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清末危机、改革与灭亡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民族危机愈来愈严重,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本图根据《中国近代史》第三章:清末危机、改革与灭亡(1894-1912)内容整理,带你了解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所做过的努力。
编辑于2019-09-24 11:12:01清末危机、改革与 灭亡(1894-1912)
一、甲午战争
1.战争背景
①战前的国际形势
各资本主义强国迅速向帝国主义过渡,焦点朝鲜
②日本对朝鲜的渗透
1872年吞琉球
1874年侵台湾
1876年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
1882年迫朝鲜缔结《仁川条约》和《修好条规继约》, 取得在朝鲜的驻兵权
③日本的大陆政策
1887年《征讨清国册》
④日本
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转移人民的斗争视线, 制定“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
⑤清政府对日本不断增强的军事威胁反应迟钝
2.战争经过
①战争的爆发
1894年5月,朝鲜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清政府派兵协助, 日本撞沉我国运兵船,正式挑起了侵略中国的战争。
②战争的经过
平壤之战
9月12日,清军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总兵左宝贵中炮牺牲
黄海海战
9月17日,丁汝昌,邓世昌奋勇作战
旅顺之战
11月7日,大连不战而陷,11月18日,日军进攻旅顺, 清军不战而逃,日军进行大烧杀
日落威海卫
1895年1月20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3.,《马关条约》的签订
①经过
1895年3月14日,李鸿章、李经方、科士达,动身去日本
20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陆奥宗光、端迪臣,春帆楼开始谈判
4月17日,签订《马关条约》
②内容
③影响
《南京条约》以来,破坏了,加剧了
巨额政治贷款进一步控制了中国
资本输出,破坏中国民族工商业
日本重工业飞速发展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
4.台湾人民的浴血抗战
①背景
1895年5月20日,李经方为割台大臣,台湾人民武装斗争
②经过
刘永福,彰化保卫战,10月下旬,台南失守,台湾全省沦陷
③评价
打死打伤日军32000人,显示了优良传统
5.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①从中国方面看
割地赔款,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
②对日本而言
促进日本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
③对远东局势来说
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
三、庚子国难
1.反对外国教会斗争
①原因
传教士调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
②过程
四个阶段
天津教案
2.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①源起山东
阎书勤、赵三多
助清灭洋
朱红灯
扶清灭洋
②向京津发
③保卫京津的斗争
天津保卫战
北京保卫战
清政府下令绞杀义和团
④“扶清灭洋”
核心是“灭洋”,具有笼统排外的落后性
“扶清”是扶保清朝,即扶保中国
成为义和团的一个重要旗号,具有极大的号召力
说明义和团对清朝统治缺乏本质的认识,以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欺骗利用
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①落垡、廊坊阻击战
②大沽口之战
③天津保卫战
④北京失陷
⑤“东南互保”
张之洞、刘坤一、盛宣怀
《东南互保章程》
许应骙
《福建互保章程》
⑥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八国对北京进行殖民占领
对义和团“严行查办,务净根除”
任命李鸿章、奕匡议和
⑦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爱国主义、打击了、亚洲民族解放
⑧义和团运动失败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农民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还处于感性阶段,对清朝统治者更没有本质的认识
无政权、无正规军、无完整斗争纲领、封建迷信和严重分散性、盲目排外
历史证明:只有无产阶级
⑨《辛丑条约》的签订
四、清末新政
1.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①日本和沙皇对中国东北的染指
黄俄罗斯计划,占领沈阳
日俄战争
美国《朴茨茅斯条约》
俄国将南满的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
②英国对西藏的侵略
日俄战争结束后才宣告缓和
③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经济的侵略
政治上
各国驻华公使左右朝政,把持重要部门,干预清廷国事
经济上
英、美、日三国先后和清政府签订了新的《通商航行条约》
对华投资
对近代新式企业的直接投资
对清政府的借款
大量外国银行的开设
2.清末新政
①“新政”实施的背景
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规划“新政”的机构
②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改革官制
撤总理衙门,改设外务部
裁撤旧衙门,新设商部等新机构
改革兵制
停止武举,筹建新式学堂
裁汰绿营和防勇,建立新式“常备兵”
改革学制
停科举、设学堂、奖游学
颁布《钦定学堂章程》
奖励工商
制定颁布振兴工商业的有关立法
公布奖励兴办实业的条例和有关章程
③对新政的评价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近代化改革运动
但支离、敷衍、拖沓,缺乏总体目标和实施计划
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3.立宪运动
①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五大臣
载泽、戴鸿慈、端方正、尚其亨、李盛铎
目的: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
②预备立宪
《预备仿行宪政》
③预备立宪期间的改革
官制改革
废军机,设内阁
地方实行教育改革和三权分立
法制改革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和《大清新刑律》
颁布一些商业法规
地方自治
依靠资产阶级和地方绅士,参加自治运动,促进工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评价《钦定宪法大纲》
以保障“君上大权”为核心
议院实际成为皇帝的咨询机构
许多应办事宜非必需
④评价预备立宪
溥仪即位,载沣摄政
各省谘议局相继成立
载沣控制军权
皇族内阁,“预备立宪”不过是 欺骗国人、缓和危机、巩固自己统治的手段罢了
五、辛亥革命
1.背景
①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商办民用企业突飞猛进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和组织程度有所加强
兴中会的创立
1894檀香山成立
1895广州起义泄露失败
孙中山逃亡海外期间宣传革命
②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苏报》
翻译介绍
西方民主政治学说
各国民主革命历史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
《革命军》
陈天华
《警世钟》
《猛回头》
秋瑾
提出妇女解放的号召
③民主革命团体的创立
青年会(后改称军国民教育会)
华兴会
科学补习所
光复会
2.中国同盟会
①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905东京成立
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刊物
<民报》
②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推翻清王朝,建立独立的新中国
没有提出民族平等和反帝纲领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
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解决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后的迫切任务
解决的办法是“定地价的法子”
评价三民主义
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
在动员和组织群众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但又是一个不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没有明确的提出反帝的号召
不敢依靠广大工农群众
缺乏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实际内容
③同盟会成立的意义
提出了比较完备的革命纲领
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全国性的革命组织
革命派有了一个公认的领袖
④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
萍乡、浏阳、醴陵的大规模会党起义
六次武装起义
饶平黄冈起义
惠州七女湖起义
防城起义
镇南关起义
大钦州马笃山起义
云南河口起义
浙江、安徽起义
徐锡麟、秋瑾领导的起义
熊成基领导的起义
倪映典率新军在广州起义
“黄花岗起义”
失败原因
不能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忽视根据地建设
起义准备工作不周密
热衷于军事冒险
3.革命运动的发展
①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持续两年,主要阵地:《民报》和《新民丛报》,革命派胜利
种族革命
要不要暴力推翻清王朝,是这次论战的核心
政治革命
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是这次论战的又一重点
社会革命
封建土地制度是否应该改革
革命方式
是采用暴力还是和平手段
②请愿运动
1910年1月,6月,10月三次请愿,清廷被迫宣布于1913年召开国会
③保路运动
清政府和四国银行团订立了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
四川的反抗风潮尤为炽烈,造成了骇人听闻的“成都血案”
4.武昌起义
①背景
1911年广州起义和四川保路风潮鼓舞全国人民斗志
武汉是帝国主义侵略的重要据点和清朝反动统治的一个中心, 也是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发展迅速的地区和各省革命党人联系的枢纽
湖北革命党人长期坚持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 尤其在新军进行宣传,为起义奠定了基础
②武昌起义
共进会和文学社联合行动
1911年10月10日,发动起义, 随即建立革命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军政府都督
③全国各地的响应和清王朝统治的瓦解
到11月9日,全国已经有13省和最大城市上海宣布起义, 反动的清王朝土崩瓦解了
5.清朝的灭亡
①南北议和
帝国主义改为扶植袁世凯,胁迫革命方面向袁世凯妥协
12月18日,唐绍仪和伍廷芳上海谈判, ①革命党人同意让出政权,袁世凯赞成“共和”,并逼清帝退位 ②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
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12月25日,孙中山自海外回国,到达上海
29日,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在短短的三个月内,临时政府颁布了不少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法令
但对地主阶级的利益没有根本的触动,对广大农民的要求缺乏任何积极的反映
③袁世凯窃取政权
孙中山在袁世凯的武力威胁和帝国主义的压力下,被迫让步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次日,临时参议院决议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④临时政府北迁后的政局和“二次革命”
1913年,袁世凯提名唐绍仪为国务总理, 在南京成立“同盟会内阁”,同盟会阁员辞职。
宋教仁积极主张实行“责任内阁制”, 以同盟会为基础,组成国名党
二次革命
宋教仁被袁世凯派人暗杀,孙中山动员起兵讨袁,李烈钧在江西湖口成立讨袁军,拉开二次革命的序幕,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很快打败“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最后一战
⑤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
结束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
人们在政治思想上获得空前解放,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阴谋称帝, 大造尊孔复古舆论,促使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
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
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过于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主观原因
三民主义思想没有得到贯彻
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同盟会组织涣散,思想不一
同盟会领导人缺乏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信心和能力
二、戊戌变法
1.瓜分中国的狂潮
①三国干涉还辽
②划分势力范围
《中俄密约》、《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旅大租地条约》
《胶澳租借条约》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定租威海卫专条》
日本把福建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
法国则把滇、桂、粤三省变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③帝国主义对华的资本输出
政治贷款
铁路
矿山
工厂
银行
变化原因
帝国主义
投降助长
2.维新运动
①背景
5点
公车上书
变法维新与顽固守旧的争论
②百日维新
③内容
经济方面
文教方面
军事方面
政治方面
④戊戌政变
革去翁同龢、任命荣禄
任命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为军机章京
袁世凯两面三刀
921,发动政变,戊戌六君子
3.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及经验教训 (康有为)
①历史意义
爱国运动
政治变革运动
思想启蒙运动
②变法失败的原因
软弱性、妥协性
远离、害怕群众
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绞杀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③康有为
④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