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九年级上册知识框架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全部知识框架整合。
编辑于2020-11-10 09:09:08道德与法治
补充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初级阶段:1956-21世纪中叶
初级阶段原因:制度不完善,生产力不发达(根本原因),科技落后
表现为主要矛盾
时间:1987十三大
依据:基本国情: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三次宪法修改)
领导:中国共产党(核心/最本质特征)
主体力量:全国各族人民
核心内容
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领导、马列毛思想):是立国之本、政治基石。
坚持改革开放:是动力源泉
基本途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奋斗目标:建设富强(经济)民主(政治)文明(文化)和谐(社会)美丽(生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五次宪法修改)
路线发展历程
1987十三大形成
1992十四大写入宪章
2017十九大,奋斗目标加“美丽”“强国”,进入新时代
价值:党和国家的生命线,科学发展的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依据:基本国情: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总布局:“五位一体”
经济:根本(富强)
政治:保证(民主)
文化:灵魂(文明)
社会:条件(和谐)
生态:基础(美丽)
战略布局:“四个全面”
全面建成小康(2012十八大提出)
全面深化改革(2013十八届三中提出)
全面依法治国(2014十八届四中提出)
全面从严治党(2014习近平在江苏提出)
道路(实现途径)
基本路线: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理论体系(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三科习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列毛邓三科习)
(四项基本原则指导思想:坚持马列毛思想)
制度(根本保障)
政治
一根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基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经济
三个基本
所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制: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文化(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一单元 富强与创新
第一课 踏上强国之路
改革开放
是什么
背景
国内
利(基础)
1.强国富民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P3
2.饱经苦难的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P3
3.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P3
弊(动力)
文化大革命:政治混乱,经济停滞,文化断层
国际
1.科技革命引领的经济快速发展
2.国内外在很多方面有巨大差距
时间
1978.12.8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标志
标志
改革标志:1978.11小岗村P3
改革开放标志:1978.12.8三中全会
内容
对内改革
认识
性质:是社会大变革,体制的根本性变革。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措施
1.所有制: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P4
2.1992十四大逐步建立、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P4
3.四个尊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P5
对外开放
性质:基本国策
基本途径:引进来,走出去(生产要素的引进走出)
措施:加入世贸,共建“一带一路”P7
地域
农村→城市
领域
经济→全方位
成就
综合国力
2010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P6
人民生活
1981贫穷→1990温饱→2000基本(总体)小康→2020全面小康→2035基本现代化(教育全面现代化)→21世纪中叶全面现代化
国际地位
200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3“一带一路”,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P7
为什么
原因
背景
影响
提高积极性,创造性→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
→人民生活幸福,国际地位提高
→有利于共同富裕
→有助于脱贫致富奔小康,加快实现全国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怎么做
坚持并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共同富裕
是什么
含义(过程):先富带后富
错误:同时、同时、同等
为什么
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之一(公有制是另一个)
社会主义本质特征
社会主义最大优势
怎么做
全面深化改革
是什么
内涵: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和军队以及党的建设等领域的改革P9
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P9
阶段
2013十八大三中全会 提出全面深化改革
2017十九大 开启
为什么
1.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P9
2.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常态:新发展理念、方式、经济,结构优化(供给侧改革);已由告诉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P10
3.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P10
4.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P11
怎么做
1.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P9
2.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际上是经济体制改革)P10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P10
4.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P11
共享发展成果
是什么
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P11
全民(公民)全面、渐进、共建
为什么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主人
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程度标志:共享发展成果)P11
党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奋斗目标: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12
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出发点,落脚点: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
性质:是人民先锋队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
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P13
怎么做
1.就业、医疗、生活水平
2.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P12
3.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P12
4.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P12
5.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P12
6.实施健康中国战略P12
7.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P12
8.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P12
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
认识创新
内涵
不只是从无到有的创造发明,还可以是对已有成果的改进和完善P15
特点
不局限与科技领域,还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只是灵光乍现的顿悟,更需要年复一年的积累;是个人的创意行为,也是团队、集体的创造活动,是一种生活方式P15
表现
科技(核心)
理论(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制度(如一国两制)
文化(如诗词大会)
方方面面
目的
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P28
为什么
必要性(什么要求)
1.世界现状: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国际竞争实质:以科技和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P17
2.我国现状:近年发展突飞猛进,与发达国家差距大
重要性(带来什么)
1.是第一动力
2.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P17
3.对国家: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P18
4.是改革开放的生命P18
5.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P20
6.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P14
7.对个人: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我们勇敢面对挑战,激发潜能,超越自我P16
8.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知识的创新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技术的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强社会财富,制度的创新促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P16
怎么样→如何提高创新能力
国家
1.战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地位
科技:第一生产力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P22
现状
科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仍然面临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P20
教育:发展、差距P23
内涵(目的)
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P21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P23
3.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P24
社会
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P24
2.四个尊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P5
氛围
企业
1.担当起创新主体的责任
2.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P25
个人
1.树立创新理念(精神)P26
2.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P27
3.批判、独立、好奇心、想象力、文化知识、动手实践
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
第三课 追求民主价值
一、认识民主
民主
价值: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P30
历程:古代:《尚书》P30→近代P31→新中国成立
人民政权
三大改造
1954宪法
民主真正确立,成为新型民主
新型民主
本质:人民当家做主P30
目的: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利益P30
特点P33
广泛: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真实:人民的意愿得到充分反映,人民的合理要求得到充分实现,人民的合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
管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
真谛P34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
形式P34
选举民主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制度P35
一根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三基本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二、参与民主生活
增强意识
为什么
公民
现代公民应有素养P42
国家
1.一个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识密切相关P41
2.关乎国家、民族未来
3.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P42
要求
1.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P41
2.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P41
怎样
公民要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P42
行使民主权利(方式)
民主选举
地位
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P38
要求
主动,积极,理性P38
原则
三公:公平,公正,公开P38
形式
选民
直接:县级及以下
间接:县级以上
候选人
等额:要几个选几个,按要求——结构合理
差额:选民有更大范围,选民有余地
民主决策(事前)
地位
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P39
要求
保证广泛的公民参与,决策方认真听取各方意见,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P39
形式(制度/途径/保障)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P39
民主监督(事后)
地位
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P40
行使
信访制,人大代表联系群众,舆论监督,政务公开(有知情权)
作用
国家机关: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滥用权力,预防腐败P40
公民: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P40
民主管理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村委会,居委会,职代会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一、认识法治
1.含义
意味着依法治理P45
2.要求
良法
要求
主观: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P45
客观: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P45
作用
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P45
善治
要求
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共享发展成果)P46
3.我国治理发展历程
古代
人治(法治反义词)P46
近代
1840年以后,许多仁人志士逐渐认识到,变法改制P47
新中国:依法治国
194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第一部宪法,奠定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P48
二、作用
国家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P48
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方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P47
是治国理政基本方式
社会
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P44
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P47
公民
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P45
保障人们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P45
三、怎样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的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P50
要求:十六字方针要求:科学立法(前提),严格执法(关键)、公正司法(保障)、全民守法(依法治国基础)P49
绘制蓝图:2014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设计P48
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P49
要求:十六字方针要求
内容
一体化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P49
三个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先依宪)P49
五个体系P49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法治政府(权力机关执行机关)
是什么
性质:行政机关
宗旨:为人民服务P51
原则/要求: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P51
权力来源:人民
为什么(作用)
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另一方面人们有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P51
怎么做
依法行政P52
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做法: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政务公开
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参与权P52
提高效率,防止腐败
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提高政府公信力P53
厉行法治
方针:十六字方针
做法
国家:依法治国(规范)、以德治国(教化)相结合是我国的治国理念;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P55
政府: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全体公民共同守法P54
社会: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P55
公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P54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文化
一、认识中华文化
产生:各族人民团结互助,互相学习,共同创造P59
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P59
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P59
分期(分类)P60:传统优秀文化【根】→革命文化(1919-1949)【基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者一脉相承
二、价值作用
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P60
2.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P61
3.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P61
三、如何延续
坚定文化自信
一、认识
内涵: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P61
二、作用
1.带来力量
2.文化繁荣兴盛
3.国运兴旺
三、践行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P62
2.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P62
3.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P62
4.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P62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来源: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P60
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P60
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P60
关键词:传承/创新/发展/发扬P61
补充:先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
思想道德
地位:建设的中心环节
作用: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
教育、科技、文化
地位:建设的基础工程
作用:智力支持
文化内容
精髓→中华美德
一、认识
特点:内涵丰富,博大精深P63
表现:爱国情怀、奋进品格、和乐风范、高尚情操、伦理规范、处事准则P63
二、价值
1.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P63
2.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P64
精髓
三、传承
国家
以法治促进美德践行
推出鼓励支持践行社会美德的制度
社会
营造良好风气、氛围
个人
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P65
魂魄→民族精神
一、认识
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P67
核心
爱国主义P67
价值体现:强大精神动力P67
当代本质:坚持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P67
特点
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P68
具体表现:百年以来P68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
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
二、价值
1.民族精神涵养民族P67
2.保证民族生存发展P67
3.精神支柱,精神纽带,精神动力P69
三、传承、弘扬
P69
核心→中国价值
一、认识
形成
1.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P70
2.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P70
内容P70
国家层面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二、价值
1.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P71
2.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P71
3.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P70
4.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P70
三、践行
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认真做事,踏实做人P72
补充:核心价值体系
灵魂: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主题: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共同理想)
精髓: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为核心)和时代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
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现状(正视挑战)
人口
特点
基本国情: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P75
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P75
新特点:增速缓慢、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大量人口流动、男女性别比偏高P75
影响
1.加重环境和资源的压力P75
2.社会经济发展
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
对策→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目的: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P76
原则: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P76
完善
80年代:一对夫妻一个孩子
2011:夫妻都是独生子女,两个孩子
2016:二胎
资源
特点
总量大,种类多P78
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P78
利用率低
影响
1.资源短缺
2.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P78
对策→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基本国策)
环境
特点
总体改善,但不容乐观P79
影响
1.加剧自然灾害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P79
2.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P79
3.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对策→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基本国策)
挑战
应对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是什么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P81
为什么
1.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做出的智慧选择P81
2.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P81
3.必须遵循自然规律P82
怎么做
1.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P83
2.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P84
3.两大战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
4.五大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二、走绿色发展道路
是什么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P80
为什么
原因
1.现状(人口、资源和环境)
2.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物质基础
3.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得到解决P80
4.是我们的必然选择P80
5.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P84
怎么做
1.规划: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P87
2.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实现绿色富国之梦P86
3.处理好人口、资源、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四者关系中人口是核心、关键因素;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环境、资源和人口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P85
4.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方针指引道路)P86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P87
6.低碳微行动P87
第四单元 和谐与梦想
第七课 中华一家亲
民族团结
民族国情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P91
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P91
中华民族共同体P91
处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
内容: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P91
关系:
平等是团结政治基础
团结、平等是繁荣前提条件
繁荣是平等、团结物质保障
新型民族关系
2018年写入宪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详细介绍
平等
是什么
1.同等社会地位P91
2.平等权利义务P91
为什么
是繁荣的前提条件
是团结政治基础
是宪法原则之一(宪法基本原则:人民当家作主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
民族政策基石
团结
为什么
是繁荣前提条件
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P92
历史传统:我国各族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客服种种困难和艰险,顶住压力,直面挑战,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P92
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P96
怎么做
树立民族团结意识
三个尊重: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
宣传民族政策
与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斗争
共同繁荣
是什么
各方面、各领域的繁荣
共同:56个民族
为什么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P93
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提高民族凝聚力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现代化实现
怎么做
共享发展成果,共同富裕
1.经济
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P94
通过输入技术、管理、人才等方式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P94
2.民生: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3.文化: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抱回、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尊重、弘扬P95
4.政治:坚持并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政策
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平等(基石)
团结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祖国统一
反对分裂
为什么
1.统一来之不易
2.分裂使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停滞不前P98
3.人民选择: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P99
4.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P99
5.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P99
6.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P99
怎么做
1.维护国家统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P98
2.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尤其要坚决反对借民族和宗教之名搞暴力恐怖活动P98
3.(1)维护国家安全 (2)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P99
4.公民树立维护国家统一意识。积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安全、利益的义务
一国两制
是什么
历程P100
1979:和平统一方针
1982:提出一国两制
1990:香港基本法 1993:澳门基本法
2020.6:国安法
内涵
一国:统一国家(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P100
两制: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P100
为什么
1.带来更多发展机会
2.推进祖国统一进程
3.是中国特色伟大创举,为其他国家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提供典范
怎么做
1.坚持“港人治港”,“澳人治澳”。
2.健全中央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对特别行政区形式全面管制权的制度P100
3.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P100
4.完善特别行政区同宪法和基本法实施相关制度和机制P100
5.坚决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和进行分裂、颠覆、渗透、破坏活动P100
补充:台湾统一
为什么
1.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P102
2.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P102
3.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P101
4.完成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P89/P101
怎么做
1.最佳方式、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P102
2.政治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3.国家: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P102
4.加强民间交流、沟通
第八课 中国人 中国梦
是什么
提出
2012年十八大确立
含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P105
表现
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
阶段性成果
2017年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
新在哪:承前启后P109
强起来
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P107
为什么
1.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P106
2.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方向P106
3.指明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P106
整体利益
怎么做
认清现状
挑战
国内
经济:发展不平衡
文化: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P20
政治:制度不完善
资源、环境和人口的问题P85
国际
国际反华分裂、恐怖主义
优势
改革开放奠定经济基础。为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人民的自信带来奋斗力量
和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目录页)
总依据:基本国情:我国正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总布局:“五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
构成
规划——三步走战略
一、温饱P105:1981-1990
二、总体/基本小康P105:1991-2000
三、现代化P105:2001-2050
第一个百年(建党):2001-2020;目标:全面建成小康
第二个百年(建国)
2020-2035;目标:基本现代化
2036-2050;目标:全面现代化
目标
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共同富裕
现代化强国
国家
1.坚持党的领导、五大理念、五位一体(总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P112
2.走中国道路P112
3.弘扬中国精神P113
4.凝聚中国力量P113
公民
1.自信源泉:党领导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P114
2.自信表现
(1)对国家有认同P115
(2)对文化有底气P115
(3)对发展有信心P115
3.自信行动
(1)国家: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P115
(2)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讲好中国故事P115
(3)发展:艰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人间正道P115
(4)注意事项
自信不是妄自尊大,也不是故步自封P116
自信的中国人既是梦想家又是实干家,既要胸怀理想又要求真务实,既要满怀激情又要锲而不舍P116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P117
主编辑:张有伯 监督指导:杨子甜 李婷睿