慈俭谦退,知足不争,清静无为,返璞归真
庄子
核心思想是自然,主张人之精神的自由和解放
万物齐一
安之若命:顺应自然
墨家
墨子
墨家学说与儒学并称显学
兴天下之礼,除万物之害
十大主张: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兼爱,非攻
兼相爱交互利,反对战争,反对损人利己
天志,明鬼,非命;节藏:相信鬼神,祭祀鬼神,人鬼同利
检验认识的标准:三表法:史书记载,百姓亲身经验以及实际运用是否符合国家人民利益判断认识正确与否
其他
法家
创始人李俚,代表:商鞅,韩非子,李斯
阴阳家
汉代突出,被司马迁列为六家之首
邹衍:五德始终说;神州为八十州之一
名家
辨析;白马非马;《公孙子龙》
惠施(惠子):广泛总结,夸大相对否定稳定
万物说
历物之意
纵横家
连纵合纵:处理国家关系的两种策略
苏秦,张仪
兵家
孙膑,孙武《孙子兵法》第一部系统的兵书
杂家
吕不韦《吕氏春秋》
农家
军民同耕,许行
扩大期:汉唐哲学
两汉哲学
汉初黄老思想
形成:慎到,田骈,接子,环渊对老子的改造发展,形成“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强调人君南面之术的新道家学派——黄老之学
西汉盛行官方承认原因:
经济:与民休息政策
社会:对秦穷兵黜武,劳民伤财极端政策的反动
政治:统治者大力推行
代表人物
曹参:采用盖公的善治黄老言,主张清净无为,贤相
窦太后:汉文帝的皇后,最坚定的信奉者推行者
结果:四代君王皆采取修生养息政策,出现文景之治
陆贾,贾谊
陆贾
行仁义,法先圣以及“逆取顺守,文武并用”的统治方略
总结清朝灭亡以及历史上国家成败的经验,著文12篇,汉高祖称赞并命名《新语》
逆取顺守
武力扩张,法令严明
宽舒,中和的“顺守:之术治理(关键在于仁义,但道德大于仁义)
贾谊
作品
散文: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
辞赋:吊屈原赋,fu鸟赋
深入比较礼法关系
崇礼,重民:礼的实质在于分别社会等级;民者,万世之本也...
董仲舒
三次上《天人三策》,主张顺应春秋大一统,实现思想上一统
著作:天人三策;春秋繁露
人副天数学说
天是万物根源,其主宰性是天起核心作用的特征,通过道德化形式表现
道德属性:天论:四季与爱,乐,严,哀相联系
人符合天数、人是天的副本
天人感应论
理论基础:天人同类
人指的是天子
受命改制;
三统三正
黑统,内统,赤统
寅正,丑正,子正(1,12,11月)
人性论和伦理学说
性分三品:圣人,斗宵(小人)中民之性;三纲
谶纬之学与《白虎通》
谶纬都是神学预言,谶先于纬
《白虎通》又名《白虎通义》《白虎通德伦》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成果,班固著,初步实现经学统一,是汉代谶纬学发展的重要标志,构建了“三纲六纪”,第一次以官方神学的形式确定了伦理纲常等级结构的合法地位。
杨雄
三字经里的五子之一
《法言》
问答形式的哲学著作(似论语)
基本宗旨:用礼义,孔孟之道批判先秦诸子以及谶纬,迷信,维护儒家正统观点
强调知识作用,反对“学无益”。人性善恶混合说,承认历史进化,肯定改革,是王充唯物主义学说的先导
《太玄》
仿《周易》而作
按天地人三道建立了形而上学体系,并认为事物发展可以分为9阶段
桓谭
反对谶纬
《抑谶重赏疏》;反对灾异迷信;重赏将士使其尽心效力,不可危害百姓
形神关系
《新论形神》批判神仙方术迷信思想;形体对精神起决定性作用
王充
天自然无为(即天不是神)
天不能故生人
隔断天人关系
神灭无鬼
破除善恶报应迷信,给人的精神现象唯物主义的解释
今胜于古
反对奉天法古
著作:讥俗节义;政务,论衡,养性
魏晋玄学
老庄周易为三玄,其中老庄为“玄宗”
(创始)何晏,王弼
何
魏晋玄学贵无派创始人,主张儒道合同,引老以释儒
“正始玄风”主要倡导者,以“无”为立论之本,提倡贵无本,以及贵无贱有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学说
《论语集解》《景福殿赋》《道论·》
王
魏晋学说理论最重要奠基人
提出“得意忘形”的新解“易”法
以无为本意义
无是宇宙根本
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支配力量和决定因素
著作:周易注;老子注;周易略例;老子指略;论语释疑(周老注,周老略,论语疑)
(第二阶段,竹林玄学)阮籍,嵇康
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庄子》取代论语组成三玄
阮籍
《大人先生转》理想形象以及自然精神的凝聚,最长最有代表性
叙志: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鸠赋,猕猴赋
嵇康
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无情
嵇氏四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
典故:广陵绝响
《声无哀乐论》《与山巨源绝交书》《琴赋》《养生论》
裴wei,郭象
裴
《崇有论》,批判贵无,主张万物相互联系,只有“有”才能对万物发挥积极作用,天不能
郭:反对有生于无
隋唐时期道,佛,儒教
道教
成玄英
号西华法师,字子实
《老子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南华真经疏》
玄是“不滞”(不执著)的名称,重玄即玄之又玄
有形之物的名字都是假名,无形之物则非也
道本性静,静是长生之本,则无为长存。“善恶两忘,刑名双谴...与世推迁”
佛教
唯识宗
境不离识,万法唯识,凡人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才可成佛
创始人:玄奘及其弟子窥基
重视分析研究诸法性相之学,最终结果是:万法识宗
窥基:百本疏主之称,《成唯识论》
天台宗/法华宗
以《妙法华莲经》为宗旨
创始人:智yi
确立了止,观双休原则
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摩柯止观》《法华文句》
理事关系:三谛圆融
华严宗/贤首宗
创始人:法藏(贤首大师)
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禅宗/佛心宗/达摩宗/无门宗
创立顿悟学说,立无念为宗,主张见性成佛
五家七宗
五家
临济宗
曹洞宗
沩仰宗
云门宗
法眼宗
七宗:五家再加有临济宗分出的黄龙派和林岐派
隋唐经学与儒家哲学
隋唐经学
孔颖达等人结合五经经义得《五经正义》
五经:《周易》20《尚书》20《诗经》20《礼记》63《春秋》60
第一次以官方名义对五经做系统性整理
陆德明《经典释文》
选取善本、遍采众说
系统地整理了汉以来经典文字的音义
韩愈,李翱
韩愈
昌黎韩愈,字退之,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昌黎先生集》;苏轼称赞“文起八代之首”
《原道》反对佛教道教等夷狄志之法,认为佛教抛弃了中华文化赖以生存的先贤圣王之教,佛教道教有悖于天理人伦,造成了经济的破坏以及平民百姓的苦难
性三品说(三品五德七情:上中下、仁义礼智信、喜怒哀惧爱恶欲)
李翱
字习之。《复性说》
反对韩愈的“性分善恶”认为纯善无恶之性,要“复性”关键是“节情”
柳宗元,刘禹锡
柳宗元
字子厚,《永州八记》/《柳河东集》《天说》《天对》《封建论》(认为“分封建国制”很重要,朝代兴旺由历史客观决定,不在于圣人
天不起赏罚,皆为人事。”其事各行不相遇“
刘禹锡
“诗豪‘,《天论》天和人是两种最重要的有信有器之物,各有优劣长短好坏,“天与人交相胜”
实际更偏向人胜天,因为有“法制”
三种人法关系
法大行
法小驰
法大驰
潜藏期:明末清初以来现代哲学
黄宗羲
字太冲,号梨洲,称南雷先生或梨洲先生,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明清三大思想家
浙东三黄:黄宗羲,黄宗严,黄宗会
明末清初五大师: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方以智,朱舜水
著作:《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定》
“盈天地皆心”“盈天地皆气”
明确肯定“心即理”,认为仁义内在,与生俱来,求理即求本心之理
反对朱熹的理先气后,理气是一物二名,且人真实存在的只有气质之性
方以智
字密之,号曼公,鹿起,又称龙眠愚者,药地和尚
明季四公子:方以智,冒襄,侯方域,陈贞慧
“质测即藏通几”
知识分三大类
质测:实证自然科学
宰理:社会政治学和经济学
通几:哲学/研究事物存在依据的学科
三者关系:质测含通几,通几质测化才能发挥作用,互补
主张“心物交格”第一次区别心和脑,认为人的神明在脑不在心
气火一元,盈天地者皆物
气是万物统一的基础,火是气的产物和物质的运动,是万物生生不息的内在根源,水表征万物的滋生
康有为,谭嗣同,严复
康有为
字广厦,天游化人,称“康南海”
《康子篇》《新学伪经考》
致力于将儒学造成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
元气是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基本范畴,是包括人在内的万物之本,将“电“比作”不忍人之心“的仁
谭嗣同
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学西方政治制度,废兴开修办改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
以太—仁—心力说
以太是“原质之原”宇宙是“以太—仁”的复合体,仁以通为第一义
严复
自号“天演祖哲学家”
《天演论》物竞天择,肯定人类的起源是自然进化的规律,主张“气—元”论,认为气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物质
融合期:宋明理学
张载
字子厚,横渠先生,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正蒙》《易说》《张载集》
北宋五子:张载,周敦颐,邵雍,程颐,程璟
太虚即气、虚空即气(即宇宙的本源是气)一物两体,事物的矛盾变化是“两与一”的,即对立统一
天地之性(共有的,善的)气质之性(后天的,有善恶)主张用道德修养和知识能力的扩充去“尽性”。“见闻之知”感觉得来“德性之知”修养所获
主张温和的社会变革以及井田制实现均平
知礼成性:认为礼是气质变化的主要途径;“强学以胜其气”
二程
程颢字伯淳,号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称伊川先生。
所创学说:洛派,《二程学说》
以“天理”“性”为基础和核心,视“性为在人之天道,天理
天理具有绝对性,普遍性恒常性,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是礼
朱熹
字仲晦,号晦庵、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州病叟,逆翁
创立闽学学派,确定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以太极论,理气论,性理论(心性论)为核心,强调“无极而太极“存天理灭人欲
理气论:核心为”太极“,即礼,有三方面含义:礼比气更根本;气不能离开礼;万物之理终归一;理是万物的规律;是伦理道德的准则
理生气并寓于气,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结果
动静观
一气分二气(动静)五气(金木水火土),时空无限,动静无限不可分
格物致知论
先验论和见闻之知都承认。格其物穷其理,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知之愈明行之愈笃。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论
天地之性至善,完美无缺。气质之性有善有恶,存天理灭人欲
陆九渊
号象山,字子静,称存斋先生,心学的开山鼻祖
本心与“心即理”
本心即“四端之心”
“本心”“心即理”之心是具有普遍性和恒久性的“同心”“大心”
发明本心的修养论
宗旨:先立乎其大者
发明本心即孟子的“求放心”。陆九渊称为“为学功夫”
王守仁
字伯安,号杨明子,阳明先生。
著作:《传习录》《阳明全书》《大学问》最重要
“心即理”说
孝忠信仁之理实际是人在道德实践中将心之理赋予行为和事物之上而非父母君臣
“知行合一”说
“致良知”说
良知指不依赖与环境先天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
致良知就是使良知致其极,通过“充拓”“无有亏缺障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