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细胞质膜知识总结
这是一篇关于细胞质膜的思维导图,下图共详解介绍两大要点,分别为:细胞质膜结构和细胞质膜功能。
这是一篇关于蛋白质分选的思维导图。蛋白质分选是指膜结合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 通过信号肽,在翻译的同时进入内质网, 然后经过各种加工和修饰,使不同去向的蛋白质带上不同的标记, 最后经过高尔基体反面网络进行分选,包装到不同类型的小泡,并运送到目的地, 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细胞质膜、细胞外和核膜等。 广义的蛋白质分选也包括在游离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的定位。
细胞质基质与内膜系统思维导图。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思维导图
细胞质膜
结构
结构模型
三明治模型
单位膜模型
流动镶嵌模型
突出特点
膜的流动性:即膜蛋白和膜脂均可侧向运动
膜组分分布的不对称性:结合,嵌入,横跨
不足之处
忽视了蛋白质分子对脂类分子流动性的限制作用
忽视了膜各部分流动的不均匀性等
脂筏模型
特点
不是一个完全均匀的二维流体
膜中富含胆固醇和鞘磷脂的微区(特定的蛋白质区)
更厚,更有序,低流动性
周围是更高流动性的液态区
功能
信号转导
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
胆固醇代谢运输等
基本成分
膜脂(基本骨架)
甘油磷脂
一个极性头(亲水),两个非极性的尾(疏水)
脂肪酸碳链为偶数
除饱和脂肪酸外常含1-2个双键不饱和脂
在内质网合成
鞘脂
在高尔基体合成
鞘磷脂形成的脂双层厚度比甘油磷脂厚度大
固醇(胆固醇及其类似物)
4个闭环,亲水的头部为一个羟基
调节膜的流动性,增加膜的稳定性,降低水溶性物质通透性
脂筏的基本结构成分
脂质体
在水相中形成稳定脂双层的人工膜
可嵌入不同的膜蛋白,是研究膜脂和膜蛋白生物学性质以及转基因药物靶向的好材料
膜蛋白(功能主要承担者)
外周膜蛋白
结合方式:离子键或非共价作用力
分离方式:改变离子强度/提高温度
内在膜蛋白(整合膜蛋白)
结合方式:疏水作用,静电作用,共价链接
分离方式:去垢剂
结构特点:一端亲水,一端疏水
作用方式:与膜脂或膜蛋白疏水区结合,形成可溶微粒
离子型去垢剂(SDS)/非离子型去垢剂
结构特点
均为跨膜蛋白
按区域分三部分
胞质外结构域
跨膜结构域
胞质内结构域
跨膜结构域为1至多个疏水的α螺旋
形成亲水通道两种形式
多个α螺旋组成
β折叠组成
脂锚定蛋白
结合方式:共价连接脂分子
分类
细胞外侧
通过糖脂锚定在细胞质膜上(GPI锚定)
胞质侧
脂肪酸结合到膜蛋白N端的甘氨酸残基上(脂—N端)
烃链结合到膜蛋白C端的半胱氨酸残基上(烃链—Cys C端)
少量糖
主要以糖脂和糖蛋白形式存在
细胞质膜上的膜糖都位于质膜外表面
内膜系统中的膜糖则面向细胞器腔面
功能特征
流动性
运动方式
侧向运动(主要)
钟摆运动
自旋运动
翻转运动(如:内质网新合成的磷脂,翻转酶,胞质面→非胞质面)
影响因素
膜脂本身的相变温度(主要)
温度高于相变温度膜脂流动性高
脂肪酸链越短,不饱和度越高,其相变温度越低,流动性越强
胆固醇(双重作用)
当温度高于相变温度时,胆固醇和膜脂分子结合,以限制膜脂的流动性。
当温度低于相变温度时,胆固醇和膜脂分子隔开,以促进膜脂的流动性。
卵磷脂/鞘磷脂(比值越大,即卵磷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流动性越强)
膜脂和膜蛋白的相互作用,细胞骨架和膜脂的相互作用,pH,离子强度等
研究方法
荧光漂白技术(淬灭,可推断膜蛋白或膜脂扩散速度)
荧光免疫融合(细胞融合,成斑现象,成帽现象)
不对称性
研究方法:冰冻刻蚀技术
不同种类膜脂,不同细膜脂在脂双层内外表面分布完全不对称
膜蛋白在质膜上的分布具有方向性,这是膜蛋白行使特异性功能的基础
不均一性
细胞表面存在的各种特化结构
微绒毛
有被小窝
脂筏
主要功能
选择性物质运输
保护内环境
信息传导
提供酶结合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