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影响分娩的因素
影响分娩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产力、产道、胎儿、社会心理因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思维导图
影 响 分 娩 的 因 素
产力
子宫收缩力(简称宫缩)
特点
节律性
子宫节律性收缩是临产的重要标志
进行期→极期(30-40s)→退行期→间歇期(5-6分钟)
随产程进展宫缩时间逐渐延长,间歇期逐渐缩短 (宫口全开,宫缩60s,间歇期1-2分钟)
宫缩时,子宫血流量减少,间歇期,血流量恢复, 对胎儿血流灌注有利
对称性和极性
对称性:起自两侧子宫角部→子宫底中线 →子宫下段→15s遍及整个子宫
极性:宫缩子宫底部最强最持久 收缩力是子宫下段的2倍
子主题
缩复作用
子宫反复收缩,肌纤维越来越短
迫使胎先露部下降,宫颈管消失,宫口扩张
作用
迫使宫颈管消失,宫口扩张
使胎先露部下降
使胎盘和胎膜娩出
腹壁肌膈肌收缩力(统称腹压)
是第二产程时娩出胎儿的重要辅助力量
在第二产程末期配以宫缩时最有效,能迫使胎儿产出 第三产程促使已剥离的胎盘娩出
过早用腹压易使产妇疲劳和宫颈水肿,使产程延长
肛提肌收缩力
协助胎先露部在骨盆腔内进行内旋转
胎盘娩出至阴道时,有助于胎盘娩出
产道 (胎儿从母体娩出的产道)
骨产道(真骨盆)
骨盆入口平面 (真假骨盆的交界面)
入口前后径
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骶岬前缘正中的距离,平均11cm
入口横径
左右髂耻缘间最大距离,平均约13cm
入口斜径
骶髂关节至对侧髂耻隆突的距离,平均12.75cm
中骨盆平面 (骨盆最小平面,其大小与分娩关系最密切)
界限
前方为耻骨联合下缘 两侧为坐骨棘,后为骶骨下端
经线
中骨盆横径
两侧坐骨棘间的距离,平均10cm
其长短与胎先露内旋关系密切
中骨盆前后径
耻骨联合下缘中点通过两侧坐骨棘 间连线中点到骶骨下端间,平均11.5cm
骨盆出口平面 (由两个不同平面的三角形组成)
出口前后径
耻骨联合下缘到骶尾关节,平均约6cm
出口横径
两侧坐骨结节内侧缘,平均9cm
是胎先露部通过骨盆出口的经线,与分娩关系密切
出口前矢状径
耻骨联合下缘至坐骨结节连线中点,平均6cm
出口后矢状径
骶尾关节至坐骨结节连线中点,平均8.5cm
出口后矢状径与出口横径和大于15cm,中等大小的足月胎头 可通过后三角区经阴道娩出
骨盆轴与骨盆倾斜度
骨盆轴为连接骨盆各假象平面中点的连线 胎儿沿此轴方向娩出
骨盆倾斜度是指妇女直立时,骨盆入口平面与地平面所成的角度 一般为60度
倾斜度过大,影响胎头的衔接
软产道 由子宫下段,宫颈,阴道,及盆底软组织共同组成的弯曲管道
子宫下段的形成
子宫峡部妊娠12周后逐渐伸展,妊娠末期形成子宫下段 临产后子宫下段达7-10cm
生理性缩复环:由于子宫体部肌纤维的缩复作用,上段肌壁越来越 厚,下段肌壁被动牵拉越来越薄。 在子宫内面的上下段交界处形成环状隆起(生理情况,腹部见不到)
宫颈管消失及宫口扩张
初产妇一般先宫颈管消失随后宫口扩张
经产妇一般宫颈管消失与宫口扩张同时进行
阴道,骨盆底,及会阴的变化
阴道壁粘膜皱襞展平,阴道扩张变宽
压迫盆底,软产道下段形成一个向上向前弯曲的筒状通道
会阴由5cm变成2-4mm(承受压力大,可能会裂伤)
胎儿
胎头各径线及囟门
胎头各径线
双顶径,枕额径,枕下前囟径,枕额径
囟门
两颅缝交界空隙较大处
囟门是确定胎方位的重要标志
大囟门(前囟):两侧额骨,两侧顶骨,额缝,冠状缝,矢状缝形成的菱形骨质缺如部
小囟门(后囟):两侧顶骨,枕骨及颅缝形成的三角形骨质缺如部
胎位
纵产式,头先露,枕前位易于分娩
胎儿畸形
胎儿某一部分发育异常,如脑积水,联体双胎 胎头或胎体过大,通过产道困难
社会心理因素
对分娩疼痛的恐惧和紧张导致宫缩乏力,宫口扩张慢,胎头下降受阻,产程延长,胎儿窘迫和产后出血
给予产妇心理支持,消除产妇焦虑恐惧心理 使产妇掌握分娩时必要的呼吸和躯体放松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